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蜜為丸。
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氣。
又,取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加少蜜為丸。
每日食前飲下三十丸,下腹髒間虛冷氣。
腳氣沖心,心下結硬#14,悉主之。
《食醫心鏡》雲:主胸中伏熱,下氣消痰,化食。
橘皮半兩,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肘後方》:治卒失聲,聲咽不出。
橘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經驗後方》:治膈下冷氣及酒食飽滿。
常服青橘皮四兩,鹽一兩,分作四分,一分無用,湯浸青橘皮一宿,漉出去穰,又用鹽三分,一處拌和勻,候良久,铫子内炒微焦,為末。
每服一錢半,茶末半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常服,不用入茶,煎沸湯點亦妙。
《孫尚藥方》:治諸吃噫。
橘皮二兩,湯浸去瓤,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熱頓服。
更加枳殼一兩,去瓤炒,同煎之服,效。
《集驗方》:治腰痛不可忍。
橘子仁炒研為末。
每服一錢,酒一盞,煎至七分,和滓空心服。
《衍義》曰:橘、柚,自是兩種,故曰一名橘皮,是元無柚字也。
豈有兩等之物,而治療無一字别者,即知柚一字為誤。
後人不深求其意,謂柚字所惑,妄生分别,亦以過矣。
且青橘與黃橘,治療尚别,矧柚為别種也。
郭璞雲:柚似橙而大于橘,此即是識橘、柚者也。
今若不如此言之,恐後世亦以柚皮為橘皮,是贻無窮之患矣。
去古既遠,後之賢者亦不#15以意逆之耳。
橘惟用皮與核。
皮,天下甚所須也,仍湯浸去穰,餘如《經》與《注》。
核、皮二者須自收為佳。
有人患氣嗽将期,或教以橘皮、生姜焙幹,神曲等分為末,丸如桐子大,食後、夜卧,米飲服三五十丸。
兼舊患膀胱,緣服此皆愈。
然亦取其陳皮入藥,此六陳中一陳也。
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微炒核,去殼為末,酒調服,愈。
大棗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澼。
久服輕身長年,不饑神仙。
一名幹棗,一名美棗,一名良棗。
八月采,暴幹。
三歲陳核中人燔之,味苦。
主腹痛,邪氣。
生棗,味甘、辛。
多食令人多寒熱,羸瘦者不可食。
葉,覆麻黃,能令出汗。
生河東平澤。
殺烏頭毒。
燔音煩。
《圖經》曰:大棗,幹棗也。
生棗并生河東,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晉、绛州者特佳。
江南出者,堅燥少脂。
謹按:棗之類最多,郭璞注《爾雅》:棗,壺棗。
雲: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
邊,腰棗。
雲: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
櫅,白棗。
雲:即今棗子,白乃熟。
樲,酸棗。
雲:木小實酢者。
遵,羊棗。
雲: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
洗,尖#16棗。
雲: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
蹶洩,苦棗。
雲:子味苦者。
皙,無實棗。
雲:不着子者。
還味,稔棗。
雲:還味,短味也。
而酸棗自見别條,其餘種類非一,今園圃皆種莳之,亦不能盡别其名。
又其極美者,則有水菱棗、禦棗之類,皆不堪入藥。
櫅,子兮切。
稔,五審切。
陶隐居雲:舊雲河東猗氏縣棗特異,今青州者,形大,核細,多膏,甚甜。
郁州互市亦得之,而郁州者亦好,小不及爾。
江東臨欣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好者亦可用。
南棗大惡,殆不堪啖。
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
其皮利,肉補虛,所以合湯皆擘之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棗葉散,服使人瘦,久即嘔吐。
揩熱痱瘡良。
《日華子》雲:幹棗,潤心肺,止嗽、補五髒,治虛勞損,除腸胃癖氣,和光粉燒,治疳痢。
牙齒有病人切忌啖。
凡棗不宜合生蔥食。
又雲:棗葉,溫,無毒。
治小兒壯熱,煎湯浴,和葛粉裛痱子佳,及治熱瘤。
禹錫雲:按孟诜雲:幹棗,溫。
主補津液,強志。
三年陳者核中人,主惡氣,卒疰忤。
又,療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取大棗十五枚,去皮核,草麻子三百顆,去皮,二味和搗,綿裹塞耳鼻。
日一度易,三十餘日聞聲及香臭。
先治耳,後治鼻,不可并塞之。
又方:巴豆十粒,去殼生用。
松脂同搗,綿裹塞耳。
又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
通九竅,補不足氣。
生者食之過多,令人腹脹。
蒸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
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
諸處不堪入藥。
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
《食療》雲:棗和桂心、白瓜人、松樹皮為丸,久服香身,并衣亦香。
軟棗,溫。
多食動風,發冷風咳嗽。
《聖惠方》:令發易長。
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汗出,收之傅發,即長。
《外台秘要方》:痔發疼痛。
肥大棗一枚剝去皮,取水銀掌中,以唾研令極熟,傅棗瓤上,内下部,差。
《梅師方》:治妊娠四五月,忽腹絞痛。
以棗十四枚,燒令焦,為末,以小便服。
《衍義》曰:大棗,今先青州,次蒲州,此二等可曬曝入藥,益脾胃,為佳,餘止可充食用。
又禦棗甘美輕脆,後衆棗熟。
以其甘,故多生蟲。
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
