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肝散,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
白瓜子七升,絹袋盛,絞沸湯中,三遍訖,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幹,搗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差。
《孫真人方》:治多年損傷不差。
熬瓜子末,溫酒服之。
《衍義》曰:白瓜子實,冬瓜人也,服食中亦稀用。
苋實 味甘,寒,無毒。
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
久服益氣力,不饑輕身。
一名馬苋,一名莫實,細苋亦同。
生淮陽川澤及田中,葉如藍,十一月采。
《食療》雲:葉,食動氣,令人煩悶,冷中損腹。
不可與鼈肉同食,生鼈症。
及取鼈甲如豆片大者,以苋菜封裹之,置于土坑内,上以土蓋之,一宿盡變成鼈兒也。
又,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馬齒苋為末,等分調,與妊娠服之,易産#16。
《衍義》曰:苋實,入藥亦稀,苗又謂之人苋,人多食之。
莖高而葉紅可淹菜用。
紅黃二色者、謂之紅人苋。
胡荽 味辛,溫一雲微寒,微毒。
消谷,治五髒,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腸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療沙,豌豆瘡不出,作酒散#17之,立出,通心竅。
久食令人多忘,發腋臭,腳氣,根發痼疾。
子,主小兒秃瘡,油煎傅之。
亦主蠱,五痔及食肉中毒下血。
煮,冷取汁服。
并州人呼為香荽,入藥炒用。
孫真人雲:食之令人多忘,發痼疾,腋臭,?齒,口氣臭,金瘡疾。
《食療》雲:平。
利五髒,補筋脈。
主消谷能食。
若食多則令人多忘。
《外台秘要方》:主齒疼。
胡菒子五升,應是胡荽子也。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之。
《經驗後方》:治小兒豆,欲令速出。
宜用胡荽二三兩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祆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洩氣。
候冷去滓,微微從項已下噴,一身令遍,除面不噴。
《必效方》:主蠱毒神驗。
以根絞計半升,和酒服之,立下。
又治熱氣結滞,經年數發。
以半斤,五月五日采,陰幹,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
未差更服,春夏葉、秋冬根莖并用,亦可預備之。
《兵部手集方》:治孩子赤丹不止,以計傅之差。
《譚氏》方同。
《子母秘錄方》:治肛帶出。
切一升燒,以煙熏肛,即入。
菘 味甘,溫,無毒。
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菘,音嵩。
《日華子》雲:涼,微毒。
多食發皮膚風瘙癢。
梗長,葉瘦,高者為菘,葉闊厚短肥而痹及梗細者,為蕪菁葉也。
《食療》雲:溫。
治消渴。
又發諸風冷。
有熱人食之亦不發病,即明其性冷。
本草雲溫,未解。
又,消食,亦少下氣。
九英菘,出河西,葉及#18大,根亦粗長。
和羊肉甚美。
常食之,都不見發病。
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
《聖惠方》:治酒醉不醒。
用菘菜子二合,細研,井花水一盞調,為二服。
《食醫心鏡方》: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熱,解酒渴。
菘菜二斤,煮作羹啜之,止渴。
作齑菹食。
《傷寒類要方》:辟溫病。
菘菜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辟五年溫。
《衍義》曰:菘菜,張仲景《傷寒論》,凡用甘草皆禁菘菜者,是此菘菜也。
葉如蕪菁,綠色,差淡,其味微苦,葉嫩、稍闊,不益中,虛人食之覺冷。
苦菜 味苦,寒,無毒。
主五髒邪氣,厭谷胃痹,腸澼,渴熱中疾,惡瘡。
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卧,輕身耐老,耐饑寒,高氣不老。
一名荼苦#19,一名選,一名遊冬。
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淩冬不死。
