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按《藥性論》雲:皂莢,使。
主破堅症,腹中痛,能堕胎。
又曰:将皂莢于酒中,取盡其精,于火内煎之成膏,塗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
陳藏器雲:鬼皂莢作浴湯,去風瘡疥癬,挼葉去衣垢,沐頭長發#6。
生江南澤畔,如皂莢,高一二尺。
《日華子》雲: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
入藥去皮、子,以酥炙用。
雷公雲:凡使,須要赤膩肥并不蚛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複炙,酥盡為度。
然出捶之,去子搗篩。
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
揀取圓滿堅硬不蚛者,用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裡白嫩肉,消去黃,用銅刀細切,于日中幹用,其子消人腎氣。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
用皂角燒作灰為末,非時新汲水一中盞,生姜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
先用暖水淋浴後服藥,須臾汗出愈。
《外台秘要》:治卒中風口喎。
以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以三年大醋和。
左喎塗左,右喎塗右,幹更傅之,差。
又方:溺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綿裹,内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千金方》:齆鼻。
炙皂角末如小豆,以竹管吹入鼻中。
《肘後方》:卒腫滿身面洪大。
皂角剝炙令黃,剉三升,酒一鬥漬,合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頻作。
《經驗方》:治食氣遍身黃腫,氣喘,食不得,心胸滿間。
不蛀皂角去皮及子,塗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陳橘皮湯下,日三服。
隔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
如常服,消酒食。
《梅師方》:治霍亂轉筋。
皂莢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
《孫真人方》:治大小便不通,關格不利。
燒皂莢細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簡要濟衆方》:治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吐涎方:皂角一挺去皮,塗豬脂炙令黃色,為末。
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
如氣實脈盛,調下二錢匕。
如牙關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吐出風涎差。
《靈苑方》:治急喉閉,逡巡不救方:以皂莢去皮、子,生半兩為末。
每服少許,以箸頭點腫處,更以醋調藥末,厚傅項下,須臾便破,少血出,即死愈。
《孫尚藥方》: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昏#7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斯須不治,便為大病,故傷人也。
此證風涎潮于上,膈痹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角四挺,須是肥實不蚛,削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通瑩者,二味同搗羅為細末,再研為散。
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
不大嘔吐,隻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
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
不可便大段吐之,恐過傷人命。
累經效,不能盡述。
《感應神仙傳》: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梁崩倒,肌膚有瘡如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
因為洋州駱谷子歸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名姓,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灰,蒸久曬研為末。
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服。
一旬鬓發再生,肌膚悅潤,愈,眼目倍常明。
得此方後卻入山,不知所之,又鐵砧以煅金銀,雖百十年不朽,以捶皂莢,則一夕碎破。
《衍義》曰:皂莢,其子炒,春去赤皮、仁。
将骨浸軟,煮熟,以糖漬之,可食。
主倡導五髒風熱壅。
其莢不蚛肥者,微炙,為末一兩,入生白礬末半兩,膩粉半兩。
風涎潮塞氣不通,溫水調一二錢。
但過咽關,須吐涎。
凡用白礬者,分隔下涎也。
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朮服,辟溫疫邪濕氣。
诃梨勒 味苦,溫,無毒。
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
生交、愛州。
《圖經》曰:诃梨勒,生交、愛州,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
株似木梡,花白。
子似栀子,青黃色,皮肉相着。
七月、八月實熟時采,六路者佳。
《嶺南異物志》雲: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
每歲州貢,隻以此寺者。
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苦#8。
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
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
今其寺謂之幹明,舊木猶有六七株。
古井亦在。
南梅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
劉禹錫《傳信方》雲: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差,轉為白膿。
令狐将軍傳此法:用诃梨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
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
《藥性論》雲:诃梨勒,使,亦可單用,味苦、甘。
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結氣,止水道,黑髭發。