又有牙棗,先衆棗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長。
此二等,止堪啖,不堪收曝。
今人将幹棗去核,于铛鍋内微火緩逼,幹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為湯,點服,調和胃氣。
又将煮棗肉,和治脾胃丸藥尤佳。
又青州棗去皮核,焙幹為棗圈,達都下,為奇果。
栗 味鹹,溫,無毒。
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
生山陰,九月采。
《圖經》曰:栗,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山陰,今處處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勝。
木極類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有房,彙若拳,中子三五,小者若桃杏,中子惟一二,将熟則罅拆子出。
凡栗之種類亦多,《詩》雲:樹之莘栗。
陸機疏雲: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冀#17、揚宣#18饒,吳越彼#19城表裡皆栗,惟濮陽及範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
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曝幹,去其木氣。
惟患風水氣不宜食,以其味鹹故也。
殼煮汁飲,止反胃及消渴。
木皮主瘡毒,醫家多用。
莘音榛。
陶隐居雲:今會稽最豐,諸暨栗形大,皮厚不美。
剡及始豐,皮薄而甜。
相傳有人患腳弱,往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之。
若餌服,故宜蒸曝之。
暨音既。
剡,時冉切。
《唐本》注雲:栗作粉,勝于菱芡。
嚼生者塗瘡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血,有效。
其皮名扶,搗為散,蜜和塗肉,令急縮。
毛殼,療火丹,療毒腫。
實飼孩兒,令齒不生。
樹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斷音段。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樹高二三丈,葉似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大者如拳,小如桃李。
又有闆栗、佳栗,二樹皆大。
又有茅栗,似栗而細,其樹雖小,然葉與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實、冬枯。
今所在皆有之。
孟诜雲:栗子,生食治腰腳。
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水氣,不宜食。
又,樹皮,主瘅瘡毒。
謹按:宜日中曝幹,食即下氣補益。
不爾猶有木氣,不補益。
就中吳藥大,無味,不如北栗也。
其上薄皮,研,和蜜塗面,展皺。
又,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
今所食生栗可于熱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
不得通熱?熱則擁氣。
生即發氣。
故又#20煨殺其木氣耳。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
生栗袋盛,懸幹。
每日平明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
《衍義》曰:栗,欲幹莫如曝,欲生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
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滞氣,隔食,生蟲,往往緻小兒病疳亦不知。
所謂補腎氣者,以其味鹹,又滞其氣爾。
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
《圖經》引《詩》言莘栗者,謂其象形也。
葡萄 味甘,平,無毒。
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逐水,利小便。
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圖經》曰: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
苗作藤蔓而極,長大,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
開花極細而黃白色。
其實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圓銳亦二種。
又有無核者。
皆七月、八月熟。
取其汁,可以釀酒。
馑按《史記》雲:大宛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十數歲不敗。
張骞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
蓋北果之最珍者。
《藥性論》雲:葡萄,君,味甘、酸。
除腸間水氣,調中,治淋,通小便。
陶隐居雲:魏國使人多赍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雲用其藤汁殊美好。
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變于河北矣。
人說即此間蘡薁,恐如彼之根類橘耶。
《唐本》注雲;蘡薁與葡萄相似,然蘡薁是千歲蔂。
葡萄作酒法,總收取子汁釀之自成酒。
蘡薁、山葡萄,并堪為酒。
陶雲:用藤汁為酒,謬矣。
蘡,于庚切。
薁,于六切。
《衍義》曰:葡萄,先朝西夏持獅子來獻,使人兼赍葡萄遺州郡,比中國者皆相似。
最難幹,不幹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
李白所謂胡人歲獻葡萄酒者是此。
瘡疱不出,食之盡出。
多食皆昏人眼。
