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
關燈
小
中
大
洪大滑數。
與小陷胸加沙參、菖、貝、菀、薤、茹、杏、旋、杷之類,數帖而安。
繼以甘涼,二旬後得大解而痊。
何乃執柯,為王、沈聯姻娅焉。
陳邠眉令郎,孟秋患感,醫與表散溫補,病随藥劇。
至八月初,渠叔祖陳霭山延孟英視之。
目瞪神呆,氣喘時作,舌绛不語,便瀉稀水、肢搐而厥,人皆以為必死矣。
察其脈弦而軟數。
乃陰虧肝盛之質,提表助其升逆,溫補滞其樞機,痰飲轇輵,風陽肆橫,禱神驅祟,有何益哉!與鼈甲、龍、牡、旋、赭、芩、連、楝、貝、菖、茹、膽星、犀、羚等藥,息風鎮逆,清熱蠲痰,數帖而平。
龔念匏室,故舍人汪小米之女也。
患秋感,服溫散藥而日重。
渠叔母韓宜人請援于孟英。
脈見弦數軟滑,苔黑肢瘛。
疏方用沙參、元參、知母、花粉、犀、羚、茹、貝、栀、菖等藥,曰:亟餌之,否将厥矣!時念匏幕于江南,族人皆應試入場,侍疾者多母黨,伊叔少洪疑藥涼,不敢與服,迨暮果欲厥矣。
衆皆皇皇,幸彼女兄為故孝廉金訪叔之室,頗具卓識,急煎孟英方灌之,遂得生機。
次日複診,脈較和,一路清涼,漸以向愈。
俞博泉令郎患感,即兼腹痛而脹。
胡某投以溫散,二便不行,昏谵大渴,舌苔黑刺。
孟英以犀、翹、楝、薄、栀、連、花粉、元參、大黃服之,便下神清。
為去犀角,加丹皮,二帖苔化熱退。
惟少腹梗脹,不甚知饑。
改投栀、連、楝、蒺、延胡、橘核、苁蓉、花粉、制軍諸藥,連解黑矢,漸以向安。
正欲養陰之際,而惑于旁言,另招金某,服大劑溫補藥,以圖元氣驟複,不知餘燼内燔,營受灼而血上溢,液被爍而肌漸消,猶謂吐血宜補,形瘦為虛,竟竭力補死而後已。
張篪百之室患感,連服溫散,繼邀顧聽泉診之,雲有驟變,須延孟英商治。
渠之不信,旬日後倏然昏厥,自寅正至辰初不蘇。
病者之兄吳次歐,速孟英視之。
脈伏而弦滑。
與大劑犀、羚、茹、貝、知母、花粉、元參、銀花,調局方至寶丹,灌下即安。
李竹虛令郎,初秋患感,醫聞便溏而止之,乃至目赤谵妄,舌绛苔黃,溲澀善嘔,粒米不能下咽。
孟英先與犀角、石膏、竹葉、竹茹、枇杷葉、茅根、知母、花粉、栀子以清之。
嘔止神清,熱亦漸緩。
繼以承氣湯加減,三下黑矢,黃苔始退,即能啜粥,以其右關尺遲緩有力,故知有燥矢也。
續投甘涼,調理而痊。
許少卿室,故醫陳啟東先生之從女也。
夏初患感,何新之十進清解,病不略減,因邀診于孟英。
脈至弦洪豁大,左手為尤,大渴大汗,能食妄言,面赤足冷,徹夜不瞑。
孟英曰;證雖屬溫,而真陰素虧,久傷思慮,心陽外越,内風鸱張,幸遇明手,未投溫散,尚可無恐。
與龍、牡、犀、珠、龜闆、鼈甲、貝母、竹瀝、竹葉、辰砂、小麥、元參、丹參、生地、麥冬為大劑投之;外以燒鐵淬醋,令吸其氣;蛎粉撲止其汗;搗生附子貼于湧泉穴。
