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村許洪校正
菜部中品
蓼實
味辛,溫,無毒。
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
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
馬蓼,去腸中蛭蟲,輕身。
生雷澤川澤。
《藥性論》雲:蓼實,使,歸鼻。
除腎氣,兼能去疬瘍。
葉主邪氣。
又雲:食之多發心痛,令人寒熱,損骨髓。
小兒頭瘡,搗末和白蜜一雲和雞子白塗上,蟲出不作瘢。
孟诜雲:蓼子,多食令人吐水。
亦通五髒擁氣,損陽氣。
《日華子》雲:水蓼,性冷,無毒。
蛇咬搗傅,根莖并用。
又雲:赤蓼,暖,暴腳軟人,燒灰淋汁浸,捋以蒸桑葉罯,立愈。
《聖惠方》:治肝虛轉筋。
用赤蓼莖、葉切作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滓,溫分二服。
《外台秘要方》:治夏月暍死,取濃煮汁三升灌之。
《經驗方》:治腳痛成瘡。
先剉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疾瘡幹自安。
《鬥門方》:治血氣攻心,痛不可忍。
以蓼根細剉,酒浸服之,差。
《古今錄驗方》:治霍亂轉筋。
取蓼一手把,去兩頭,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半,頓服之。
《衍義》曰:蓼實,即《神農本經》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
彼言蓼則用莖,此言實即用子,故此複論子之功,故分為二條。
春初以葫蘆盛水浸濕,高挂火上,晝夜使暖,遂生紅芽,取為蔬,以備五辛盤。
又一種水紅,與此相類,但苗莖高及丈。
取子,微炒,碾為細末,薄酒調二三錢服,治瘰疬瘡。
久則效,效則已也。
蔥實 味辛,溫,無毒。
主明目,補中不足。
其莖蔥白,平,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髒,益目睛,殺百藥毒。
蔥根,主傷寒頭痛。
蔥汁,平,溫。
主溺血,解藜蘆毒。
《唐本》注雲:蔥有數種,山蔥曰茗蔥,療病以胡蔥,主諸惡蛓,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
煮汁浸或搗傅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輩,不獨為用也。
其人間食蔥,又有一種,有凍蔥,即經冬不死,分莖栽莳而無子也;又有漢蔥,冬即葉枯。
食用入藥,凍蔥最善,氣#1亦佳之。
《日華子》雲:蔥,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筋及贲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悶。
取其莖葉,用鹽研,罯蛇蟲傷并金瘡。
水入皲腫,煨研罯傅。
中射工溪毒,鹽研罯傅。
子,溫中,補不足,益精,明目。
根,殺一切魚肉毒,不可以蜜同食。
《食療》雲:葉,溫。
白,平。
主傷寒壯熱,出汗,中風,面目浮腫,骨節頭疼,損發鬓。
蔥白及須,平。
通氣,主傷寒頭疼。
又,治瘡上有風水,腫疼秘澀。
取青葉同幹姜、黃檗相和,煮作湯,浸洗之,立愈。
《孫真人食忌》雲:正月勿多食生蔥,食之發面上遊風。
若燒蔥和蜜食,殺人。
《外台秘要方》:治腸痔,大便常血。
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差。
《經驗方》:治小便淋澀,或有血。
以赤根樓蔥近根截一寸許,安臍中上,以艾灸七壯。
《梅師方》:治胎動不安,以銀汁#2煮蔥白羹服之。
又方:治霍亂後煩躁,卧不安穩。
蔥白二十莖,大棗二十枚,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服。
《食醫心鏡方》:主赤白痢。
以蔥一握細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又方:主傷寒寒熱,骨節碎痛,出汗。
治中風,面目浮腫,喉咽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髒邪氣,安中,利五髒,益目睛,殺百藥。
葉作羹粥,炸作齑食之,良。
《勝金方》:治鼻衄血。
以蔥白一握,搗裂汁,投酒少許,炒#3三兩滴入鼻中,差。
《傷寒類要方》: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
以蔥一把,水三升,煮令熱服之,取汗,食蔥令盡。
《楊氏産乳方》:療胎動,五六個月,困笃難較者。
蔥白一大握,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頓服。
又方:療胎動,腰痛搶心,或下血。
取蔥白不限多少,濃煮汁飲之。
《衍義》曰:蔥實,蔥初生名蔥針,至夏則有花。
于秋月植,作高溝珑,旋壅起,以備冬用,曰#4冬蔥,其實一也。
又有龍角蔥,每莖上出歧如角。
皮赤者名樓蔥,可煎湯渫下部。
