瀉
關燈
小
中
大
姚樹庭以古稀之年而患久瀉,群醫雜治不效,佥以為不起矣。
延至季秋,邀孟英決行期之早晚,非敢望愈也。
孟英曰:弦象獨見于右關,按之極弱,乃土虛木賊也。
調治得法,猶可引年,何以遽爾束手乎?乃出從前諸方閱之,皆主溫補升陽。
曰:理原不背,義則未盡耳。
如姜、附、肉蔻、骨脂之類,氣熱味辣,雖能溫髒,反助肝陽,肝愈強則脾愈受戕,且辛走氣而性能通洩,與脫者收之之義大相刺謬,而鹿茸、升麻可治氣陷之洩,而非斡旋樞機之品,至熟地味厚滋陰,更非土受木克、脾失健行之所宜,縱加砂仁酒炒,終不能革其膩滑之性,方方用之,無怪乎愈服愈洩,徒藉景嶽“窮必及腎”為口實也。
(眉批:語語精義,由此類推,可以知用藥之權衡矣。
)與異功散加山藥、扁豆、蓮子、烏梅、木瓜、芍藥、蒺藜、石脂、餘糧,(扶脾抑肝,加以收攝下焦,須看其與病證針鋒相對處。
)服之果效。
恪守百日,竟得康強。
越三載,以他疾終。
一人患晨洩有年,累治不效,而春間尤甚。
孟英按其脈曰:汝雖苦洩,而瀉後腹中反覺舒暢乎?曰:誠然。
苟不洩瀉,又脹悶減食矣。
而服四神、桂、附之藥,其瀉必加,此曷故也?曰:此非溫升補澀之證,乃肝強脾弱,木土相淩。
處一方令其常服,數帖即安,後竟無此恙矣。
方用白術、苡仁、黃連、楝實、桂枝、茯苓、木瓜、芍藥、蒺藜、橘皮而已。
(眉批:扶脾抑肝,制方靈動。
) 廣孔愚司馬,久患溏洩,而舌黑氣短,自春徂冬,治而不效。
孟英視之,曰:勞心太過,陽爍其陰。
人見其溏洩,辄與溫中,不知肺受火刑,氣失清肅而短促于上,則水源不生,自然溺少便瀉矣。
投以肅肺清心、涼肝滋腎之法,果得漸瘳。
楊氏婦,孀居患瀉,久治不瘥。
孟英曰:風木行胃也。
彼不之信,另招張某,大進溫補,乃至腹脹不食,夜熱不眠,吐酸經秘,頭痛如劈。
複迄孟英視之。
先投苦洩佐辛通以治其藥,嗣以酸苦息風安胃,匝月乃瘳,續與調補,汛至而康。
方氏女,久患洩瀉脘痛,間兼齒痛,汛事不調,極其畏熱,治不能愈。
上年初夏,所親崔映溪為延孟英診之。
體豐脈不甚顯,而隐隐然弦且滑焉。
曰:此肝強痰盛耳。
然病根深锢,不可再行妄補。
渠母雲:溏洩十餘年,本元虛極,廣服培補,尚無寸效,再攻其病,豈不可虞?孟英曰:非然也。
今之醫者,每以漫無着落之虛字,括盡天下一切之病。
動手辄補,舉國如狂,目擊心傷,可勝浩歎!且所謂虛者,不外乎陰與陽也。
今肌肉不瘦,冬不知寒,是陰虛乎?抑陽虛乎?隻因久瀉,遂不察其脈證,而佥疑為虛寒之病矣。
須知痰之為病,最頑且幻,益以風陽,性尤善變,治必先去其病,而後補其虛,不為晚也。
(眉批:凡病皆宜如此,不獨痰飲為然。
)否則,養癰為患,不但徒費參藥耳。
母不之信,遍訪醫療,千方一律,無非補藥。
至今秋頸下起一痰核,黃某敷之始平,更以大劑溫補,連投百日,忽吐瀉膠痰鬥餘而亡。
予按:此痰飲滋蔓,木土相仇,久則我不敵彼,而潰敗決裂,設早從孟英之言,斷不遽死于今日也。
康康侯司馬之夫人,洩瀉頻年,納食甚少,稍投燥烈,咽喉即疼,經治多手,不能獲效。
孟英診曰:脾虛飲滞,肝盛風生之候也。
用參、術、橘、半、桂、苓、楝、芍、木瓜、蒺藜,投之漸愈。
(健脾滌飲平肝,絲絲入扣。
