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6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

    根、葉煎濃湯,治休息痢并霍亂。

    又雲:白梅,暖,無毒。

    治刀箭,止血,研傅之。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梅核人亦可單用,味酸,無毒。

    能除煩熱。

    蕭炳雲:今人多用煙熏為烏梅。

     孟诜雲:烏梅,多食損齒。

    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又,大便不通,氣奔欲死。

    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内下部,少時即通。

    謹按: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内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聖惠方》:主傷寒,下部生?瘡。

    用烏梅肉三兩,炒令燥,杵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以石榴根皮煎湯,食前下十丸。

    又方:治痰厥頭痛。

    以十個取肉,鹽二錢,酒半盞,合煎至七分,去滓,非時溫服,吐即佳。

    又方:治痢下積久不差,腸垢已出。

    以二十個,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滓,食前分為二服。

    《肘後方》同。

     《外台秘要方》:治下部蟲齧。

    杵梅、桃葉一斛,蒸之,令極熱,内小器中,大布上坐,蟲死。

     《肘後方》: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

    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内大錢二七枚,煮取二升半,強人可頓服,羸人可分之再服。

    又方:治手指忽腫痛,名為代指。

    以烏梅人杵#27,苦酒和,以指漬之,須臾差。

     《葛氏方》:治赤白痢,下部疼重。

    以二十枚打碎,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經驗方》:治馬汗入肉。

    用烏梅和核,爛杵為末,以頭醋和為膏。

    先将瘡口以針刺破,但出紫血,有紅血出,用帛拭幹,以膏傅上,以帛縛定。

     《梅師方》: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胸中煩痛。

    烏梅十四個,鹽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

     《簡要濟衆方》:治消渴,止煩悶。

    以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

    每服二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去滓,臨卧時服之。

     《鬼遺方》:治一切瘡肉出。

    以烏梅燒為灰,杵末傅上,惡肉立盡,極妙。

     《衍義》曰:梅實,食梅則津液洩,水生木也。

    液洩,故傷齒。

    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王叔和曰:膀胱、腎合為津液#28,此語雖鄙,然理存焉。

    熏之為烏梅,曝幹藏蜜器中,名白梅。

     木瓜 實味酸,溫,無毒。

    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其枝亦可煮用。

     《圖經》曰:木瓜,舊不着所出州土。

    陶隐居雲:山陰蘭亭尤多,今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

    其木狀若柰,花生于春末而深紅色。

    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

    《爾雅》謂之楙。

    郭璞雲:實如小瓜,酢,可食,不可多,亦不益人。

    宣州人種莳尤謹,遍滿山谷。

    始實成,則镞紙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漸而變紅,花文如生。

    本州島以充土#29貢焉。

     陶隐居雲: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果,最療轉筋。

    如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皆愈,亦不可解。

    俗人拄木瓜杖,雲利筋經。

    又有榠樝,大而黃,可進酒去痰。

    又,樝子,澀,斷痢。

    《禮》雲:梨曰攢之。

    鄭公不識樝,乃雲是梨之不臧者。

    古亦以柤為果,不#30則不入例爾。

    榠音冥,樝音查。

     陳藏器雲:木瓜本功外,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後渴不止,作飲服之。

    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徽者更佳。

    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日華子》雲:木瓜,止吐瀉,責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嘔逆,痰唾等。

    根、治腳氣。

     孟诜雲:木瓜,謹按:枝葉煮飲之,亦治霍亂。

    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又,臍下絞痛。

    木瓜一兩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頓服之,差。

    又雲:樝子,平。

    損齒及筋,不可食。

    亦主霍亂轉筋,煮汁食之,與木瓜功稍等,餘無有益人處。

    江外常為果食。

     禹錫雲:按《蜀本》注:其樹枝狀如柰,花作房生,子形似栝樓#31,火幹甚香。

    《爾雅》雲:楙#32,木瓜。

    注雲:實#33如小瓜,酢可食,然多食亦不益人。

    又《爾雅》注:樝似梨而酢澀。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和圓子、蔓子、土伏子,其色樣外形真似木瓜,隻子味效并向裹子各不同。

    若木瓜,皮薄,微赤黃,香,甘、酸,不澀。

    調榮衛,助谷氣。

    向裡子頭尖一面,方是真木瓜。

    若和圓子,微黃,蒂租,子小圓,味澀、微鹹,傷人氣。

     《食療》雲:主嘔啘風氣。

    又吐後轉筋,煮汁飲之甚良。

    腳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爛,研作漿粥樣,用裹痛處。

    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差。

    煮木瓜時,入一半酒同煮之。

     《衍義》曰: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

    以鉛霜塗之,則失醋味,受金之制,故如是。

    今人多取西京大木瓜為佳,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藥,絕有功,勝宣州者,味淡。

    此物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此物不可阙。

     柿 甘,寒,無毒。

    主通鼻耳氣,腸癖不足。

     《圖經》曰:柿,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

    柿之種亦多,黃柿生近京州郡;紅柿南北通有;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皮薄,更甘珍;椑柿出宣、歙、刻、襄、閩、廣諸州,但可生啖,不堪幹。

