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人雲:食之,狗咬瘡不差。
又能鈍人情性。
《千金方》:治橫生倒産。
末葵花,酒服方寸匕。
《經驗後方》:治癰毒無頭,杵蜀葵末傅之。
《聖惠方》:治婦人白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困。
以白葵花一兩,陰幹為末,空心溫酒下二錢匕。
如赤帶下,用赤花。
《衍義》曰:文具附黃蜀葵花條下。
甜瓜 寒,有毒。
止渴,除煩熱,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發虛熱,破腹。
又令人惙惙弱,腳手無力。
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間擁塞氣,兼主口舌鼻瘡。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無毒。
葉,治人無發,搗汁塗之,即生。
《圖經》曰:文具附瓜蒂條下。
陳藏器序雲:甘瓜子,止月經太過,為末去油,水調服。
《食醫心鏡》雲:治熱,去煩渴。
取甜瓜去皮,食後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孫真人食忌》:患腳氣人勿食甜瓜,其患永不除。
又,五月甜瓜沉水者殺人。
又,多食發黃疸病,動冷氣,令人虛羸,解藥力。
兩蒂者殺人。
《千金方》:治口臭。
杵幹甜瓜子作末,蜜和丸,每旦洗淨漱,含一丸如棗核大。
亦用傅齒。
《衍義》曰: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氣,多食未有不下痢者。
貧下多食,至深秋作痢為難治,為其消損陽氣故也。
亦可以如白甜瓜煎漬收。
荠 味甘,溫,無毒。
主利肝氣,和中。
其實,主明目,目痛。
陶隐居雲:荠類又多,此是今人可食者,葉作菹羹亦佳。
《詩》雲:誰謂荼苦,其甘如荠是也。
《日華子》雲:荠菜,利五髒。
根,療目疼。
陳士良雲:實,亦呼菥蓂子。
主壅,去風毒邪氣,明目,去障翳,解熱毒,久食,視物鮮明。
四月八日收實,良。
其花将去席下辟蟲。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荠子,味甘,平。
患氣人食,動冷疾,主青盲病不見物,補五髒不足。
其根、葉燒灰,能治赤白痢,極效。
孟诜雲:荠子,入治眼方中用。
不與面同食,令人背悶。
服丹石人不可食。
《聖惠方》:治暴赤眼,疼痛滲澀。
荠菜根汁點目中。
邪蒿 味辛,溫、平,無毒。
似青蒿細軟。
主胸膈中臭爛惡邪氣,利腸胃,通血脈,續不足氣。
生食微動風氣,作羹食良,不與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氣。
《食醫心鏡》雲:治五髒邪氣厭谷者,治脾胃腸澼,大渴熱中,暴疾惡瘡。
煮令熟,和醬、醋食。
同蒿 平。
主安心氣,養脾胃,消水飲。
又動風氣,熏人心,令人氣滿,不可多食。
羅勒 味辛,溫,微毒。
調中消食,去惡氣,消水氣,宜生食。
又療齒根爛瘡,為灰用甚良。
不可過多食,壅關節,澀榮衛,令血脈不行。
又動風,發腳氣,患啘,取汁服半合定。
冬月用幹者煮之。
子,主目翳及物入目,三五顆緻目中,少頃當濕脹,與物俱出。
又療風赤眵淚。
根,主小兒黃爛瘡,燒灰傅之,佳。
北人呼為蘭香,為石勒諱也。
《圖經》曰:此有三種:一種堪作生菜;一種葉大,二十步内聞香;一種似紫蘇葉。
陶隐居雲:術家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撒于濕地,遍踏之,即生。
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外台秘要方》雲:治面上滅瘢方。
木蘭香一斤,以三歲米醋浸令沒,百石出暴幹,為末,以傅之。
用醋漿漬,百日出,日幹,末,服方寸匕。
石胡荽 寒,無毒。
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
不任食,亦去翳,熟挼内鼻中,翳自落。
俗名鵝不食草。
芥 味辛,溫,無毒。
歸鼻。
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食溫中。
《圖經》曰:芥,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似菘而有毛,味極辛辣,此所謂青芥也。
芥之種亦多,有紫芥,莖、葉純紫,多作齑者,食之最美;有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此入藥者最佳。
