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七

關燈


     《新續十全方》:令易産。

    大麻根三莖水一升,煎取半升,頓服立産。

    衣不下服之亦下。

     《子母秘錄》:産後穢污不盡,腹滿。

    麻子三兩,酒五升,煮取一#16升。

    分溫二服,當下惡物。

    又方:赤白痢,多體弱不堪,大困重者。

    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一錢匕,蜜漿水和服,立效。

     白油麻 大寒,無毒。

    治虛勞,滑腸胃,行風氣,通血脈,主#17頭浮風,潤肌。

    食後生啖一合,終身不辍。

    與乳母食,其孩子永不病生。

    若客熱,可作飲汁服之。

    停久者,發霍亂。

    又生嚼傅小兒頭上諸瘡良。

    久食抽人肌肉。

    生則寒,炒則熱。

    又葉,搗和漿水,絞去滓,沐發,去風潤發。

    其油冷,常食所用也。

    無毒,發冷疾,滑骨髓,發髒腑渴,困脾髒,殺五黃,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治蛔心痛,傅一切瘡疥癬,殺一切蟲。

    取油一合,雞子兩顆,芒消一兩,攪服之,少時即瀉,治熱毒甚良。

    治飲食物,須逐日熬熟用,經宿即動氣。

    有牙齒并脾胃疾人,切不可吃。

    陳者煎膏,生肌長肉,止痛,消癱腫,補皮裂。

     《圖經》曰#18:油麻,《本經》舊不着條。

    然古醫方多用之,無毒,滑腸胃,行風氣,久食消人肌肉,生則寒,炒熟則熱。

    仙方蒸以辟谷,壓笮為油,大寒,發冷疾,滑精髓,發髒腑渴,令人脾困,然治癱疽,熱病。

    《近效方》:婆羅門僧療大風疾,并壓丹石熱毒,熱風,手腳不遂。

    用消石一大兩,生烏麻油二大升,合内铛中,以土墼蓋口,以紙泥固濟,勿令氣出,細進火煎之,其藥未熟時氣腥,候香氣發即熟,更以生油麻二大升和合,又微火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内不津器中。

    服法:患大風者,用火為使,在室中重作小紙屋子,外然火,令患人在紙屋中發汗,日服一大合,病人力壯,日二服,服之三七日,頭面疱瘡皆滅。

     《外台秘要》:治胸喉間覺有症蟲上下,偏聞蔥、豉食香,此是發蟲。

    油煎蔥、豉令香,二日不食,張口而卧,将油、蔥、豉緻口邊。

    蟲當漸出,徐徐以物引去之。

     《經驗後方》:治蚰蜓、蜘蛛子咬人。

    用油麻研傅之差。

    孫真人同。

     《鬥門方》:治産後脫腸不收。

    用油五斤煉熟,以盆盛後溫卻,令産婦坐油盆中,約一頓飯久。

    用皂角炙令脆,去粗皮為末。

    少許吹入鼻中令作嚏,立差,神效。

     《衍義》曰:白油麻,與胡麻一等,但以其色言之,比胡麻差淡,亦不全白。

    今人止謂之脂麻,前條已具。

    炒熟乘熱壓出油,而謂之生油,但可點照。

    須再煎煉,方謂之熟油,始可食,複不中點照,亦一異也。

    如鐵自火中出而謂之生鐵,亦此義也。

     饴糖 味甘,微溫。

    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饴,音贻。

     陶隐居雲:方家用饴糖,乃雲膠饴,皆是濕糖如厚蜜者,建中湯多用之。

    其凝強及牽白者,不入藥。

    今酒曲、糖用蘗,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

    糖當以和潤為優,酒#19以醺亂為劣也。

     《食療》雲:主吐血,健脾。

    凝強者為良。

    主打損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惡血。

    又,傷寒大毒軟#20,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頓服之。

     《外台秘要》:誤吞錢。

    取饴糖一斤,漸漸盡食之,環及钗便出。

     《肘後方》:魚骨哽在喉中,衆法不能去。

    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

    不出,大作丸用,妙。

     《衍義》曰:饴糖,即饧是也,多食動脾風,今醫家用以和藥。

    糯與粟米作者佳,餘不堪用,蜀黍米亦可造。

    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氣和。

    唐˙白樂天詩一楪較牙饧者是此。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三十七竟 #1甚甘:晦明軒本作『其實』。

     #2大:晦明軒本作『天行』。

     #3湯:原作『花』,據晦明軒本改。

     #4其:晦明軒本作『甚』。

     #5食:原作『良』,據晦明軒本改。

     #6髓: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7一升:晦明軒本作『計服一鬥』。

     #8内:晦明軒本作『微』。

     #9邀:原作『通』,據晦明軒本改。

     #10高:晦明軒本作『髓』。

     #11方:原作『也』,據晦明軒本改。

     #12直:原作『草』,據晦明軒本改。

     #13苴:原作『生』,據晦明軒本改。

     #14二:晦明軒本作『三』。

     #15方:晦明軒本作『夜』。

     #16一:晦明軒本作『二』。

     #17主:晦明軒本作『去』。

     #18《圖經》曰:此三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9酒: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0軟:晦明軒本作『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