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熱
關燈
小
中
大
此,又難攻奪,姑以善藥通之。
因予小陷胸湯合雪羹,加茹、杏、紫菀、白前、冬瓜子、蘆菔,和梨汁服。
二帖堅黑之矢果下,仍夾瘀血,身熱遂緩,稍進稀糜,改用清養肺胃以充津液。
旬日後熱淨溲澄,知饑安谷,惟舌不生苔,寐即汗出,授大劑滋陰而愈。
德生有一婢,年十七矣,陡患腹痛,稍一言動,則痛不可支,舉家疑為急痧中惡,多方以圖皆不應,飛速孟英往視。
見其神色如常,并不吐瀉,脈則牢澀,苔則膩黃。
曰:此多食酸甘而汛阻也。
詢之果然。
以桃仁、紅花、生蒲黃、靈脂、海?、香附、延胡、芍藥,蘆菔湯煎藥,吞當歸龍荟丸而愈。
陳載陶令郎,夏間患嗽瀉愈後,時發微熱,寝汗如蒸,醫治兩月,迄不能退,時猶作嗽,鹹以為勞。
其世父喆堂逆孟英視之。
熱甚于頸面,形瘦口幹,脈則右大。
曰:肺熱不清也。
養陰之藥久服,勢必弄假成真,熱锢深入而為損怯之證,亟宜澹泊滋味,屏絕補物。
以芩、栀、地骨、桑葉、苡仁、枇杷葉、冬瓜皮、梨皮、葦莖為劑。
服後熱汗遞減,至九帖解醬矢赤溲,皆極熱而臭,自此熱盡退而汗不出矣。
惟噫猶不暢,時欲太息,飽則胸下不舒,乃滋膩藥所釀之痰未去也。
改用沙參、枳實、旋覆、冬瓜子、竹茹、白前、栝蒌、海?、橘皮,數帖而胸舒嗽斷,體健餐加。
張某患四肢發熱,久治不痊,食減便溏,汗多形瘦。
張孝子謂此證非孟英不能愈,遂往就診。
曰:熱厥也,前此必誤服補藥矣,故脈來甚澀。
以芩、栀、連、柏、白薇、通草、地骨、青蒿、絲瓜絡為方,十餘劑而瘥。
傅與三令正,年已花甲,患瘧服藥,浃旬而斷,乃夜不能眠者數日,忽然吐瀉交作,肢冷自汗,渴喜熱湯,神氣張皇而有谵語。
張某謂元虛,而所用之藥乃桂、芍、萸、連、葛、藿、烏藥、木香之類。
病家欲投溫補,迎孟英質之。
脈來浮弦軟數,尺中甚弱,舌绛無液,稍有黃苔,乃真陰素虧,久傷謀慮,吸受暑熱,化瘧未清,擾及中州,則為吐瀉。
詢所吐,果有酸甘苦辣之味,瀉亦色醬而熱如火,豈非伏熱之的據耶?然邪已自尋出路,故腹無痛苦,況汗出如淋,不獨用香燥疏散之藥為耗液,即溫補如理中、四逆,亦無非助熱而重劫其津也。
乃定沙參、龍、牡、朱染茯神、黑豆皮、薏苡、木瓜、小麥、竹針、鮮蓮子之方。
一劑則吐瀉皆止,得寐神清,且略知饑,稍能收谷。
次日複診,病者雲:侬舌上脫液者三十年矣,是以最怕熱藥,奈群醫謂瘧宜溫化,以緻愈服愈殆,設非先生眼光如炬,恐昨日已登鬼錄矣。
尋以充液柔肝而愈。
李華甫年六十三歲,仲夏患惡寒,氣逆不饑,即請孟英視之。
脈甚虛軟,舌本紫而滑澤無苔,溲頻數而濃赤不禁,陰莖已縮,兩手紫黯,乃心陽過擾,熱伏厥陰之象,不可謂無熱惡寒發于陰,而認為真傷寒也。
雖平昔耽飲嗜茶,設投燥劑,則液之涸也不須旋踵。
爰以蔥、豉、茹、芩、栀、薇、桑葉、通草輕解其外。
至夜始發熱,再劑微汗而解,獨腹熱如烙,舌漸幹而口渴。
改予西洋參、元參、生地、麥冬、甘草、花粉、栀、楝、苁、茹,和青蔗汁。
服二帖下堅矢而舌愈幹,且讝語不寐。
于前方加竹葉、木通服之,舌根始見黃苔,知伏熱漸化。
再一劑苔轉黑,原方調以神犀丹一丸,即戰解而舌始潤,稍啜稀糜,猶妄言無寐,乃心陰久耗,陽不能收也。
仍以前方加童溲和服兩帖,大解複行,神氣漸谧,諸恙尋愈。
此證設犯溫升,即難救藥,幸初發得遇名手,始克扶危持颠,旬日而愈。
故為相者治天下,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必務虛名而複井田肉刑也;為醫者治人,亦當因病之所利而利之,不可守成法而泥麻黃、桂枝也。
丙辰春初,餘遊梅泾,曹霭山茂才拉視其令郎之證。
雲起于往夏瘧後,暮熱鼻衄,善欠羞明,頞頰時痠,溲渾有腳,先禀素弱,佥慮成勞,頻服滋填,毫無寸效,久不起榻。
及餘診之,脈軟滑而微長,苔淡黃而不渴,僅能仰卧,反側不能。
曰:此非虛勞也,乃熱伏陽明,是以機關不利,筋骨不束,而見以上諸證。
幸衄血頻流,小溲混濁,熱氣尚有宣洩,而人不甚枯削,以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也。
與生槐蕊、知、柏、芩、栀、白薇、花粉、茅根、茹、斛、絲瓜絡等藥,久服果漸愈。
