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熱
關燈
小
中
大
為瘍患,投以溫散,即顯咽疼。
孟英脈之,沉弦而緩,作痰熱内伏。
投以犀、羚、元參、丹皮、白薇、黑栀、茹、貝、旋、蒡之劑,兩帖而寒渴咽疼皆減,乃去犀、羚、牛蒡,加二至、知母、花粉、銀花,解醬矢而瘳。
褚芹香女校書,患汛愆寒熱,醫以為損,辄投溫補,馴緻腹脹不饑,帶淋便秘,溲澀而痛。
孟英診脈弦勁而數,乃熱伏厥陰,誤治而肺亦壅塞也。
與清肅開上之劑,吞當歸龍荟丸兩服,寒熱不作而知饑,旬日諸恙悉安。
李德昌之母,仲夏患感,醫診為濕,辄與燥劑,大便反瀉,遂疑高年氣陷,改用補土,馴緻氣逆神昏,汗多舌縮,已辦後事,始乞診于孟英。
脈洪數無倫,右尺更甚。
與大劑犀角、石膏、黃芩、黃連、黃柏、知母、花粉、栀子、石斛、竹葉、蓮心、元參、生地之藥,另以冷雪水調紫雪,灌一晝夜,舌即出齒,而喉舌赤腐,咽水甚痛,乃去三黃,加銀花、射幹、豆根,并吹錫類散。
三日後脈證漸和,稀糜漸受,改授甘涼緩劑,旬日得堅黑矢而愈。
幼科王蔚文之甥女,向依舅氏。
于三年前患熱病甚危,服多劑涼解始愈。
第寝食雖如常人,而五心恒熱,黑苔不退,口苦而渴,畏食葷膻,頻餌甘涼之藥,經來色黑不紅。
去年适吳氏,仍服涼藥,迄不能痊。
今夏伊舅氏浼孟英診之,脈甚滑數,曰:此熱毒逗留陽明之絡,陷入沖脈,以沖隸陽明也。
然久蘊深沉,尚不為大患者,以月事時下,猶有宣洩之路也。
其頻年藥餌,寒之不寒者,以熱藏隧絡,湯劑不能搜剔也。
令每日以豆腐皮包紫雪五分吞下。
半月後,苔果退,渴漸減,改用元參、丹參、白薇、黃芩、青蒿煎湯,送服當歸龍荟丸。
又半月經行色正,各恙皆蠲,尋即受孕焉。
周光遠令正,孀居十載,年已五十三歲,汛猶未絕,稍涉勞瘁,甚至如崩。
偶患少腹偏左掌大一塊作疼,其疼似在皮裡膜外,拊之痛甚,越日發熱自汗,眩冒谵語,嘔渴不饑,耳聾煩躁。
孟英循其脈虛軟微數,左兼弦細,便溏溲熱,舌本不赤,略布黃苔。
營分素虧,而有伏熱阻于隧絡,重藥礙投,姑予芩、連、芍、楝、竹茹、桑葉、白薇、通草、橘核、絲瓜絡、燈薪,少加朱砂和服。
一劑勢即減,二劑熱退嘔止,啜粥神清。
第腹猶痛,去桑、芩、燈薪、朱砂,加苁、歸、苡、藕,服數帖而起。
迨季冬,其君姑七十八歲,患腹痛,痛亦僅在皮膜,仍能納食,二便無疴,數日後痛及兩腰,機關不利,礙于咳嗽,痰出甚艱而有鹹味,夜不能瞑。
孟英視曰:肝腎大虛,脈絡失養也。
以沙參、熟地、歸、杞、苁、膝、杜仲、石英、羊藿、絡石、薏苡、胡桃等藥進之,日以遞愈。
繼用一味桑椹,善後而康。
