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五

關燈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果部上品 豆蔻 味辛,溫,無毒。

    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生南海。

     《圖經》曰:豆蔻,即草豆蔻也。

    生南海,今嶺南皆有之。

    苗似蘆,葉似山姜、杜若輩,根似高良姜。

    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頭深紅色,葉漸展,花漸出,而色漸淡,亦有黃白色者,南人多采以當果實,尤貴。

    暴幹者,煎湯服之,極能除冷氣,止霍亂,消酒食毒,甚佳。

     《藥性論》雲:草豆蔻,可單用,能主一切冷氣。

     陶隐居雲:味辛烈者為好,甚香,可常含之。

    其五和糁中物皆宜人。

    廉姜,最溫中下氣;益智,熱;枸橼,溫;甘蕉、麂目并小冷爾。

    糁,素感切。

    枸,音矩。

    橼,音沿。

    麂,音幾。

     《唐本》注雲:豆蔻,苗似山姜,花黃白;苗、根及子赤似杜若。

    枸橼,性冷,陶雲溫,誤爾。

     今注:此草豆蔻也,下氣止霍亂。

     《日華子》雲:豆蔻花,熱,無毒。

    下氣,止嘔逆,除霍亂,調中補胃氣。

    消酒毒。

    又雲:山姜花,暖,無毒。

    調中下氣,消食,殺酒毒。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苗似杜若。

    春花在#1穗端,如#2芙蓉,四房,生于莖下,白色,花開即黃。

    根似高良姜。

    實若龍眼,而無鱗甲,中如石榴子。

    莖、葉、子皆味辛而香。

    十月收。

    今苑中亦種之。

     《海藥》雲: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殼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

    蒳草,樹也,葉如芄蘭而小。

    三月采其葉,細破陰幹之。

    味近苦而有甘。

     《千金方》:治心腹脹滿,短氣。

    以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姜湯下半錢。

     《衍義》曰:豆蔻,草豆蔻也,味極辛,微香。

    此是對肉豆蔻而名之。

    若作果,則味不和。

    不知前人之意,編入果部,有何意義?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

    花性熱,淹置京師,然味不甚美,微苦。

    必為能消酒毒,故為果。

    花幹則色淡紫。

     藕實莖 味甘,平、寒,無毒。

    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

    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

    一名水芝丹,一名蓮。

    生汝南池澤。

    八月采。

     《圖經》曰:藕實莖,生汝南池澤,今處處有之。

    生水中,其葉名荷。

    謹按:《爾雅》及陸機疏謂:荷為芙蕖,江東呼荷。

    其莖茄;其葉蕸加遐二音或作葭;其本蔤,莖下白蒻在泥中者;其華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其實蓮,上謂房也;其根藕。

    凡此數物,今人皆以中藥。

    藕,生食其莖,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及解酒食毒。

    花,鎮心,益顔色,入香尤佳。

    荷葉,止渴,殺蕈毒。

    今婦人藥多用荷葉者。

    葉中蒂,謂之荷鼻。

    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

    實,主益氣。

    其的至秋表皮黑而沉水者,謂之石蓮。

    陸機雲:可磨為飯,如粟飯,輕身益氣,令人強健。

    醫人炒末以止痢,治腰痛。

    又治哕逆,以實人六枚,炒赤黃色,研末,冷熱水半盞,和服,便止。

    惟苦薏不可食,能令人霍亂。

    大抵功用主血多效。

    蒻音若。

     《藥性論》雲:藕汁亦單用,味甘,能消瘀血不散。

    既#3搗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陶隐居雲:此即今蓮子,八月、九月取堅黑者,幹搗破之。