甫服一劑,所親薦胡某往視,大斥王議為非,而主透疹之法,(真盲人。
)病家惑之,即煎胡藥進焉。
病者神氣昏瞀,忽見世父啟東扼其喉,使藥不能下嗌,且囑雲:宜服王先生藥。
少卿聞之大駭,專服王藥,漸以向愈,而陰不易複,頻灌甘柔滋鎮,月餘始能起榻。
季夏汛行,惟情志不怡,易生驚恐。
與麥、參、熟地、石英、茯神、龍眼、甘麥大棗、三甲等藥善其後。
(一定不易之法。
)秋杪歸甯,微吸客邪,寒熱如瘧。
孟英投以清解,已得向安。
胡某聞之,複于所親處雲:此證實由夏間治法不善,以緻邪氣留戀,再服清涼,必死無疑。
(眉批:服清解藥,緻邪氣留戀,豈服滋補藥邪氣反不留戀耶?此等人而亦自命為醫,豈非怪物。
)湯某複從而和之。
許氏即招湯某診治,(總是病者該死,故一時有此二妖孽。
)謂其陽氣傷殘,沉寒久伏,以理中湯加威靈仙、桂枝、半夏、厚樸、姜、棗等藥。
(既已沉寒,焉能作寒熱,勿論其認證之誤與不誤,即理中湯亦有此等加減法耶?)病者頗疑藥太燥烈,湯複膏唇拭舌,說得天花亂墜,病家惑之。
初服胃氣倍加,繼而痰嗽不饑,黃苔滿布,肌消汛斷,内熱汗多,心悸不眠,卧榻不起。
病者堅卻其藥,然已進二十劑矣。
再邀何新之商之,亦難措手,仍囑其求診于孟英。
按脈弦細軟數,篡患懸癰,縱有神丹,不可救藥矣。
潘馥堂令愛患感,沈悅亭治之漸愈,惟咽阻無形,水谷礙下。
孟英以竹葉石膏湯,加紫菀、白前、旋覆、枇杷葉以清肺熱,而降肺氣,果即帖然。
錢聞遠仲郎患感,湯某進桂、樸、姜、柴等藥,而痰血頻咯,神瞀耳聾,讝語便溏,不饑大渴,苔黑溲少,徹夜無眠。
範應樞、顧聽泉疊進輕清,黑苔漸退,舌绛無津,外證依然,不能措手。
孟英診之,脈皆細數,乃真陰素虧,營液受爍,不必以便溏不食而畏滋膩也。
授以西洋參、生地、二至、二冬、龜闆、燕窩、茹、貝、銀花、藕汁、梨汁、葳蕤、百合等藥。
二劑咯血漸止,痰出甚多,漸進稀糜,夜能稍寐。
五劑熱退瀉止,渴始減,脈漸和,旬日後,解燥矢而痊。
陳赤堂令正患感,面赤不眠,煩躁谵語,口甘渴膩,溲澀而疼,顧聽泉多劑清解未應。
孟英切其脈,左弦洪而數,右滑而溢,胸次痞結,大解未行,肝陽上浮,肺氣不降,痰熱阻痹,邪乃逗留。
與小陷胸,合溫膽、雪羹,加旋、薤投之。
胸結漸開,乃去半、薤,而送當歸龍荟丸。
谵語止,且能眠,參以通幽湯下其黑矢。
三次後始進養陰和胃而痊。
許芷卿亦精于醫,偶患外感,即服清散之藥,而證不減,或疑其非春溫也,邀孟英質之。
診脈遲澀,二便皆行,筋掣不眠,畏寒能食,喉舌皆赤,(血熱之征。
)與大劑清營藥,數服而瘥。
迨夏兩腿患疥,外科治之,久而不愈。
孟英謂:其平昔善飲,蘊熱深沉,瘍科藥亟宜概屏。
令以雪羹湯送當歸龍荟丸,果得漸瘳。
