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關燈
小
中
大
劉廉方,常州名士也。
在西湖受暑,移榻于崔仲遷别駕處,醫治垂危,莊芝階舍人,拉孟英往診之。
裸卧昏狂,舌黑大渴,溺赤便秘,脈數而芤。
與犀角地黃湯加減服之,神識已清,略能進粥。
次日複診,頗知問答,大有生機,仍處甘涼法以贈之,并囑伊格外謹慎。
而越日莊半霞詣孟英偕往診視,見其目張睛瞪,齒露唇焦,氣喘汗出,揚手擲足,而不可救藥矣。
衆楚交咻,謂是寒涼藥凝閉而然。
孟英曰:病之宜涼宜熱,汝輩不知也。
脈乃皮裡之事,汝等不見也。
吾亦不屑為之争辯,惟目瞪唇焦,人所共睹,則其死于何藥,自有定論。
遂拂衣出。
半霞再三請罪,孟英曰:俗人之見,何足介懷?是非日後自明,于我心無慊焉。
第斯人斯病,皆可惜也。
既而始知有人主熱藥以偾事,豈非命耶?僅二載而仲遷病,孟英聞之曰:殆矣。
蓋知其陰虛而受暑濕,恐主藥者未必能悔悟于前車也。
後果聞其廣服溫補之劑,以緻真陰竭絕而死。
覆轍相尋,迷而不醒,可哀也矣。
五月下旬,天即酷熱異常,道路受暑而卒死者甚多,即古所謂中暍也。
而不出戶庭之人,亦有是病,延醫不及,醫亦不識此證。
雖死身不遽冷,且有口鼻流血者。
孟英曰:是暑從吸入,直犯心藏也。
惟新産婦人,陰血大去,熱邪易襲,故死者尤多。
奈愚者不知因時制宜,尚扃其窗戶,幕以簾帷,環侍多人,皆能緻病。
又粗工不察天時人秉之不齊,動辄生化湯,以緻覆杯而斃者比比,即砂糖、酒亦能殺人,不可不慎。
孟英謂:六一散既清暑熱,又行瘀血,當此酷暑之令,誠為産後第一妙方,特為拈出,幸救将來。
孟英曰:吾聞姚氏婦,妊已臨月,腹中作痛,家人謂其将娩,急煎參湯令服。
服後痛益甚,忙喚穩婆至,已渾身赤斑,喘逆昏狂,雖知受暑,竟不及救。
又曹氏婦,亦懷妊臨月腹痛,家人疑其欲産而煎參湯。
迨湯成痛已止,察其情景,知不即娩,然炎威甚烈,參湯久存欲壞,其姑雲:婦既未娩,豈可服參滞胎?我體素虛,常服補劑,參湯定亦相宜。
遂服之。
甫下咽即覺氣悶躁擾,霎時危殆,多方拯治,逾刻而終。
予按:富貴人之死于溫補者,固為常事。
當酷暑之令,漫不少懲,誠下愚之不可移矣。
附錄于此,以冀司命之士,鑒而戒之。
陳某自黔來浙,一小兒發熱肢搐,幼科與驚風藥,遂神昏氣促,汗出無溺。
适孟英至而視之曰:暑也。
令取蕉葉鋪于泥地,與兒卧之。
投以辰砂六一散加石膏、知母、西洋參、竹葉、荷花露,一劑而瘳。
繼有胡氏女病略同,兒科雲不治,因懇于孟英,亦以此法活之。
潘紅茶方伯之孫翼廷,館于許雙南家,酷熱之時,啜冷石花一碗,遂至心下痞悶,四肢漸冷,而上過肘膝,脈伏自汗。
方某診謂:陽虛陰暑,脫陷在即。
疏大劑姜、附、丁、桂以回陽。
雙南在蘇,其三郎杏書駭難主藥,邀族人許芷卿診而決之。