陶隐居雲: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
其子可藏冬瓜。
又有莨,以作菹,甚辣快。
《唐本》注雲:此芥有三種:葉大粗者,葉堪食,子入藥用,熨惡疰至良。
葉小子細者,葉不堪食,其子但堪為齑爾。
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别錄》雲:子主射工及疰氣發無常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醋和塗之,随手有驗。
《衍義》曰:芥,似蕪菁,葉上紋皺起,色尤深綠為異。
子與苗皆辛,子尤甚,多食動風。
一品紫芥,與此無異,紫色可愛,人多食之,然亦動風。
又白芥子,比諸芥稍大,其色白,入藥用。
萊菔根 味辛、甘,溫,無毒。
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人。
生搗汁服,主消渴,試有大效。
菔音匐。
《唐本》注雲:陶謂溫菘是也。
其嫩葉作生菜食之。
大葉熟啖,消食和中。
根效在蕪菁之右。
《爾雅》雲:葖,蘆萉。
釋曰:紫花菘也。
俗呼溫菘,似蕪菁,大根,一名葖,俗呼雹葖,一名蘆菔,今謂之蘿蔔是也。
蕭炳雲:蘿蔔根,消食,利關節,理顔色,練五髒惡氣,制面毒。
凡人飲食過度,生嚼下之,便消。
研如泥制面,作赙饦佳,飽食亦不發熱。
亦主肺嗽吐血。
酥煎食,下氣。
《衍義》曰:萊菔根,即前條所謂蘆菔,今人止謂之蘿蔔,河北甚多,登、萊亦好。
服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發白。
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氣速者,為其辛也。
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
萊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緩而又下氣速也。
散氣用生姜,下氣用萊菔。
荏子 味辛,溫,無毒。
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
葉,主調中,去臭氣。
九月釆,陰幹。
陶隐居雲:荏狀
又能鈍人情性。
《千金方》:治橫生倒産。
末葵花,酒服方寸匕。
《經驗後方》:治癰毒無頭,杵蜀葵末傅之。
《聖惠方》:治婦人白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困。
以白葵花一兩,陰幹為末,空心溫酒下二錢匕。
如赤帶下,用赤花。
《衍義》曰:文具附黃蜀葵花條下。
甜瓜 寒,有毒。
止渴,除煩熱,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發虛熱,破腹。
又令人惙惙弱,腳手無力。
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間擁塞氣,兼主口舌鼻瘡。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無毒。
葉,治人無發,搗汁塗之,即生。
《圖經》曰:文具附瓜蒂條下。
陳藏器序雲:甘瓜子,止月經太過,為末去油,水調服。
《食醫心鏡》雲:治熱,去煩渴。
取甜瓜去皮,食後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孫真人食忌》:患腳氣人勿食甜瓜,其患永不除。
又,五月甜瓜沉水者殺人。
又,多食發黃疸病,動冷氣,令人虛羸,解藥力。
兩蒂者殺人。
《千金方》:治口臭。
杵幹甜瓜子作末,蜜和丸,每旦洗淨漱,含一丸如棗核大。
亦用傅齒。
《衍義》曰: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氣,多食未有不下痢者。
貧下多食,至深秋作痢為難治,為其消損陽氣故也。
亦可以如白甜瓜煎漬收。
荠 味甘,溫,無毒。
主利肝氣,和中。
其實,主明目,目痛。
陶隐居雲:荠類又多,此是今人可食者,葉作菹羹亦佳。
《詩》雲:誰謂荼苦,其甘如荠是也。
《日華子》雲:荠菜,利五髒。
根,療目疼。
陳士良雲:實,亦呼菥蓂子。
主壅,去風毒邪氣,明目,去障翳,解熱毒,久食,視物鮮明。
四月八日收實,良。
其花将去席下辟蟲。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荠子,味甘,平。
患氣人食,動冷疾,主青盲病不見物,補五髒不足。
其根、葉燒灰,能治赤白痢,極效。
孟诜雲:荠子,入治眼方中用。
