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如蘇大,白色,不甚香。
其子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益。
東人呼為蕉,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
笮其子作油,用#21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
胡瓜葉 味苦,平,小毒。
主小兒閃癖,一歲服一葉已上,斟酌與之。
生挼絞汁服,得吐下。
根,搗傅胡刺毒腫。
其實味甘,寒,有毒。
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寒#22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發百病及瘡疥,損陰血脈氣,發腳氣。
天行後不可食,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
不與醋同食。
北人亦呼為黃瓜,為石勒諱,因而不改。
《千金髓》:水病肚脹至四肢腫。
胡瓜一個破作兩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爛,空心頓服,須臾下水。
越瓜 味甘,寒。
利腸胃,止煩渴。
不可多食,動氣,發諸瘡,令人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天行病後不可食。
又不得與牛乳、酪及鲊同餐,及空心食,令人心痛。
禹錫雲:按陳藏器雲:越瓜,大者色正白,越人當果食之。
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洩熱氣。
小者糟藏之,為灰,傅口吻瘡及陰莖熱瘡。
白芥 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
色白,甚辛美,從西戎來。
子,主射工及疰氣,上氣發汗,胸膈痰冷,面黃。
生河東。
《圖經》曰:文具芥條下。
《日華子》雲:白芥,能安五髒,功用與芥頗同。
子,燒灰服,可辟邪魅。
《千金方》:治反胃,吐食上氣。
小芥子日幹為末,酒服方寸匕。
《肘後方》:治中風,卒不得語。
以苦酒煮芥子,傅頸一周,以帛包之,一日一夕乃差。
龍葵 味苦,寒,無毒。
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
其子,療疔腫,所在有之。
《圖經》曰:龍葵,舊雲所在有之,今近處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
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實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風子,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其實赤者名赤珠,服之變白令黑,不與蔥、薤同食,根亦入藥用,今醫以治發背癰疽成瘡者,其方:龍葵根一兩,剉,麝香一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塗于瘡上,甚善。
苦耽 苗、子,味苦,寒,小毒。
主傳屍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内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咳嗽,多睡勞乏,嘔逆痰壅,瘡癖痞滿。
小兒無辜疬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
并煮汁服,亦生搗絞汁服,亦研傅小兒閃癖。
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
人有骨蒸多服之。
關中人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
又有一種小者,名苦?。
苦苣 味苦,平一雲寒。
除面目及舌下黃,強力不睡。
折取莖中白汁,傅疔腫,出根。
及#23取汁滴癰上,立潰。
碎莖、葉傳蛇咬。
根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
今人種為菜,生食之。
久食輕身,少睡,調十二經脈,利五髒,霍亂後胃氣逆煩。
生搗汁飲之,雖冷,甚益人。
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褊苣。
今人家常食為白苣。
江外、嶺南、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以供廚馔。
《衍義》曰:苦苣,搗汁傅疔瘡,殊驗。
青苗陰幹,以備冬月,為末,水調傅。
苜蓿 味苦,平,無毒。
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陶隐居雲: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
外國複别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
《唐本》注雲:苜蓿莖、葉平,根寒。
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
搗取汁,服一升,令人吐,愈。
《日華子》雲:涼,去腹髒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
《衍義》曰:苜蓿,唐˙李白詩雲:天馬常銜苜蓿花。
是此。
陝西甚多,飼牛、馬。
嫩時,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腸。
有宿根,刈訖又生。
蕨 葉似老蕨,根如紫草。
按蕨,味甘,寒,滑。
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弱陽。
小兒食之,腳弱不行。
生山間,人作茹食之。
四皓食芝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
《搜神記》曰:郗鑒鎮丹徒,二月出獵。
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
後吐一小蛇,懸屋前,漸幹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之。
《食療》雲:寒。
補五髒不足。
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
令人腳弱不能行。
消陽事,令眼暗,鼻中塞,發落,不可食。
又,冷氣人食之,多腹脹。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四十竟 #1髒:晦明軒本作『淋』。
#2言:晦明軒本作『得』。
#3腹:晦明軒本作『實』。
#4即:晦明軒本作『根』。
#5苦:晦明軒本作『枯』。
#6中:晦明軒本作『渾』。
#7花:原作『秘』,據晦明軒本改。
#8及:原作『又』,據晦明軒本改。
#9吐:原作『土』,據晦明軒本改。
#10按:晦明軒本作『注』。
#11汁:原作『主』,據晦明軒本改。
#12在:晦明軒本作『處』。
#13者:晦明軒本作『如』。
#14焦:晦明軒本作『消』。
#15剝:原作『則』,據晦明軒本改。
#16産:原作『差』,據晦明軒本改。
#17散:晦明軒本作『噴』。
#18及:晦明軒本作『極』。
#19苦:晦明軒本作『草』。
#20瘊:原作『疾』,據晦明軒本改。
#21用:晦明軒本作『日』。
#22寒:晦明軒本作『瘀』。
