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黑子得因風而起。
楝實 味苦,寒,有小毒。
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一名金鈴子,俗呼為苦楝。
根,微寒。
療蛔蟲,利大腸。
生荊山山谷。
《圖經》曰:楝實,即金鈴子也。
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
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
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間。
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采實。
其根采無時。
陶隐居雲:處處有。
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葉佩之,雲辟惡。
其根以苦酒摩塗疥,甚良。
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唐本》注雲: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
用當取雌者。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楝實,亦可單用。
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服。
《日華子》雲:楝皮,苦,微毒。
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癞,小便#10壯熱,并煎湯浸洗。
服食須是生子者#11。
雌樹皮一兩,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殺毒,瀉多以冷粥止,不瀉以熱蔥粥發。
無子雄樹,吐瀉殺人。
雷公雲:凡釆得後曬幹,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
勿單用。
其核碎捶,用漿水煮一伏時了。
如用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又花落子,謂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治長蟲。
楝實,淳苦酒中漬宿,以綿裹,塞谷道中三寸許,日易之。
《經驗方》:小兒谷蟲,定疼痛。
抵聖散:以苦楝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水一盞,末一錢,煎取二分,放冷,待發時服之。
又方:治髒毒下血。
以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
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又方:治丈夫髒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
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捶微破,面二升,同于銅鍋内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
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服并得,其面、巴豆不用也。
椿木 葉味苦,有毒。
主洗瘡疥,風疽。
水煮藥汁用之。
皮,主甘?。
樗木 根、葉,尤良。
《圖經》曰:椿木、樗木,舊并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
二木形幹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
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
其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
立于途,匠者不顧是也。
并采無時。
《唐本》注雲:二樹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實為别也。
陳藏器雲:樗木,味苦,有小毒。
皮主赤白久痢,口鼻中疳蟲,去疥?,主鬼疰傳屍,蠱毒下血。
根皮去鬼氣,取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宿浸,絞取汁,溫#12一沸。
三五日一度服。
葉似椿,北人呼為山椿,江東人呼為虎目。
葉脫處有痕,如白樗,散木也。
唐本先附。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樗白皮,使,味苦,微熱,無毒。
能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蕭炳雲:樗皮,主疳痢,得地榆同療之,根皮尤良,俗呼為虎眼樹。
《本經》椿木,殊不相似。
《日華子》雲:樗皮,溫,無毒。
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
入藥蜜炙用。
雷公雲: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頭者上。
及不用莖、葉,隻用根,釆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剉,用袋盛挂屋南畔,陰幹用。
偏利溺澀也。
《肘後方》:治小兒頭生白秃,發不生出。
椿、楸、桃葉心取汁,傅之,大效。
《經驗方》:治髒毒赤白痢。
香椿淨洗刷#13,剝取皮,日幹,為末。
飲下一錢,立效。
《楊氏産乳方》:療疳痢困重。
樗白皮搗面拌作小顆子。
日曬少時,又拌,凡三過,水煮至熟,加盥、醋、酒亦得,頻服,多少量兒大小。
《衍義》曰:椿木葉,椿、樗皆臭。
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
世以無花不實,木身大,其幹端直者為椿。
椿用木葉。
其有花而莢,木身小,幹多迂嬌#14者為樗。
樗用根、葉、莢。
故日未見椿上有莢者,惟樗木上有。
又有樗雞,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甚明。
用椿木葉,樗木根、葉、莢者,宜依此推窮。
郁李人 味酸,平,無毒。
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根,主齒龈腫,齲丘禹切齒,堅齒,去白蟲。
一名爵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
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
五月、六月采根。
《圖經》曰:郁李人,《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今處處有之。
木高五六尺,枝條、花、葉皆若李,惟子小若櫻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随子熟。
六月采根并實,取核中仁用。
陸機《草木疏》雲:棠棣,即郁李也。
一名雀梅,亦日車下李。
