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關燈
小
中
大
壬辰八月,範蔚然患感旬餘,諸醫束手,乃弟麗門懇孟英治之。
見其氣促音微,呃忒自汗,飲水下咽,随即傾吐無餘。
曰:伏暑在肺,必由溫散以緻劇也。
蓋肺氣受病,治節不行,一身之氣,皆失其順降之機。
即水精四布,亦賴清肅之權以主之,氣既逆而上奔,水亦泛而上溢矣。
(眉批:妙論。
不獨治暑為然,凡上而不下之證,皆可類推。
)但清其肺則諸恙自安。
乃閱前服諸方,始則柴、葛、羌、防以升提之,火藉風威,吐逆不已,猶謂其胃中有寒也,改用桂枝、幹姜以溫燥之,火上添油,肺津欲絕,自然氣促音微,疑其虛陽将脫也,徑與參、歸、蛤蚧、柿蒂、丁香以補而納之,愈補愈逆,邪愈不出,欲其愈也難矣。
亟屏前藥,以瀉白散合清燥救肺湯,數服而平。
孫位申患感,證見耳聾,醫者泥于少陽小柴胡之例,聾益甚。
孟英視之,曰:伏暑也。
與傷寒治法何涉?改投清肺之藥,聾減病安,将進善後法矣。
忽一日,耳複聾,孟英診之,莫測其故。
因诘其食物,雲:昨日曾吃藕粉一碗。
孟英曰:是矣。
肆間藕粉罕真,每以他粉攙混,此必葛粉耳。
不啻誤服小柴胡一劑。
複投肅清肺胃藥,尋愈。
錄此以見其審證周詳,所謂無微不入也。
顧宗武偶患微寒發熱,醫進溫散法,熱雖退,而不饑不大便。
複用平胃散數帖,腹漸脹而偏于右,尚疑其中氣之虛寒也,遂與溫運燥補諸藥,脹乃日增,杳不進谷。
或謂恐屬癰瘍,因招外科連某診之,作脅疽治,病如故。
黃某作腸癰論,以大黃瀉之,亦不應。
嚴某謂脅疽部位不對,腸癰證據不符,作内疝治,仿子和活人之法,及當歸龍荟丸相間而投,亦無效。
(眉批:雜藥亂投,一何可笑。
)乃延孟英視之。
脈極弦細而促,舌绛大渴,小溲赤少,飲而不食者月餘矣。
證實脈虛,堅辭不治。
其家問曰:此證究是何病?乞為指示。
孟英曰:據述病人素慎起居而薄滋味,顯非停滞與癰疽之患。
良由暑濕内蘊,勢欲外洩,是以初起有微寒發熱之候。
誤與風寒藥,熱雖暫退于表,邪仍伏處乎中。
不饑不便,肺胃失其下行,再加辛燥溫補,氣機更形窒滞,伏邪永無出路,津液潛消,?脹日甚。
以氣血流行之藏府,為暑濕割踞之窠巢,補之不可,攻之不能,病雖不在膏肓,盧扁望而驚走。
逾旬徑殁。
黃蓮泉家戚妪病痢,朱某以其年老,而為舍病顧虛之治。
漸至少腹結塊,攻痛異常,大渴無溺,杳不知饑,晝夜百餘行,五色并見,呼号欲絕,始延孟英診之。
脈至沉滑而數,因謂曰:縱使暑熱深受,見證奚至是耶?此必溫補所釀耳。
夫痢疾古稱滞下,明指欲下而澀滞不通也,顧名思義,豈可以守補之品更滞其氣,燥烈之藥再助其虐乎?少腹聚氣如瘕,痢證初起,因于停滞者有之,今見于七八日之後,時欲沖逆,按之不硬,則顯非停滞之可拟,實為藥劑之誤投,以緻邪濁蟠踞,滋蔓難圖。
及檢所服諸方,果是參、術、姜、萸、附、桂、粟殼、故紙、川椒、烏梅等一派與病刺謬之藥。
孟英曰:彼豈仇于汝哉?畏老而補之,見痢而止之,亦未嘗不煞費苦心,而欲汝病之即愈。
惜徒有欲愈之心,未明緻愈之道,但知年老元虛,不聞邪盛則實。
彼亦年近古稀,懸壺多載,竟畢世沉迷于立齋、景嶽諸書,良可歎也!豈造化果假權于若輩乎?不然何彼書、彼術之風行哉!戚雲:壬寅之病,賴君再生,今乃一誤至此,恐仙丹不能救矣。
孟英曰:幸未嘔哕,尚可希冀一二。
遂與苁蓉、楝、芍、芩、連、橘、斛、楂、曲、元胡、綠梅、鼈甲、雞金、鼠矢、海?,出入互用,數帖漸安。
繼加駐車丸吞服,逾月始健。
