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意,瓊森疑惑,今略不取,求其《經》而可矣。
其白棘,乃取其肥盛,紫色,枝上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曰白棘。
取白之意,不過如此。
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開花也,餘無他義。
今人燒枝取油,塗垢發,使垢解。
仙人杖 味鹹,平一雲冷,無毒。
主哕氣嘔逆,辟痁,小兒吐乳,大人吐食,并水煮服,小兒驚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
又主痔病,燒為末,服方寸匕。
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
苦筀竹多生此。
又别一種仙人杖,味甘,小溫,無毒。
久服長生,堅筋骨,令人不老。
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風冷。
生劍南平澤。
葉似苦苣,叢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毗梨勒 味苦,寒,無毒。
功用與庵摩勒同。
出西域及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
《唐本》注雲: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
核似诃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
唐本先附。
《日華子》雲:下氣,止瀉痢。
郁金香 味苦,溫,無毒。
主蠱野諸毒,心氣鬼疰,鴉鹘等臭。
陳氏雲:其香十二葉,為百草之英。
按《魏略》雲:生大秦國。
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今附。
禹錫雲:按陳藏器雲:郁金香,平。
入諸香藥用之。
《說文》此香,芳草也。
十二葉為貫,采以煮之用為鬯,為百草之英,合而釀酒,以降神也。
以此言之,則草也,不當附于木部。
紫藤 味甘,微溫,有小毒。
作煎如糖下水良。
花挼碎拭酒醋白腐壞。
子作角。
其中人熬令香着酒中,令不敗,酒敗者用之亦正。
四月生紫花可愛,人亦種之。
江東呼為招豆藤,皮着樹,從心重重有皮。
今附。
陳藏器雲:主水癊病。
京都人亦種之,以飾庭也。
合歡 味甘、平,無毒。
主安五髒,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
生益州山谷。
《圖經》曰:合歡,夜合也。
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間。
木似梧桐,枝甚柔弱。
葉似皂莢、槐等,極細而又密,互相交結。
每一風來,辄似相解了,不相牽綴。
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
五月花發,紅白色,瓣上若絲茸,然至秋而實作莢,子極薄細。
采皮及葉用,不拘時月。
《衍義》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蘸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
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
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日續筋骨。
《經》中不言。
伏牛花 味苦、甘,平,無毒。
療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節疼痛。
作湯,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
一名隔虎刺花。
花黃色,生蜀地,所在皆有。
三月采。
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蜀近郡有之,多生川澤中。
葉青細,似黃檗葉而不光。
莖赤有刺。
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
三月采,陰幹。
天竺桂 味辛,溫,無毒。
主腹内諸冷,血氣脹,功用似桂。
皮薄不過烈。
生西胡國。
今附。
《海藥》: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
補暖腰腳,破産後惡血,治血痢腸風,功力與桂心同,方醫家少用。
折傷木 味甘、鹹,平,無毒。
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産後血悶,止痛。
酒、水煮濃汁飲之。
生資州山谷。
《唐本》注雲:藤生繞樹上#25,葉似菵草葉而光厚。
八月、九月采莖,日幹。
唐本先附。
桑花 暖,無毒。
建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
此不是桑椹花,即是桑樹上白癬,如地錢花樣。
又主盜汗,書雲止鹹。
未試。
《聖惠方》:治膀胱虛熱,下砂石,澀痛,利水道,燒灰研,食前溫酒調下一錢匕。
梫木 味苦,平,無毒。
破産後血,煮服之。
葉搗碎封蛇咬,亦洗瘡癬。
樹如石榴,葉細,高丈餘。
四月開花,白如雪。
生江東、林筤間。
倒挂藤 味苦,無毒。
主一切老血及産後諸疾,結痛血上欲死。
煮汁服。
生深山。
如懸鈎有逆刺,倒挂于樹葉尖而長也。
故木砧 一名百味。
無毒。
主人病後食勞複。
取發當時來參病人行止腳下土如錢許,男病左,女病右,和砧上垢,及鼠頭一枚,無即以鼠屎三七,煮服之,神效。
又卒心腹痛。
取砧上垢,着人鞋履底悉穿,又?幾上屑,燒傳吻上嚵瘡。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二十三竟 #1者:原作『煮』,據晦明軒本改。
#2相:原作『用』,據晦明軒本改。
#3疱:原作『炮』,據晦明軒本改。
#4片:晦明軒本作『斤』。
#5内:晦明軒本作『肉』。
#6吳: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7陵苕:此二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8生:原作『且』,據晦明軒本改。
#9木:原作『本』,據晦明軒本改。
#10律: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1甘:晦明軒本無『甘」字。
#12木:原作『味』,據晦明軒本改。
#13嶺:晦明軒本作『南』。
#14?:原作『病』,據晦明軒本改。
#15腦:晦明軒本作『經』。
#16一:晦明軒本作『三』。
#17梓:原作『桐』,據晦明軒本改。
#18傳信方:此誤,下文當為『圖經』所引。
#19常:晦明軒本作『當』。
#20目:晦明軒本作『澀』。
#21蜀:原作『一』,據晦明軒本改。
#22又似:原作『二』,據晦明軒本改。
#23止:晦明軒本作『上』。
#24李:晦明軒本作『俚』。
