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
關燈
小
中
大
為真人者,乃得受之。
受讀此經萬過,即使白日升天,上登上清,受書太極,拜為高仙左卿。
又但有此經,不得讀之者,太微天帝君拔出死簡於受經之始,定真錄於造齋之初,度籍太極,刻名東華,關奏太上,錄封龜台,萬靈千神自稱兆為太玄大夫,其位準應太清仙伯。
以此遊行天下,無所斷絕。
神仙之行,常與吉利諧合者。
若入山林深谷絕澤,多有惡獸石毒,及山川多蛟魅妖精之邦,房廟有強鬼之處,但北面祝《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篇名次三過,畢,叩齒三十九通而止,則山精百害不敢犯於子也。
又北向祝曰: 太上九神,八靈嚴張,吾是小有真晨太極左卿,昔受神師口訣,煞邪之方,又受《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左有辟非龍虎,右有火甲金鋒,前後監兵,以降不祥,玉晨玉女,侍我燒香,其山精房尉,速來奉迎,谒見啟分,當如大洞上法。
咒畢,叩齒二十七止也。
此乃謂未受經之時,大洞真經祝法也。
自一得經之後,出入幽冥,山精惡鬼皆不敢近人,役使萬神,招龍召雲,遊行絕玄,名山之神,皆來奉迎,無所不通也。
又玉童玉女,常自侍經衛人。
行來出入,凡百所向,恒念存之,每以手撫心,祝曰: 《大洞真經》,上皇玉帝,拘魂制魄,萬靈見詣。
次又手摩洞房二七過,陰祝曰: 上元三君,紫蓋華晨,玉童護神,玉女安魂,五藏百靈,攝養我身,長生天地,上為高仙,日月伏息,七星保真,太上受書,三華據因。
咒畢,又叩齒三通,以辟内外強@之氣。
諸言後聖者,皆是後得道之君。
大洞金書,上皇合真,三元羅景,太上齊靈,晨中比曜,七微均清者,乃得稱為後聖爾。
但得讀此經,止可乘雲駕龍,位為真公卿,晏寝九玄,傲嘯八方,揚羽廣寒,舞輪空同,故是真人而已,不得稱後聖也。
但長齋苦行,而為此洞經者,自得長生神仙。
若有此經,而不長齋存思,而與俗行混雜者,亦不失隐存下仙,白日屍解,及命過太陰,充地下主者,或遺骨胎,受化南宮。
是宿有骨錄,應得此經者,必為仙公故也。
夫仙者之去世也,或絕迹藏往,而内栖事外,或解劍代形,遺杖唯身,飄然雲霧,延神寄玄,悠悠流俗,鮮有識其端緒之蹤矣。
若名山五嶽,精思彌稔,或久遠人間,斷絕塵藹,或天真授書,高仙傳告,或感動五神,三元啟示,潛求密悟,寂然無類,熙歡足於方寸,體成隐於靈駕,欻爾登斐寶之軿,超然升淩空之毂,仰扇空洞,足懸五嶽,手把明霞,炁陶介福,寤寐之頃,已有九萬之隔。
是以得道之舉,難以常錄,微乎深哉,豈徒不信而已矣。
洞經寶貴,有經者為師,受經者則弟子也。
丹心竭苦,崇之勿替。
受之不得私有所語,所語者則冥中必損奪,一經則減一玉童、一玉女,天真之科,已有定於太初也。
過語二人,則不複為真人,過語三人,則不得為仙人。
若語不信道德之人,則玉童、玉女,上啟太上高上玉帝君,則兆失道矣,身亦殒也,經使自去,不覺而失。
或燒山燔屋,風刀劫賊,而期於兇失之也。
兆為下鬼,七祖考罰,甚可悲也。
讀帝君隐書,及施三素洞房雌一者,常即一明鏡,徑六寸、五寸、四寸者,銅鐵無拘,惟欲得明浃清,而無瑕穢者,常懸之於頭寝之間,以和三神,制萬邪也。
《大洞真經》,天真之玉訣,金書玉字之元篇,得之者飛步空玄,騰雲乘虛,上補高仙,長生飛行者是也。
大有者,九天之紫宮,故以大有為名。
小有者,清虛三十六洞天之首,洞玄隐精元晨之寶宮也。
大小有中,靈書神經,時有不具,惟西龜之山,玄圃之上積石之陰,金堂玉室之中,有大洞八素高玄羽章,乃都備耳。