    諸柿食之皆善#34而益人,椑柿更壓丹石毒耳。

    其幹柿火幹者,謂之烏柿,出宣州、越州。

    性甚溫,人服藥口苦欲逆,食少許當止,兼可斷下。

     陶隐居雲:柿有數種,雲今烏柿,火熏者,性熱,斷下,又療狗齧瘡。

    火煏者亦好,日幹者性冷。

    粗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

    生柿彌冷。

    又有椑,色青,惟堪生啖,性冷複甚于柿,散石熱家啖之,亦無嫌。

    不入藥用。

    煏,皮逼切。

    椑音卑。

     《唐本》注雲:《别錄》雲:火柿主殺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軟熟柿解酒熱,止口幹,壓胃間熱。

     陳藏器雲:柿本功外,日幹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

    剡縣火幹者,名烏柿。

    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蒂煮服之,止哕氣。

    黃柿和米粉作糗,蒸與小兒食之,止下痢飲酒食紅柿,令人心痛直至死。

    亦令易醉。

    陶雲解酒毒,失矣。

     《日華子》雲:柿,冷。

    潤心肺,止渴,澀腸。

    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

    亦治吐血。

    又雲:柿,平。

    潤聲喉,殺蟲。

    火柿,性暖,功用同前。

     禹錫雲:柿寒。

    主補虛勞不足。

    謹按:幹柿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又,紅柿補氣,續經脈氣。

    又,醂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

    作餅及糕與小兒食,治秋痢。

    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兩沸,與小兒飽食,并奶母吃亦良。

     《聖惠方》:治耳聾鼻塞。

    以幹柿三枚細切,粳米三合,豉少許煮粥,空心服。

     《産寶方》:治産後患咳逆氣亂心煩。

    幹柿一個,碎之,以水十分,煮熱服。

     《衍義》曰:柿,有着蓋柿,于蒂下别生一重。

    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餅柿,如今之市買蒸餅。

    華州有一等朱柿,比諸品中最小,深紅色。

    又一種塔柿,亦大于諸柿,性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極甘,故如是。

    去皮,挂大木株上,使風日中自幹,食之多動風火。

    幹者味不佳,生則澀,以溫水養之,需澀去可食,逮至自然紅爛,澀亦自去,幹則性平。

     烏芋 味苦,甘,微寒,無毒。

    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

    一名藉姑,一名水萍。

    二月生葉如芋,三月三日采根,暴幹。

     《圖經》曰:烏芋,今?茨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

    苗似龍須而細,正青色,根黑,如指大,皮厚有毛。

    又有一種,皮薄無毛者亦同。

    田中人并食之,亦以作粉,食之厚人腸胃,不饑。

    服丹石人尤宜,蓋其能解毒爾。

    又《爾雅》謂之芍。

     陶隐居雲:今藉姑生水田中,葉有桠,狀如澤瀉,不正似芋。

    其根黃似芋子而小,煮之亦可僎。

    疑其有烏者,根極相似,細而美,葉乖異,狀如苋草,呼為?茨,恐是此也。

    桠,烏牙切。

     《唐本》注雲:此草一名槎牙,一名茨菰。

    主百毒。

    産後血悶攻心欲死,産後#35難,衣不出,搗汁服一升。

    生水中,葉似錍箭镞,澤瀉之類也。

    《千金方》雲下石淋。

    菰音孤。

    錍,普兮切。

     禹錫雲:按孟诜雲:茨菰不可多食。

    吳人常食之,令人患腳。

    又,發腳氣,癱瘓風。

    損齒,令人失顔色,皮肉幹燥。

    卒食之,令人嘔水。

    又雲:?茨,冷。

    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

    可作粉食。

    明耳目,止渴,消疸黃。

    若先有冷氣,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

    小兒秋食,臍下當痛。

     《日華子》雲:?茨,無毒。

    消風毒,除胸胃熱,治黃疸,開胃下食。

    服金石藥人食之,良。

    又雲:茨菰,冷,有毒。

    葉研傅蛇蟲咬#36。

    多食發虛熱及腸風痔漏,崩中帶下,瘡疖。

    煮以生姜禦之佳。

    懷孕人不可食。

    又名燕尾草及烏芋。

     《衍義》曰:烏芋,今人謂之葧臍。

    皮厚,色黑,肉硬白者,謂之豬葧臍;皮薄澤,色淡紫,肉軟者,謂之羊葧臍。

    正#37、二月人采食之。

    此二等,藥罕用。

    荒歲,人多采以充糧。

     枇杷葉 味苦,平,無毒。

    主卒啘不止,下氣。

     《圖經》曰:枇杷葉,舊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漢、吳、蜀、閩嶺皆有之。

    木高丈餘,葉作驢耳形,皆有毛。

    其木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

    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實。

    故謝眺#38《枇杷賦》雲:禀金秋之青條,抱東陽之和氣,肇寒葩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