#25繞樹上:原作『統木』,據晦明軒本改。
其白棘,乃取其肥盛,紫色,枝上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曰白棘。
取白之意,不過如此。
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開花也,餘無他義。
今人燒枝取油,塗垢發,使垢解。
仙人杖 味鹹,平一雲冷,無毒。
主哕氣嘔逆,辟痁,小兒吐乳,大人吐食,并水煮服,小兒驚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
又主痔病,燒為末,服方寸匕。
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
苦筀竹多生此。
又别一種仙人杖,味甘,小溫,無毒。
久服長生,堅筋骨,令人不老。
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風冷。
生劍南平澤。
葉似苦苣,叢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毗梨勒 味苦,寒,無毒。
功用與庵摩勒同。
出西域及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
《唐本》注雲: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
核似诃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
唐本先附。
《日華子》雲:下氣,止瀉痢。
郁金香 味苦,溫,無毒。
主蠱野諸毒,心氣鬼疰,鴉鹘等臭。
陳氏雲:其香十二葉,為百草之英。
按《魏略》雲:生大秦國。
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今附。
禹錫雲:按陳藏器雲:郁金香,平。
入諸香藥用之。
《說文》此香,芳草也。
十二葉為貫,采以煮之用為鬯,為百草之英,合而釀酒,以降神也。
以此言之,則草也,不當附于木部。
紫藤 味甘,微溫,有小毒。
作煎如糖下水良。
花挼碎拭酒醋白腐壞。
子作角。
其中人熬令香着酒中,令不敗,酒敗者用之亦正。
四月生紫花可愛,人亦種之。
江東呼為招豆藤,皮着樹,從心重重有皮。
今附。
陳藏器雲:主水癊病。
京都人亦種之,以飾庭也。
合歡 味甘、平,無毒。
主安五髒,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
生益州山谷。
《圖經》曰:合歡,夜合也。
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間。
木似梧桐,枝甚柔弱。
葉似皂莢、槐等,極細而又密,互相交結。
每一風來,辄似相解了,不相牽綴。
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
五月花發,紅白色,瓣上若絲茸,然至秋而實作莢,子極薄細。
采皮及葉用,不拘時月。
《衍義》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蘸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
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
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日續筋骨。
《經》中不言。
伏牛花 味苦、甘,平,無毒。
療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節疼痛。
作湯,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
一名隔虎刺花。
花黃色,生蜀地,所在皆有。
三月采。
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蜀近郡有之,多生川澤中。
葉青細,似黃檗葉而不光。
莖赤有刺。
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
三月采,陰幹。
天竺桂 味辛,溫,無毒。
主腹内諸冷,血氣脹,功用似桂。
皮薄不過烈。
生西胡國。
今附。
《海藥》: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
補暖腰腳,破産後惡血,治血痢腸風,功力與桂心同,方醫家少用。
折傷木 味甘、鹹,平,無毒。
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産後血悶,止痛。
酒、水煮濃汁飲之。
生資州山谷。
《唐本》注雲:藤生繞樹上#25,葉似菵草葉而光厚。
八月、九月采莖,日幹。
唐本先附。
桑花 暖,無毒。
建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
此不是桑椹花,即是桑樹上白癬,如地錢花樣。
又主盜汗,書雲止鹹。
未試。
《聖惠方》:治膀胱虛熱,下砂石,澀痛,利水道,燒灰研,食前溫酒調下一錢匕。
梫木 味苦,平,無毒。
破産後血,煮服之。
葉搗碎封蛇咬,亦洗瘡癬。
樹如石榴,葉細,高丈餘。
四月開花,白如雪。
生江東、林筤間。
倒挂藤 味苦,無毒。
主一切老血及産後諸疾,結痛血上欲死。
煮汁服。
生深山。
如懸鈎有逆刺,倒挂于樹葉尖而長也。
故木砧 一名百味。
無毒。
主人病後食勞複。
取發當時來參病人行止腳下土如錢許,男病左,女病右,和砧上垢,及鼠頭一枚,無即以鼠屎三七,煮服之,神效。
又卒心腹痛。
取砧上垢,着人鞋履底悉穿,又?幾上屑,燒傳吻上嚵瘡。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二十三竟 #1者:原作『煮』,據晦明軒本改。
#2相:原作『用』,據晦明軒本改。
#3疱:原作『炮』,據晦明軒本改。
#4片:晦明軒本作『斤』。
#5内:晦明軒本作『肉』。
#6吳: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7陵苕:此二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8生:原作『且』,據晦明軒本改。
#9木:原作『本』,據晦明軒本改。
#10律: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1甘:晦明軒本無『甘」字。
#12木:原作『味』,據晦明軒本改。
#13嶺:晦明軒本作『南』。
#14?:原作『病』,據晦明軒本改。
#15腦:晦明軒本作『經』。
#16一:晦明軒本作『三』。
#17梓:原作『桐』,據晦明軒本改。
#18傳信方:此誤,下文當為『圖經』所引。
#19常:晦明軒本作『當』。
#20目:晦明軒本作『澀』。
#21蜀:原作『一』,據晦明軒本改。
#22又似:原作『二』,據晦明軒本改。
#23止:晦明軒本作『上』。
#24李:晦明軒本作『俚』。
#25繞樹上:原作『統木』,據晦明軒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