是當得道,有骨錄應為真人者,乃得受之。
受之必能乘雲駕龍,役使萬神。
學仙之士,百萬之夫無有一人得見其篇目也。
上天金阙,方諸青府及地官皆逆,刻簡於未生之前,當得受聞之也。
得之者皆為真仙之師友。
《大洞真經》者,欲召司命司錄,去己及所念人死籍,勑三官乞除俗罪之名,又校泰山民命之簿者,有七轉洞之法。
當讀太極道經,次讀真陽經,次讀太一經,次讀九老經,次讀青童經,次讀後聖李君經,次讀小有中經。
都畢,一月得作五變七轉。
七轉者,讀七過也,謂之一通,一月之中得作五通,謂之五變。
洞經自有文,不得多為也。
召司錄,攝三官,去死籍,任意制之,七轉一通,既畢,司錄立至。
臨事施行,亦當召神人靈感,以教悟子之中心者也。
《大洞真經》後,有三舉方丈震靈之符,字方一丈,以朱書名山石上,以召北帝司命五嶽真人,及泰山三官也。
兆當坐此符上,向北面作七轉洞經一通,而萬神立到,以問死生,削除錄籍之事,當自稱為大洞大夫,太上主者也。
此符是一符,或曰三真靈符,别有注訣,以彩缯為地衣,四方各一丈,朱書彌滿其上,卷方大小随意廣俠,常當内褥中,坐卧此符,而讀誦洞經,存思帝一,以行大洞之事。
又一法,坐卧此符,辟方三尺,而容符文,不必拘一丈也。
《大洞真經》,自有西華玉堂仙母金丹經,乃可清齋合之,丹成服之,可以歸還人間,飲食入俗,周旋凡塵,故自位為真仙,所以隐化八方也。
若讀《大洞真經》,而不服此丹者,便待萬遍既畢,立乘雲升天,不得複住世間,歡喜於凡塵中也。
若三百日時服此丹,便得長遊於世。
夫得《大洞真經》者,太極真人已先試之皆過,然後得見此經,而亦不複待萬遍而試之也。
通經注真,得太極仙公、仙卿,可登九霄,侍晨三元君也。
大洞内真品,有黃甯内祝之法曰:黃甯者,命門之遊神,常與桃康大君,上入黃室。
在乳中心上一寸也。
當以黃昏時,叩齒二七遍,手摩兩乳上,咽液七過,祝曰: 桃康大君,胎生内晨,珠衣佩鈴,散氣七源,紫蓋華冠,正當命門,扶身安神,攝煉三魂,長生駕景,白日升仙,黃室真人,被服黃精,和真流氣,周行一形,呼魂制魄,使遂長生,左引右拘,隐身黃靈,乃乘雲辇,上到上清。
祝畢,使人魂魄安寂,數有吉感。
《太素上靈經》曰:受《大洞真經》許五百年内,得三授,過此不得複出。
若反胎藏往,滅迹去世,終度之間,即其人也,可旨付之。
若無其人,其終俱歸太陰之室,苟非其人,父子傳示,故犯冥考也,七祖罹殃,兆慎之哉。
九天太真道德經篇目 高上虛皇君道經第一, 上皇玉虛君道經第二, 皇上玉帝君道經第三, 上皇先生紫晨君道經第四, 太微天帝君道經第五, 三元紫精君道經第六, 真陽元老元一君道經第七, 上元太素三元君道經第八, 上清紫精三素君道經第九, 青靈陽安元君道經第十, 皇清洞真道君道經第十一, 高上太素君道經第十二, 皇上四老道中君道經第十三, 玉晨太上道君道經第十四, 太清大道君道經第十五, 太極大道元景君道經第十六, 皇初紫靈元君道經第十七, 無英中真上老君道經第十八, 中央黃老君道經第十九, 青精上真内景君道經第二十, 太陽九炁玉賢元君道經第二十一, 太初九素金華景元君道經第二十二, 九皇上真司命君道經第二十三, 天皇上真玉華三元君道經第二十四, 太一上元禁君道經第二十五, 元虛黃房真晨君道經第二十六, 太極主四真人元君道經第二十七, 四鬥中真七晨散華君道經第二十八, 晨中黃景元君道經第二十九, 金阙後聖太平李真天帝上景君道經第三十, 太虛後聖元景彭室真君道經第三十一, 太玄都九炁丈人主仙君道經第三十二 洞清八景九玄老君道經第三十三, 東華方諸宮高晨師玉保王青童君道經第三十四, 扶桑大帝九老仙皇君道經第三十五, 小有玉真萬華先生主圖玉君道經第三十六, 玄洲二十九真伯上帝司禁君道經第三十七, 太無晨中君判峨嵋山中洞宮玉戶太素君道經第三十八, 西元龜山九靈真仙母青金丹皇君道經第三十九。
