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大#21者如雞卵。
雞頭實 味甘,平,無毒。
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
一名雁喙實,一名芡。
生雷澤池澤。
八月采。
芡音儉。
《圖經》曰:雞頭實,生雷澤,今處處有之,生水澤中。
葉大如荷,皺而有刺,俗謂之雞頭盤。
花下結實,其形類雞頭,故以名之。
其莖?之嫩者,名蔿?,人采以為菜茹,八月采實。
服餌家取其實并中子,搗爛暴幹,并搗下篩,熬金櫻子煎和丸服之。
雲補下益人,謂之水陸丹。
經傳謂其子為芡。
陶隐居雲:此即今蔿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
仙方取此并蓮實合餌,能令小兒不長,正爾。
食之亦當益人。
蔿音葦。
《唐本》注雲:此實去皮作粉,與菱粉相似,益人勝菱。
菱音陵。
《日華子》雲:雞頭,開胃助氣。
根可作蔬菜食。
《淮南子》雲:雞頭已瘘頸疾,幽人謂之雁頭。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此生水中,葉大如荷,皺而有刺,花、子若拳大,形似雞頭,實若石榴,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
孟诜雲:雞頭作粉食之,甚妙。
是長生之藥,與小兒食,不能長大,故駐年耳。
生食動風冷氣,蒸之,于烈日曬之,其皮即開。
亦可舂作粉。
陳士良雲:此種雖生于水,而有軟根名?菜。
主小腹結氣痛,宜食。
《經驗後方》:治益精氣,強志意,聰利耳目。
以雞頭實三合,煮令熟,去殼,研如膏,入粳米一合煮粥,空心食之。
《衍義》曰:雞頭實,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塘泺居人采得,舂去皮,搗人為粉,蒸渫作餅,可以代糧,食多不益脾胃氣,兼難消化。
蓬蘽 味酸,鹹,平,無毒。
主安五髒,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
又療暴中風,身熱大驚。
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覆盆,一名陵蘽,一名陰虆。
生刑山平澤及冤句。
蘽,力軌切。
《圖經》曰:蓬虆,覆盆苗莖也。
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覆盆子,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并處處有之,而秦、吳地尤多。
苗短不過尺,莖、葉皆有刺。
花白,子赤黃,如半彈丸大,而下有莖承如柿蒂狀。
小兒多食其實。
五月采其苗,葉采無時。
江南人謂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開,十月而實成。
功用則同,古方多用。
笮其子取汁,合膏塗發不白。
挼葉絞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錢即效。
陶隐居雲:李雲即是人所食莓爾。
今注是覆盆苗莖也。
陶言蓬虆是根名,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
蓋根、苗相近爾。
李雲莓也。
按《切韻》莓是覆盆草也。
又蘽者,藤也。
今據蓬虆之名,明其藤蔓也。
《唐本》注雲:蓬虆、覆盆,一物異名,本謂實,而非根。
此亦誤矣。
亦如蜀漆與常山異條,芎藭與蘼蕪各用。
今此附入果部者,蓋其子是覆盆子也。
莓,音茂。
陳藏器雲:變白,不老,佛說雲蘇蜜那花點燈,正言此花也。
乍取汁,合成膏,塗發不白。
食其子,令人好顔色,葉挼絞取汁,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錢。
其類有三種,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餘不堪入藥,今人取茅莓當覆盆,誤矣。
禹錫雲:按陳士良雲:諸家本草皆說是覆盆子根,今觀采取之家,按草木類所說自有蓬虆,似蠶莓子,紅色。
其葉似野薔薇,有刺,食之酸、甘。
恐諸家不識,誤說是覆盆也。
《衍義》曰:蓬虆,非覆盆,别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
今人不見用,此即賈山策中所言是也。
覆盆子 味甘,平,無毒。
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
五月采之。
《圖經》曰:文具蓬虆條下。
《藥性論》雲:覆盆子,臣,微熱,味甘、辛。
能主男子腎精虛竭,女子食之有子。
主陰痿,能令堅長。
《陶隐居》雲:蓬虆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也。
覆盆是實名,李雲是莓,今莓子乃似覆盆之形。
而以津汁為味,其核微細。
藥中用覆盆子小異。
此未詳孰是? 《唐本》注雲:覆盆,蓬虆,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
李雲莓子,近之矣。
其根不入藥用。
然生處不同,沃地則子大而甘,瘠地則子細而酸。
此乃子有甘、酸,根無酸味。
陶景以根酸、子甘,将根入果,重出子條,殊為孟浪。
今注:蓬虆,是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虆之子也。
陶注、唐注非爾。
今用覆盆子補虛續絕,強陰#22陽,悅澤肌膚,安和髒腑,溫中益力,療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日華子》雲:莓子,安五髒,益顔色,養精氣,長發,強志,療中風身熱及驚。