葉承恩年五十歲,患發熱暮甚,肢厥頭疼,嘔惡便溏,睡則呓語,不饑不渴,汗出上焦,自覺把握不住,延孟英診之。
脈軟澀而不鼓指,右手尤甚,宛似虛寒之證,惟舌本紫,苔雖薄而黃膩口苦,眼鼻時覺出火,是真陰素虧而熱伏于内也。
予栀、連、桑、菊、茹、翹、芩、斛、銀花、絲瓜絡、蓮子心,出入數劑,熱呓皆減,脈亦較和,溲赤而疼,大解色醬,知其伏熱下行矣。
又數劑,苔始退而知饑,參以養陰而愈。
蔡湘帆年二十歲,體素豐,偶發寒熱,翼日尚吃飯出門,自不知為病也。
第三日寒熱大作,莖縮不能小溲,氣喘大汗,眩暈不支。
乞孟英往診,舉家倉皇大哭。
循其脈緩大而滑,苔色黃膩,脘下拒按。
曰:無恐也。
予菖、枳、旋、蒌、栀、豉、連、半、茹、?,以蘆菔湯煎服一劑,大吐痰涎而喘汗平,二劑莖舒溲暢而大解行,越日寒熱即減,又兩劑瘧罷知饑而愈。
然李東垣諄諄以内傷類外感為言,而溫熱暑濕之病,初起極類内傷,往往身未發熱而手心先熱,或兼眩暈自汗,設泥古法而不辨證,禍可言哉! 徐仲榮四令弟德生,患感至旬餘,忽然大戰大汗,而大便兼下瘀血。
朱茂才視之,不知戰解之義,以為将脫也,率投大劑溫補藥一服,汗收壯熱,杳不知饑,渴飲無眠,舌赤溲少,遂束手。
更醫謂汗下傷陰,滋填疊進,馴緻身難轉側,懶語音低者,又旬餘矣。
所親吳愛棠囑延孟英圖之。
脈弦數而駛,按其胸下堅且痛,舌绛而根苔黃滞。
曰:汗下傷陰固然,惟府猶實也,滋膩曷可投耶?然一病至
孟英脈之,沉弦而緩,作痰熱内伏。
投以犀、羚、元參、丹皮、白薇、黑栀、茹、貝、旋、蒡之劑,兩帖而寒渴咽疼皆減,乃去犀、羚、牛蒡,加二至、知母、花粉、銀花,解醬矢而瘳。
褚芹香女校書,患汛愆寒熱,醫以為損,辄投溫補,馴緻腹脹不饑,帶淋便秘,溲澀而痛。
孟英診脈弦勁而數,乃熱伏厥陰,誤治而肺亦壅塞也。
與清肅開上之劑,吞當歸龍荟丸兩服,寒熱不作而知饑,旬日諸恙悉安。
李德昌之母,仲夏患感,醫診為濕,辄與燥劑,大便反瀉,遂疑高年氣陷,改用補土,馴緻氣逆神昏,汗多舌縮,已辦後事,始乞診于孟英。
脈洪數無倫,右尺更甚。
與大劑犀角、石膏、黃芩、黃連、黃柏、知母、花粉、栀子、石斛、竹葉、蓮心、元參、生地之藥,另以冷雪水調紫雪,灌一晝夜,舌即出齒,而喉舌赤腐,咽水甚痛,乃去三黃,加銀花、射幹、豆根,并吹錫類散。
三日後脈證漸和,稀糜漸受,改授甘涼緩劑,旬日得堅黑矢而愈。
幼科王蔚文之甥女,向依舅氏。
于三年前患熱病甚危,服多劑涼解始愈。
第寝食雖如常人,而五心恒熱,黑苔不退,口苦而渴,畏食葷膻,頻餌甘涼之藥,經來色黑不紅。
去年适吳氏,仍服涼藥,迄不能痊。
今夏伊舅氏浼孟英診之,脈甚滑數,曰:此熱毒逗留陽明之絡,陷入沖脈,以沖隸陽明也。
然久蘊深沉,尚不為大患者,以月事時下,猶有宣洩之路也。