太一帝君大回元五通上仙法 太上大回元五通帝君十二願、玄母八門行間,醴脯之炁有八位,而祝之時,無此珍果則缺,有則施之。
所以爾者,告九天之明晨也,示醴炁之招神也,用日華月曜之炁映于東井者也。
正月九日、二月八日、三月七日、四月六日、五月五日、六月四日、七月三日、八月二日、九月一日、十月十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十二日夜,行事於密室之中,勿存穢炁,勿履混濁也。
然金華大洞元法,自不傳非仙才者也。
五星仙堂之道,此之謂醮法,小小口傳,記訣不足輕載。
太丹隐玄玉晨金華玉經八間十二願 帝君十二願篇目曰:願天、願地、願風、願雲、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無、願太虛、願大有、願自生、願神生。
玄母八間篇目曰:願玄母與我俱生於生炁之間,與我俱存於日月之間,與我俱保於九天之間,與我俱食於自然之間,與我俱飲於匏河之間,與我俱息於玉真之間,與我俱寝於仙堂之間,與我俱遊於三玄之間。
九天帝君十二願、九靈玄母八間神祝,大回元五通,禳除世殃,上福七祖,身緻神仙。
靜於密室,散香正煙,而讀《大洞金華玉經》曰: 北極天皇,太一帝君,玉清紫虛,二景明圓,無上大道,太素三元,四方五老,六蓋七晨,八上九靈,隐道回元,玄母五通,金華高仙,司命天師,主生大神,太微天炁,以醮因綠。
上願九玄,護魄扶魂,明真元炁,并來在身,仰招無上,五通大仙,俯逮無下,隐道回元,七世積罪,今為結散,受福南官,灑香八門。
願天、願地、願風、願雲,四願一合,定籍長生,天蓋胎根,地助曜靈,神風八扇,景雲流盈,我與帝君,同飙上清,觀盻北玄,解帶玉庭,慶加七祖,玄考利貞,上願四達,壽與日傾。
中願亦四,領理帝書,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無,三五明神,七九所居,帝君元父,定生之初,玉皇命駕,常在我廬。
内存紫房,泥丸桃康,凝陰固血,魂生太陽,靈空映晖,太無履長,空無九炁,與我黃裳,七考介福,受仙南宮。
下願亦四,長生仙府,乃願太虛又願大有,神存九天,形存真宇,帝君混合,回遊七祖,禍去我室,福來我取,惡言消亡,順言善愈。
複願自生,天地為父,複願神生,和炁為母,回元五通,宥除罪垢,福冠七葉,超生彌久。
願言高皇,帝君合唱,唱音逸霄,八響萬唱,靈翰逆銜,千真同誦,從劫至劫,當會十二慶。
大哉帝君恩,萬福回元鏡。
又願八門玄母,造神八間之唱,九靈同盻。
上願玄母,與我俱生於生氣之間,得使紫景映虛,天人合符,飛真淩羽,而我與之俱,天樂娛心,離脫百憂,七玄稱慶,上靈所扶。
次願玄母,與我俱存於日月之間,三光之際,大帝軿軌,青旄綠蓋,華軿繡帔,錦服玉帶,攜提五老,同賓四大,入宴華晨,出盻八外。
三願玄母,與我俱保於九天之間,乃凝真玄曜,夷心内煉,炁溢靈根,感神萬千,身升九霄,考福重玄,散帶空同,撫輪晨天,吉享七世,更生為人,我保太真,與日同年。
四願玄母,與我俱食於自然之間,永離三途,長會自然,玉粒金丹,紫芒隐之,左掇右拾,夜光鳳胎,虎沫雲琅,瓊霜奇味,一禦則舉,身拂太空。
五願玄母,與我俱飲於匏河之間,而流津萬崖,既清且甘,洄水玉清,靈瀾碧藍,上注絕霄,流源神堂,橫波郁湧,鼓扇太空,浮遊浩清,飲漱東蒙,高挹霞晨,奇樂滄浪,七考得仙