波斯國所出
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氣。
又,取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加少蜜為丸。
每日食前飲下三十丸,下腹髒間虛冷氣。
腳氣沖心,心下結硬#14,悉主之。
《食醫心鏡》雲:主胸中伏熱,下氣消痰,化食。
橘皮半兩,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肘後方》:治卒失聲,聲咽不出。
橘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經驗後方》:治膈下冷氣及酒食飽滿。
常服青橘皮四兩,鹽一兩,分作四分,一分無用,湯浸青橘皮一宿,漉出去穰,又用鹽三分,一處拌和勻,候良久,铫子内炒微焦,為末。
每服一錢半,茶末半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常服,不用入茶,煎沸湯點亦妙。
《孫尚藥方》:治諸吃噫。
橘皮二兩,湯浸去瓤,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熱頓服。
更加枳殼一兩,去瓤炒,同煎之服,效。
《集驗方》:治腰痛不可忍。
橘子仁炒研為末。
每服一錢,酒一盞,煎至七分,和滓空心服。
《衍義》曰:橘、柚,自是兩種,故曰一名橘皮,是元無柚字也。
豈有兩等之物,而治療無一字别者,即知柚一字為誤。
後人不深求其意,謂柚字所惑,妄生分别,亦以過矣。
且青橘與黃橘,治療尚别,矧柚為别種也。
郭璞雲:柚似橙而大于橘,此即是識橘、柚者也。
今若不如此言之,恐後世亦以柚皮為橘皮,是贻無窮之患矣。
去古既遠,後之賢者亦不#15以意逆之耳。
橘惟用皮與核。
皮,天下甚所須也,仍湯浸去穰,餘如《經》與《注》。
核、皮二者須自收為佳。
有人患氣嗽将期,或教以橘皮、生姜焙幹,神曲等分為末,丸如桐子大,食後、夜卧,米飲服三五十丸。
兼舊患膀胱,緣服此皆愈。
然亦取其陳皮入藥,此六陳中一陳也。
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微炒核,去殼為末,酒調服,愈。
大棗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澼。
久服輕身長年,不饑神仙。
一名幹棗,一名美棗,一名良棗。
八月采,暴幹。
三歲陳核中人燔之,味苦。
主腹痛,邪氣。
生棗,味甘、辛。
多食令人多寒熱,羸瘦者不可食。
葉,覆麻黃,能令出汗。
生河東平澤。
殺烏頭毒。
燔音煩。
《圖經》曰:大棗,幹棗也。
生棗并生河東,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晉、绛州者特佳。
江南出者,堅燥少脂。
謹按:棗之類最多,郭璞注《爾雅》:棗,壺棗。
雲: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
邊,腰棗。
雲: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
櫅,白棗。
雲:即今棗子,白乃熟。
樲,酸棗。
雲:木小實酢者。
遵,羊棗。
雲: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
洗,尖#16棗。
雲: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
蹶洩,苦棗。
雲:子味苦者。
皙,無實棗。
雲:不着子者。
還味,稔棗。
雲:還味,短味也。
而酸棗自見别條,其餘種類非一,今園圃皆種莳之,亦不能盡别其名。
又其極美者,則有水菱棗、禦棗之類,皆不堪入藥。
櫅,子兮切。
稔,五審切。
陶隐居雲:舊雲河東猗氏縣棗特異,今青州者,形大,核細,多膏,甚甜。
郁州互市亦得之,而郁州者亦好,小不及爾。
江東臨欣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好者亦可用。
南棗大惡,殆不堪啖。
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
其皮利,肉補虛,所以合湯皆擘之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棗葉散,服使人瘦,久即嘔吐。
揩熱痱瘡良。
《日華子》雲:幹棗,潤心肺,止嗽、補五髒,治虛勞損,除腸胃癖氣,和光粉燒,治疳痢。
牙齒有病人切忌啖。
凡棗不宜合生蔥食。
又雲:棗葉,溫,無毒。
治小兒壯熱,煎湯浴,和葛粉裛痱子佳,及治熱瘤。
禹錫雲:按孟诜雲:幹棗,溫。
主補津液,強志。
三年陳者核中人,主惡氣,卒疰忤。
又,療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取大棗十五枚,去皮核,草麻子三百顆,去皮,二味和搗,綿裹塞耳鼻。
日一度易,三十餘日聞聲及香臭。
先治耳,後治鼻,不可并塞之。
又方:巴豆十粒,去殼生用。
松脂同搗,綿裹塞耳。
又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
通九竅,補不足氣。
生者食之過多,令人腹脹。
蒸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
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
諸處不堪入藥。
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
《食療》雲:棗和桂心、白瓜人、松樹皮為丸,久服香身,并衣亦香。
軟棗,溫。
多食動風,發冷風咳嗽。
《聖惠方》:令發易長。
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汗出,收之傅發,即長。
《外台秘要方》:痔發疼痛。
肥大棗一枚剝去皮,取水銀掌中,以唾研令極熟,傅棗瓤上,内下部,差。
《梅師方》:治妊娠四五月,忽腹絞痛。
以棗十四枚,燒令焦,為末,以小便服。
《衍義》曰:大棗,今先青州,次蒲州,此二等可曬曝入藥,益脾胃,為佳,餘止可充食用。
又禦棗甘美輕脆,後衆棗熟。
以其甘,故多生蟲。
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
又有牙棗,先衆棗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長。
