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村許洪校正
菜部下品
苦瓠
味苦,寒,有毒。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生晉地川澤。
《藥性論》雲:瓠瓤,使。
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陶隐居雲: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而有上下之殊,當是為其苦爾。
今瓠自忽有苦如膽,不可食,非别生一種也。
又有瓠?,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
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也。
?音婁。
《唐本》注雲:瓠與冬瓜、瓠瓤全非類例,今此論性,都是瓜#1瓠?爾。
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
瓠中苦者,不入藥用。
冬瓜自依前說,瓠?與瓠,又須辨之。
此二物苗葉相似,而實形有異,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餘,頭尾相似。
其瓠?,形狀大小非一。
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
瓠與甜瓠?體性相似,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多食令人吐。
苦瓠?為療,一如《經》說,然瓠苦者不堪啖,無所主療,不入方用。
而甜瓠?與瓠子,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
此等元種各别,非甘者變而為苦也。
其苦瓠瓤,味苦,冷,有毒。
主水腫,石淋,吐,咳嗽,囊結,疰蠱,痰飲。
或服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穰灰汁解。
皮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日華子》雲:瓠,無毒,又雲微毒。
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孟诜雲:瓠,冷。
主消渴,惡瘡。
又,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之,尤甚。
又壓熱,服丹石人方可食,餘人不可辄食。
《外台秘要》雲:治卒患腫滿。
曾有人忽腳跌,腫漸上至膝,足不可踐地,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脹滿。
苦瓠白瓤實,撚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
至午當出水一鬥。
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差。
三年内慎口味也。
苦瓠須好者,無靥翳,細理,妍淨者,不爾有毒,不用。
雷公雲:味苦有毒。
《經驗方》:主消渴。
《肘後方》:療中蠱毒,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者。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神效。
《傷寒類要方》:治黃疸。
苦葫蘆瓤,如大棗許大,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兩食頃#2。
收兩酸棗許,分内兩鼻中,病人深吸氣,及黃水出,良。
馬齒苋 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症結,癰瘡。
服之長年不白。
和梳垢封疔瘡。
又燒為灰二和多年醋滓,先炙療腫以封之,即根出。
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
煎為膏,塗白秃。
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以一釜煮,澄清,内蠟三兩,重煎成膏,塗瘡上,亦服之。
《圖經》曰:馬齒苋,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雖名苋類,而苗、葉與人苋輩都不相似。
又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
此有二種,葉大者不堪用,葉小者為勝,雲其節葉間有水銀,每幹之,十斤中得水銀八兩至十兩者。
然至難燥,當以木捶搗碎,向日東作架曝之,三兩日即幹,如經年矣。
入藥則去莖節,大抵能肥腸,令人不思食耳。
陳藏器雲:破痃癖,止消渴。
又主馬惡瘡蟲。
此物至難死,燥了緻之地猶活。
孟诜雲:馬齒苋,又主馬毒瘡,以水煮,令服一升,并塗瘡上。
濕癬、白秃,以#3馬齒膏和灰塗,效。
治疳痢除一切風,傅杖瘡,良。
及煮一碗和鹽、醋等,空腹食之,少時當出盡白蟲矣。
《食療》雲:延年益壽,明目。
患濕癬,白秃,取馬齒膏塗之。
若燒灰傅之,亦良。
作膏主三十六種風,可取馬齒一碩,水可二碩,蠟三兩,煎之成膏。
亦治疳痢,一切風。
又可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
《聖惠方》:治馬咬,毒入心。
馬齒苋湯食之,差。
又方:治反花瘡。
用一斤燒作灰,細研,豬脂調傅之。
《外台秘要》:治疬。
馬齒菜陰幹燒灰,臘月豬脂和。
以暖泔清#4洗瘡,拭幹傅之,三日#5。
《千金方》:治諸腋臭。
馬齒草杵,以蜜和作團,紙裹之,以泥泥紙上,厚半寸,日幹,以火燒熟破,取更以少許蜜和,仍令熱,先以生布揩之,以藥夾腋下,令極痛難忍,然後以手巾勒兩臂,即差。
《肘後方》:療豌豆瘡。
馬齒草燒灰傅瘡上,根須臾逐藥出。
若不出,更傅,良。
《食醫心鏡》雲:理腳氣,頭面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
馬齒苋和少粳米、醬汁煮食之。
又方:小兒血痢。