(眉批:痢疾初起即補,變成噤口者有之,延為休息者有之,邪因補而固結不解,雖有明手,無如之何,良可歎恨。
)<
見其氣促音微,呃忒自汗,飲水下咽,随即傾吐無餘。
曰:伏暑在肺,必由溫散以緻劇也。
蓋肺氣受病,治節不行,一身之氣,皆失其順降之機。
即水精四布,亦賴清肅之權以主之,氣既逆而上奔,水亦泛而上溢矣。
不獨治暑為然,凡上而不下之證,皆可類推。
)但清其肺則諸恙自安。
乃閱前服諸方,始則柴、葛、羌、防以升提之,火藉風威,吐逆不已,猶謂其胃中有寒也,改用桂枝、幹姜以溫燥之,火上添油,肺津欲絕,自然氣促音微,疑其虛陽将脫也,徑與參、歸、蛤蚧、柿蒂、丁香以補而納之,愈補愈逆,邪愈不出,欲其愈也難矣。
亟屏前藥,以瀉白散合清燥救肺湯,數服而平。
孫位申患感,證見耳聾,醫者泥于少陽小柴胡之例,聾益甚。
孟英視之,曰:伏暑也。
與傷寒治法何涉?改投清肺之藥,聾減病安,将進善後法矣。
忽一日,耳複聾,孟英診之,莫測其故。
因诘其食物,雲:昨日曾吃藕粉一碗。
孟英曰:是矣。
肆間藕粉罕真,每以他粉攙混,此必葛粉耳。
不啻誤服小柴胡一劑。
複投肅清肺胃藥,尋愈。
錄此以見其審證周詳,所謂無微不入也。
顧宗武偶患微寒發熱,醫進溫散法,熱雖退,而不饑不大便。
複用平胃散數帖,腹漸脹而偏于右,尚疑其中氣之虛寒也,遂與溫運燥補諸藥,脹乃日增,杳不進谷。
或謂恐屬癰瘍,因招外科連某診之,作脅疽治,病如故。
黃某作腸癰論,以大黃瀉之,亦不應。
嚴某謂脅疽部位不對,腸癰證據不符,作内疝治,仿子和活人之法,及當歸龍荟丸相間而投,亦無效。
)乃延孟英視之。
脈極弦細而促,舌绛大渴,小溲赤少,飲而不食者月餘矣。
證實脈虛,堅辭不治。
其家問曰:此證究是何病?乞為指示。
孟英曰:據述病人素慎起居而薄滋味,顯非停滞與癰疽之患。
良由暑濕内蘊,勢欲外洩,是以初起有微寒發熱之候。
誤與風寒藥,熱雖暫退于表,邪仍伏處乎中。
不饑不便,肺胃失其下行,再加辛燥溫補,氣機更形窒滞,伏邪永無出路,津液潛消,?脹日甚。
以氣血流行之藏府,為暑濕割踞之窠巢,補之不可,攻之不能,病雖不在膏肓,盧扁望而驚走。
逾旬徑殁。
黃蓮泉家戚妪病痢,朱某以其年老,而為舍病顧虛之治。
漸至少腹結塊,攻痛異常,大渴無溺,杳不知饑,晝夜百餘行,五色并見,呼号欲絕,始延孟英診之。
脈至沉滑而數,因謂曰:縱使暑熱深受,見證奚至是耶?此必溫補所釀耳。
夫痢疾古稱滞下,明指欲下而澀滞不通也,顧名思義,豈可以守補之品更滞其氣,燥烈之藥再助其虐乎?少腹聚氣如瘕,痢證初起,因于停滞者有之,今見于七八日之後,時欲沖逆,按之不硬,則顯非停滞之可拟,實為藥劑之誤投,以緻邪濁蟠踞,滋蔓難圖。
及檢所服諸方,果是參、術、姜、萸、附、桂、粟殼、故紙、川椒、烏梅等一派與病刺謬之藥。
孟英曰:彼豈仇于汝哉?畏老而補之,見痢而止之,亦未嘗不煞費苦心,而欲汝病之即愈。
惜徒有欲愈之心,未明緻愈之道,但知年老元虛,不聞邪盛則實。
彼亦年近古稀,懸壺多載,竟畢世沉迷于立齋、景嶽諸書,良可歎也!豈造化果假權于若輩乎?不然何彼書、彼術之風行哉!戚雲:壬寅之病,賴君再生,今乃一誤至此,恐仙丹不能救矣。
孟英曰:幸未嘔哕,尚可希冀一二。
遂與苁蓉、楝、芍、芩、連、橘、斛、楂、曲、元胡、綠梅、鼈甲、雞金、鼠矢、海?,出入互用,數帖漸安。
繼加駐車丸吞服,逾月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