#23及:晦明軒本作『又』。
其子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益。
東人呼為蕉,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
笮其子作油,用#21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
胡瓜葉 味苦,平,小毒。
主小兒閃癖,一歲服一葉已上,斟酌與之。
生挼絞汁服,得吐下。
根,搗傅胡刺毒腫。
其實味甘,寒,有毒。
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寒#22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發百病及瘡疥,損陰血脈氣,發腳氣。
天行後不可食,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
不與醋同食。
北人亦呼為黃瓜,為石勒諱,因而不改。
《千金髓》:水病肚脹至四肢腫。
胡瓜一個破作兩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爛,空心頓服,須臾下水。
越瓜 味甘,寒。
利腸胃,止煩渴。
不可多食,動氣,發諸瘡,令人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天行病後不可食。
又不得與牛乳、酪及鲊同餐,及空心食,令人心痛。
禹錫雲:按陳藏器雲:越瓜,大者色正白,越人當果食之。
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洩熱氣。
小者糟藏之,為灰,傅口吻瘡及陰莖熱瘡。
白芥 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
色白,甚辛美,從西戎來。
子,主射工及疰氣,上氣發汗,胸膈痰冷,面黃。
生河東。
《圖經》曰:文具芥條下。
《日華子》雲:白芥,能安五髒,功用與芥頗同。
子,燒灰服,可辟邪魅。
《千金方》:治反胃,吐食上氣。
小芥子日幹為末,酒服方寸匕。
《肘後方》:治中風,卒不得語。
以苦酒煮芥子,傅頸一周,以帛包之,一日一夕乃差。
龍葵 味苦,寒,無毒。
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
其子,療疔腫,所在有之。
《圖經》曰:龍葵,舊雲所在有之,今近處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
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實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風子,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其實赤者名赤珠,服之變白令黑,不與蔥、薤同食,根亦入藥用,今醫以治發背癰疽成瘡者,其方:龍葵根一兩,剉,麝香一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塗于瘡上,甚善。
苦耽 苗、子,味苦,寒,小毒。
主傳屍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内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咳嗽,多睡勞乏,嘔逆痰壅,瘡癖痞滿。
小兒無辜疬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
并煮汁服,亦生搗絞汁服,亦研傅小兒閃癖。
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
人有骨蒸多服之。
關中人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
又有一種小者,名苦?。
苦苣 味苦,平一雲寒。
除面目及舌下黃,強力不睡。
折取莖中白汁,傅疔腫,出根。
及#23取汁滴癰上,立潰。
碎莖、葉傳蛇咬。
根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
今人種為菜,生食之。
久食輕身,少睡,調十二經脈,利五髒,霍亂後胃氣逆煩。
生搗汁飲之,雖冷,甚益人。
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褊苣。
今人家常食為白苣。
江外、嶺南、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以供廚馔。
《衍義》曰:苦苣,搗汁傅疔瘡,殊驗。
青苗陰幹,以備冬月,為末,水調傅。
苜蓿 味苦,平,無毒。
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陶隐居雲: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
外國複别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
《唐本》注雲:苜蓿莖、葉平,根寒。
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
搗取汁,服一升,令人吐,愈。
《日華子》雲:涼,去腹髒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
《衍義》曰:苜蓿,唐˙李白詩雲:天馬常銜苜蓿花。
是此。
陝西甚多,飼牛、馬。
嫩時,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腸。
有宿根,刈訖又生。
蕨 葉似老蕨,根如紫草。
按蕨,味甘,寒,滑。
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弱陽。
小兒食之,腳弱不行。
生山間,人作茹食之。
四皓食芝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
《搜神記》曰:郗鑒鎮丹徒,二月出獵。
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
後吐一小蛇,懸屋前,漸幹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之。
《食療》雲:寒。
補五髒不足。
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
令人腳弱不能行。
消陽事,令眼暗,鼻中塞,發落,不可食。
又,冷氣人食之,多腹脹。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四十竟 #1髒:晦明軒本作『淋』。
#2言:晦明軒本作『得』。
#3腹:晦明軒本作『實』。
#4即:晦明軒本作『根』。
#5苦:晦明軒本作『枯』。
#6中:晦明軒本作『渾』。
#7花:原作『秘』,據晦明軒本改。
#8及:原作『又』,據晦明軒本改。
#9吐:原作『土』,據晦明軒本改。
#10按:晦明軒本作『注』。
#11汁:原作『主』,據晦明軒本改。
#12在:晦明軒本作『處』。
#13者:晦明軒本作『如』。
#14焦:晦明軒本作『消』。
#15剝:原作『則』,據晦明軒本改。
#16産:原作『差』,據晦明軒本改。
#17散:晦明軒本作『噴』。
#18及:晦明軒本作『極』。
#19苦:晦明軒本作『草』。
#20瘊:原作『疾』,據晦明軒本改。
#21用:晦明軒本作『日』。
#22寒:晦明軒本作『瘀』。
#23及:晦明軒本作『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