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霜,成炎果乎纖露。

    是也。

     《藥性論》雲:枇杷#39,使;味甘。

    能主胃氣冷,嘔哕不止。

     陶隐居雲:其葉不暇煮,但嚼食亦差。

    人以作飲,則小冷。

     《唐本》注雲:用葉須火炙,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

    又主咳逆,不下食。

     今注:實,味甘,寒,無毒。

    多食發痰熱。

     《日華子》雲:枇杷子,平,無毒。

    治肺氣,潤五髒,下氣,止吐逆并渴疾。

    又雲:葉療婦人産後口幹。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秤,濕者一葉重一兩,幹者三葉重一兩者是,氣足堪用。

    使粗布拭上毛令盡,用甘草湯洗一遍,卻用綿再拭,令幹。

    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樹高丈餘,葉大如驢耳,皆有黃毛。

    子樣生如小李,黃色,味甘、酸。

    核大如小栗,皮肉薄。

    冬花春實,四月五月熟,淩冬不凋#40。

    生江南、山南,今處處有之。

     孟诜雲:枇杷,溫。

    利五髒,久食亦發熱黃。

    子,食之潤肺,熱上焦。

    若和熱炙肉及熱面食之,令人患熱毒黃病。

     《食療》雲:卒嘔啘不止,不欲食。

    又,煮汁飲之,止渴。

    偏理肺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衍義》曰:枇杷葉,江東、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

    以其形如琵琶,故名之。

    治肺熱嗽有功。

    花白,最先春也。

    子大如彈丸,四五月熟,色若黃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與葉不同。

    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勞。

    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

    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終一劑而愈也。

     荔枝子 味甘,平,無毒。

    止渴,益人顔色。

    生嶺南及巴中。

    其樹高一二丈,葉青陰,淩冬不凋。

    形如松子大,殼朱若紅羅紋,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

    四五月熟,百鳥食之,皆肥矣。

     《圖經》曰:荔枝子,生嶺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興化軍及二廣州郡皆有之。

    其品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

    《扶南記》雲:此木以荔枝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劃取其枝,故以為名耳。

    劃音利。

     《食療》雲:微溫。

    食之通神益智,健氣及顔色,多食則發熱。

     崔元#41亮《海上方》:治喉痹腫,以荔枝花并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細細咽之,差。

     《衍義》曰:荔枝,藥品中今未見用,惟崔元亮方中收之。

    果實中為上品,多食,令人發虛熱。

    此物喜雙實,尤可愛。

    先#42朝蔡君谟《荔枝譜》,其說甚詳。

    唐˙杜牧詩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此是蜀川荔枝,亦可生置之長安。

    以核熳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腸氣。

     乳柑子 味甘,大寒。

    主利腸胃中熱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

    多食令人脾冷,發痼癖、大腸洩。

    又有沙柑、山柑,體性相類,惟山柑皮療咽喉痛效,餘者皆不堪用。

    其樹若橘樹,其形似橘而圓大,皮色生青、熟黃赤。

    未經霜時尤酸,霜後甚甜,故名柑子。

    生嶺南及江南。

     《圖經》曰:乳柑性冷,多食亦不宜人。

    今人但取其核作塗面藥,餘亦稀用,故不悉載。

     禹錫雲:按蕭炳雲:出西戎者佳。

     《日華子》雲:冷,無毒。

    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多食發陰汗。

     《食療》雲:寒。

    堪食之。

    其皮不任藥用,食多令人肺燥、冷中、發痃癖。

     《經驗後方》:獨醒湯: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幹為末,入鹽點半錢服。

     《衍義》曰:乳柑子,今人多作橘皮,售于人,不可不擇也。

    柑皮不甚苦,橘皮極苦,至熟亦苦。

    若以皮緊慢,分别橘與柑,又緣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緊慢者。

    脾胃冷人食其肉,多緻髒寒或洩痢。

     石蜜乳糖 味甘,寒,無毒。

    主心腹熱脹,口幹渴,性冷利。

    出益州及西戎。

    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圖經》曰: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

