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訣

關燈
經名: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訣。

    又名《服内元瓜訣》。

    不着撰人。

    據自序中稱『天寶中』,疑為唐人所作。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遭藏》洞真部方法類。

    參校版本:《雲笈七簽》,收入該書卷六十。

     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訣序 夫形之所恃者,炁也。

    炁之所依者,形也。

    炁全則形全,炁竭則形斃。

    是以攝生之士,莫不煉形養炁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無炁、有炁而無形者也。

    則形之與炁相須而成,豈不皎然哉?餘慕至道,備尋經訣,自執炁守真向三十餘載,所聞所見殊未惬心。

    天寶年中,遭遇羅浮真人王公,‘自北嶽而返,倚策郵亭,依然相顧。

    餘意以其異人乎.近之與語,果是方外有道之君子也。

    哀餘懇至,見授吐納,洎】二理身之要,仰殊恩之罔極,非言詞之能盡。

    每雲道之至要,不在經書,悉傳於口。

    其二景、五牙、六戊及諸服炁法,皆為外炁。

    外炁剛勁,非俗中之士所宜服也。

    至如内炁,是日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遇真人,不得口訣,徒為勞苦,終久無成。

    今所撰錄,皆承真人之旨要,以申明之訓,非愚蒙所自裁斷。

    王公常謂餘曰:老君雲,我命在我不在於天。

    又日,吾與天地分一炁而理,天地焉能生死於吾者哉!斯實真言之要也。

    修奉之士,宜三複之,恭承訓誘,敢不俯伏?偶得其訣,須慎傳之,無或洩露以緻殃耳。

     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訣 進取訣第一 凡欲服炁,先須高燥、诤空之處,室不在寬,在務絕風隙,常令左右燒香。

    不用蒸污。

    林須厚軟,腳稍令高。

    真诰曰:林高,鬼吹不及。

    言鬼神善因地炁以吹人為祟,林高三尺可也。

     袅被适寒溫,令冬稍暖尤佳,枕高二寸餘,令與背平。

    每至半夜後生炁時,或五更睡之初覺,先吹出腹中濁惡之炁,一九下止。

    若要細而言之,則亦不在五更,但天炁調和,腹中空則為之。

    先閉目,扣齒三十六下,以警身神。

    畢,以手指捏目大小毗,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為真人起居之法。

    更随時加之導引,以宣暢關節。

    乃以舌拄上胯?料口中内外津液,候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

    如此三,止。

    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藏,面乃生光。

    此之去就,大體略同。

    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内視反聽,萬慮都遣,然後淘之。

    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炁之時,則展指也。

    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精邪。

    凡初服炁之人,炁道未通,則不可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炁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

    《黃庭經》雲: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

    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淘炁訣第二 訣曰:凡人五藏,亦各有正炁。

    夜卧閉息,覺後欲服炁,先須轉令宿食消,故炁得出,然後始得調服。

    其法:閉目握固,仰外,倚兩拳於乳問,堅膝,舉背及屍,閉炁則鼓炁海中炁,使自内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日淘炁。

    畢則調之。

     調炁訣第三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宜納之,口宜吐之。

    不得有誤,誤則炁逆,炁逆乃生疾也。

    吐納之際,尤宜慎之。

    亦不使自耳聞,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

    是曰調炁,畢則咽之,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咽炁訣第四 訣曰:服内炁之妙,在乎咽炁。

    世人咽外炁以為内炁,不能分别,何以謬哉!.吐納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

    夫人皆禀天地之元炁而生身,身中自分元炁而理,每因咽及吐納,則内炁與外炁相應,自然炁海中炁,随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喉吐極之際,則辄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汨汨,然後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

    如此則内炁與外炁相顧,皎然而别也。

    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炁海。

    炁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

    初服炁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

    一閉口,三連咽,止,乾咽,号曰雲行。

    一濕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

    初服炁之人,炁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

    候炁通暢然,漸漸加之,直至於小成也。

    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新服炁之人,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郁然,有聲汨汨而下,直入炁海。

     行炁訣第五 訣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

    泥丸,腦宮津名也。

    每三連咽,則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炁,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炁,夾脊雙引,直入泥丸,炁蒸諸官,森然遍下毛發、面部、頭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

    中丹田,心官神也。

    灌五藏,卻曆入下丹田,至三星,遍經陛膝陉踝,下達湧泉。

    湧泉,足心是也。

    所謂分一炁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狀也。

    隻如地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

    人若不回蕩濁惡之炁,則令人有不安,既有津液,非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