不與面同食,令人背悶。
服丹石人不可食。
《聖惠方》:治暴赤眼,疼痛滲澀。
荠菜根汁點目中。
邪蒿 味辛,溫、平,無毒。
似青蒿細軟。
主胸膈中臭爛惡邪氣,利腸胃,通血脈,續不足氣。
生食微動風氣,作羹食良,不與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氣。
《食醫心鏡》雲:治五髒邪氣厭谷者,治脾胃腸澼,大渴熱中,暴疾惡瘡。
煮令熟,和醬、醋食。
同蒿 平。
主安心氣,養脾胃,消水飲。
又動風氣,熏人心,令人氣滿,不可多食。
羅勒 味辛,溫,微毒。
調中消食,去惡氣,消水氣,宜生食。
又療齒根爛瘡,為灰用甚良。
不可過多食,壅關節,澀榮衛,令血脈不行。
又動風,發腳氣,患啘,取汁服半合定。
冬月用幹者煮之。
子,主目翳及物入目,三五顆緻目中,少頃當濕脹,與物俱出。
又療風赤眵淚。
根,主小兒黃爛瘡,燒灰傅之,佳。
北人呼為蘭香,為石勒諱也。
《圖經》曰:此有三種:一種堪作生菜;一種葉大,二十步内聞香;一種似紫蘇葉。
陶隐居雲:術家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撒于濕地,遍踏之,即生。
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外台秘要方》雲:治面上滅瘢方。
木蘭香一斤,以三歲米醋浸令沒,百石出暴幹,為末,以傅之。
用醋漿漬,百日出,日幹,末,服方寸匕。
石胡荽 寒,無毒。
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
不任食,亦去翳,熟挼内鼻中,翳自落。
俗名鵝不食草。
芥 味辛,溫,無毒。
歸鼻。
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食溫中。
《圖經》曰:芥,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似菘而有毛,味極辛辣,此所謂青芥也。
芥之種亦多,有紫芥,莖、葉純紫,多作齑者,食之最美;有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此入藥者最佳。
陶隐居雲: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
其子可藏冬瓜。
又有莨,以作菹,甚辣快。
《唐本》注雲:此芥有三種:葉大粗者,葉堪食,子入藥用,熨惡疰至良。
葉小子細者,葉不堪食,其子但堪為齑爾。
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别錄》雲:子主射工及疰氣發無常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醋和塗之,随手有驗。
《衍義》曰:芥,似蕪菁,葉上紋皺起,色尤深綠為異。
子與苗皆辛,子尤甚,多食動風。
一品紫芥,與此無異,紫色可愛,人多食之,然亦動風。
又白芥子,比諸芥稍大,其色白,入藥用。
萊菔根 味辛、甘,溫,無毒。
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人。
生搗汁服,主消渴,試有大效。
菔音匐。
《唐本》注雲:陶謂溫菘是也。
其嫩葉作生菜食之。
大葉熟啖,消食和中。
根效在蕪菁之右。
《爾雅》雲:葖,蘆萉。
釋曰:紫花菘也。
俗呼溫菘,似蕪菁,大根,一名葖,俗呼雹葖,一名蘆菔,今謂之蘿蔔是也。
蕭炳雲:蘿蔔根,消食,利關節,理顔色,練五髒惡氣,制面毒。
凡人飲食過度,生嚼下之,便消。
研如泥制面,作赙饦佳,飽食亦不發熱。
亦主肺嗽吐血。
酥煎食,下氣。
《衍義》曰:萊菔根,即前條所謂蘆菔,今人止謂之蘿蔔,河北甚多,登、萊亦好。
服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發白。
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氣速者,為其辛也。
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
萊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緩而又下氣速也。
散氣用生姜,下氣用萊菔。
荏子 味辛,溫,無毒。
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
葉,主調中,去臭氣。
九月釆,陰幹。
陶隐居雲:荏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