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
關燈
小
中
大
翁嘉順室,産後患風溫,經孟英治愈,病染于姑,孟英診曰:高年陰氣太虧,邪氣偏盛,《玉版論要》雲:病溫虛甚死。
言人之真陰甚虛,曷足以禦邪熱而息燎原?可虞在兩候之期乎?至十四日果殒。
而嘉順亦染焉,初發熱即舌赤而渴,脈數且澀。
孟英曰:非善證也。
蓋陰虛有素,值憂勞哀痛之餘,五志内燔,溫邪外迫,不必由衛及氣,自氣而營。
急予清營,繼投涼血,病不稍減。
且家無主藥之人,旁議嘩然。
幸其舊工人陳七,頗有膽識,力懇手援。
孟英曰:我腸最熱,奈病來頗惡,治雖合法,勢必轉重。
若初起不先觑破,早已殆矣。
吾若畏難推诿,恐他手雖識其證,亦無如此大劑,車薪杯水,何益于事!吾且肩勞任怨,殚心盡力以圖之。
病果日重,昏瞀耳聾,自利紅水,目赤妄言。
孟英惟以晉三犀角地黃湯,加銀花、石膏、知母、石斛、栀、貝、花粉、蘭草、菖蒲、元參、竹瀝、竹茹、竹葉、凫茈、海?等出入互用。
至十餘劑,舌上忽布穢濁垢苔,口氣噴出,臭難向迩,手冷如冰,頭面自汗,鹹謂絕望矣,孟英曰:生機也。
彼陰虛熱邪深入,予一以清營涼血之法,服已逾旬,始得營陰漸振,推邪外出,乃現此苔。
惟本元素弱,不能戰解,故顯肢冷,而汗僅出于頭面,非陽虛欲脫也。
複與甘寒頻灌。
越三日,汗收熱退,苔化肢溫。
自始迄終,犀角共服三兩許,未犯一毫相悖之藥,且賴陳七恪誠,始克起九死于一生,繼以滋陰善後而康。
(眉批:三江地氣卑濕,天時溫暖,傷寒之證絕少,最多濕溫、風溫之證。
又人體質柔脆,不任蕩滌之藥,故惟以甘寒清解之劑,漸次搜剔,斯邪去而正不傷。
若在北方,剛堅之體,此等藥雖服百劑,亦若罔知,非加硝、黃蕩滌,邪終不去。
故葉氏之法,擅譽江浙;而吳氏之方,馳名幽冀。
易地則皆然,亦智者之因地制宜也。
) 翁嘉順之妹亦染病,勢極危,因役于冥曹,自以為不起。
孟英曰:年壯陰充,藥治不謬,焉能死乎?昔人雲,見理明者,陰陽五行不能拘。
吾當以理勝數。
遂按法治之,病乃日減。
且慎寒暄,節飲食,守禁忌,調治二旬,果然康健。
又其姑亦病溫,初不服藥,七日外始迓孟英診之。
曰:此病邪雖不盛,第頻吐涎沫,不能出口,須以手撩,不飲不食,不便不眠,或多言不倦,或久問不答,是七情郁結,氣久不舒,津液凝痰,邪得依附,治之中肯,尚難即愈,不藥而待,病從何去?遂于清解方中寓蠲痰流氣、通胃舒肝之品。
交十四日而熱退,又數日痰沫漸少,又旬日大便始行,粥食日加而愈。
此治一法直貫到底,不但不犯一分溫燥升補之藥,而滋膩入血之品,亦皆避之,尚須三十劑奏績。
若病家不笃信,醫者不堅持,旁人多議論,則焉克有濟耶?然非乃媳前車之鑒,亦未必遽爾任賢不貳也。
沈裕昆妻,偶發脘痛,範某與逍遙法,痛頗止,而發熱咽痛,邀顧聽泉視之,知感溫邪,予清散法,疼已而熱不退。