又有樹莓,即覆盆子。
孟诜雲:覆盆子,味酸,五月于麥田中得之良。
采得及烈日曬幹,兔爛不堪。
江東亦有,名懸鈎子。
大小形異,氣味、功力同。
北土即無懸鈎,南地無覆盆,是土地有前後生,非兩種物耳。
《衍義》曰:覆盆子,長條,四五月紅熟,秦州甚多,永興華州亦有。
及時,山中人采來賣。
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櫻桃許大,軟紅可愛,失采則就枝生蛆。
益腎髒,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蓋,如此取名。
食之多熱,出#23時五六分熟便可采。
烈日曝,仍須薄綿蒙之。
今人取汁作煎為果,仍少加蜜,或熬為稀湯,點服,治肺虛寒。
采時着水則不堪煎。
櫻桃 味甘。
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顔色,美志。
陶隐居雲:此即今朱櫻,味甘、酸,可食,而所主又與前櫻桃相似。
恐醫家濫載之,未必是今者爾。
又,胡頹子淩冬不凋,子亦應益人。
或雲:寒熱病不可食。
《唐本》注雲:葉搗傅蛇毒。
絞葉汁服,防蛇毒内攻。
《日華子》雲:櫻桃,微毒,多食令人吐。
禹錫雲:按孟诜雲:櫻桃,熱。
益氣,多食無損。
又雲:此名櫻,非桃也。
不可多食,令人發暗風。
東#24根,療寸白、蛔蟲。
《衍義》曰:櫻桃,孟诜以為櫻非桃類。
然非桃類,蓋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謂如木猴梨、胡桃之類,亦取其形相似爾。
古謂之含桃,可薦宗廟,《禮》雲先薦寝廟者是此。
唐˙王維詩雲:纔是寝園春薦後,非幹禦苑烏銜殘。
小兒食之,纔過多無不作熱。
芰實 味甘,平,無毒。
主安中,補五髒,不饑輕身。
一名菱。
芰音伎。
《圖經》曰:芰,菱實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
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
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
江淮及山東人曝其實人,以為米,可以當糧。
陶隐居雲:廬江間最多,皆取火燔以為米充糧。
今多蒸曝,蜜和餌之,斷谷長生。
水族中又有菰首,性冷,恐非上品。
被霜後食之,令陰不強。
又不可雜白蜜食,令生蟲也。
菰音孤。
《唐本》注雲:芰作粉,極白潤,宜人。
孟诜雲:菱實,仙家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糧。
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
又雲:令人髒冷,損陽氣,痿莖。
可少食。
多食令人腹脹滿者,可暖酒和姜飲一兩盞,即消矣。
《食療》雲:神仙家用,發冷氣。
人含吳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脹矣。
《衍義》曰:芰,今世俗謂之菱角,所在有。
煮熟取人食之,代糧,不益脾。
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
和合治療,未聞其用。
有食生芰多則利及難化,是亦性冷。
橙子皮 味苦、辛,溫。
作醬醋香美。
散腸胃惡氣,消食,去胃中浮風氣。
其瓤,味酸,去惡心,不可多食,傷肝氣。
又,以瓤洗去酸汁,細切,和鹽、蜜煎成煎,食之去胃中浮風。
其樹亦似橘樹而葉大,其形圓,大于橘而香,皮厚而皺。
八月熟。
《圖經》曰:文具附橘柚條下。
禹錫雲:按陳士良雲:橙子,暖,無毒。
行風氣,發虛熱,療瘿氣,發瘰疬,殺魚蟲毒。
不與槟榔肉同食,發頭旋、惡心。
《食鏡#25》雲:溫。
去惡心,胃風。
取其皮和鹽貯之。
又,瓤,去惡氣。
和鹽、蜜細細嚼之。
雷公雲:味苦、辛,無毒。
《衍義》曰:橙子皮,今人止以為果,或取皮合湯待賓,不見入藥。
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果部中品 梅實 味酸,平,無毒。
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幹。
生漢中川谷。
五月采,火幹。
《圖經》曰:梅實,生漢中川谷,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
其生實酢而損齒,傷骨,發虛熱,不宜多食之,服黃精人尤不相宜。
其葉煮濃汁服之,已休息痢。
根,主風痹。
出土者不可用。
五月采其黃實,火熏幹作烏梅。
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
虛勞瘦羸,産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陶隐居雲:此亦是今烏梅也,用當去核,微熬之。
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也。
服黃精人,雲禁食梅實。
《唐本》注雲:《别錄》雲:梅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
梅實,利筋脈,去痹。
陳藏器雲:梅實本功止渴,令人膈上熱。
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梅葉搗碎湯洗,衣易脫也。
嵩陽子雲: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不脆。
餘試之驗。
《日華子》雲:梅子,暖。
