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
關燈
小
中
大
,渴喜熱飲,伏痰漸化。
季冬八日,即能出堂訊案。
十劑後凜寒始罷,足亦漸溫,肺氣已得下降,望日出署行香。
繼而兵火之夢漸清,夜亦能眠,迎春東郊審結積案,亦不覺其勞矣。
方中參以西洋參、生地、麥冬充其液,銀花、綠豆、雪羹化其積。
至庚戌歲朝,各處賀年,午後護日,極其裕如,且肌肉漸豐,面黑亦退,藥之對病,如是之神。
調養至開篆時,起居如舊,各恙皆瘥,而孟英将赴宜黃楊明府之招,醞香為錄其逐日方案,跋而蚨之,茲特采其大略如此。
(眉批:醞香之證,予于五月間曾為一視,知其感受溫邪,投以清解。
三服後頗覺輕減,又以赴飲而病複如故,然步履尚無恙也。
後乃惑于溫補之說,熟地、鹿膠等膩滞之藥,恣服不辍,比孟英至而其勢已棘,雖逐漸清解,大勢向愈,然病久元虛,邪去而正亦随之,此所以終于不起也。
) 範廉居夫婦與其令愛一時患恙,旬日後鹹劇,金粟香薦孟英視之。
廉居則大解已行,熱退未淨,氣逆不饑。
呃忒自汗,脈形虛大,舌紫無苔,為上焦熱戀,下部陰虧之象。
予西洋參、旋覆、竹茹、枇杷葉、石斛、柿蒂、牡蛎、龜闆、刀豆、牛膝之劑。
兩服即舌潤知饑,呃汗皆罷。
去刀豆、旋覆、柿蒂,加熟地、胡桃肉、當歸,投之而愈。
其室則苔膩口酸,耳鳴不寐,不饑神憊,脘痛頭搖,脈至虛弦,按之澀弱。
以當歸、白芍、枸杞、木瓜、楝實、半夏、石斛、茯神、竹茹、蘭葉、白豆蔻,為養營調氣、和胃柔肝之法,數啜而瘳。
渠女則壯熱殿屎,二便皆秘,苔黃大渴,脹悶難堪,脈來弦滑數實,系府證也。
投桃核承氣,加海?、蘆菔,二劑而痊。
廉居尊人穎禾曰:甚矣,服藥之不可不慎也!三人之證,醫者皆謂可危,而治之日劇,君悉以一二劑起之,抑何神欤?因憶四十二歲時患痁,胡魁先用首烏太早,遂緻客邪留戀,纏綿百日,大為所困,嗣後不敢服藥,今四十年矣。
昨聞韓組林年雖七十,飲啖兼人,而平時喜服藥,醫以為老,辄用附、桂、參、茸等藥,以期可享遐齡,讵料初八日晚饍尚健飯,三更睡醒,倏寒栗發顫,俄而四肢瘛疭,越日雲亡,得非即世人所謂之子午證耶?孟英曰:此老系陽旺之體,肥甘過度,痰火日增,年至古稀,真陰日耗,而久服此等助火爍陰之藥,以緻風從火出,立拔根荄,與兒科所雲急驚風證,殆無異焉。
古雲:肥白之人多氣虛。
又雲:痰飲須以溫藥和之。
儒醫顧聽泉,體豐色白,平昔多痰,晨起必喘逆,飽食稍安,頗有氣虛之象。
季冬感冒,自服疏解未效,迓孟英診焉。
左關弦,寸滑如珠,尺細而幹,舌尖甚绛。
乃真陰素虧,水不涵木,風陽内熾,搏液成痰,謀慮操持,心陽太擾,肺金受爍,治節不伸。
苔雖白而已幹,熱雖微而睛赤,忌投溫燥,宜予輕清。
用元參、石斛、栀子、竹茹、旋覆、蛤殼、貝母、枇杷葉、竹葉、蘭葉、蓮心為劑,三啜而安。
自謂氣虛,遽服黨參、枸杞、當歸等藥,下咽之後,即覺火升氣逆,漸至言語支離,溲頻自汗,夤夜複迎孟英拯治,脈已虛促不調,即投牡蛎、龜闆、鼈甲、女貞、旱蓮、元參、甘草、小麥、竹葉、蓮心,以和心肝之陽,而鎮龍雷之奮,一劑而平。