子皆辛,色黑,有皺紋,作
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
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
馬蓼,去腸中蛭蟲,輕身。
生雷澤川澤。
《藥性論》雲:蓼實,使,歸鼻。
除腎氣,兼能去疬瘍。
葉主邪氣。
又雲:食之多發心痛,令人寒熱,損骨髓。
小兒頭瘡,搗末和白蜜一雲和雞子白塗上,蟲出不作瘢。
孟诜雲:蓼子,多食令人吐水。
亦通五髒擁氣,損陽氣。
《日華子》雲:水蓼,性冷,無毒。
蛇咬搗傅,根莖并用。
又雲:赤蓼,暖,暴腳軟人,燒灰淋汁浸,捋以蒸桑葉罯,立愈。
《聖惠方》:治肝虛轉筋。
用赤蓼莖、葉切作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滓,溫分二服。
《外台秘要方》:治夏月暍死,取濃煮汁三升灌之。
《經驗方》:治腳痛成瘡。
先剉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疾瘡幹自安。
《鬥門方》:治血氣攻心,痛不可忍。
以蓼根細剉,酒浸服之,差。
《古今錄驗方》:治霍亂轉筋。
取蓼一手把,去兩頭,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半,頓服之。
《衍義》曰:蓼實,即《神農本經》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
彼言蓼則用莖,此言實即用子,故此複論子之功,故分為二條。
春初以葫蘆盛水浸濕,高挂火上,晝夜使暖,遂生紅芽,取為蔬,以備五辛盤。
又一種水紅,與此相類,但苗莖高及丈。
取子,微炒,碾為細末,薄酒調二三錢服,治瘰疬瘡。
久則效,效則已也。
蔥實 味辛,溫,無毒。
主明目,補中不足。
其莖蔥白,平,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髒,益目睛,殺百藥毒。
蔥根,主傷寒頭痛。
蔥汁,平,溫。
主溺血,解藜蘆毒。
《唐本》注雲:蔥有數種,山蔥曰茗蔥,療病以胡蔥,主諸惡蛓,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
煮汁浸或搗傅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輩,不獨為用也。
其人間食蔥,又有一種,有凍蔥,即經冬不死,分莖栽莳而無子也;又有漢蔥,冬即葉枯。
食用入藥,凍蔥最善,氣#1亦佳之。
《日華子》雲:蔥,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筋及贲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悶。
取其莖葉,用鹽研,罯蛇蟲傷并金瘡。
水入皲腫,煨研罯傅。
中射工溪毒,鹽研罯傅。
子,溫中,補不足,益精,明目。
根,殺一切魚肉毒,不可以蜜同食。
《食療》雲:葉,溫。
白,平。
主傷寒壯熱,出汗,中風,面目浮腫,骨節頭疼,損發鬓。
蔥白及須,平。
通氣,主傷寒頭疼。
又,治瘡上有風水,腫疼秘澀。
取青葉同幹姜、黃檗相和,煮作湯,浸洗之,立愈。
《孫真人食忌》雲:正月勿多食生蔥,食之發面上遊風。
若燒蔥和蜜食,殺人。
《外台秘要方》:治腸痔,大便常血。
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差。
《經驗方》:治小便淋澀,或有血。
以赤根樓蔥近根截一寸許,安臍中上,以艾灸七壯。
《梅師方》:治胎動不安,以銀汁#2煮蔥白羹服之。
又方:治霍亂後煩躁,卧不安穩。
蔥白二十莖,大棗二十枚,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服。
《食醫心鏡方》:主赤白痢。
以蔥一握細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又方:主傷寒寒熱,骨節碎痛,出汗。
治中風,面目浮腫,喉咽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髒邪氣,安中,利五髒,益目睛,殺百藥。
葉作羹粥,炸作齑食之,良。
《勝金方》:治鼻衄血。
以蔥白一握,搗裂汁,投酒少許,炒#3三兩滴入鼻中,差。
《傷寒類要方》: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
以蔥一把,水三升,煮令熱服之,取汗,食蔥令盡。
《楊氏産乳方》:療胎動,五六個月,困笃難較者。
蔥白一大握,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頓服。
又方:療胎動,腰痛搶心,或下血。
取蔥白不限多少,濃煮汁飲之。
《衍義》曰:蔥實,蔥初生名蔥針,至夏則有花。
于秋月植,作高溝珑,旋壅起,以備冬用,曰#4冬蔥,其實一也。
又有龍角蔥,每莖上出歧如角。
皮赤者名樓蔥,可煎湯渫下部。
子皆辛,色黑,有皺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