芷卿雲:此藥斷不可投,第證極危急,須逆孟英商之。
時夜已半,孟英往視,曰:既受暑熱,複為冷飲冰伏胸中,大氣不能轉旋,是以肢冷脈伏,二便不行。
速取六一散一兩,以淡鹽湯攪之,澄去滓,調下紫雪丹一錢。
(藉辛香以通冰伏之氣,用意精妙。
)翼日再診,脈見胸舒,溺行肢熱,口幹舌绛,暑象畢呈,化而為瘧,予多劑白虎湯而愈。
丙午舉于鄉。
(眉批:認證既确,治法又極精妙,真可謂萬世法程。
) 金曉耕發熱兩旬,醫與表散,竟無汗洩,嗣投溫補,而大解洩瀉,小水不行,口幹肌削,勢瀕于危。
胡紉秋薦孟英診之,右寸獨見沉數,曰:暑熱锢于肺經耳。
與白虎、葦莖、天水,加芩、桔、杏、貝為方。
服後,頭面?疹遍發,密無針縫,明如水晶光,人皆危之。
孟英曰:此肺邪得洩也。
果膚潤熱退,瀉止知饑。
又服甘涼濡潤二十餘劑,?疹始愈。
亦僅見之證也。
(眉批:此溫證之輕者,用藥合法,故其愈甚速。
) 汪子與病革,始延孟英視之。
曰:陰虛之質,暑熱膠锢,殆誤投補藥矣。
乃叔少洪雲:侄素孱弱,醫投熟地等藥十餘劑耳。
孟英曰:暑熱證必看邪到血分,始可議用生地,何初病即進熟地?豈僅知禀賦之虛,而未睹外來之疾耶?昔賢治暑,但申表散溫補之戒,讵料今人于律外,更犯滋膩之辜,而一誤緻此,略無悔悟,不啻如油入面、如漆投膠,将何法以挽回哉!越日果卒。
夫小米舍人,僅此一脈,完姻未久,遽爾珠沉,殊為慘然。
冬間吳忻山亦惟一子,素禀虛怯,滋補頗投,醫者不察其患溫發熱,佥謂陰虛,競投滞膩培元之劑,乃至舌
在西湖受暑,移榻于崔仲遷别駕處,醫治垂危,莊芝階舍人,拉孟英往診之。
裸卧昏狂,舌黑大渴,溺赤便秘,脈數而芤。
與犀角地黃湯加減服之,神識已清,略能進粥。
次日複診,頗知問答,大有生機,仍處甘涼法以贈之,并囑伊格外謹慎。
而越日莊半霞詣孟英偕往診視,見其目張睛瞪,齒露唇焦,氣喘汗出,揚手擲足,而不可救藥矣。
衆楚交咻,謂是寒涼藥凝閉而然。
孟英曰:病之宜涼宜熱,汝輩不知也。
脈乃皮裡之事,汝等不見也。
吾亦不屑為之争辯,惟目瞪唇焦,人所共睹,則其死于何藥,自有定論。
遂拂衣出。
半霞再三請罪,孟英曰:俗人之見,何足介懷?是非日後自明,于我心無慊焉。
第斯人斯病,皆可惜也。
既而始知有人主熱藥以偾事,豈非命耶?僅二載而仲遷病,孟英聞之曰:殆矣。
蓋知其陰虛而受暑濕,恐主藥者未必能悔悟于前車也。
後果聞其廣服溫補之劑,以緻真陰竭絕而死。
覆轍相尋,迷而不醒,可哀也矣。
五月下旬,天即酷熱異常,道路受暑而卒死者甚多,即古所謂中暍也。
而不出戶庭之人,亦有是病,延醫不及,醫亦不識此證。
雖死身不遽冷,且有口鼻流血者。
孟英曰:是暑從吸入,直犯心藏也。
惟新産婦人,陰血大去,熱邪易襲,故死者尤多。
奈愚者不知因時制宜,尚扃其窗戶,幕以簾帷,環侍多人,皆能緻病。