七日後,目閉鼻塞,耳聾肢搐,不言語,不飲食。
顧疑險證,願質之孟英。
而沈之兩郎,皆從王瘦石學,因請決于師。
瘦石亦謂:孟英識超,我當為汝緻之。
時已薄暮,乃飛刺追邀。
比孟英往診,見其外候如是,而左手診畢即縮去,随以右手出之,遽曰:非神昏也。
繼挖牙關,察其苔色白滑。
詢知大解未行,曰:病是風溫,然不逆傳膻中,而順傳胃府,證無可恐。
聽泉學問勝我,知證有疑窦,而虛心下問,豈非胸襟過人處。
但溫邪傳胃,世所常有,而此證如是駭人者,因素有痰飲盤踞胃中,外邪入之得以憑借,苔色之不形黃燥者,亦此故耳,不可誤認為寒。
夫溫為熱邪,脈象既形弦滑以數,但令痰飲一降,苔必轉黃,此殆雲遮霧隐之時,須具溫太真燃犀之照,庶不為病所欺。
且昔人于溫證僅言逆傳,不言順傳,後世遂執定傷寒在足經,溫熱在手經,不知經絡貫串,豈容界限?喻氏謂傷寒亦傳手經,但足經先受之耳。
吾謂溫熱亦傳足經,但手經先受之耳。
一隅三反,既有其逆,豈無其順?蓋自肺之心包,病機漸進而内陷,故曰逆;自肺之胃府,病機欲出而下行,故曰順。
今邪雖順傳,欲出未能,所謂胃病則九竅不和,與逆傳神昏之犀角地黃湯證大相徑庭。
郭雲台雲:胃實不和,投滾痰而非峻。
可謂治斯疾之真诠。
遂書小陷胸合蠲飲六神湯,加枳、樸,以蘆菔煮水煎藥,和入竹瀝一杯,送下礞石滾痰丸四錢。
沈嫌藥峻,似有難色,孟英曰:既患駭人之病,必服駭人之藥,藥不瞑眩,厥疾勿瘳,盍再質之瘦石、聽泉乎?沈颔之。
王、顧閱方,佥以為是,且雲:如畏劑重,陸續徐投可也。
翌日,孟英與聽泉會診,診脈證不
言人之真陰甚虛,曷足以禦邪熱而息燎原?可虞在兩候之期乎?至十四日果殒。
而嘉順亦染焉,初發熱即舌赤而渴,脈數且澀。
孟英曰:非善證也。
蓋陰虛有素,值憂勞哀痛之餘,五志内燔,溫邪外迫,不必由衛及氣,自氣而營。
急予清營,繼投涼血,病不稍減。
且家無主藥之人,旁議嘩然。
幸其舊工人陳七,頗有膽識,力懇手援。
孟英曰:我腸最熱,奈病來頗惡,治雖合法,勢必轉重。
若初起不先觑破,早已殆矣。
吾若畏難推诿,恐他手雖識其證,亦無如此大劑,車薪杯水,何益于事!吾且肩勞任怨,殚心盡力以圖之。
病果日重,昏瞀耳聾,自利紅水,目赤妄言。
孟英惟以晉三犀角地黃湯,加銀花、石膏、知母、石斛、栀、貝、花粉、蘭草、菖蒲、元參、竹瀝、竹茹、竹葉、凫茈、海?等出入互用。
至十餘劑,舌上忽布穢濁垢苔,口氣噴出,臭難向迩,手冷如冰,頭面自汗,鹹謂絕望矣,孟英曰:生機也。
彼陰虛熱邪深入,予一以清營涼血之法,服已逾旬,始得營陰漸振,推邪外出,乃現此苔。
惟本元素弱,不能戰解,故顯肢冷,而汗僅出于頭面,非陽虛欲脫也。
複與甘寒頻灌。
越三日,汗收熱退,苔化肢溫。
自始迄終,犀角共服三兩許,未犯一毫相悖之藥,且賴陳七恪誠,始克起九死于一生,繼以滋陰善後而康。
又人體質柔脆,不任蕩滌之藥,故惟以甘寒清解之劑,漸次搜剔,斯邪去而正不傷。