所在山中皆有。
其花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實如李子,可食。
今近京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用。
《藥性論》雲:郁李人,臣,味苦、辛。
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
根治齒痛,宣結氣,破結聚。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
子熟赤色,亦可啖之。
《日華子》雲:郁李人。
通治五髒,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又雲:根,涼,無毒。
治小兒熱發,作湯浴,風蚛牙,濃煎含之。
雷公雲:凡采得,先湯浸,卻削上尖、去皮令争,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幹,研如膏用。
韋宙《獨行方》:療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
以郁李人十二個,搗碎,水研取汁,薏苡人搗碎如粟米,取三合,以汁煮米作粥。
空腹食之,佳。
《必效方》:療癖。
取車下李人,微湯退去皮及并人者,與幹面相拌,搗之為餅。
如猶幹和淡水,如常搜面作餅,大小一如病人掌。
為二餅,微炙使黃,切#15令至熟。
空腹食一枚,當快利。
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
若至午後痢不止,即以醋飯止之。
利後當虛。
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
無不效。
《食療》雲:氣結者,酒服人四十九粒,更瀉尤良。
又破癖氣,能下四肢水。
《外台秘要》:張文仲治齲齒。
以郁李根白皮,水煮濃汁含之。
冷即易,吐出蟲。
《楊氏産乳方》:療身體腫滿水氣急,卧不得。
郁李人一大合搗為末,和麥面搜作餅子與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差。
《衍義》曰:郁李人,其子如禦李子,至紅熟堪啖,微澀。
其人,湯去皮,研極爛,入生龍腦,點赤目。
陝西甚多。
根煎湯,渫風蚛牙。
莽草 味辛,苦,溫,有毒。
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
殺蟲魚。
療喉痹不通,乳難。
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
一名葞,一名春草。
生上谷山谷及冤句。
五月采葉,陰幹。
《圖經》曰:莽草,亦曰?草。
出上谷及冤句,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
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
五月、七月采葉,陰幹。
一說藤生,繞木石間中古方治風毒痹厥諸酒,皆用?草。
今醫家取其葉煎湯,熱含少頃間吐之,以治牙齒風蚛甚效。
此木也,而《爾雅˙釋草》雲:葞,春草。
釋曰:藥草,莽草也。
郭璞雲:一名芒,芒、?,音近故爾。
然謂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藥性論》雲:?草,臣。
能治氣#16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疬,除濕風,不入湯服。
主頭瘡白秃,殺蟲。
與白斂、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貼#17毒腫,幹即更易上
楝實 味苦,寒,有小毒。
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一名金鈴子,俗呼為苦楝。
根,微寒。
療蛔蟲,利大腸。
生荊山山谷。
《圖經》曰:楝實,即金鈴子也。
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
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
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間。
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采實。
其根采無時。
陶隐居雲:處處有。
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葉佩之,雲辟惡。
其根以苦酒摩塗疥,甚良。
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唐本》注雲: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
用當取雌者。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楝實,亦可單用。
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服。
《日華子》雲:楝皮,苦,微毒。
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癞,小便#10壯熱,并煎湯浸洗。
服食須是生子者#11。
雌樹皮一兩,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殺毒,瀉多以冷粥止,不瀉以熱蔥粥發。
無子雄樹,吐瀉殺人。
雷公雲:凡釆得後曬幹,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
勿單用。
其核碎捶,用漿水煮一伏時了。
如用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又花落子,謂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治長蟲。
楝實,淳苦酒中漬宿,以綿裹,塞谷道中三寸許,日易之。
《經驗方》:小兒谷蟲,定疼痛。
抵聖散:以苦楝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水一盞,末一錢,煎取二分,放冷,待發時服之。
又方:治髒毒下血。
以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
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又方:治丈夫髒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
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捶微破,面二升,同于銅鍋内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
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服并得,其面、巴豆不用也。
椿木 葉味苦,有毒。
主洗瘡疥,風疽。
水煮藥汁用之。
皮,主甘?。
樗木 根、葉,尤良。
《圖經》曰:椿木、樗木,舊并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