)今冬又患眩暈頭汗,面熱肢冷,心頭似絞,呻吟欲絕。
孟英以石英、苁蓉、牡蛎、綠萼梅、苓、蒺、楝、芍、旋覆為方,
延至季秋,邀孟英決行期之早晚,非敢望愈也。
孟英曰:弦象獨見于右關,按之極弱,乃土虛木賊也。
調治得法,猶可引年,何以遽爾束手乎?乃出從前諸方閱之,皆主溫補升陽。
曰:理原不背,義則未盡耳。
如姜、附、肉蔻、骨脂之類,氣熱味辣,雖能溫髒,反助肝陽,肝愈強則脾愈受戕,且辛走氣而性能通洩,與脫者收之之義大相刺謬,而鹿茸、升麻可治氣陷之洩,而非斡旋樞機之品,至熟地味厚滋陰,更非土受木克、脾失健行之所宜,縱加砂仁酒炒,終不能革其膩滑之性,方方用之,無怪乎愈服愈洩,徒藉景嶽“窮必及腎”為口實也。
)與異功散加山藥、扁豆、蓮子、烏梅、木瓜、芍藥、蒺藜、石脂、餘糧,
)服之果效。
恪守百日,竟得康強。
越三載,以他疾終。
一人患晨洩有年,累治不效,而春間尤甚。
孟英按其脈曰:汝雖苦洩,而瀉後腹中反覺舒暢乎?曰:誠然。
苟不洩瀉,又脹悶減食矣。
而服四神、桂、附之藥,其瀉必加,此曷故也?曰:此非溫升補澀之證,乃肝強脾弱,木土相淩。
處一方令其常服,數帖即安,後竟無此恙矣。
方用白術、苡仁、黃連、楝實、桂枝、茯苓、木瓜、芍藥、蒺藜、橘皮而已。
) 廣孔愚司馬,久患溏洩,而舌黑氣短,自春徂冬,治而不效。
孟英視之,曰:勞心太過,陽爍其陰。
人見其溏洩,辄與溫中,不知肺受火刑,氣失清肅而短促于上,則水源不生,自然溺少便瀉矣。
投以肅肺清心、涼肝滋腎之法,果得漸瘳。
楊氏婦,孀居患瀉,久治不瘥。
孟英曰:風木行胃也。
彼不之信,另招張某,大進溫補,乃至腹脹不食,夜熱不眠,吐酸經秘,頭痛如劈。
複迄孟英視之。
先投苦洩佐辛通以治其藥,嗣以酸苦息風安胃,匝月乃瘳,續與調補,汛至而康。
方氏女,久患洩瀉脘痛,間兼齒痛,汛事不調,極其畏熱,治不能愈。
上年初夏,所親崔映溪為延孟英診之。
體豐脈不甚顯,而隐隐然弦且滑焉。
曰:此肝強痰盛耳。
然病根深锢,不可再行妄補。
渠母雲:溏洩十餘年,本元虛極,廣服培補,尚無寸效,再攻其病,豈不可虞?孟英曰:非然也。
今之醫者,每以漫無着落之虛字,括盡天下一切之病。
動手辄補,舉國如狂,目擊心傷,可勝浩歎!且所謂虛者,不外乎陰與陽也。
今肌肉不瘦,冬不知寒,是陰虛乎?抑陽虛乎?隻因久瀉,遂不察其脈證,而佥疑為虛寒之病矣。
須知痰之為病,最頑且幻,益以風陽,性尤善變,治必先去其病,而後補其虛,不為晚也。
)否則,養癰為患,不但徒費參藥耳。
母不之信,遍訪醫療,千方一律,無非補藥。
至今秋頸下起一痰核,黃某敷之始平,更以大劑溫補,連投百日,忽吐瀉膠痰鬥餘而亡。
予按:此痰飲滋蔓,木土相仇,久則我不敵彼,而潰敗決裂,設早從孟英之言,斷不遽死于今日也。
康康侯司馬之夫人,洩瀉頻年,納食甚少,稍投燥烈,咽喉即疼,經治多手,不能獲效。
孟英診曰:脾虛飲滞,肝盛風生之候也。
用參、術、橘、半、桂、苓、楝、芍、木瓜、蒺藜,投之漸愈。
)今冬又患眩暈頭汗,面熱肢冷,心頭似絞,呻吟欲絕。
孟英以石英、苁蓉、牡蛎、綠萼梅、苓、蒺、楝、芍、旋覆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