止渴。
多痰#2
雞頭實 味甘,平,無毒。
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
一名雁喙實,一名芡。
生雷澤池澤。
八月采。
芡音儉。
《圖經》曰:雞頭實,生雷澤,今處處有之,生水澤中。
葉大如荷,皺而有刺,俗謂之雞頭盤。
花下結實,其形類雞頭,故以名之。
其莖?之嫩者,名蔿?,人采以為菜茹,八月采實。
服餌家取其實并中子,搗爛暴幹,并搗下篩,熬金櫻子煎和丸服之。
雲補下益人,謂之水陸丹。
經傳謂其子為芡。
陶隐居雲:此即今蔿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
仙方取此并蓮實合餌,能令小兒不長,正爾。
食之亦當益人。
蔿音葦。
《唐本》注雲:此實去皮作粉,與菱粉相似,益人勝菱。
菱音陵。
《日華子》雲:雞頭,開胃助氣。
根可作蔬菜食。
《淮南子》雲:雞頭已瘘頸疾,幽人謂之雁頭。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此生水中,葉大如荷,皺而有刺,花、子若拳大,形似雞頭,實若石榴,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
孟诜雲:雞頭作粉食之,甚妙。
是長生之藥,與小兒食,不能長大,故駐年耳。
生食動風冷氣,蒸之,于烈日曬之,其皮即開。
亦可舂作粉。
陳士良雲:此種雖生于水,而有軟根名?菜。
主小腹結氣痛,宜食。
《經驗後方》:治益精氣,強志意,聰利耳目。
以雞頭實三合,煮令熟,去殼,研如膏,入粳米一合煮粥,空心食之。
《衍義》曰:雞頭實,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塘泺居人采得,舂去皮,搗人為粉,蒸渫作餅,可以代糧,食多不益脾胃氣,兼難消化。
蓬蘽 味酸,鹹,平,無毒。
主安五髒,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
又療暴中風,身熱大驚。
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覆盆,一名陵蘽,一名陰虆。
生刑山平澤及冤句。
蘽,力軌切。
《圖經》曰:蓬虆,覆盆苗莖也。
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覆盆子,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并處處有之,而秦、吳地尤多。
苗短不過尺,莖、葉皆有刺。
花白,子赤黃,如半彈丸大,而下有莖承如柿蒂狀。
小兒多食其實。
五月采其苗,葉采無時。
江南人謂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開,十月而實成。
功用則同,古方多用。
笮其子取汁,合膏塗發不白。
挼葉絞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錢即效。
陶隐居雲:李雲即是人所食莓爾。
今注是覆盆苗莖也。
陶言蓬虆是根名,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
蓋根、苗相近爾。
李雲莓也。
按《切韻》莓是覆盆草也。
又蘽者,藤也。
今據蓬虆之名,明其藤蔓也。
《唐本》注雲:蓬虆、覆盆,一物異名,本謂實,而非根。
此亦誤矣。
亦如蜀漆與常山異條,芎藭與蘼蕪各用。
今此附入果部者,蓋其子是覆盆子也。
莓,音茂。
陳藏器雲:變白,不老,佛說雲蘇蜜那花點燈,正言此花也。
乍取汁,合成膏,塗發不白。
食其子,令人好顔色,葉挼絞取汁,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錢。
其類有三種,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餘不堪入藥,今人取茅莓當覆盆,誤矣。
禹錫雲:按陳士良雲:諸家本草皆說是覆盆子根,今觀采取之家,按草木類所說自有蓬虆,似蠶莓子,紅色。
其葉似野薔薇,有刺,食之酸、甘。
恐諸家不識,誤說是覆盆也。
《衍義》曰:蓬虆,非覆盆,别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
今人不見用,此即賈山策中所言是也。
覆盆子 味甘,平,無毒。
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
五月采之。
《圖經》曰:文具蓬虆條下。
《藥性論》雲:覆盆子,臣,微熱,味甘、辛。
能主男子腎精虛竭,女子食之有子。
主陰痿,能令堅長。
《陶隐居》雲:蓬虆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也。
覆盆是實名,李雲是莓,今莓子乃似覆盆之形。
而以津汁為味,其核微細。
藥中用覆盆子小異。
此未詳孰是? 《唐本》注雲:覆盆,蓬虆,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
李雲莓子,近之矣。
其根不入藥用。
然生處不同,沃地則子大而甘,瘠地則子細而酸。
此乃子有甘、酸,根無酸味。
陶景以根酸、子甘,将根入果,重出子條,殊為孟浪。
今注:蓬虆,是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虆之子也。
陶注、唐注非爾。
今用覆盆子補虛續絕,強陰#22陽,悅澤肌膚,安和髒腑,溫中益力,療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日華子》雲:莓子,安五髒,益顔色,養精氣,長發,強志,療中風身熱及驚。
又有樹莓,即覆盆子。