受讀此經萬過,即使白日升天,上登上清,受書太極,拜為高仙左卿。
又但有此經,不得讀之者,太微天帝君拔出死簡於受經之始,定真錄於造齋之初,度籍太極,刻名東華,關奏太上,錄封龜台,萬靈千神自稱兆為太玄大夫,其位準應太清仙伯。
以此遊行天下,無所斷絕。
神仙之行,常與吉利諧合者。
若入山林深谷絕澤,多有惡獸石毒,及山川多蛟魅妖精之邦,房廟有強鬼之處,但北面祝《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篇名次三過,畢,叩齒三十九通而止,則山精百害不敢犯於子也。
又北向祝曰: 太上九神,八靈嚴張,吾是小有真晨太極左卿,昔受神師口訣,煞邪之方,又受《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左有辟非龍虎,右有火甲金鋒,前後監兵,以降不祥,玉晨玉女,侍我燒香,其山精房尉,速來奉迎,谒見啟分,當如大洞上法。
咒畢,叩齒二十七止也。
此乃謂未受經之時,大洞真經祝法也。
自一得經之後,出入幽冥,山精惡鬼皆不敢近人,役使萬神,招龍召雲,遊行絕玄,名山之神,皆來奉迎,無所不通也。
又玉童玉女,常自侍經衛人。
行來出入,凡百所向,恒念存之,每以手撫心,祝曰: 《大洞真經》,上皇玉帝,拘魂制魄,萬靈見詣。
次又手摩洞房二七過,陰祝曰: 上元三君,紫蓋華晨,玉童護神,玉女安魂,五藏百靈,攝養我身,長生天地,上為高仙,日月伏息,七星保真,太上受書,三華據因。
咒畢,又叩齒三通,以辟内外強@之氣。
諸言後聖者,皆是後得道之君。
大洞金書,上皇合真,三元羅景,太上齊靈,晨中比曜,七微均清者,乃得稱為後聖爾。
但得讀此經,止可乘雲駕龍,位為真公卿,晏寝九玄,傲嘯八方,揚羽廣寒,舞輪空同,故是真人而已,不得稱後聖也。
但長齋苦行,而為此洞經者,自得長生神仙。
若有此經,而不長齋存思,而與俗行混雜者,亦不失隐存下仙,白日屍解,及命過太陰,充地下主者,或遺骨胎,受化南宮。
是宿有骨錄,應得此經者,必為仙公故也。
夫仙者之去世也,或絕迹藏往,而内栖事外,或解劍代形,遺杖唯身,飄然雲霧,延神寄玄,悠悠流俗,鮮有識其端緒之蹤矣。
若名山五嶽,精思彌稔,或久遠人間,斷絕塵藹,或天真授書,高仙傳告,或感動五神,三元啟示,潛求密悟,寂然無類,熙歡足於方寸,體成隐於靈駕,欻爾登斐寶之軿,超然升淩空之毂,仰扇空洞,足懸五嶽,手把明霞,炁陶介福,寤寐之頃,已有九萬之隔。
是以得道之舉,難以常錄,微乎深哉,豈徒不信而已矣。
洞經寶貴,有經者為師,受經者則弟子也。
丹心竭苦,崇之勿替。
受之不得私有所語,所語者則冥中必損奪,一經則減一玉童、一玉女,天真之科,已有定於太初也。
過語二人,則不複為真人,過語三人,則不得為仙人。
若語不信道德之人,則玉童、玉女,上啟太上高上玉帝君,則兆失道矣,身亦殒也,經使自去,不覺而失。
或燒山燔屋,風刀劫賊,而期於兇失之也。
兆為下鬼,七祖考罰,甚可悲也。
讀帝君隐書,及施三素洞房雌一者,常即一明鏡,徑六寸、五寸、四寸者,銅鐵無拘,惟欲得明浃清,而無瑕穢者,常懸之於頭寝之間,以和三神,制萬邪也。
《大洞真經》,天真之玉訣,金書玉字之元篇,得之者飛步空玄,騰雲乘虛,上補高仙,長生飛行者是也。
大有者,九天之紫宮,故以大有為名。
小有者,清虛三十六洞天之首,洞玄隐精元晨之寶宮也。
大小有中,靈書神經,時有不具,惟西龜之山,玄圃之上積石之陰,金堂玉室之中,有大洞八素高玄羽章,乃都備耳。
是當得道,有骨錄應為真人者,乃得受之。
受之必能乘雲駕龍,役使萬神。