若在北方,剛堅之體,此等藥雖服百劑,亦若罔知,非加硝、黃蕩滌,邪終不去。
故葉氏之法,擅譽江浙;而吳氏之方,馳名幽冀。
易地則皆然,亦智者之因地制宜也。
) 翁嘉順之妹亦染病,勢極危,因役于冥曹,自以為不起。
孟英曰:年壯陰充,藥治不謬,焉能死乎?昔人雲,見理明者,陰陽五行不能拘。
吾當以理勝數。
遂按法治之,病乃日減。
且慎寒暄,節飲食,守禁忌,調治二旬,果然康健。
又其姑亦病溫,初不服藥,七日外始迓孟英診之。
曰:此病邪雖不盛,第頻吐涎沫,不能出口,須以手撩,不飲不食,不便不眠,或多言不倦,或久問不答,是七情郁結,氣久不舒,津液凝痰,邪得依附,治之中肯,尚難即愈,不藥而待,病從何去?遂于清解方中寓蠲痰流氣、通胃舒肝之品。
交十四日而熱退,又數日痰沫漸少,又旬日大便始行,粥食日加而愈。
此治一法直貫到底,不但不犯一分溫燥升補之藥,而滋膩入血之品,亦皆避之,尚須三十劑奏績。
若病家不笃信,醫者不堅持,旁人多議論,則焉克有濟耶?然非乃媳前車之鑒,亦未必遽爾任賢不貳也。
沈裕昆妻,偶發脘痛,範某與逍遙法,痛頗止,而發熱咽痛,邀顧聽泉視之,知感溫邪,予清散法,疼已而熱不退。
七日後,目閉鼻塞,耳聾肢搐,不言語,不飲食。
顧疑險證,願質之孟英。
而沈之兩郎,皆從王瘦石學,因請決于師。
瘦石亦謂:孟英識超,我當為汝緻之。
時已薄暮,乃飛刺追邀。
比孟英往診,見其外候如是,而左手診畢即縮去,随以右手出之,遽曰:非神昏也。
繼挖牙關,察其苔色白滑。
詢知大解未行,曰:病是風溫,然不逆傳膻中,而順傳胃府,證無可恐。
聽泉學問勝我,知證有疑窦,而虛心下問,豈非胸襟過人處。
但溫邪傳胃,世所常有,而此證如是駭人者,因素有痰飲盤踞胃中,外邪入之得以憑借,苔色之不形黃燥者,亦此故耳,不可誤認為寒。
夫溫為熱邪,脈象既形弦滑以數,但令痰飲一降,苔必轉黃,此殆雲遮霧隐之時,須具溫太真燃犀之照,庶不為病所欺。
且昔人于溫證僅言逆傳,不言順傳,後世遂執定傷寒在足經,溫熱在手經,不知經絡貫串,豈容界限?喻氏謂傷寒亦傳手經,但足經先受之耳。
吾謂溫熱亦傳足經,但手經先受之耳。
一隅三反,既有其逆,豈無其順?蓋自肺之心包,病機漸進而内陷,故曰逆;自肺之胃府,病機欲出而下行,故曰順。
今邪雖順傳,欲出未能,所謂胃病則九竅不和,與逆傳神昏之犀角地黃湯證大相徑庭。
郭雲台雲:胃實不和,投滾痰而非峻。
可謂治斯疾之真诠。
遂書小陷胸合蠲飲六神湯,加枳、樸,以蘆菔煮水煎藥,和入竹瀝一杯,送下礞石滾痰丸四錢。
沈嫌藥峻,似有難色,孟英曰:既患駭人之病,必服駭人之藥,藥不瞑眩,厥疾勿瘳,盍再質之瘦石、聽泉乎?沈颔之。
王、顧閱方,佥以為是,且雲:如畏劑重,陸續徐投可也。
翌日,孟英與聽泉會診,診脈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