孟诜雲:覆盆子,味酸,五月于麥田中得之良。
采得及烈日曬幹,兔爛不堪。
江東亦有,名懸鈎子。
大小形異,氣味、功力同。
北土即無懸鈎,南地無覆盆,是土地有前後生,非兩種物耳。
《衍義》曰:覆盆子,長條,四五月紅熟,秦州甚多,永興華州亦有。
及時,山中人采來賣。
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櫻桃許大,軟紅可愛,失采則就枝生蛆。
益腎髒,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蓋,如此取名。
食之多熱,出#23時五六分熟便可采。
烈日曝,仍須薄綿蒙之。
今人取汁作煎為果,仍少加蜜,或熬為稀湯,點服,治肺虛寒。
采時着水則不堪煎。
櫻桃 味甘。
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顔色,美志。
陶隐居雲:此即今朱櫻,味甘、酸,可食,而所主又與前櫻桃相似。
恐醫家濫載之,未必是今者爾。
又,胡頹子淩冬不凋,子亦應益人。
或雲:寒熱病不可食。
《唐本》注雲:葉搗傅蛇毒。
絞葉汁服,防蛇毒内攻。
《日華子》雲:櫻桃,微毒,多食令人吐。
禹錫雲:按孟诜雲:櫻桃,熱。
益氣,多食無損。
又雲:此名櫻,非桃也。
不可多食,令人發暗風。
東#24根,療寸白、蛔蟲。
《衍義》曰:櫻桃,孟诜以為櫻非桃類。
然非桃類,蓋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謂如木猴梨、胡桃之類,亦取其形相似爾。
古謂之含桃,可薦宗廟,《禮》雲先薦寝廟者是此。
唐˙王維詩雲:纔是寝園春薦後,非幹禦苑烏銜殘。
小兒食之,纔過多無不作熱。
芰實 味甘,平,無毒。
主安中,補五髒,不饑輕身。
一名菱。
芰音伎。
《圖經》曰:芰,菱實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
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
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
江淮及山東人曝其實人,以為米,可以當糧。
陶隐居雲:廬江間最多,皆取火燔以為米充糧。
今多蒸曝,蜜和餌之,斷谷長生。
水族中又有菰首,性冷,恐非上品。
被霜後食之,令陰不強。
又不可雜白蜜食,令生蟲也。
菰音孤。
《唐本》注雲:芰作粉,極白潤,宜人。
孟诜雲:菱實,仙家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糧。
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
又雲:令人髒冷,損陽氣,痿莖。
可少食。
多食令人腹脹滿者,可暖酒和姜飲一兩盞,即消矣。
《食療》雲:神仙家用,發冷氣。
人含吳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脹矣。
《衍義》曰:芰,今世俗謂之菱角,所在有。
煮熟取人食之,代糧,不益脾。
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
和合治療,未聞其用。
有食生芰多則利及難化,是亦性冷。
橙子皮 味苦、辛,溫。
作醬醋香美。
散腸胃惡氣,消食,去胃中浮風氣。
其瓤,味酸,去惡心,不可多食,傷肝氣。
又,以瓤洗去酸汁,細切,和鹽、蜜煎成煎,食之去胃中浮風。
其樹亦似橘樹而葉大,其形圓,大于橘而香,皮厚而皺。
八月熟。
《圖經》曰:文具附橘柚條下。
禹錫雲:按陳士良雲:橙子,暖,無毒。
行風氣,發虛熱,療瘿氣,發瘰疬,殺魚蟲毒。
不與槟榔肉同食,發頭旋、惡心。
《食鏡#25》雲:溫。
去惡心,胃風。
取其皮和鹽貯之。
又,瓤,去惡氣。
和鹽、蜜細細嚼之。
雷公雲:味苦、辛,無毒。
《衍義》曰:橙子皮,今人止以為果,或取皮合湯待賓,不見入藥。
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果部中品 梅實 味酸,平,無毒。
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幹。
生漢中川谷。
五月采,火幹。
《圖經》曰:梅實,生漢中川谷,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
其生實酢而損齒,傷骨,發虛熱,不宜多食之,服黃精人尤不相宜。
其葉煮濃汁服之,已休息痢。
根,主風痹。
出土者不可用。
五月采其黃實,火熏幹作烏梅。
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
虛勞瘦羸,産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陶隐居雲:此亦是今烏梅也,用當去核,微熬之。
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也。
服黃精人,雲禁食梅實。
《唐本》注雲:《别錄》雲:梅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
梅實,利筋脈,去痹。
陳藏器雲:梅實本功止渴,令人膈上熱。
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梅葉搗碎湯洗,衣易脫也。
嵩陽子雲: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不脆。
餘試之驗。
《日華子》雲:梅子,暖。
止渴。
多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