學仙之士,百萬之夫無有一人得見其篇目也。
上天金阙,方諸青府及地官皆逆,刻簡於未生之前,當得受聞之也。
得之者皆為真仙之師友。
《大洞真經》者,欲召司命司錄,去己及所念人死籍,勑三官乞除俗罪之名,又校泰山民命之簿者,有七轉洞之法。
當讀太極道經,次讀真陽經,次讀太一經,次讀九老經,次讀青童經,次讀後聖李君經,次讀小有中經。
都畢,一月得作五變七轉。
七轉者,讀七過也,謂之一通,一月之中得作五通,謂之五變。
洞經自有文,不得多為也。
召司錄,攝三官,去死籍,任意制之,七轉一通,既畢,司錄立至。
臨事施行,亦當召神人靈感,以教悟子之中心者也。
《大洞真經》後,有三舉方丈震靈之符,字方一丈,以朱書名山石上,以召北帝司命五嶽真人,及泰山三官也。
兆當坐此符上,向北面作七轉洞經一通,而萬神立到,以問死生,削除錄籍之事,當自稱為大洞大夫,太上主者也。
此符是一符,或曰三真靈符,别有注訣,以彩缯為地衣,四方各一丈,朱書彌滿其上,卷方大小随意廣俠,常當内褥中,坐卧此符,而讀誦洞經,存思帝一,以行大洞之事。
又一法,坐卧此符,辟方三尺,而容符文,不必拘一丈也。
《大洞真經》,自有西華玉堂仙母金丹經,乃可清齋合之,丹成服之,可以歸還人間,飲食入俗,周旋凡塵,故自位為真仙,所以隐化八方也。
若讀《大洞真經》,而不服此丹者,便待萬遍既畢,立乘雲升天,不得複住世間,歡喜於凡塵中也。
若三百日時服此丹,便得長遊於世。
夫得《大洞真經》者,太極真人已先試之皆過,然後得見此經,而亦不複待萬遍而試之也。
通經注真,得太極仙公、仙卿,可登九霄,侍晨三元君也。
大洞内真品,有黃甯内祝之法曰:黃甯者,命門之遊神,常與桃康大君,上入黃室。
在乳中心上一寸也。
當以黃昏時,叩齒二七遍,手摩兩乳上,咽液七過,祝曰: 桃康大君,胎生内晨,珠衣佩鈴,散氣七源,紫蓋華冠,正當命門,扶身安神,攝煉三魂,長生駕景,白日升仙,黃室真人,被服黃精,和真流氣,周行一形,呼魂制魄,使遂長生,左引右拘,隐身黃靈,乃乘雲辇,上到上清。
祝畢,使人魂魄安寂,數有吉感。
《太素上靈經》曰:受《大洞真經》許五百年内,得三授,過此不得複出。
若反胎藏往,滅迹去世,終度之間,即其人也,可旨付之。
若無其人,其終俱歸太陰之室,苟非其人,父子傳示,故犯冥考也,七祖罹殃,兆慎之哉。
九天太真道德經篇目 高上虛皇君道經第一, 上皇玉虛君道經第二, 皇上玉帝君道經第三, 上皇先生紫晨君道經第四, 太微天帝君道經第五, 三元紫精君道經第六, 真陽元老元一君道經第七, 上元太素三元君道經第八, 上清紫精三素君道經第九, 青靈陽安元君道經第十, 皇清洞真道君道經第十一, 高上太素君道經第十二, 皇上四老道中君道經第十三, 玉晨太上道君道經第十四, 太清大道君道經第十五, 太極大道元景君道經第十六, 皇初紫靈元君道經第十七, 無英中真上老君道經第十八, 中央黃老君道經第十九, 青精上真内景君道經第二十, 太陽九炁玉賢元君道經第二十一, 太初九素金華景元君道經第二十二, 九皇上真司命君道經第二十三, 天皇上真玉華三元君道經第二十四, 太一上元禁君道經第二十五, 元虛黃房真晨君道經第二十六, 太極主四真人元君道經第二十七, 四鬥中真七晨散華君道經第二十八, 晨中黃景元君道經第二十九, 金阙後聖太平李真天帝上景君道經第三十, 太虛後聖元景彭室真君道經第三十一, 太玄都九炁丈人主仙君道經第三十二 洞清八景九玄老君道經第三十三, 東華方諸宮高晨師玉保王青童君道經第三十四, 扶桑大帝九老仙皇君道經第三十五, 小有玉真萬華先生主圖玉君道經第三十六, 玄洲二十九真伯上帝司禁君道經第三十七, 太無晨中君判峨嵋山中洞宮玉戶太素君道經第三十八, 西元龜山九靈真仙母青金丹皇君道經第三十九。