三月三日采,陰幹。
厭,于葉反,伏也。
陶隐居雲:疑此即是今茗。
茗一名茶,又令人不眠,亦淩冬不雕,而嫌其止生益州。
益州乃有苦菜,正是苦?爾。
上卷上品白英下已注之。
《桐君錄》雲: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華從葉出,莖直黃,八月實黑。
實落根複生,冬不枯。
?音式。
《衍義》曰:苦菜,四方皆有,在北道則冬雕斃,生南方則冬夏常青。
此《月令》小滿節後,所謂苦菜秀者是此。
葉如苦苣,更狹,其綠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20子,自落。
味苦,花與野菊相似,春、夏、秋皆旋開花。
去中熱,安心神。
黃蜀葵花 治小便淋及催生。
又治諸惡瘡膿水,久不差者,作末,傅之,即愈。
近道處處有之。
春生苗葉,與蜀葵頗相似,葉尖狹,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六七月采之,陰幹用。
《圖經》曰:文具附冬葵條下。
《經驗後方》:治臨産催産。
以黃蜀葵子焙幹為末,井花水下二錢匕。
如無子,以根細切,煎汁令濃滑,待冷服之。
《衍義》曰:蜀葵,四時取紅單葉者,根陰幹。
治帶下,排膿血惡物,極驗。
黃蜀葵花,與蜀葵别種,非為蜀葵中黃者也。
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之,剔為數處,就日幹之。
不爾,即浥爛,瘡家為要藥。
子,臨産時,取四十九粒,研爛,用溫水調服,良久,産。
蜀葵 味甘,寒,無毒。
久食鈍人性靈。
根及莖并主客熱,利小便,散膿血惡汁。
葉燒為末,傅金瘡。
煮食,主丹石發,熱結。
搗碎,傅火瘡。
又葉炙又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人丹痢。
搗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飲之。
葵花,冷,無毒。
治小兒風。
子,冷,無毒。
治淋澀,通小腸,催生落胎,療水腫,治一切瘡疥并瘢疵,土靥。
花有五色,白者療痎瘧,去邪氣,陰幹末食之。
小花者名錦葵,一名茙葵,功用更強。
《圖經》曰:凡葵有數種,有蜀葵,《爾雅》所謂菺,茙葵者是也。
菺,古田切。
《爾雅》雲:菺,茙葵。
釋曰:菺,一名茙葵。
郭璞曰:蜀葵也,似葵,華如槿花,戎蜀蓋其所自,因以名之。
孫真
白瓜子七升,絹袋盛,絞沸湯中,三遍訖,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幹,搗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差。
《孫真人方》:治多年損傷不差。
熬瓜子末,溫酒服之。
《衍義》曰:白瓜子實,冬瓜人也,服食中亦稀用。
苋實 味甘,寒,無毒。
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
久服益氣力,不饑輕身。
一名馬苋,一名莫實,細苋亦同。
生淮陽川澤及田中,葉如藍,十一月采。
《食療》雲:葉,食動氣,令人煩悶,冷中損腹。
不可與鼈肉同食,生鼈症。
及取鼈甲如豆片大者,以苋菜封裹之,置于土坑内,上以土蓋之,一宿盡變成鼈兒也。
又,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馬齒苋為末,等分調,與妊娠服之,易産#16。
《衍義》曰:苋實,入藥亦稀,苗又謂之人苋,人多食之。
莖高而葉紅可淹菜用。
紅黃二色者、謂之紅人苋。
胡荽 味辛,溫一雲微寒,微毒。
消谷,治五髒,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腸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療沙,豌豆瘡不出,作酒散#17之,立出,通心竅。
久食令人多忘,發腋臭,腳氣,根發痼疾。
子,主小兒秃瘡,油煎傅之。
亦主蠱,五痔及食肉中毒下血。
煮,冷取汁服。
并州人呼為香荽,入藥炒用。
孫真人雲:食之令人多忘,發痼疾,腋臭,?齒,口氣臭,金瘡疾。
《食療》雲:平。
利五髒,補筋脈。
主消谷能食。
若食多則令人多忘。
《外台秘要方》:主齒疼。
胡菒子五升,應是胡荽子也。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之。
《經驗後方》:治小兒豆,欲令速出。
宜用胡荽二三兩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祆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洩氣。
