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夜聞蚯蚓鳴于身,有人教用鹽水浸之而愈。
崇甯末年,平#8州兵士暑月中在倅廳前,跣立廳下,為蚯蚓所中,遂不救。
後數日,又有人被其毒,博識者教以先飲鹽湯一杯,次以鹽湯浸足,乃愈。
今入藥,當去土了微炙。
若治腎髒風下疰病,不可阙也,仍須鹽湯送。
王荊公所謂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者也。
蜘蛛 微寒。
主大人、小兒療。
七月七日取其網,療喜音戲忘。
陶隐居雲:蜘蛛類數十種,《爾雅》止載七八種爾,今此用懸網狀如魚罾者,亦名?蟱。
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則能吸毒。
又以斷瘧及幹嘔霍亂。
術家取其網着衣領中辟惡。
有赤斑者,俗名絡新婦,亦入方術用。
餘雜種,并不入藥。
《詩》雲:蟏蛸在戶。
正謂此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治小兒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又主蛇毒、溫瘧、霍亂,止嘔逆。
劍南、山東為此蟲齧,瘡中出絲,屢有死者。
其網纏贅疣,七日消爛,有驗矣。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斑蜘蛛,冷,無毒。
治瘧疾,丁腫。
網七夕朝取食,令人巧,去健忘。
又雲:壁錢蟲,平,微毒。
治小兒吐逆,止鼻洪并瘡。
滴汁,傅鼻中及瘡上,并傅瘘瘡。
是壁上作繭蜘蛛也。
《聖惠方》:治瘰疬。
無問有頭無頭。
用大蜘蛛五枚,日幹,細研,酥調如面脂,日兩度貼之。
《千金方》:治鼠瘘腫核痛,若已有瘡口出膿水者。
燒蜘蛛二七枚傅,良。
《乘閑方》:治瀉多時,脫肛疼痛,黑聖散:大蜘蛛一枚,瓠葉重裹綿系定,合子内燒令黑色存性,取出細研,入黃丹少許,同研。
凡有上件疾,即先用白礬、蔥、椒煎湯洗浴,拭幹後,将藥末摻在軟處,帛上将手掌按托入收之,妙。
《孫真人方》:蜈蚣咬。
取蜘蛛一枚,咬處安,當自飲毒,蜘蛛死,痛未止,更易生者。
《廣利方》:治竭螫人。
研蜘蛛汁傅之,差。
《産寶方》:治産後咳逆,經三五日不止,欲死方。
煎壁鏡窠三五個呷,差。
《衍義》曰: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經》不言用是何種。
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籬頭、陋巷之間,空中作圓網,大腹、探灰色者。
遺尿着人作瘡癬。
蠮螉上音噎,下烏紅切 味辛,平,無毒。
主久聾,咳逆,毒氣,出污,療鼻窒陟栗切。
其土房主癰腫,風頭。
一名土蜂。
生熊耳川谷及将坷,或人屋間。
陶隐居雲:此類甚多,雖名土蜂,不就土中為窟,謂摙土作房爾。
今一種黑色,腰甚細,銜泥于人壁及器物邊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
其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拟其子大為糧也。
其一種入蘆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蟲,一名蜾?。
《詩》雲:螟蛉有子,蜾?負之。
教誨爾子式谷似之,言細腰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音咒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
造詩者乃可不詳,未審夫子何為因其僻邪。
聖人有阙,多皆類此。
《日華子》雲:此中有毒。
治嘔逆,生研,罯竹木刺。
入藥炒用。
李含光《音義》雲:咒變成子,近亦數有見者,非虛言也。
《聖惠方》:治小兒霍亂吐瀉方。
用此蟲窠,微炙為末,以乳汁調下一字,止。
《衍義》曰:蠮螉,諸家所論備矣,然終不敢舍詩之意。
嘗折窠而視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其色白而微黃,所負蟲亦在其中,乃青菜蟲,卻在子下,不與蟲相着。
又非葉蟲及草上青蟲,應是諸蟲皆可也。
陶隐居所說近之矣。
人取此房,研細,醋調,塗蜂趸。
葛上亭長 味辛,微溫,有毒。
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堕胎。
七月取,暴幹。
一名斑貓。
《圖經》曰:文具芫青條下。
陶隐居雲: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喻如人着玄衣赤帻,故名亭長。
此一蟲五變,為療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為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即呼為斑貓;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即呼為地膽。
此是僞地膽耳,為療猶同其類。
亭長,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療諸淋結也。
《唐本》注雲:今檢本草及古今諸方,未見用王不留行蟲者,若爾,則四蟲專在一處。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五月、六月葛葉上采取之,形似芫青而蒼黑色。
凡用斑貓、芫青、亭長之類,當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黃黑,即出,去頭、足及翅腳,以亂發裹,懸屋棟上一宿,然後入藥用。
蛤蚧 味鹹,平,有小毒。
主久肺勞傳屍,殺鬼物邪氣,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
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
形如大守宮,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日蛤蚧。
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齧斷其尾,人即不取之。
凡采之者,須存其尾,則用之力全故也。
《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謂蛤蚧,蓋相似也。
《圖經》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木間,今嶺外亦有之。
首若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色黃如土,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蓋守宮、蝘蜓之類也。
故揚雄《方言》雲: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言其自呼其名也。
藥力全在尾,人捕之,則自齧斷其尾,因得釋去。
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樓間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長柄兩股鐵叉,如粘?竿狀,伺于榕木間,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腦,一股着尾,故不能齧也。
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藥亦須兩用之。