《日華子》雲: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贲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懷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腸悶氣喘。
并患痢人後分急痛,并産後陰痛,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通手後洗。
禹錫雲:按蕭炳雲:苦、酸。
下宿物,止腸澼久洩,赤白痢。
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
雷公雲:凡使,勿用毗梨勒、?梨勒、榔精勒、雜路勒,若诃梨勒文隻有六路。
或多或少,并是雜路勒,毗路勒個個毗,雜路勒皆圓路,文或八路至十三路,号曰榔精勒,多澀,不入用。
凡修事,先于酒内浸,然後蒸一伏時。
其诃梨勒、以刀削路,細剉,焙幹用之。
《經驗方》: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
生诃梨一枚,含之咽汁。
差後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槟榔湯一碗服之,立便有味。
此知連州銀坑官成密#9方。
《外台秘要》:治一切風痰,風霍亂,食不消,大便澀。
诃梨三枚,搗取皮。
和酒頓服,三五度良。
《廣濟方》:治嘔逆不能食。
诃梨勒皮二兩,去核,熬為末,一蜜和丸梧桐子大。
一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孫真人方》:治常患氣。
诃梨三枚,濕紙裹煨,紙幹即剝去核,細嚼。
以生乳一升,下之,日三服。
《衍義》曰:诃梨勒,氣虛人亦宜。
緩緩煨熱,少服。
此物雖澀腸,而又洩氣,蓋其味苦澀。
柳花 味苦,寒,無毒。
主風水黃疸,面熱黑,痂疥惡瘡,金瘡。
一名柳絮。
葉,主馬疥痂瘡。
取煎煮以洗馬疥,立愈。
又療心腹内血,止痛。
實,主潰癰,逐膿血。
子汁,療渴。
生琅邪川澤。
陶隐居雲:柳,即今水楊柳也。
花熟,随風狀如飛雪。
陳元方以為譬,當用其未開時。
子亦随花飛,正應水漬汁爾。
柳花亦宜貼灸瘡。
皮、葉療漆瘡。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苦柳花,使。
主止血,治濕痹,四肢孿急,膝痛。
《日華子》曰:葉治天行熱病,丁瘡,傳屍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服金石藥人發大熱悶,并下水氣。
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
牙痛煎含,枝煎汁可消食也。
《外台秘要》:治黃疸。
柳枝以水一鬥,煮取濃汁半升,服令盡。
《衍義》曰:柳華,《經》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
及其華幹,絮方出,又謂之柳絮。
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
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丁之類,多不因種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
陳藏器之說是。
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風,狀如飛雪。
誤矣。
《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
注: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其子極細,如人妄因極小,妄果至大,是知小
主破堅症,腹中痛,能堕胎。
又曰:将皂莢于酒中,取盡其精,于火内煎之成膏,塗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
陳藏器雲:鬼皂莢作浴湯,去風瘡疥癬,挼葉去衣垢,沐頭長發#6。
生江南澤畔,如皂莢,高一二尺。
《日華子》雲: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
入藥去皮、子,以酥炙用。
雷公雲:凡使,須要赤膩肥并不蚛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複炙,酥盡為度。
然出捶之,去子搗篩。
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
揀取圓滿堅硬不蚛者,用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裡白嫩肉,消去黃,用銅刀細切,于日中幹用,其子消人腎氣。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
用皂角燒作灰為末,非時新汲水一中盞,生姜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
先用暖水淋浴後服藥,須臾汗出愈。
《外台秘要》:治卒中風口喎。
以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以三年大醋和。
左喎塗左,右喎塗右,幹更傅之,差。
又方:溺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綿裹,内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千金方》:齆鼻。
炙皂角末如小豆,以竹管吹入鼻中。
《肘後方》:卒腫滿身面洪大。
皂角剝炙令黃,剉三升,酒一鬥漬,合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頻作。
《經驗方》:治食氣遍身黃腫,氣喘,食不得,心胸滿間。
不蛀皂角去皮及子,塗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陳橘皮湯下,日三服。
隔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
如常服,消酒食。
《梅師方》:治霍亂轉筋。
皂莢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
《孫真人方》:治大小便不通,關格不利。
燒皂莢細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簡要濟衆方》:治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吐涎方:皂角一挺去皮,塗豬脂炙令黃色,為末。
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
如氣實脈盛,調下二錢匕。
如牙關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吐出風涎差。
《靈苑方》:治急喉閉,逡巡不救方:以皂莢去皮、子,生半兩為末。
每服少許,以箸頭點腫處,更以醋調藥末,厚傅項下,須臾便破,少血出,即死愈。
《孫尚藥方》: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昏#7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斯須不治,便為大病,故傷人也。
