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關燈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木部下品 巴豆 味辛,溫,生溫熟寒,有毒。

    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髒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貓毒。

    可煉餌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

    一名巴椒。

    生巴郡川谷。

    八月采,陰幹。

    用之去心、皮。

    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圖經》曰:巴豆,出巴郡川谷。

    今嘉、眉、戎州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

    葉如櫻桃而厚大,初生青,後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複漸生,至四月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花發成穗,微黃色。

    五六月結實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白,類白豆蔻,漸漸自落,即收之。

    一房共有三瓣,一瓣有實一粒,一房共實三#1粒也。

    戎州出者,殼上有縱文,隐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

    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它處稀有。

     陶隐居雲:出巴郡。

    似大豆,最能瀉人,新者佳,用之皆去心皮,乃秤。

    又熬令黃黑,别搗如膏,乃和丸散爾。

    道方亦有煉餌法,服之乃言神仙。

    人吞一枚便欲死。

    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爾。

     《唐本》注雲:樹高丈餘。

    葉似櫻桃葉,頭微赤,十二月葉漸凋,至四月落盡,五月葉漸生,七月花,八月結實,九月成,十月采。

    其子三枚共蒂,各有殼裹。

    出眉州、嘉州者良。

     陳藏器曰:巴豆,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内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并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之,以飲壓令下。

    少間腹内熱如火,痢出惡物。

    雖痢不虛,若久服亦不瀉。

    白膜破者棄之。

     《日華子》雲:通宣一切病,洩壅滞,除風補勞,健胃開脾,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髒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癞丁腫。

    凡合丸散,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

     雷公雲:凡使巴之與豆及剛子,須在仔細認,勿誤用,殺人。

    巴顆小緊實,色黃;豆即顆有三棱,色黑;若剛子,顆小似棗核,兩頭尖。

    巴與豆即用,剛子勿使。

    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巴豆了,研膏後用。

    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

    盡為度。

     《聖惠方》:治中風口喎。

    巴豆七枚,去皮爛研。

    喎左塗右手心,喎右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即便正,洗去藥并頻抽掣中指。

    又方:治牙疼。

    用巴豆一粒,煨至黃熟,去殼,用蒜一瓣,切一頭,作蓋,剜去中心,可安巴豆在内,以蓋子合之。

    用綿裹,随患處左右塞耳中。

     《外台秘要》:文仲#2方,主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腫#3。

    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黃,搗丸如小豆大。

    水下二丸,以利為度。

    勿飲酒。

     《千金方》: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

    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

    每服一丸,水下。

    欲吐者,服二丸。

     《千金翼》:治小兒身腫,并手足腫兼瘾疹。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以水二升,煎取一升,用綿于湯中随手拭之。

     《經驗方》:治耳卒聾。

    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

    又方:治箭镞入骨不可拔。

    取巴豆微熬,與蜣螂同研,塗所傷處,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動箭镞,即拔之,立出。

     《十全方》:治疥瘡。

    巴豆十粒,火炮過黃色,去皮膜,右順手研如面,入酥少許,膩粉少許,同研勻,爪破,以竹篦子點藥,不得落眼裹及外腎上。

    如熏炙着外腎,以黃丹塗,甚妙。

     蜀椒 味辛,溫、大熱,有毒。

    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洩精,女子字乳餘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鬼疰蠱毒,殺蟲、魚毒。

    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

    開腠理,通血脈,堅齒發,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

    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

    一名巴椒,一名蓎藙蓎音唐,藙音毅。

    生武都川谷及巴郡。

    八月采實,陰幹。

    杏仁為之使,畏款冬。

     《圖經》曰: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歸、峽及蜀川、陝洛間人家多作園圃種之。

    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鋒刺。

    葉堅而滑,可煮飲食,甚辛香。

    四月結子,無花,但生于葉間,如小豆顆而圓,皮紫赤,八月釆實,焙幹。

    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莖、實都相類,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裡白、氣味濃烈耳。

     《藥性論》雲:椒目,使,治十二種水氣。

    味苦、辛,有小毒。

    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蠟溶為筒子,内耳中,抽腎氣虛,耳中如風水嗚,或如打鐘磬之聲,若暴聾,一日一易,若神驗。

     《唐本》注雲:椒目,味苦,寒,無毒。

    主水腹脹滿,利小便。

    今椒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日華子》雲:漢椒,破症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産後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

    椒目主膀胱急。

    又雲:椒葉,熱,無毒。

    治贲豚,伏梁氣及内外腎釣,并霍亂轉筋。

     雷公雲:一名南椒。

    凡使,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須酒拌令濕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除向下火四畔,無氣後取出,使入瓷器中盛,勿令傷風用也。

     《聖惠方》:治因熱取涼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

    用刀破蛇尾,内生椒三二粒,裹着,須臾即出。

     《外台秘要》:治瘡腫。

    生椒末、面、釜下土末之,以大醋和,傅之。

     《千金方》: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

    取生椒擇之洗淨,以布帛裹着丸囊,令厚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之,取出#4差。

     《孫真人方》:十月勿食椒,食之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又方:治心腹俱痛。

    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鬥門方》:治腹内虛冷,久服駐顔。

    用生椒擇去不拆者,除其黑子,用四十粒,以漿水浸經一宿,盡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

    去積年冷,暖髒腑,久服則能駐顔,黑發,明目,令人思飲食,妙。

     《勝金方》:治好食生茶。

    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桐子大,茶下十丸。

     《衍義》曰:蜀椒,須微炒使汗出,又須去附紅黃殼。

    去殼之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椿#5之。

    播取紅,如未盡,更揀,更椿,以盡為度。

    凡用椒須如此。

    其中子謂之椒目,治盜汗尤功。

    将目微炒,搗為極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

    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皂莢 味辛、鹹,溫,有小毒。

    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谷,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

    可為沐藥,不入湯。

    生雍州川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

    九月、十月采莢,陰幹。

    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圖經》曰:皂莢,出雍州川谷及魯鄒縣,今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

    木極有高大者。

    此有三種:《本經》雲:形如豬牙者良。

    陶隐居雲:長尺二者良。

    《唐》注雲:長六寸,圓厚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豬牙皂莢,所用雖殊,大抵性味不相遠。

     《唐本》注雲: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厚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禹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