候冷去滓,微微從項已下噴,一身令遍,除面不噴。
《必效方》:主蠱毒神驗。
以根絞計半升,和酒服之,立下。
又治熱氣結滞,經年數發。
以半斤,五月五日采,陰幹,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
未差更服,春夏葉、秋冬根莖并用,亦可預備之。
《兵部手集方》:治孩子赤丹不止,以計傅之差。
《譚氏》方同。
《子母秘錄方》:治肛帶出。
切一升燒,以煙熏肛,即入。
菘 味甘,溫,無毒。
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菘,音嵩。
《日華子》雲:涼,微毒。
多食發皮膚風瘙癢。
梗長,葉瘦,高者為菘,葉闊厚短肥而痹及梗細者,為蕪菁葉也。
《食療》雲:溫。
治消渴。
又發諸風冷。
有熱人食之亦不發病,即明其性冷。
本草雲溫,未解。
又,消食,亦少下氣。
九英菘,出河西,葉及#18大,根亦粗長。
和羊肉甚美。
常食之,都不見發病。
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
《聖惠方》:治酒醉不醒。
用菘菜子二合,細研,井花水一盞調,為二服。
《食醫心鏡方》: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熱,解酒渴。
菘菜二斤,煮作羹啜之,止渴。
作齑菹食。
《傷寒類要方》:辟溫病。
菘菜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辟五年溫。
《衍義》曰:菘菜,張仲景《傷寒論》,凡用甘草皆禁菘菜者,是此菘菜也。
葉如蕪菁,綠色,差淡,其味微苦,葉嫩、稍闊,不益中,虛人食之覺冷。
苦菜 味苦,寒,無毒。
主五髒邪氣,厭谷胃痹,腸澼,渴熱中疾,惡瘡。
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卧,輕身耐老,耐饑寒,高氣不老。
一名荼苦#19,一名選,一名遊冬。
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淩冬不死。
三月三日采,陰幹。
厭,于葉反,伏也。
陶隐居雲:疑此即是今茗。
茗一名茶,又令人不眠,亦淩冬不雕,而嫌其止生益州。
益州乃有苦菜,正是苦?爾。
上卷上品白英下已注之。
《桐君錄》雲: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華從葉出,莖直黃,八月實黑。
實落根複生,冬不枯。
?音式。
《衍義》曰:苦菜,四方皆有,在北道則冬雕斃,生南方則冬夏常青。
此《月令》小滿節後,所謂苦菜秀者是此。
葉如苦苣,更狹,其綠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20子,自落。
味苦,花與野菊相似,春、夏、秋皆旋開花。
去中熱,安心神。
黃蜀葵花 治小便淋及催生。
又治諸惡瘡膿水,久不差者,作末,傅之,即愈。
近道處處有之。
春生苗葉,與蜀葵頗相似,葉尖狹,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六七月采之,陰幹用。
《圖經》曰:文具附冬葵條下。
《經驗後方》:治臨産催産。
以黃蜀葵子焙幹為末,井花水下二錢匕。
如無子,以根細切,煎汁令濃滑,待冷服之。
《衍義》曰:蜀葵,四時取紅單葉者,根陰幹。
治帶下,排膿血惡物,極驗。
黃蜀葵花,與蜀葵别種,非為蜀葵中黃者也。
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之,剔為數處,就日幹之。
不爾,即浥爛,瘡家為要藥。
子,臨産時,取四十九粒,研爛,用溫水調服,良久,産。
蜀葵 味甘,寒,無毒。
久食鈍人性靈。
根及莖并主客熱,利小便,散膿血惡汁。
葉燒為末,傅金瘡。
煮食,主丹石發,熱結。
搗碎,傅火瘡。
又葉炙又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人丹痢。
搗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飲之。
葵花,冷,無毒。
治小兒風。
子,冷,無毒。
治淋澀,通小腸,催生落胎,療水腫,治一切瘡疥并瘢疵,土靥。
花有五色,白者療痎瘧,去邪氣,陰幹末食之。
小花者名錦葵,一名茙葵,功用更強。
《圖經》曰:凡葵有數種,有蜀葵,《爾雅》所謂菺,茙葵者是也。
菺,古田切。
《爾雅》雲:菺,茙葵。
釋曰:菺,一名茙葵。
郭璞曰:蜀葵也,似葵,華如槿花,戎蜀蓋其所自,因以名之。
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