此證風涎潮于上,膈痹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角四挺,須是肥實不蚛,削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通瑩者,二味同搗羅為細末,再研為散。
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
不大嘔吐,隻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
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
不可便大段吐之,恐過傷人命。
累經效,不能盡述。
《感應神仙傳》: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梁崩倒,肌膚有瘡如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
因為洋州駱谷子歸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名姓,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灰,蒸久曬研為末。
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服。
一旬鬓發再生,肌膚悅潤,愈,眼目倍常明。
得此方後卻入山,不知所之,又鐵砧以煅金銀,雖百十年不朽,以捶皂莢,則一夕碎破。
《衍義》曰:皂莢,其子炒,春去赤皮、仁。
将骨浸軟,煮熟,以糖漬之,可食。
主倡導五髒風熱壅。
其莢不蚛肥者,微炙,為末一兩,入生白礬末半兩,膩粉半兩。
風涎潮塞氣不通,溫水調一二錢。
但過咽關,須吐涎。
凡用白礬者,分隔下涎也。
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朮服,辟溫疫邪濕氣。
诃梨勒 味苦,溫,無毒。
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
生交、愛州。
《圖經》曰:诃梨勒,生交、愛州,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
株似木梡,花白。
子似栀子,青黃色,皮肉相着。
七月、八月實熟時采,六路者佳。
《嶺南異物志》雲: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
每歲州貢,隻以此寺者。
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苦#8。
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
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
今其寺謂之幹明,舊木猶有六七株。
古井亦在。
南梅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
劉禹錫《傳信方》雲: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差,轉為白膿。
令狐将軍傳此法:用诃梨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
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
《藥性論》雲:诃梨勒,使,亦可單用,味苦、甘。
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結氣,止水道,黑髭發。
《日華子》雲: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贲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懷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腸悶氣喘。
并患痢人後分急痛,并産後陰痛,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通手後洗。
禹錫雲:按蕭炳雲:苦、酸。
下宿物,止腸澼久洩,赤白痢。
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
雷公雲:凡使,勿用毗梨勒、?梨勒、榔精勒、雜路勒,若诃梨勒文隻有六路。
或多或少,并是雜路勒,毗路勒個個毗,雜路勒皆圓路,文或八路至十三路,号曰榔精勒,多澀,不入用。
凡修事,先于酒内浸,然後蒸一伏時。
其诃梨勒、以刀削路,細剉,焙幹用之。
《經驗方》: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
生诃梨一枚,含之咽汁。
差後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槟榔湯一碗服之,立便有味。
此知連州銀坑官成密#9方。
《外台秘要》:治一切風痰,風霍亂,食不消,大便澀。
诃梨三枚,搗取皮。
和酒頓服,三五度良。
《廣濟方》:治嘔逆不能食。
诃梨勒皮二兩,去核,熬為末,一蜜和丸梧桐子大。
一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孫真人方》:治常患氣。
诃梨三枚,濕紙裹煨,紙幹即剝去核,細嚼。
以生乳一升,下之,日三服。
《衍義》曰:诃梨勒,氣虛人亦宜。
緩緩煨熱,少服。
此物雖澀腸,而又洩氣,蓋其味苦澀。
柳花 味苦,寒,無毒。
主風水黃疸,面熱黑,痂疥惡瘡,金瘡。
一名柳絮。
葉,主馬疥痂瘡。
取煎煮以洗馬疥,立愈。
又療心腹内血,止痛。
實,主潰癰,逐膿血。
子汁,療渴。
生琅邪川澤。
陶隐居雲:柳,即今水楊柳也。
花熟,随風狀如飛雪。
陳元方以為譬,當用其未開時。
子亦随花飛,正應水漬汁爾。
柳花亦宜貼灸瘡。
皮、葉療漆瘡。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苦柳花,使。
主止血,治濕痹,四肢孿急,膝痛。
《日華子》曰:葉治天行熱病,丁瘡,傳屍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服金石藥人發大熱悶,并下水氣。
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
牙痛煎含,枝煎汁可消食也。
《外台秘要》:治黃疸。
柳枝以水一鬥,煮取濃汁半升,服令盡。
《衍義》曰:柳華,《經》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
及其華幹,絮方出,又謂之柳絮。
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
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丁之類,多不因種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
陳藏器之說是。
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風,狀如飛雪。
誤矣。
《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
注: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其子極細,如人妄因極小,妄果至大,是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