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三

關燈
雲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日華子》雲:無毒。

    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又名蛤蟹,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内不序,以酥炙用,良。

     《衍義》曰:蛤蚧,補肺虛勞嗽有功,治久嗽不愈。

    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出#9。

    喉中氣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膠、生犀角、鹿角膠、羚羊角各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

    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銀石器中慢火煮去#10半升,濾去滓,臨卧微溫細細呷,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

    若病人久虛不喜水,當遞減水。

    張刑部子臯病極,顧#11樞密況送此方,遂愈。

     蜈蚣 味辛,溫,有毒。

    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圓#12,療心腹寒熱結聚,堕胎,去惡血。

    生大吳川谷、江南。

    赤頭、足者良。

     《圖經》曰:蜈蚣,生吳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鄧間皆有之。

    多在土石人家屋壁間,以頭、足赤者為勝。

    七八月取之,黃足者最多。

    人以火炙令赤當之,不堪用。

    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

    陶隐居及蘇恭皆以為《莊子》稱蝍蛆,甘帶。

    《淮南子》雲:騰蛇殆于蝍蛆,并言蝍蛆是此蜈蚣也。

     陶隐居雲: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暴幹之。

    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當之,非真也。

    一名蝍蛆。

    莊周雲:蝍蛆,甘帶。

    《淮南子》雲:騰蛇遊霧,而殆于蝍蛆。

    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

    蜈蚣亦噴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

     《日華子》雲:蜈蚣,治症癖,邪魅,蛇毒,入藥炙用。

     《子母秘錄方》治小兒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大是也。

    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傅兩頭肉,差。

    如無生者,幹者亦得。

     《衍義》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

    有中其毒者,以烏雞屎水調稠,塗咬處,效。

    大蒜塗之,亦效。

    複能治丹毒瘤。

    蜈蚣一條幹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13二錢,秤,同為末,醋調塗之。

    又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則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

    桑汁、白鹽亦效。

     水蛭音質 味鹹、苦,平、微寒,有毒。

    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堕胎。

    一名蚑,一名至掌。

    生雷澤池澤。

    五月、六月采,暴幹。

     《圖經》曰: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

    一名蜞。

    此有數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一名馬黃#14;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名草蛭;生泥中名泥蛭。

    并能着人及牛、馬股經間,齧咂其血,甚者入肉中,産育為害亦大。

    水蛭有長尺者,用之當以小者為佳。

    六月采,暴幹。

    一雲采得當以?竹筒盛之,待幹,又用米泔浸經宿,然後出之,暴已。

    又冬月豬脂煎令黃,乃堪用。

    幹蛭,當展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

    古法有用水蛭啖瘡者,緩急所須,亦不可得。

    崔知悌令預收養之,以備用。

    此物極難死,加火炙,經年,得水猶可活也石蛭等并頭尖腹粗,不堪入藥,誤用,則令人目中生煙不已。

    漸緻枯損,不可不辨也。

     《藥性論》雲:水蛭,使。

    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勞症塊。

    能治血積聚。

     陶隐居雲:蚑,今複有數種,此用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仍幹為佳。

    山蚑及諸小者皆不用。

    楚王食寒菹,所得而吞之,果能去結積,雖曰陰佑,亦是物性兼然。

     《日華子》雲:畏,石灰。

    破症結。

    極難修制,須細剉後,微火炒,令色黃乃熟,不爾,入腹生子為害。

     《經驗方》:治折傷。

    用水蛭,新瓦上焙幹,為細末,熱酒調下一錢。

    食頃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将折骨藥封,以物夾定,直候至效#15。

     《初虞世方》:治從高墜下及打擊内傷,神效。

    麝香、水蛭各一兩,剉碎,炒令煙出,二件研為末。

    酒調一錢,當下畜血。

    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衍義》曰:水蛭,陳藏器、《日華子》所說備矣。

    大者京師又謂之馬鼈,腹黃者謂之馬蟥,畏鹽,然治傷折有功。

    《經》與《注》皆不言修制,宜子細不可忽也。

    今人用者皆炒。

     斑貓 味辛,寒,有毒。

    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瘘,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瘧,血積,傷人肌,堕胎。

    一名龍尾。

    生河東川谷。

    八月取,陰幹。

    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圖經》曰:斑貓,生河東川谷,今處處有之。

    七月、八月大豆盛時,此蟲多在葉上,長五六分,甲#16上黃黑斑文,烏腹尖喙,如巴豆大,就葉上采之,陰幹。

    古方書多有用此,其字或作斑蠡,亦作斑蚝,入藥不可令生,生即吐瀉人。

     《藥性論》雲:斑貓,使,一名龍苗,有大毒。

    能治瘰疬,通利水道。

     陶隐居雲:豆花時取之,身上黃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

     《日華子》雲:惡豆花。

    療淋疾,傅惡瘡,瘘爛。

    入藥除翅、足,熟炒用。

    生即吐瀉人。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七月、八月,大豆葉上甲蟲,長五六分,黃斑文烏腹者,今所在皆有之。

     吳氏雲:斑貓,一名斑蚝,一名龍蚝,一名斑菌,一名腃發,一名盤蛩,一名晏青。

    神農:辛。

    岐伯:鹹。

    桐君:有毒。

    扁鵲:甘,有大毒。

    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

     《外台秘要方》:治幹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

    用斑貓半兩,微炒為末,蜜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