秋間其太夫人患感,連服溫散,轉為肢厥便秘,面赤冷汗,脈來一息一歇,(肢厥而便秘面赤,可決其非脫證矣。
)舉家惶惶,慮即脫變。
孟英視其苔黃膩不渴,按其胸悶而不舒,且聞其嗅諸食物,無不極臭。
斷為暑濕内伏,挾痰阻肺,肺主一身之氣,氣壅不行,法宜開降,是虛脫之反面也。
設投補藥,則内閉而外脫,昧者猶以為投補遲疑而不及救,(世之愈補愈虛,以至于脫者,大半由此。
)孰知真實類虛,不必以老年懷成見,總須以對證為良藥。
果一劑而脈至不歇,轉為弦滑。
再服汗止肢和,便行進粥,數帖而痊。
方用紫菀、白前、竹茹、枳實、旋、貝、杏、蒌、兜鈴、枇杷葉也。
吳醞香大令宰金溪,自春仲感冒而起,迨夏徂秋,痰多氣逆,肌肉消瘦。
延至初冬,諸證蜂起,耳鳴腰痛,卧即火升,夢必幹戈,凜寒善怒。
多醫鹹主補虛,迄無小效。
卧理南陽,已将半載。
群公子計無所施,飛函至家,囑大公子汾伯,副車叩求孟英來署,已冬仲之杪日矣。
診脈弦細,而左寸與右尺甚數,右寸關急搏不調,且病者頸垂不仰,氣促難言,舌黯無苔,面黧不渴。
孟英曰:病雖起于勞傷挾感,而延已經年,然溯其所自,平昔善飲,三十年來期在必醉,非僅外來之客邪失于清解,殆由内伏之積熱久锢深沉,溫補雜投,互相煽動,營津受爍,肉削痰多,升降愆常,火浮足冷,病機錯雜,求愈殊難。
既承千裡相招,姑且按經設法。
以石膏、知母、花粉、黃芩等清肺滌痰,青蒿、鼈甲、栀子、金鈴等柔肝洩熱,元參、女貞、天冬、黃柏等壯水制火,竹茹、旋覆、杷葉、橘紅等宣中降氣,出入為方,間佐龍荟丸直瀉膽經之酒毒,紫雪丹搜逐隧絡之留邪。
服三劑而舌布黃苔,蘊熱漸洩。
服六劑而嗽減知饑
與小陷胸加沙參、菖、貝、菀、薤、茹、杏、旋、杷之類,數帖而安。
繼以甘涼,二旬後得大解而痊。
何乃執柯,為王、沈聯姻娅焉。
陳邠眉令郎,孟秋患感,醫與表散溫補,病随藥劇。
至八月初,渠叔祖陳霭山延孟英視之。
目瞪神呆,氣喘時作,舌绛不語,便瀉稀水、肢搐而厥,人皆以為必死矣。
察其脈弦而軟數。
乃陰虧肝盛之質,提表助其升逆,溫補滞其樞機,痰飲轇輵,風陽肆橫,禱神驅祟,有何益哉!與鼈甲、龍、牡、旋、赭、芩、連、楝、貝、菖、茹、膽星、犀、羚等藥,息風鎮逆,清熱蠲痰,數帖而平。
龔念匏室,故舍人汪小米之女也。
患秋感,服溫散藥而日重。
渠叔母韓宜人請援于孟英。
脈見弦數軟滑,苔黑肢瘛。
疏方用沙參、元參、知母、花粉、犀、羚、茹、貝、栀、菖等藥,曰:亟餌之,否将厥矣!時念匏幕于江南,族人皆應試入場,侍疾者多母黨,伊叔少洪疑藥涼,不敢與服,迨暮果欲厥矣。
衆皆皇皇,幸彼女兄為故孝廉金訪叔之室,頗具卓識,急煎孟英方灌之,遂得生機。
次日複診,脈較和,一路清涼,漸以向愈。
俞博泉令郎患感,即兼腹痛而脹。
胡某投以溫散,二便不行,昏谵大渴,舌苔黑刺。