取生馬齒苋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産寶方》:産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生晉地川澤。
《藥性論》雲:瓠瓤,使。
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陶隐居雲: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而有上下之殊,當是為其苦爾。
今瓠自忽有苦如膽,不可食,非别生一種也。
又有瓠?,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
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也。
?音婁。
《唐本》注雲:瓠與冬瓜、瓠瓤全非類例,今此論性,都是瓜#1瓠?爾。
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
瓠中苦者,不入藥用。
冬瓜自依前說,瓠?與瓠,又須辨之。
此二物苗葉相似,而實形有異,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餘,頭尾相似。
其瓠?,形狀大小非一。
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
瓠與甜瓠?體性相似,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多食令人吐。
苦瓠?為療,一如《經》說,然瓠苦者不堪啖,無所主療,不入方用。
而甜瓠?與瓠子,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
此等元種各别,非甘者變而為苦也。
其苦瓠瓤,味苦,冷,有毒。
主水腫,石淋,吐,咳嗽,囊結,疰蠱,痰飲。
或服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穰灰汁解。
皮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日華子》雲:瓠,無毒,又雲微毒。
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孟诜雲:瓠,冷。
主消渴,惡瘡。
又,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之,尤甚。
又壓熱,服丹石人方可食,餘人不可辄食。
《外台秘要》雲:治卒患腫滿。
曾有人忽腳跌,腫漸上至膝,足不可踐地,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脹滿。
苦瓠白瓤實,撚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
至午當出水一鬥。
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差。
三年内慎口味也。
苦瓠須好者,無靥翳,細理,妍淨者,不爾有毒,不用。
雷公雲:味苦有毒。
《經驗方》:主消渴。
《肘後方》:療中蠱毒,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者。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神效。
《傷寒類要方》:治黃疸。
苦葫蘆瓤,如大棗許大,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兩食頃#2。
收兩酸棗許,分内兩鼻中,病人深吸氣,及黃水出,良。
馬齒苋 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症結,癰瘡。
服之長年不白。
和梳垢封疔瘡。
又燒為灰二和多年醋滓,先炙療腫以封之,即根出。
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
煎為膏,塗白秃。
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以一釜煮,澄清,内蠟三兩,重煎成膏,塗瘡上,亦服之。
《圖經》曰:馬齒苋,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雖名苋類,而苗、葉與人苋輩都不相似。
又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
此有二種,葉大者不堪用,葉小者為勝,雲其節葉間有水銀,每幹之,十斤中得水銀八兩至十兩者。
然至難燥,當以木捶搗碎,向日東作架曝之,三兩日即幹,如經年矣。
入藥則去莖節,大抵能肥腸,令人不思食耳。
陳藏器雲:破痃癖,止消渴。
又主馬惡瘡蟲。
此物至難死,燥了緻之地猶活。
孟诜雲:馬齒苋,又主馬毒瘡,以水煮,令服一升,并塗瘡上。
濕癬、白秃,以#3馬齒膏和灰塗,效。
治疳痢除一切風,傅杖瘡,良。
及煮一碗和鹽、醋等,空腹食之,少時當出盡白蟲矣。
《食療》雲:延年益壽,明目。
患濕癬,白秃,取馬齒膏塗之。
若燒灰傅之,亦良。
作膏主三十六種風,可取馬齒一碩,水可二碩,蠟三兩,煎之成膏。
亦治疳痢,一切風。
又可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
《聖惠方》:治馬咬,毒入心。
馬齒苋湯食之,差。
又方:治反花瘡。
用一斤燒作灰,細研,豬脂調傅之。
《外台秘要》:治疬。
馬齒菜陰幹燒灰,臘月豬脂和。
以暖泔清#4洗瘡,拭幹傅之,三日#5。
《千金方》:治諸腋臭。
馬齒草杵,以蜜和作團,紙裹之,以泥泥紙上,厚半寸,日幹,以火燒熟破,取更以少許蜜和,仍令熱,先以生布揩之,以藥夾腋下,令極痛難忍,然後以手巾勒兩臂,即差。
《肘後方》:療豌豆瘡。
馬齒草燒灰傅瘡上,根須臾逐藥出。
若不出,更傅,良。
《食醫心鏡》雲:理腳氣,頭面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
馬齒苋和少粳米、醬汁煮食之。
又方:小兒血痢。
取生馬齒苋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産寶方》:産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