或
崇甯末年,平#8州兵士暑月中在倅廳前,跣立廳下,為蚯蚓所中,遂不救。
後數日,又有人被其毒,博識者教以先飲鹽湯一杯,次以鹽湯浸足,乃愈。
今入藥,當去土了微炙。
若治腎髒風下疰病,不可阙也,仍須鹽湯送。
王荊公所謂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者也。
蜘蛛 微寒。
主大人、小兒療。
七月七日取其網,療喜音戲忘。
陶隐居雲:蜘蛛類數十種,《爾雅》止載七八種爾,今此用懸網狀如魚罾者,亦名?蟱。
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則能吸毒。
又以斷瘧及幹嘔霍亂。
術家取其網着衣領中辟惡。
有赤斑者,俗名絡新婦,亦入方術用。
餘雜種,并不入藥。
《詩》雲:蟏蛸在戶。
正謂此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治小兒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又主蛇毒、溫瘧、霍亂,止嘔逆。
劍南、山東為此蟲齧,瘡中出絲,屢有死者。
其網纏贅疣,七日消爛,有驗矣。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斑蜘蛛,冷,無毒。
治瘧疾,丁腫。
網七夕朝取食,令人巧,去健忘。
又雲:壁錢蟲,平,微毒。
治小兒吐逆,止鼻洪并瘡。
滴汁,傅鼻中及瘡上,并傅瘘瘡。
是壁上作繭蜘蛛也。
《聖惠方》:治瘰疬。
無問有頭無頭。
用大蜘蛛五枚,日幹,細研,酥調如面脂,日兩度貼之。
《千金方》:治鼠瘘腫核痛,若已有瘡口出膿水者。
燒蜘蛛二七枚傅,良。
《乘閑方》:治瀉多時,脫肛疼痛,黑聖散:大蜘蛛一枚,瓠葉重裹綿系定,合子内燒令黑色存性,取出細研,入黃丹少許,同研。
凡有上件疾,即先用白礬、蔥、椒煎湯洗浴,拭幹後,将藥末摻在軟處,帛上将手掌按托入收之,妙。
《孫真人方》:蜈蚣咬。
取蜘蛛一枚,咬處安,當自飲毒,蜘蛛死,痛未止,更易生者。
《廣利方》:治竭螫人。
研蜘蛛汁傅之,差。
《産寶方》:治産後咳逆,經三五日不止,欲死方。
煎壁鏡窠三五個呷,差。
《衍義》曰: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經》不言用是何種。
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籬頭、陋巷之間,空中作圓網,大腹、探灰色者。
遺尿着人作瘡癬。
蠮螉上音噎,下烏紅切 味辛,平,無毒。
主久聾,咳逆,毒氣,出污,療鼻窒陟栗切。
其土房主癰腫,風頭。
一名土蜂。
生熊耳川谷及将坷,或人屋間。
陶隐居雲:此類甚多,雖名土蜂,不就土中為窟,謂摙土作房爾。
今一種黑色,腰甚細,銜泥于人壁及器物邊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
其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拟其子大為糧也。
其一種入蘆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蟲,一名蜾?。
《詩》雲:螟蛉有子,蜾?負之。
教誨爾子式谷似之,言細腰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音咒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
造詩者乃可不詳,未審夫子何為因其僻邪。
聖人有阙,多皆類此。
《日華子》雲:此中有毒。
治嘔逆,生研,罯竹木刺。
入藥炒用。
李含光《音義》雲:咒變成子,近亦數有見者,非虛言也。
《聖惠方》:治小兒霍亂吐瀉方。
用此蟲窠,微炙為末,以乳汁調下一字,止。
《衍義》曰:蠮螉,諸家所論備矣,然終不敢舍詩之意。
嘗折窠而視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其色白而微黃,所負蟲亦在其中,乃青菜蟲,卻在子下,不與蟲相着。
又非葉蟲及草上青蟲,應是諸蟲皆可也。
陶隐居所說近之矣。
人取此房,研細,醋調,塗蜂趸。
葛上亭長 味辛,微溫,有毒。
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堕胎。
七月取,暴幹。
一名斑貓。
《圖經》曰:文具芫青條下。
陶隐居雲: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喻如人着玄衣赤帻,故名亭長。
此一蟲五變,為療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為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即呼為斑貓;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即呼為地膽。
此是僞地膽耳,為療猶同其類。
亭長,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療諸淋結也。
《唐本》注雲:今檢本草及古今諸方,未見用王不留行蟲者,若爾,則四蟲專在一處。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五月、六月葛葉上采取之,形似芫青而蒼黑色。
凡用斑貓、芫青、亭長之類,當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黃黑,即出,去頭、足及翅腳,以亂發裹,懸屋棟上一宿,然後入藥用。
蛤蚧 味鹹,平,有小毒。
主久肺勞傳屍,殺鬼物邪氣,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
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
形如大守宮,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日蛤蚧。
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齧斷其尾,人即不取之。
凡采之者,須存其尾,則用之力全故也。
《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謂蛤蚧,蓋相似也。
《圖經》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木間,今嶺外亦有之。
首若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色黃如土,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蓋守宮、蝘蜓之類也。
故揚雄《方言》雲: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言其自呼其名也。
藥力全在尾,人捕之,則自齧斷其尾,因得釋去。
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樓間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長柄兩股鐵叉,如粘?竿狀,伺于榕木間,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腦,一股着尾,故不能齧也。
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藥亦須兩用之。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