孟英以犀、翹、楝、薄、栀、連、花粉、元參、大黃服之,便下神清。
為去犀角,加丹皮,二帖苔化熱退。
惟少腹梗脹,不甚知饑。
改投栀、連、楝、蒺、延胡、橘核、苁蓉、花粉、制軍諸藥,連解黑矢,漸以向安。
正欲養陰之際,而惑于旁言,另招金某,服大劑溫補藥,以圖元氣驟複,不知餘燼内燔,營受灼而血上溢,液被爍而肌漸消,猶謂吐血宜補,形瘦為虛,竟竭力補死而後已。
張篪百之室患感,連服溫散,繼邀顧聽泉診之,雲有驟變,須延孟英商治。
渠之不信,旬日後倏然昏厥,自寅正至辰初不蘇。
病者之兄吳次歐,速孟英視之。
脈伏而弦滑。
與大劑犀、羚、茹、貝、知母、花粉、元參、銀花,調局方至寶丹,灌下即安。
李竹虛令郎,初秋患感,醫聞便溏而止之,乃至目赤谵妄,舌绛苔黃,溲澀善嘔,粒米不能下咽。
孟英先與犀角、石膏、竹葉、竹茹、枇杷葉、茅根、知母、花粉、栀子以清之。
嘔止神清,熱亦漸緩。
繼以承氣湯加減,三下黑矢,黃苔始退,即能啜粥,以其右關尺遲緩有力,故知有燥矢也。
續投甘涼,調理而痊。
許少卿室,故醫陳啟東先生之從女也。
夏初患感,何新之十進清解,病不略減,因邀診于孟英。
脈至弦洪豁大,左手為尤,大渴大汗,能食妄言,面赤足冷,徹夜不瞑。
孟英曰;證雖屬溫,而真陰素虧,久傷思慮,心陽外越,内風鸱張,幸遇明手,未投溫散,尚可無恐。
與龍、牡、犀、珠、龜闆、鼈甲、貝母、竹瀝、竹葉、辰砂、小麥、元參、丹參、生地、麥冬為大劑投之;外以燒鐵淬醋,令吸其氣;蛎粉撲止其汗;搗生附子貼于湧泉穴。
甫服一劑,所親薦胡某往視,大斥王議為非,而主透疹之法,
)病家惑之,即煎胡藥進焉。
病者神氣昏瞀,忽見世父啟東扼其喉,使藥不能下嗌,且囑雲:宜服王先生藥。
少卿聞之大駭,專服王藥,漸以向愈,而陰不易複,頻灌甘柔滋鎮,月餘始能起榻。
季夏汛行,惟情志不怡,易生驚恐。
與麥、參、熟地、石英、茯神、龍眼、甘麥大棗、三甲等藥善其後。
)秋杪歸甯,微吸客邪,寒熱如瘧。
孟英投以清解,已得向安。
胡某聞之,複于所親處雲:此證實由夏間治法不善,以緻邪氣留戀,再服清涼,必死無疑。
)湯某複從而和之。
許氏即招湯某診治,
)謂其陽氣傷殘,沉寒久伏,以理中湯加威靈仙、桂枝、半夏、厚樸、姜、棗等藥。
初服胃氣倍加,繼而痰嗽不饑,黃苔滿布,肌消汛斷,内熱汗多,心悸不眠,卧榻不起。
病者堅卻其藥,然已進二十劑矣。
再邀何新之商之,亦難措手,仍囑其求診于孟英。
按脈弦細軟數,篡患懸癰,縱有神丹,不可救藥矣。
潘馥堂令愛患感,沈悅亭治之漸愈,惟咽阻無形,水谷礙下。
孟英以竹葉石膏湯,加紫菀、白前、旋覆、枇杷葉以清肺熱,而降肺氣,果即帖然。
錢聞遠仲郎患感,湯某進桂、樸、姜、柴等藥,而痰血頻咯,神瞀耳聾,讝語便溏,不饑大渴,苔黑溲少,徹夜無眠。