    即乳糖也。

     《唐本》注雲: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塊。

    西戎來者佳。

    江左亦有,殆勝蜀者。

    雲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并作餅,堅重。

     今注:此石蜜,其實乳糖。

    前卷已有石蜜之名,故注此條為乳糖。

    唐本先附。

     禹錫雲:按孟诜雲:石蜜,治目中熱膜,明目。

    蜀中、波斯者良。

    東吳亦有,并不如兩處者。

    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則易細白耳。

    和棗肉及巨勝末丸,每食後含一兩丸,潤肺氣,助五髒津。

     《衍義》曰:石蜜,川、浙最佳,其味厚,其他次之。

    煎煉成,以铏象物,達京都。

    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

    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外用石灰埋之,仍不得見風,遂免。

    今人謂乳糖,其作餅黃白色者,今人又謂之撚糖,易消化,入藥至少。

     仲思棗 味甘,溫,無毒。

    主補虛益氣,潤五髒,去痰嗽,冷氣。

    久服令人肥健,好顔色,神仙不饑。

    形如大棗,長一二寸,正紫色,細文,小核。

    味甘重。

    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因以為名。

    隋大業中,信都郡#43獻數顆。

    又有千年棗,生波斯國,亦稍溫補#44,非此之俦也。

     禹錫雲:按《爾雅》雲:棗,壺棗;邊,腰棗;櫅,白棗;樲,酸棗;楊徹,齊棗;遵,羊棗#45;洗,大棗;煮,填棗;蹶洩,苦棗;皙,無實棗;還味,稔棗。

    釋曰:壺棗者,棗形似壺也。

    郭雲: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

    壺猶瓠也。

    邊大而腰細者,名邊腰棗。

    郭雲: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

    棗子白熟者名櫅。

    實小而味酢者名樲棗。

    遵,一名羊棗。

    郭雲: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

    洗,最大之棗名也。

    郭雲:今河東豬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

    蹶洩者,味苦之棗名也。

    皙者,無實之棗名也。

    還味#46者,短味也。

    徹、煮,并未詳。

     陳士良雲:苦棗,大寒,無毒。

    棗中苦者是也。

    人多不食,主傷寒熱伏在髒時#47,狂瘍#48煩滿,大小便秘澀#49,取肉煮研為蜜丸藥佳。

    今處處有之。

     芋 味辛,平,有毒。

    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

    一名土芝。

     《唐本》注雲: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禅芋、野芋。

    其青芋細長,毒多,初煮要須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爾。

    白芋、真芋、連禅芋、紫芋毒少并正爾。

    蒸煮啖之。

    又宜冷啖,療熱止渴。

    其真、白、連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

    蹲鸮#50之饒,蓋謂此也。

    野芋大毒,不堪啖也。

     《日華子》雲:芋葉,冷,無毒。

    除煩止瀉,療妊孕心煩迷悶、胎動不安。

    又鹽研傅蛇蟲咬,并療腫毒,及罯傅毒箭。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三十五竟 #1在:原作『作』,據晦明軒本改。

     #2如:原作『乃』,據晦明軒本改。

     #3即:晦明軒本作『節』。

     #4卻:晦明軒本作『折』。

     #5下:晦明軒本『下』上有『莖』字。

     #6葉:晦明軒本作『華』。

     #7此:原作『母』,據晦明軒本改。

     #8半:晦明軒本作『中』。

     #9花:晦明軒本作『藕』。

     #10一:晦明軒本作『二』。

     #11二:晦明軒本作『五』。

     #12此: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3疼:晦明軒本作『冷』。

     #14硬:原作『哽』,據晦明軒本改。

     #15不:晦明軒本作『可』。

     #16尖:晦明軒本作『大』。

     #17冀:晦明軒本作『吳』。

     #18宣:晦明軒本作『特』。

     #19彼:晦明軒本作『被』。

     #20又:晦明軒本作『火』。

     #21大: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2陰:晦明軒本『陰』下有『健』字。

     #23出:晦明軒本作『收』。

     #24東:晦明軒本『東』下有『行』字。

     #25鏡:晦明軒本作『療』。

     #26痰:晦明軒本作『啖』。

     #27杵:原作『拌』,據晦明軒本改。

     #28液:晦明軒本作『府』。

     #29土:晦明軒本作『上』。

     #30不:晦明軒本作『今』。

     #31栝樓:原作『枯髅』,據晦明軒本改。

     #32楙:原作『懋』,據晦明軒本改。

     #33實:原作『子』,據晦明軒本改。

     #34善:晦明軒本作『美』。

     #35後:晦明軒本無『後』字。

     #36咬:原作『交』,據晦明軒本改。

     #37正:原作『止』,據晦明軒本改。

     #38眺:晦明軒本作『瞻』。

     #39枇杷:晦明軒本『杷』下有『葉』字。

     #40凋:原作『用』,據晦明軒本改。

     #41元: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2先:晦明軒本作『本』。

     #43郡: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4補: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5羊棗:原作『王』,據晦明軒本改。

     #46味:原作『甯』,據晦明軒本改。

     #47時:晦明軒本作『腑』。

     #48瘍:晦明軒本作『蕩』。

     #49澀:原作『啬』,據晦明軒本改。

     #50鸮:晦明軒本作『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