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青蘘。
本生大宛,度來千年爾。
《唐本》注雲:青蘘,《本經》在草部上品中,既堪食,今從胡麻條下。
《衍義》曰:青蘘,即油麻葉也。
陶隐居《注》亦曰:胡麻葉也。
胡地脂麻鵲色,子頗大。
《日華子》雲:葉作湯沐,潤毛發,乃是今人所取胡麻葉。
以湯浸之,良久涎出,湯遂稠黃色,婦人用之梳發。
由是言之,胡麻與白油麻,今之所謂脂麻者是矣。
青蘘即其葉也。
麻蕡 味辛,平,有毒。
主五勞七傷,利五髒,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多食令人見鬼狂走。
久服通神明,輕身。
一名麻勃,此麻花上勃勃者。
七月七日采,良。
麻子,味甘,平,無毒。
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複血脈,乳婦産後餘疾,長發,可為沐藥。
久服肥健不老,神仙。
九月采,入土者損人。
生太山川谷。
畏牡蛎、白薇,惡茯苓。
《圖經》曰:麻蕡、麻子,生太山川谷,今處處有。
皆園圃所莳,績其皮以為布者。
麻蕡一名麻勃,麻上花勃勃者,七月七日采,麻子九月采,入土者不用。
陶隐居以麻費為牡麻,牡麻則無花。
蘇恭以為即實,非花也。
又引《爾雅》:贲,枲實。
及《禮》雲:苴,麻之有蕡者,皆謂蕡為子也。
謂陶重出子條為誤。
按《本經》:麻蕡,主七傷,利五髒,多食令人狂走。
觀古今方書,用麻子所治亦爾。
又麻花,非所食之物,如蘇之論,似當矣。
然朱子雲:麻蕡味辛,麻子味甘,此又似二物。
疑本草與《爾雅》、《禮記》有稱謂不同者耳。
又古方亦有用麻花者,雲味苦,主諸風及女經不利,以?蟲為使。
然則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其葉與桐葉合搗,浸水沐發,令長潤。
皮青淋湯濯瘀血。
根煮汁冷服,主下血不止。
今用麻人,極難去殼,醫家多以水浸,經三兩日,令殼破,曝幹,新瓦上擂取白用。
《藥性論》雲:麻花,白麻是也。
味苦,微熱,無毒。
能治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
主女人經候不通,?蟲為使。
又葉沐發,長潤。
青麻湯淋瘀血,又主下血不止。
陶隐居雲: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麻勃,方藥亦少用,衛家合人參服,令逆知未來事。
其子中人,合丸藥并釀酒,大善,然而其性滑利。
麻根汁及煮飲之,亦主瘀血,石淋。
禹錫雲:按《爾雅》雲:黂,枲實。
釋曰:枲,麻也;麻,蕡子也。
《儀禮》注:直#12,麻之有黂者。
又《禹貢》:青州厥貢岱畎絲枲是也。
又曰荸麻。
釋曰:苴,麻之盛子者也。
一名荸,一名麻母。
《日華子》雲:大麻,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發,去皮膚頑痹,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産。
陳士良雲:大麻人,主肺髒,潤五髒,利大小便,疏風氣。
不宜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發帶疾。
《食療》雲:微寒。
治大小便不通,發落,破血,不饑,能寒。
取汁煮粥,去五髒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通血脈,治氣。
青葉,甚長發。
研麻子汁,沐發即生長。
麻子一升,白羊脂七兩,蠟五兩,白蜜一合,和杵#13,蒸食之,不饑。
《洞神經》又取大麻,日中服子末三升;東行茱萸根剉八升,漬之。
平旦服之二升,至夜蟲下。
要見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為丸,彈子大。
每朝向日服一丸,服滿百日即見鬼也。
《聖惠方》:治生眉毛。
用七月烏麻花,陰幹為末。
生烏麻油浸,每夜傅之。
《外台秘要》:治瘰疬。
七月七日出時收麻花,五月五日收葉,二件作炷子,于疬上灸百壯。
又方:治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吸吸口燥少氣,淋石熱。
大麻人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四五劑差。
《千金方》:治發落不生,令長。
麻子一升,熬黑壓油以傅頭,長發妙。
又方:治風癫百病。
麻人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
旦空心服,或發或不發,或多狂語,勿怪之。
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二#14劑愈。
又方:主産後血不去。
麻子五升,酒一升,漬一宿,明旦去滓,溫服一升,先食。
不差,方#15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與男子通,一月将養如初,差。
《肘後方》:治淋下血。
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
一服血止,神驗。
《食醫心鏡》:治風水腹大,臍腰重痛,不可轉動。
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濾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着蔥、椒、姜、豉,空心服之。
又方:主五琳,小便赤少,莖中疼痛。
冬麻子一升,杵研濾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着蔥、椒、姜、豉煮,空心服之