繼又作勞複感,仍授輕清之法。
兩劑後又因怫怒萦思,肝陽複僭,顴紅目赤,左耳時聾,夜不成眠,神情煩躁,越日陡然大汗濕透衣衾,再速孟英圖之。
脈極弦數而細,仍為陰虛陽越,不可誤認陽虛,而妄施附、桂者。
先令熏以炭醋,撲以蛎粉,随灌以大劑二至、二冬、三甲、元參、丹參、人參、黃連、童溲而瘳。
繼予多劑育陰清肝,始得全愈。
又其媳新産之後,頭痛甚劇,孟英按其脈右甚滑大,予清陽明法,得大解而瘥。
施玉林患感,治經多手,延将匝月,熱退未淨,苔膩垢黃,脘悶便溏,腰痛溺短,不饑不眠,氣短音低,醫者技窮,李華甫薦孟英視之。
脈弦軟不調,而尺中虛細,是痰熱尚結于上焦,房勞素傷于下部。
初治即從清解,并無背謬之方,奈不足以開有形之結,而滋久耗之陰,以緻曠日相持,神氣日形消索也。
以小陷胸湯加葦莖、竹茹、枇杷葉、蘭葉、石斛、歸身、枸杞為方,加野薔薇露和服。
一劑苔即化,三服而結糞下,胸乃舒。
去蒌仁,加西洋參,服四帖,苔淨能餐,諸恙冰釋。
續投峻補肝腎而康。
翁笠漁素健啖,偶患發熱,錢某謂勞倦内傷,進補中益氣法,病日劇。
張某診為停食感冒,用承氣法下之,連解黑矢,熱如故。
與養陰藥多劑,熱仍不退,且從此不食不便,不渴不眠,佥雲攻補難施,已成壞證,所親孫诒堂迓孟英診之。
脈形澀數不調,神呆靜卧,倦于語言,溺少苔黃,時時面赤。
曰:無慮也。
衛分之邪失于清解,補中益氣實衛锢邪,何異适燕而南其指乎?承氣通府,但能下其腸胃有形之物,不能散其衛分無形之邪。
下後養陰,固是方法,然必表裡皆和者,方可投之。
衛氣未清,徒增窒滞,樞機日鈍,此神識之所以如呆也;升降失司,此出入之所以皆廢也。
延之雖久,病猶在衛,故可治也。
予葦莖、蔥豉,加芩、桔、栀子、栝蒌。
服一劑而遍身赤疹,神氣爽悟。
乃去芩、桔、蔥,加雪羹、蘆菔、銀花、蘭葉。
服數帖,解醬矢二十餘次,苔退知饑,脈和而愈。
一鐵匠婦患感,雜治經旬,身熱不退,不眠妄語,口渴耳聾,求治于餘。
脈來細數,唇紅面白,肌瘦汗頻,雖是貧家,卻為嬌質,神虛液奪,餘暑未清。
以西洋參、甘草、小麥、黃連、麥冬、石斛、丹參、蓮心、竹葉為劑服之,神氣遂安。
自雲心悸,因加紅棗與紫石英,服之浃旬,竟以告愈。
七月初旬,餘遊鴛湖歸,三侄壽和陡患凜寒,身熱筋瘛,面紅,谵妄汗頻,四肢厥冷。
年甫六歲,其母危之。
餘察其苔色黃膩,口渴唇紅,乃停食感冒耳。
以枳實栀豉湯加菖蒲及冬幹之蘆菔葉,煎成調入玉樞丹五分灌之。
次日谵瘲皆減,而腹痛微有吐瀉,寐醒則神猶瞀亂,知其邪有外洩之機,治當迎刃而導。
于前方加蘇葉一分、黃連二分同炒煎服,連吐三、五次,瀉六、七次,痛即減,第三日神情爽慧。
餘謂去疾莫如盡,再服原方一劑,遂愈。
蓋小兒之病,因于食滞者多,胃不和則卧不安,陽明實則谵妄,而世人辄作驚風治之,每緻偾事。
昧者更惑于巫瞽,而祭非其鬼,則尤可笑也。
八月初,餘遊虎林歸,二女定宜患感旬餘,熱雖退而幹嗆無痰,不眠,不食,不便,胸腹無所苦,湯飲亦不思,五熱形瘦,佥慮成勞。
餘按脈弦細,是痰阻而氣不通也。