因予小陷胸湯合雪羹,加茹、杏、紫菀、白前、冬瓜子、蘆菔,和梨汁服。
二帖堅黑之矢果下,仍夾瘀血,身熱遂緩,稍進稀糜,改用清養肺胃以充津液。
旬日後熱淨溲澄,知饑安谷,惟舌不生苔,寐即汗出,授大劑滋陰而愈。
德生有一婢,年十七矣,陡患腹痛,稍一言動,則痛不可支,舉家疑為急痧中惡,多方以圖皆不應,飛速孟英往視。
見其神色如常,并不吐瀉,脈則牢澀,苔則膩黃。
曰:此多食酸甘而汛阻也。
詢之果然。
以桃仁、紅花、生蒲黃、靈脂、海?、香附、延胡、芍藥,蘆菔湯煎藥,吞當歸龍荟丸而愈。
陳載陶令郎,夏間患嗽瀉愈後,時發微熱,寝汗如蒸,醫治兩月,迄不能退,時猶作嗽,鹹以為勞。
其世父喆堂逆孟英視之。
熱甚于頸面,形瘦口幹,脈則右大。
曰:肺熱不清也。
養陰之藥久服,勢必弄假成真,熱锢深入而為損怯之證,亟宜澹泊滋味,屏絕補物。
以芩、栀、地骨、桑葉、苡仁、枇杷葉、冬瓜皮、梨皮、葦莖為劑。
服後熱汗遞減,至九帖解醬矢赤溲,皆極熱而臭,自此熱盡退而汗不出矣。
惟噫猶不暢,時欲太息,飽則胸下不舒,乃滋膩藥所釀之痰未去也。
改用沙參、枳實、旋覆、冬瓜子、竹茹、白前、栝蒌、海?、橘皮,數帖而胸舒嗽斷,體健餐加。
張某患四肢發熱,久治不痊,食減便溏,汗多形瘦。
張孝子謂此證非孟英不能愈,遂往就診。
曰:熱厥也,前此必誤服補藥矣,故脈來甚澀。
以芩、栀、連、柏、白薇、通草、地骨、青蒿、絲瓜絡為方,十餘劑而瘥。
傅與三令正,年已花甲,患瘧服藥,浃旬而斷,乃夜不能眠者數日,忽然吐瀉交作,肢冷自汗,渴喜熱湯,神氣張皇而有谵語。
張某謂元虛,而所用之藥乃桂、芍、萸、連、葛、藿、烏藥、木香之類。
病家欲投溫補,迎孟英質之。
脈來浮弦軟數,尺中甚弱,舌绛無液,稍有黃苔,乃真陰素虧,久傷謀慮,吸受暑熱,化瘧未清,擾及中州,則為吐瀉。
詢所吐,果有酸甘苦辣之味,瀉亦色醬而熱如火,豈非伏熱之的據耶?然邪已自尋出路,故腹無痛苦,況汗出如淋,不獨用香燥疏散之藥為耗液,即溫補如理中、四逆,亦無非助熱而重劫其津也。
乃定沙參、龍、牡、朱染茯神、黑豆皮、薏苡、木瓜、小麥、竹針、鮮蓮子之方。
一劑則吐瀉皆止,得寐神清,且略知饑,稍能收谷。
次日複診,病者雲:侬舌上脫液者三十年矣,是以最怕熱藥,奈群醫謂瘧宜溫化,以緻愈服愈殆,設非先生眼光如炬,恐昨日已登鬼錄矣。
尋以充液柔肝而愈。
李華甫年六十三歲,仲夏患惡寒,氣逆不饑,即請孟英視之。
脈甚虛軟,舌本紫而滑澤無苔,溲頻數而濃赤不禁,陰莖已縮,兩手紫黯,乃心陽過擾,熱伏厥陰之象,不可謂無熱惡寒發于陰,而認為真傷寒也。
雖平昔耽飲嗜茶,設投燥劑,則液之涸也不須旋踵。
爰以蔥、豉、茹、芩、栀、薇、桑葉、通草輕解其外。
至夜始發熱,再劑微汗而解,獨腹熱如烙,舌漸幹而口渴。
改予西洋參、元參、生地、麥冬、甘草、花粉、栀、楝、苁、茹,和青蔗汁。
服二帖下堅矢而舌愈幹,且讝語不寐。
于前方加竹葉、木通服之,舌根始見黃苔,知伏熱漸化。
再一劑苔轉黑,原方調以神犀丹一丸,即戰解而舌始潤,稍啜稀糜,猶妄言無寐,乃心陰久耗,陽不能收也。
仍以前方加童溲和服兩帖,大解複行,神氣漸谧,諸恙尋愈。
此證設犯溫升,即難救藥,幸初發得遇名手,始克扶危持颠,旬日而愈。
故為相者治天下,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必務虛名而複井田肉刑也;為醫者治人,亦當因病之所利而利之,不可守成法而泥麻黃、桂枝也。
丙辰春初,餘遊梅泾,曹霭山茂才拉視其令郎之證。
雲起于往夏瘧後,暮熱鼻衄,善欠羞明,頞頰時痠,溲渾有腳,先禀素弱,佥慮成勞,頻服滋填,毫無寸效,久不起榻。
及餘診之,脈軟滑而微長,苔淡黃而不渴,僅能仰卧,反側不能。
曰:此非虛勞也,乃熱伏陽明,是以機關不利,筋骨不束,而見以上諸證。
幸衄血頻流,小溲混濁,熱氣尚有宣洩,而人不甚枯削,以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也。
與生槐蕊、知、柏、芩、栀、白薇、花粉、茅根、茹、斛、絲瓜絡等藥,久服果漸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