本生大宛,度來千年爾。
《唐本》注雲:青蘘,《本經》在草部上品中,既堪食,今從胡麻條下。
《衍義》曰:青蘘,即油麻葉也。
陶隐居《注》亦曰:胡麻葉也。
胡地脂麻鵲色,子頗大。
《日華子》雲:葉作湯沐,潤毛發,乃是今人所取胡麻葉。
以湯浸之,良久涎出,湯遂稠黃色,婦人用之梳發。
由是言之,胡麻與白油麻,今之所謂脂麻者是矣。
青蘘即其葉也。
麻蕡 味辛,平,有毒。
主五勞七傷,利五髒,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多食令人見鬼狂走。
久服通神明,輕身。
一名麻勃,此麻花上勃勃者。
七月七日采,良。
麻子,味甘,平,無毒。
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複血脈,乳婦産後餘疾,長發,可為沐藥。
久服肥健不老,神仙。
九月采,入土者損人。
生太山川谷。
畏牡蛎、白薇,惡茯苓。
《圖經》曰:麻蕡、麻子,生太山川谷,今處處有。
皆園圃所莳,績其皮以為布者。
麻蕡一名麻勃,麻上花勃勃者,七月七日采,麻子九月采,入土者不用。
陶隐居以麻費為牡麻,牡麻則無花。
蘇恭以為即實,非花也。
又引《爾雅》:贲,枲實。
及《禮》雲:苴,麻之有蕡者,皆謂蕡為子也。
謂陶重出子條為誤。
按《本經》:麻蕡,主七傷,利五髒,多食令人狂走。
觀古今方書,用麻子所治亦爾。
又麻花,非所食之物,如蘇之論,似當矣。
然朱子雲:麻蕡味辛,麻子味甘,此又似二物。
疑本草與《爾雅》、《禮記》有稱謂不同者耳。
又古方亦有用麻花者,雲味苦,主諸風及女經不利,以?蟲為使。
然則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其葉與桐葉合搗,浸水沐發,令長潤。
皮青淋湯濯瘀血。
根煮汁冷服,主下血不止。
今用麻人,極難去殼,醫家多以水浸,經三兩日,令殼破,曝幹,新瓦上擂取白用。
《藥性論》雲:麻花,白麻是也。
味苦,微熱,無毒。
能治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
主女人經候不通,?蟲為使。
又葉沐發,長潤。
青麻湯淋瘀血,又主下血不止。
陶隐居雲: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麻勃,方藥亦少用,衛家合人參服,令逆知未來事。
其子中人,合丸藥并釀酒,大善,然而其性滑利。
麻根汁及煮飲之,亦主瘀血,石淋。
禹錫雲:按《爾雅》雲:黂,枲實。
釋曰:枲,麻也;麻,蕡子也。
《儀禮》注:直#12,麻之有黂者。
又《禹貢》:青州厥貢岱畎絲枲是也。
又曰荸麻。
釋曰:苴,麻之盛子者也。
一名荸,一名麻母。
《日華子》雲:大麻,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發,去皮膚頑痹,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産。
陳士良雲:大麻人,主肺髒,潤五髒,利大小便,疏風氣。
不宜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發帶疾。
《食療》雲:微寒。
治大小便不通,發落,破血,不饑,能寒。
取汁煮粥,去五髒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通血脈,治氣。
青葉,甚長發。
研麻子汁,沐發即生長。
麻子一升,白羊脂七兩,蠟五兩,白蜜一合,和杵#13,蒸食之,不饑。
《洞神經》又取大麻,日中服子末三升;東行茱萸根剉八升,漬之。
平旦服之二升,至夜蟲下。
要見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為丸,彈子大。
每朝向日服一丸,服滿百日即見鬼也。
《聖惠方》:治生眉毛。
用七月烏麻花,陰幹為末。
生烏麻油浸,每夜傅之。
《外台秘要》:治瘰疬。
七月七日出時收麻花,五月五日收葉,二件作炷子,于疬上灸百壯。
又方:治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吸吸口燥少氣,淋石熱。
大麻人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四五劑差。
《千金方》:治發落不生,令長。
麻子一升,熬黑壓油以傅頭,長發妙。
又方:治風癫百病。
麻人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
旦空心服,或發或不發,或多狂語,勿怪之。
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二#14劑愈。
又方:主産後血不去。
麻子五升,酒一升,漬一宿,明旦去滓,溫服一升,先食。
不差,方#15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與男子通,一月将養如初,差。
《肘後方》:治淋下血。
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
一服血止,神驗。
《食醫心鏡》:治風水腹大,臍腰重痛,不可轉動。
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濾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着蔥、椒、姜、豉,空心服之。
又方:主五琳,小便赤少,莖中疼痛。
冬麻子一升,杵研濾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着蔥、椒、姜、豉煮,空心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