以紫菀、白前、蒌仁、薤白、橘紅、半夏、菖蒲、竹茹、枳殼、桔梗,服數帖漸愈。
三女杏宜年十四,因侍姊病過勞,且浃旬風雨,寒氣外侵,而自恐不支,勉強納食,起病則懔寒微熱,腿腫而痠,泛泛欲嘔,兼以微嗽,适餘歸之次日也。
視其苔微黃且膩,尖微绛,脈緩滑。
以枳實栀豉湯加前、蘇、杏、桔、芩、菔飲之。
日晡餘遊南鄉歸,内子述服藥後神情昏瞀,嘔出藥食,恐夾痧邪,曾為刮背。
餘謂此食滞上焦,濁未下行耳。
迨夜頗靜,诘朝察之,胸仍拒按,原方加菖蒲、紫菀投之,餘即遊硖川,黃昏而歸。
内子雲午後神複瞀亂,恐有變證,明日君毋他往也。
餘颔之。
夜間亦靜,次早問答如常,胸猶拒按,因其吐既未暢,大便未行,以前方合小陷胸為劑,外用樸硝罨其胸次。
至巳刻即神昏如寐,引衣自覆,呼之不應,時或妄言,面色晦滞,四肢時冷。
内子對之下淚。
餘按脈如故,确系濁氣上熏,清陽失布,既非寒邪深入,亦非溫熱逆傳,原方再服一劑,病如故。
餘再四思維,徑以薤白、石菖蒲各一錢,蒌仁三錢,煎成和入醇酒一杯灌之,外用蔥白杵罨胸次,牙皂末吹鼻取嚏。
時将薄暮,至初更始得微汗而肢和,尋即溏解一次而識人,夜分安眠。
第四、五日胸次已舒,略無谵語,乃目有妄見,寐即惡夢,時有潮熱。
餘以蒌、薤、菖,茹、翹、薇、菀、半、栀、豉、省頭草等藥通府滌濁,連解三次,各恙皆安。
改用清肝肅肺法,至七朝身涼全愈。
繼治蔣君寅昉五令郎全官,身熱筋瘛,不啼不乳,神呆嗜卧,或疑驚風,夤夜逆餘往視,乃風熱夾食也。
與開洩清解法數帖,便行而痰漸嗽出,病即漸瘥。
此等雖非大證,設稍誤治,告危極速,故連類錄之,以備大匠木屑竹頭之需。
季冬八日,即能出堂訊案。
十劑後凜寒始罷,足亦漸溫,肺氣已得下降,望日出署行香。
繼而兵火之夢漸清,夜亦能眠,迎春東郊審結積案,亦不覺其勞矣。
方中參以西洋參、生地、麥冬充其液,銀花、綠豆、雪羹化其積。
至庚戌歲朝,各處賀年,午後護日,極其裕如,且肌肉漸豐,面黑亦退,藥之對病,如是之神。
調養至開篆時,起居如舊,各恙皆瘥,而孟英将赴宜黃楊明府之招,醞香為錄其逐日方案,跋而蚨之,茲特采其大略如此。
三服後頗覺輕減,又以赴飲而病複如故,然步履尚無恙也。
後乃惑于溫補之說,熟地、鹿膠等膩滞之藥,恣服不辍,比孟英至而其勢已棘,雖逐漸清解,大勢向愈,然病久元虛,邪去而正亦随之,此所以終于不起也。
) 範廉居夫婦與其令愛一時患恙,旬日後鹹劇,金粟香薦孟英視之。
廉居則大解已行,熱退未淨,氣逆不饑。
呃忒自汗,脈形虛大,舌紫無苔,為上焦熱戀,下部陰虧之象。
予西洋參、旋覆、竹茹、枇杷葉、石斛、柿蒂、牡蛎、龜闆、刀豆、牛膝之劑。
兩服即舌潤知饑,呃汗皆罷。
去刀豆、旋覆、柿蒂,加熟地、胡桃肉、當歸,投之而愈。
其室則苔膩口酸,耳鳴不寐,不饑神憊,脘痛頭搖,脈至虛弦,按之澀弱。
以當歸、白芍、枸杞、木瓜、楝實、半夏、石斛、茯神、竹茹、蘭葉、白豆蔻,為養營調氣、和胃柔肝之法,數啜而瘳。
渠女則壯熱殿屎,二便皆秘,苔黃大渴,脹悶難堪,脈來弦滑數實,系府證也。
投桃核承氣,加海?、蘆菔,二劑而痊。