範應樞、顧聽泉疊進輕清,黑苔漸退,舌绛無津,外證依然,不能措手。
孟英診之,脈皆細數,乃真陰素虧,營液受爍,不必以便溏不食而畏滋膩也。
授以西洋參、生地、二至、二冬、龜闆、燕窩、茹、貝、銀花、藕汁、梨汁、葳蕤、百合等藥。
二劑咯血漸止,痰出甚多,漸進稀糜,夜能稍寐。
五劑熱退瀉止,渴始減,脈漸和,旬日後,解燥矢而痊。
陳赤堂令正患感,面赤不眠,煩躁谵語,口甘渴膩,溲澀而疼,顧聽泉多劑清解未應。
孟英切其脈,左弦洪而數,右滑而溢,胸次痞結,大解未行,肝陽上浮,肺氣不降,痰熱阻痹,邪乃逗留。
與小陷胸,合溫膽、雪羹,加旋、薤投之。
胸結漸開,乃去半、薤,而送當歸龍荟丸。
谵語止,且能眠,參以通幽湯下其黑矢。
三次後始進養陰和胃而痊。
許芷卿亦精于醫,偶患外感,即服清散之藥,而證不減,或疑其非春溫也,邀孟英質之。
診脈遲澀,二便皆行,筋掣不眠,畏寒能食,喉舌皆赤,
)與大劑清營藥,數服而瘥。
迨夏兩腿患疥,外科治之,久而不愈。
孟英謂:其平昔善飲,蘊熱深沉,瘍科藥亟宜概屏。
令以雪羹湯送當歸龍荟丸,果得漸瘳。
秋間其太夫人患感,連服溫散,轉為肢厥便秘,面赤冷汗,脈來一息一歇,
)舉家惶惶,慮即脫變。
孟英視其苔黃膩不渴,按其胸悶而不舒,且聞其嗅諸食物,無不極臭。
斷為暑濕内伏,挾痰阻肺,肺主一身之氣,氣壅不行,法宜開降,是虛脫之反面也。
設投補藥,則内閉而外脫,昧者猶以為投補遲疑而不及救,
)孰知真實類虛,不必以老年懷成見,總須以對證為良藥。
果一劑而脈至不歇,轉為弦滑。
再服汗止肢和,便行進粥,數帖而痊。
方用紫菀、白前、竹茹、枳實、旋、貝、杏、蒌、兜鈴、枇杷葉也。
吳醞香大令宰金溪,自春仲感冒而起,迨夏徂秋,痰多氣逆,肌肉消瘦。
延至初冬,諸證蜂起,耳鳴腰痛,卧即火升,夢必幹戈,凜寒善怒。
多醫鹹主補虛,迄無小效。
卧理南陽,已将半載。
群公子計無所施,飛函至家,囑大公子汾伯,副車叩求孟英來署,已冬仲之杪日矣。
診脈弦細,而左寸與右尺甚數,右寸關急搏不調,且病者頸垂不仰,氣促難言,舌黯無苔,面黧不渴。
孟英曰:病雖起于勞傷挾感,而延已經年,然溯其所自,平昔善飲,三十年來期在必醉,非僅外來之客邪失于清解,殆由内伏之積熱久锢深沉,溫補雜投,互相煽動,營津受爍,肉削痰多,升降愆常,火浮足冷,病機錯雜,求愈殊難。
既承千裡相招,姑且按經設法。
以石膏、知母、花粉、黃芩等清肺滌痰,青蒿、鼈甲、栀子、金鈴等柔肝洩熱,元參、女貞、天冬、黃柏等壯水制火,竹茹、旋覆、杷葉、橘紅等宣中降氣,出入為方,間佐龍荟丸直瀉膽經之酒毒,紫雪丹搜逐隧絡之留邪。
服三劑而舌布黃苔,蘊熱漸洩。
服六劑而嗽減知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