二木形幹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
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
其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
立于途,匠者不顧是也。
并采無時。
《唐本》注雲:二樹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實為别也。
陳藏器雲:樗木,味苦,有小毒。
皮主赤白久痢,口鼻中疳蟲,去疥?,主鬼疰傳屍,蠱毒下血。
根皮去鬼氣,取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宿浸,絞取汁,溫#12一沸。
三五日一度服。
葉似椿,北人呼為山椿,江東人呼為虎目。
葉脫處有痕,如白樗,散木也。
唐本先附。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樗白皮,使,味苦,微熱,無毒。
能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蕭炳雲:樗皮,主疳痢,得地榆同療之,根皮尤良,俗呼為虎眼樹。
《本經》椿木,殊不相似。
《日華子》雲:樗皮,溫,無毒。
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
入藥蜜炙用。
雷公雲: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頭者上。
及不用莖、葉,隻用根,釆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剉,用袋盛挂屋南畔,陰幹用。
偏利溺澀也。
《肘後方》:治小兒頭生白秃,發不生出。
椿、楸、桃葉心取汁,傅之,大效。
《經驗方》:治髒毒赤白痢。
香椿淨洗刷#13,剝取皮,日幹,為末。
飲下一錢,立效。
《楊氏産乳方》:療疳痢困重。
樗白皮搗面拌作小顆子。
日曬少時,又拌,凡三過,水煮至熟,加盥、醋、酒亦得,頻服,多少量兒大小。
《衍義》曰:椿木葉,椿、樗皆臭。
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
世以無花不實,木身大,其幹端直者為椿。
椿用木葉。
其有花而莢,木身小,幹多迂嬌#14者為樗。
樗用根、葉、莢。
故日未見椿上有莢者,惟樗木上有。
又有樗雞,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甚明。
用椿木葉,樗木根、葉、莢者,宜依此推窮。
郁李人 味酸,平,無毒。
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根,主齒龈腫,齲丘禹切齒,堅齒,去白蟲。
一名爵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
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
五月、六月采根。
《圖經》曰:郁李人,《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今處處有之。
木高五六尺,枝條、花、葉皆若李,惟子小若櫻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随子熟。
六月采根并實,取核中仁用。
陸機《草木疏》雲:棠棣,即郁李也。
一名雀梅,亦日車下李。
所在山中皆有。
其花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實如李子,可食。
今近京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用。
《藥性論》雲:郁李人,臣,味苦、辛。
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
根治齒痛,宣結氣,破結聚。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
子熟赤色,亦可啖之。
《日華子》雲:郁李人。
通治五髒,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又雲:根,涼,無毒。
治小兒熱發,作湯浴,風蚛牙,濃煎含之。
雷公雲:凡采得,先湯浸,卻削上尖、去皮令争,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幹,研如膏用。
韋宙《獨行方》:療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
以郁李人十二個,搗碎,水研取汁,薏苡人搗碎如粟米,取三合,以汁煮米作粥。
空腹食之,佳。
《必效方》:療癖。
取車下李人,微湯退去皮及并人者,與幹面相拌,搗之為餅。
如猶幹和淡水,如常搜面作餅,大小一如病人掌。
為二餅,微炙使黃,切#15令至熟。
空腹食一枚,當快利。
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
若至午後痢不止,即以醋飯止之。
利後當虛。
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
無不效。
《食療》雲:氣結者,酒服人四十九粒,更瀉尤良。
又破癖氣,能下四肢水。
《外台秘要》:張文仲治齲齒。
以郁李根白皮,水煮濃汁含之。
冷即易,吐出蟲。
《楊氏産乳方》:療身體腫滿水氣急,卧不得。
郁李人一大合搗為末,和麥面搜作餅子與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差。
《衍義》曰:郁李人,其子如禦李子,至紅熟堪啖,微澀。
其人,湯去皮,研極爛,入生龍腦,點赤目。
陝西甚多。
根煎湯,渫風蚛牙。
莽草 味辛,苦,溫,有毒。
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
殺蟲魚。
療喉痹不通,乳難。
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
一名葞,一名春草。
生上谷山谷及冤句。
五月采葉,陰幹。
《圖經》曰:莽草,亦曰?草。
出上谷及冤句,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
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
五月、七月采葉,陰幹。
一說藤生,繞木石間中古方治風毒痹厥諸酒,皆用?草。
今醫家取其葉煎湯,熱含少頃間吐之,以治牙齒風蚛甚效。
此木也,而《爾雅˙釋草》雲:葞,春草。
釋曰:藥草,莽草也。
郭璞雲:一名芒,芒、?,音近故爾。
然謂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藥性論》雲:?草,臣。
能治氣#16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疬,除濕風,不入湯服。
主頭瘡白秃,殺蟲。
與白斂、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貼#17毒腫,幹即更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