廉居尊人穎禾曰:甚矣,服藥之不可不慎也!三人之證,醫者皆謂可危,而治之日劇,君悉以一二劑起之,抑何神欤?因憶四十二歲時患痁,胡魁先用首烏太早,遂緻客邪留戀,纏綿百日,大為所困,嗣後不敢服藥,今四十年矣。
昨聞韓組林年雖七十,飲啖兼人,而平時喜服藥,醫以為老,辄用附、桂、參、茸等藥,以期可享遐齡,讵料初八日晚饍尚健飯,三更睡醒,倏寒栗發顫,俄而四肢瘛疭,越日雲亡,得非即世人所謂之子午證耶?孟英曰:此老系陽旺之體,肥甘過度,痰火日增,年至古稀,真陰日耗,而久服此等助火爍陰之藥,以緻風從火出,立拔根荄,與兒科所雲急驚風證,殆無異焉。
古雲:肥白之人多氣虛。
又雲:痰飲須以溫藥和之。
儒醫顧聽泉,體豐色白,平昔多痰,晨起必喘逆,飽食稍安,頗有氣虛之象。
季冬感冒,自服疏解未效,迓孟英診焉。
左關弦,寸滑如珠,尺細而幹,舌尖甚绛。
乃真陰素虧,水不涵木,風陽内熾,搏液成痰,謀慮操持,心陽太擾,肺金受爍,治節不伸。
苔雖白而已幹,熱雖微而睛赤,忌投溫燥,宜予輕清。
用元參、石斛、栀子、竹茹、旋覆、蛤殼、貝母、枇杷葉、竹葉、蘭葉、蓮心為劑,三啜而安。
自謂氣虛,遽服黨參、枸杞、當歸等藥,下咽之後,即覺火升氣逆,漸至言語支離,溲頻自汗,夤夜複迎孟英拯治,脈已虛促不調,即投牡蛎、龜闆、鼈甲、女貞、旱蓮、元參、甘草、小麥、竹葉、蓮心,以和心肝之陽,而鎮龍雷之奮,一劑而平。
繼又作勞複感,仍授輕清之法。
兩劑後又因怫怒萦思,肝陽複僭,顴紅目赤,左耳時聾,夜不成眠,神情煩躁,越日陡然大汗濕透衣衾,再速孟英圖之。
脈極弦數而細,仍為陰虛陽越,不可誤認陽虛,而妄施附、桂者。
先令熏以炭醋,撲以蛎粉,随灌以大劑二至、二冬、三甲、元參、丹參、人參、黃連、童溲而瘳。
繼予多劑育陰清肝,始得全愈。
又其媳新産之後,頭痛甚劇,孟英按其脈右甚滑大,予清陽明法,得大解而瘥。
施玉林患感,治經多手,延将匝月,熱退未淨,苔膩垢黃,脘悶便溏,腰痛溺短,不饑不眠,氣短音低,醫者技窮,李華甫薦孟英視之。
脈弦軟不調,而尺中虛細,是痰熱尚結于上焦,房勞素傷于下部。
初治即從清解,并無背謬之方,奈不足以開有形之結,而滋久耗之陰,以緻曠日相持,神氣日形消索也。
以小陷胸湯加葦莖、竹茹、枇杷葉、蘭葉、石斛、歸身、枸杞為方,加野薔薇露和服。
一劑苔即化,三服而結糞下,胸乃舒。
去蒌仁,加西洋參,服四帖,苔淨能餐,諸恙冰釋。
續投峻補肝腎而康。
翁笠漁素健啖,偶患發熱,錢某謂勞倦内傷,進補中益氣法,病日劇。
張某診為停食感冒,用承氣法下之,連解黑矢,熱如故。
與養陰藥多劑,熱仍不退,且從此不食不便,不渴不眠,佥雲攻補難施,已成壞證,所親孫诒堂迓孟英診之。
脈形澀數不調,神呆靜卧,倦于語言,溺少苔黃,時時面赤。
曰:無慮也。
衛分之邪失于清解,補中益氣實衛锢邪,何異适燕而南其指乎?承氣通府,但能下其腸胃有形之物,不能散其衛分無形之邪。
下後養陰,固是方法,然必表裡皆和者,方可投之。
衛氣未清,徒增窒滞,樞機日鈍,此神識之所以如呆也;升降失司,此出入之所以皆廢也。
延之雖久,病猶在衛,故可治也。