其頻年藥餌,寒之不寒者,以熱藏隧絡,湯劑不能搜剔也。
令每日以豆腐皮包紫雪五分吞下。
半月後,苔果退,渴漸減,改用元參、丹參、白薇、黃芩、青蒿煎湯,送服當歸龍荟丸。
又半月經行色正,各恙皆蠲,尋即受孕焉。
周光遠令正,孀居十載,年已五十三歲,汛猶未絕,稍涉勞瘁,甚至如崩。
偶患少腹偏左掌大一塊作疼,其疼似在皮裡膜外,拊之痛甚,越日發熱自汗,眩冒谵語,嘔渴不饑,耳聾煩躁。
孟英循其脈虛軟微數,左兼弦細,便溏溲熱,舌本不赤,略布黃苔。
營分素虧,而有伏熱阻于隧絡,重藥礙投,姑予芩、連、芍、楝、竹茹、桑葉、白薇、通草、橘核、絲瓜絡、燈薪,少加朱砂和服。
一劑勢即減,二劑熱退嘔止,啜粥神清。
第腹猶痛,去桑、芩、燈薪、朱砂,加苁、歸、苡、藕,服數帖而起。
迨季冬,其君姑七十八歲,患腹痛,痛亦僅在皮膜,仍能納食,二便無疴,數日後痛及兩腰,機關不利,礙于咳嗽,痰出甚艱而有鹹味,夜不能瞑。
孟英視曰:肝腎大虛,脈絡失養也。
以沙參、熟地、歸、杞、苁、膝、杜仲、石英、羊藿、絡石、薏苡、胡桃等藥進之,日以遞愈。
繼用一味桑椹,善後而康。
葉承恩年五十歲,患發熱暮甚,肢厥頭疼,嘔惡便溏,睡則呓語,不饑不渴,汗出上焦,自覺把握不住,延孟英診之。
脈軟澀而不鼓指,右手尤甚,宛似虛寒之證,惟舌本紫,苔雖薄而黃膩口苦,眼鼻時覺出火,是真陰素虧而熱伏于内也。
予栀、連、桑、菊、茹、翹、芩、斛、銀花、絲瓜絡、蓮子心,出入數劑,熱呓皆減,脈亦較和,溲赤而疼,大解色醬,知其伏熱下行矣。
又數劑,苔始退而知饑,參以養陰而愈。
蔡湘帆年二十歲,體素豐,偶發寒熱,翼日尚吃飯出門,自不知為病也。
第三日寒熱大作,莖縮不能小溲,氣喘大汗,眩暈不支。
乞孟英往診,舉家倉皇大哭。
循其脈緩大而滑,苔色黃膩,脘下拒按。
曰:無恐也。
予菖、枳、旋、蒌、栀、豉、連、半、茹、?,以蘆菔湯煎服一劑,大吐痰涎而喘汗平,二劑莖舒溲暢而大解行,越日寒熱即減,又兩劑瘧罷知饑而愈。
然李東垣諄諄以内傷類外感為言,而溫熱暑濕之病,初起極類内傷,往往身未發熱而手心先熱,或兼眩暈自汗,設泥古法而不辨證,禍可言哉! 徐仲榮四令弟德生,患感至旬餘,忽然大戰大汗,而大便兼下瘀血。
朱茂才視之,不知戰解之義,以為将脫也,率投大劑溫補藥一服,汗收壯熱,杳不知饑,渴飲無眠,舌赤溲少,遂束手。
更醫謂汗下傷陰,滋填疊進,馴緻身難轉側,懶語音低者,又旬餘矣。
所親吳愛棠囑延孟英圖之。
脈弦數而駛,按其胸下堅且痛,舌绛而根苔黃滞。
曰:汗下傷陰固然,惟府猶實也,滋膩曷可投耶?然一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