太一帝君大回元五通上仙法 太上大回元五通帝君十二願、玄母八門行間,醴脯之炁有八位,而祝之時,無此珍果則缺,有則施之。
所以爾者,告九天之明晨也,示醴炁之招神也,用日華月曜之炁映于東井者也。
正月九日、二月八日、三月七日、四月六日、五月五日、六月四日、七月三日、八月二日、九月一日、十月十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十二日夜,行事於密室之中,勿存穢炁,勿履混濁也。
然金華大洞元法,自不傳非仙才者也。
五星仙堂之道,此之謂醮法,小小口傳,記訣不足輕載。
太丹隐玄玉晨金華玉經八間十二願 帝君十二願篇目曰:願天、願地、願風、願雲、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無、願太虛、願大有、願自生、願神生。
玄母八間篇目曰:願玄母與我俱生於生炁之間,與我俱存於日月之間,與我俱保於九天之間,與我俱食於自然之間,與我俱飲於匏河之間,與我俱息於玉真之間,與我俱寝於仙堂之間,與我俱遊於三玄之間。
九天帝君十二願、九靈玄母八間神祝,大回元五通,禳除世殃,上福七祖,身緻神仙。
靜於密室,散香正煙,而讀《大洞金華玉經》曰: 北極天皇,太一帝君,玉清紫虛,二景明圓,無上大道,太素三元,四方五老,六蓋七晨,八上九靈,隐道回元,玄母五通,金華高仙,司命天師,主生大神,太微天炁,以醮因綠。
上願九玄,護魄扶魂,明真元炁,并來在身,仰招無上,五通大仙,俯逮無下,隐道回元,七世積罪,今為結散,受福南官,灑香八門。
願天、願地、願風、願雲,四願一合,定籍長生,天蓋胎根,地助曜靈,神風八扇,景雲流盈,我與帝君,同飙上清,觀盻北玄,解帶玉庭,慶加七祖,玄考利貞,上願四達,壽與日傾。
中願亦四,領理帝書,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無,三五明神,七九所居,帝君元父,定生之初,玉皇命駕,常在我廬。
内存紫房,泥丸桃康,凝陰固血,魂生太陽,靈空映晖,太無履長,空無九炁,與我黃裳,七考介福,受仙南宮。
下願亦四,長生仙府,乃願太虛又願大有,神存九天,形存真宇,帝君混合,回遊七祖,禍去我室,福來我取,惡言消亡,順言善愈。
複願自生,天地為父,複願神生,和炁為母,回元五通,宥除罪垢,福冠七葉,超生彌久。
願言高皇,帝君合唱,唱音逸霄,八響萬唱,靈翰逆銜,千真同誦,從劫至劫,當會十二慶。
大哉帝君恩,萬福回元鏡。
又願八門玄母,造神八間之唱,九靈同盻。
上願玄母,與我俱生於生氣之間,得使紫景映虛,天人合符,飛真淩羽,而我與之俱,天樂娛心,離脫百憂,七玄稱慶,上靈所扶。
次願玄母,與我俱存於日月之間,三光之際,大帝軿軌,青旄綠蓋,華軿繡帔,錦服玉帶,攜提五老,同賓四大,入宴華晨,出盻八外。
三願玄母,與我俱保於九天之間,乃凝真玄曜,夷心内煉,炁溢靈根,感神萬千,身升九霄,考福重玄,散帶空同,撫輪晨天,吉享七世,更生為人,我保太真,與日同年。
四願玄母,與我俱食於自然之間,永離三途,長會自然,玉粒金丹,紫芒隐之,左掇右拾,夜光鳳胎,虎沫雲琅,瓊霜奇味,一禦則舉,身拂太空。
五願玄母,與我俱飲於匏河之間,而流津萬崖,既清且甘,洄水玉清,靈瀾碧藍,上注絕霄,流源神堂,橫波郁湧,鼓扇太空,浮遊浩清,飲漱東蒙,高挹霞晨,奇樂滄浪,七考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