    花及根并入神仙用。

    今雲莖,恐即是根,不爾不應言甘也。

    宋帝時,大官作血,庖人削藉皮誤落血中,遂皆散不凝,醫用藕療血多效。

     《唐本》注雲:《别錄》雲:藕,主熱渴,散血,生肌。

    久服令人心喜。

     陳藏器雲:荷鼻,味苦,平,無毒。

    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血痢,煮服之。

    即荷葉蒂。

    又葉及房,主血脹腹痛,産後胎衣不下,酒煮服。

    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

    鄭玄雲:芙蕖莖曰荷。

    的中薏,食之令人霍亂。

     陳士良雲:蓮子心,生取為末,以米飲調下三錢,療血、渴疾。

    産後渴疾,服之立愈。

     《日華子》雲:藕,溫。

    止霍亂,開胃消食,除煩止悶,口幹渴疾。

    止怒,令人喜。

    産後血悶,生研服亦不妨,可及金瘡并傷卻#4,止暴痛。

    蒸煮食,大開胃。

    節,冷。

    解熱毒,消瘀血。

    産後血悶,合地黃生研汁,熱酒并小便服,并得。

    又雲:蓮子,溫,并石蓮。

    益氣止渴,助心,止痢。

    治腰痛,治洩精,安心,多食令人喜,又名蓮的。

    蓮子心,止霍亂。

    又雲:荷葉,止渴,落胞,殺蕈毒,并産後口幹,心肺燥,煩悶,入藥炙用之。

    又雲:蓮花,暖,無毒。

    鎮心,輕身,益色,駐顔。

    入香甚妙。

    忌地黃、蒜。

     孟诜雲:藕,生食之,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

    其産後忌生冷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

    又蒸食甚補五髒,實下焦。

    與蜜伺食,令人腹髒肥,不生諸蟲。

    亦可休糧。

    仙有貯石蓮子及幹藕經千年者,食之至精矣。

    又雲:蓮子,性寒,主五髒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血氣。

    生食微動氣,蒸食之良。

    又熟去心,為末,蠟蜜和丸。

    日服三十丸,令人不饑。

    此方仙家用爾。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此生水中。

    葉名荷,圓徑尺餘。

    《爾雅》雲:荷,芙蕖。

    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是也。

    《爾雅》釋曰:芙蕖,其總名也,别名芙蓉,江東呼荷。

    菡萏,蓮葉也。

    的,蓮實也。

    薏,中心也。

    郭雲:蔤,下#5白蒻在泥中者。

    今江東人呼荷葉#6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為荷,亦以蓮為荷。

    蜀人以藕為茄,或用其母為華名,或用根子為母葉号。

    此#7皆名相錯,習俗傳誤,失其正體也。

    陸機疏雲:蓮,青皮裡白,子為的,的中有青為薏,味甚苦,故俚語雲苦如薏,是也。

     孫真人雲:蓮子不去心食,成霍亂。

     《食醫心鏡》雲:藕實,味甘,平,無毒。

    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病。

    久服令人歡心,止渴去熱,輕身耐老,不饑延年。

    其根止熱渴,破留血,生肌。

    久服令人悅澤矣。

     《聖惠方》:治時氣煩渴。

    用生藕汁一半#8盞,入生蜜一合,令勻,分為二服。

    又方:治撲打墜損,惡血攻心,悶亂疼痛。

    以火幹荷葉五斤,燒令煙盡,細研。

    食前以童子熱小便一小盞,調三錢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墜馬,積血心腹,唾血無數。

    幹花#9根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經驗後方》:主吐血咯血。

    以荷葉焙幹為末,米湯下二錢匕。

     《梅師方》:治産後餘血不盡,奔上沖心,煩悶腹痛。

    以生藕汁一#10升飲之。

     《救急方》:治産後血不盡,疼悶心痛。

    荷葉熬令香,為末,煎水下方寸匕。

     《集驗方》:治漆瘡。

    取蓮葉幹者一斤,水一鬥,煮取二#11升,洗瘡上,日再,即差。

     《衍義》曰:藕實,就蓬中幹者為石蓮子,取其肉,于砂盆中幹,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為末,少入龍腦為湯點,甯心志,清神。

    然亦有粉紅千葉、白千葉者,皆不實。

    如此是有四等也。

    其根惟白蓮為佳。

    今禁中又生碧蓮,亦一瑞也。

     橘柚 味辛,溫,無毒。

    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氣沖胸中,吐逆,霍亂,止洩,去寸白。

    久服去臭,下氣通神,輕身長年。

    一名橘皮。

    生南山川谷,生江南。

    十月采。

     《圖經》曰: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于莖間。

    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實,至冬而黃熟,乃可啖。

    舊說小者為橘,大者為柚。

    又雲:柚似橙而實酢,大于橘。

    孔安國注《尚書》:厥包橘柚。

    郭璞注《爾雅》柚條皆如此#12說。

    又閩中、嶺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黃白色而大;襄、唐間柚,色青黃而實小。

    皆味酸,皮厚,不堪入藥。

     陶隐居雲:此是說其皮功爾。

    以東橘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

    其皮小冷,療氣,乃言勝橘。

    北人亦用之,并以陳者為良。

    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恐非益也。

    今此雖用皮,既是果類,所以猶宜相從。

    柚子皮乃可服,而不複入藥。

    用此應亦下氣。

     《唐本》注雲: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辛而苦。

    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

    今俗人或謂橙為柚,非也。

    按《呂氏春秋》雲:果之美者,有雲夢之柚。

    郭璞雲:柚似橙,而大于橙。

    孔安國雲:大曰柚,小日橘,皆為甘酸。

     今注:自木部今移入此。

     陳藏器雲:橘、柚本功外,中實冷。

    酸者聚痰,甜者潤肺。

    皮堪入藥,子非宜人。

    其類有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

    橘類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黃淡子。

    此輩皮皆去氣調中,實總堪食。

    就中以乳柑為上。

    《本經》合入果部,宜加實字,入木部非也。

    嶺南有柚,大如冬瓜。

     《日華子》雲:橘,味甘、酸。

    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

    又雲: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

    又雲:核,治腰痛,膀胱氣,腎疼#13,炒去殼,酒服,良。

    橘囊上筋膜,治渴及吐酒。

    炒,煎湯飲,甚驗也。

    又雲:柚子,無毒。

    治妊孕人吃食少并口淡,去胃中惡氣,消食,去腸胃氣。

    解酒毒,治飲酒人口氣。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橘皮,臣,味苦、辛。

    能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

     孟诜雲:橘,止洩痢。

    食之下食,開胸膈痰實結氣。

    下氣不如皮。

    穰不可多食,止氣。

    性雖溫,止渴。

    又,幹皮一斤,搗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