此二等,止堪啖,不堪收曝。
今人将幹棗去核,于铛鍋内微火緩逼,幹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為湯,點服,調和胃氣。
又将煮棗肉,和治脾胃丸藥尤佳。
又青州棗去皮核,焙幹為棗圈,達都下,為奇果。
栗 味鹹,溫,無毒。
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
生山陰,九月采。
《圖經》曰:栗,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山陰,今處處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勝。
木極類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有房,彙若拳,中子三五,小者若桃杏,中子惟一二,将熟則罅拆子出。
凡栗之種類亦多,《詩》雲:樹之莘栗。
陸機疏雲: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冀#17、揚宣#18饒,吳越彼#19城表裡皆栗,惟濮陽及範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
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曝幹,去其木氣。
惟患風水氣不宜食,以其味鹹故也。
殼煮汁飲,止反胃及消渴。
木皮主瘡毒,醫家多用。
莘音榛。
陶隐居雲:今會稽最豐,諸暨栗形大,皮厚不美。
剡及始豐,皮薄而甜。
相傳有人患腳弱,往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之。
若餌服,故宜蒸曝之。
暨音既。
剡,時冉切。
《唐本》注雲:栗作粉,勝于菱芡。
嚼生者塗瘡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血,有效。
其皮名扶,搗為散,蜜和塗肉,令急縮。
毛殼,療火丹,療毒腫。
實飼孩兒,令齒不生。
樹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斷音段。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樹高二三丈,葉似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大者如拳,小如桃李。
又有闆栗、佳栗,二樹皆大。
又有茅栗,似栗而細,其樹雖小,然葉與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實、冬枯。
今所在皆有之。
孟诜雲:栗子,生食治腰腳。
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水氣,不宜食。
又,樹皮,主瘅瘡毒。
謹按:宜日中曝幹,食即下氣補益。
不爾猶有木氣,不補益。
就中吳藥大,無味,不如北栗也。
其上薄皮,研,和蜜塗面,展皺。
又,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
今所食生栗可于熱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
不得通熱?熱則擁氣。
生即發氣。
故又#20煨殺其木氣耳。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
生栗袋盛,懸幹。
每日平明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
《衍義》曰:栗,欲幹莫如曝,欲生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
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滞氣,隔食,生蟲,往往緻小兒病疳亦不知。
所謂補腎氣者,以其味鹹,又滞其氣爾。
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
《圖經》引《詩》言莘栗者,謂其象形也。
葡萄 味甘,平,無毒。
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逐水,利小便。
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圖經》曰: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
苗作藤蔓而極,長大,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
開花極細而黃白色。
其實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圓銳亦二種。
又有無核者。
皆七月、八月熟。
取其汁,可以釀酒。
馑按《史記》雲:大宛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十數歲不敗。
張骞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
蓋北果之最珍者。
《藥性論》雲:葡萄,君,味甘、酸。
除腸間水氣,調中,治淋,通小便。
陶隐居雲:魏國使人多赍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雲用其藤汁殊美好。
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變于河北矣。
人說即此間蘡薁,恐如彼之根類橘耶。
《唐本》注雲;蘡薁與葡萄相似,然蘡薁是千歲蔂。
葡萄作酒法,總收取子汁釀之自成酒。
蘡薁、山葡萄,并堪為酒。
陶雲:用藤汁為酒,謬矣。
蘡,于庚切。
薁,于六切。
《衍義》曰:葡萄,先朝西夏持獅子來獻,使人兼赍葡萄遺州郡,比中國者皆相似。
最難幹,不幹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
李白所謂胡人歲獻葡萄酒者是此。
瘡疱不出,食之盡出。
多食皆昏人眼。
波斯國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