又粗工不察天時人秉之不齊,動辄生化湯,以緻覆杯而斃者比比,即砂糖、酒亦能殺人,不可不慎。
孟英謂:六一散既清暑熱,又行瘀血,當此酷暑之令,誠為産後第一妙方,特為拈出,幸救将來。
孟英曰:吾聞姚氏婦,妊已臨月,腹中作痛,家人謂其将娩,急煎參湯令服。
服後痛益甚,忙喚穩婆至,已渾身赤斑,喘逆昏狂,雖知受暑,竟不及救。
又曹氏婦,亦懷妊臨月腹痛,家人疑其欲産而煎參湯。
迨湯成痛已止,察其情景,知不即娩,然炎威甚烈,參湯久存欲壞,其姑雲:婦既未娩,豈可服參滞胎?我體素虛,常服補劑,參湯定亦相宜。
遂服之。
甫下咽即覺氣悶躁擾,霎時危殆,多方拯治,逾刻而終。
予按:富貴人之死于溫補者,固為常事。
當酷暑之令,漫不少懲,誠下愚之不可移矣。
附錄于此,以冀司命之士,鑒而戒之。
陳某自黔來浙,一小兒發熱肢搐,幼科與驚風藥,遂神昏氣促,汗出無溺。
适孟英至而視之曰:暑也。
令取蕉葉鋪于泥地,與兒卧之。
投以辰砂六一散加石膏、知母、西洋參、竹葉、荷花露,一劑而瘳。
繼有胡氏女病略同,兒科雲不治,因懇于孟英,亦以此法活之。
潘紅茶方伯之孫翼廷,館于許雙南家,酷熱之時,啜冷石花一碗,遂至心下痞悶,四肢漸冷,而上過肘膝,脈伏自汗。
方某診謂:陽虛陰暑,脫陷在即。
疏大劑姜、附、丁、桂以回陽。
雙南在蘇,其三郎杏書駭難主藥,邀族人許芷卿診而決之。
芷卿雲:此藥斷不可投,第證極危急,須逆孟英商之。
時夜已半,孟英往視,曰:既受暑熱,複為冷飲冰伏胸中,大氣不能轉旋,是以肢冷脈伏,二便不行。
速取六一散一兩,以淡鹽湯攪之,澄去滓,調下紫雪丹一錢。
)翼日再診,脈見胸舒,溺行肢熱,口幹舌绛,暑象畢呈,化而為瘧,予多劑白虎湯而愈。
丙午舉于鄉。
) 金曉耕發熱兩旬,醫與表散,竟無汗洩,嗣投溫補,而大解洩瀉,小水不行,口幹肌削,勢瀕于危。
胡紉秋薦孟英診之,右寸獨見沉數,曰:暑熱锢于肺經耳。
與白虎、葦莖、天水,加芩、桔、杏、貝為方。
服後,頭面?疹遍發,密無針縫,明如水晶光,人皆危之。
孟英曰:此肺邪得洩也。
果膚潤熱退,瀉止知饑。
又服甘涼濡潤二十餘劑,?疹始愈。
亦僅見之證也。
) 汪子與病革,始延孟英視之。
曰:陰虛之質,暑熱膠锢,殆誤投補藥矣。
乃叔少洪雲:侄素孱弱,醫投熟地等藥十餘劑耳。
孟英曰:暑熱證必看邪到血分,始可議用生地,何初病即進熟地?豈僅知禀賦之虛,而未睹外來之疾耶?昔賢治暑,但申表散溫補之戒,讵料今人于律外,更犯滋膩之辜,而一誤緻此,略無悔悟,不啻如油入面、如漆投膠,将何法以挽回哉!越日果卒。
夫小米舍人,僅此一脈,完姻未久,遽爾珠沉,殊為慘然。
冬間吳忻山亦惟一子,素禀虛怯,滋補頗投,醫者不察其患溫發熱,佥謂陰虛,競投滞膩培元之劑,乃至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