予葦莖、蔥豉,加芩、桔、栀子、栝蒌。
服一劑而遍身赤疹,神氣爽悟。
乃去芩、桔、蔥,加雪羹、蘆菔、銀花、蘭葉。
服數帖,解醬矢二十餘次,苔退知饑,脈和而愈。
一鐵匠婦患感,雜治經旬,身熱不退,不眠妄語,口渴耳聾,求治于餘。
脈來細數,唇紅面白,肌瘦汗頻,雖是貧家,卻為嬌質,神虛液奪,餘暑未清。
以西洋參、甘草、小麥、黃連、麥冬、石斛、丹參、蓮心、竹葉為劑服之,神氣遂安。
自雲心悸,因加紅棗與紫石英,服之浃旬,竟以告愈。
七月初旬,餘遊鴛湖歸,三侄壽和陡患凜寒,身熱筋瘛,面紅,谵妄汗頻,四肢厥冷。
年甫六歲,其母危之。
餘察其苔色黃膩,口渴唇紅,乃停食感冒耳。
以枳實栀豉湯加菖蒲及冬幹之蘆菔葉,煎成調入玉樞丹五分灌之。
次日谵瘲皆減,而腹痛微有吐瀉,寐醒則神猶瞀亂,知其邪有外洩之機,治當迎刃而導。
于前方加蘇葉一分、黃連二分同炒煎服,連吐三、五次,瀉六、七次,痛即減,第三日神情爽慧。
餘謂去疾莫如盡,再服原方一劑,遂愈。
蓋小兒之病,因于食滞者多,胃不和則卧不安,陽明實則谵妄,而世人辄作驚風治之,每緻偾事。
昧者更惑于巫瞽,而祭非其鬼,則尤可笑也。
八月初,餘遊虎林歸,二女定宜患感旬餘,熱雖退而幹嗆無痰,不眠,不食,不便,胸腹無所苦,湯飲亦不思,五熱形瘦,佥慮成勞。
餘按脈弦細,是痰阻而氣不通也。
以紫菀、白前、蒌仁、薤白、橘紅、半夏、菖蒲、竹茹、枳殼、桔梗,服數帖漸愈。
三女杏宜年十四,因侍姊病過勞,且浃旬風雨,寒氣外侵,而自恐不支,勉強納食,起病則懔寒微熱,腿腫而痠,泛泛欲嘔,兼以微嗽,适餘歸之次日也。
視其苔微黃且膩,尖微绛,脈緩滑。
以枳實栀豉湯加前、蘇、杏、桔、芩、菔飲之。
日晡餘遊南鄉歸,内子述服藥後神情昏瞀,嘔出藥食,恐夾痧邪,曾為刮背。
餘謂此食滞上焦,濁未下行耳。
迨夜頗靜,诘朝察之,胸仍拒按,原方加菖蒲、紫菀投之,餘即遊硖川,黃昏而歸。
内子雲午後神複瞀亂,恐有變證,明日君毋他往也。
餘颔之。
夜間亦靜,次早問答如常,胸猶拒按,因其吐既未暢,大便未行,以前方合小陷胸為劑,外用樸硝罨其胸次。
至巳刻即神昏如寐,引衣自覆,呼之不應,時或妄言,面色晦滞,四肢時冷。
内子對之下淚。
餘按脈如故,确系濁氣上熏,清陽失布,既非寒邪深入,亦非溫熱逆傳,原方再服一劑,病如故。
餘再四思維,徑以薤白、石菖蒲各一錢,蒌仁三錢,煎成和入醇酒一杯灌之,外用蔥白杵罨胸次,牙皂末吹鼻取嚏。
時将薄暮,至初更始得微汗而肢和,尋即溏解一次而識人,夜分安眠。
第四、五日胸次已舒,略無谵語,乃目有妄見,寐即惡夢,時有潮熱。
餘以蒌、薤、菖,茹、翹、薇、菀、半、栀、豉、省頭草等藥通府滌濁,連解三次,各恙皆安。
改用清肝肅肺法,至七朝身涼全愈。
繼治蔣君寅昉五令郎全官,身熱筋瘛,不啼不乳,神呆嗜卧,或疑驚風,夤夜逆餘往視,乃風熱夾食也。
與開洩清解法數帖,便行而痰漸嗽出,病即漸瘥。
此等雖非大證,設稍誤治,告危極速,故連類錄之,以備大匠木屑竹頭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