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三

關燈
序雲:五倍子,治腸虛洩痢,熟湯服。

     《博濟方》: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爛,浮翳、瘀肉侵睛。

    神效驅風散、五倍子一兩,蔓荊子一兩半,同杵末。

    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内煎及一盞澄滓,熱淋洗。

    留滓二服,又依前煎淋洗。

    大能明眼目,去澀癢。

     《經驗後方》:治小兒吐不定。

    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同搗末。

    每服米泔調下半錢匕,瘥。

     《衍義》曰:五倍子,今染家亦用。

    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蜜蒙花 味甘,平、微寒,無毒。

    主青盲膚翳,赤目#20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麸豆及疳氣攻眼。

    生益州川谷。

    樹高丈餘。

    葉似冬青葉而厚,背色白有細毛。

    二月、三月采花。

     《圖經》曰:蜜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21中州郡皆有之。

    木高丈餘。

    葉似冬青葉而厚,背白色有細毛,又似#22橘葉。

    花微紫色。

    二月、三月采花,暴幹用。

    此木類而在草部,不知何至于此。

     雷公雲:凡使,先揀令淨,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幹,卻拌蜜令潤,蒸從卯至酉出,日幹。

    如此拌蒸三度,又卻日幹用。

    每修事一兩,用酒八兩浸,待色變,用蜜半兩蒸為度。

    此元名小錦花。

     《衍義》曰:蜜蒙花,利州路甚多。

    葉,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

    蓋柔而不光潔,而不深綠,花細碎,數十房成一朵,冬生春開。

    此木也,今居草部,恐未盡。

     墨 味辛,無毒。

    止血生肌膚,合金瘡,主産後血運崩中,卒下血,醋摩服之。

    亦主眯目,物芒入目,摩點瞳子止#23。

    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搗篩和水溫服之。

    好墨入藥,粗者不堪。

     《衍義》曰:墨,松之煙也。

    世有以栗草灰僞為者,不可用。

    須松煙墨方可入藥。

    然惟遠煙為佳。

    今高麗國每貢墨于中國,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可入藥;此蓋未達不敢嘗之義。

    又治大吐血,好墨細末二錢,以白湯化阿膠清調,稀稠得所,頓服,熱多者尤相宜。

    又鄜、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煙甚濃,其煤可為墨,黑光如漆,松煙不及。

    其識又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藥,當附于此。

     棘刺花 味苦,平,無毒。

    主金瘡内漏。

    冬至後百二十日采之。

    實,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

    生道傍,四月采。

    一名菥蓂,一名馬朐,一名刺原。

    又有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

     陶隐居雲:此一條又相違越,恐李#24言多是,然複道其花一名菥蓂,此恐别是一物,不關棗針也。

    今俗人皆用天門冬苗,吾亦不許,門冬苗乃是好作飲,益人,正自不可當棘刺爾。

     禹錫雲:按《蜀本》注雲:棘有赤白二種。

    《切韻》曰:棘,小棗也。

    田野間多有之,叢高三二尺,花、葉、莖、實俱似棗也。

     《聖惠方》:治小兒一切疳。

    用刺針、瓜蒂等分末,吹入鼻中,日二。

     安息香 味辛、苦,平,無毒。

    主心腹惡氣,鬼疰。

    出西戎。

    似松脂,黃黑色,為塊。

    新者亦柔韌音刃。

     禹錫雲:按蕭炳雲:燒之去鬼來神。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安息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

    長三丈,皮色黃黑。

    葉有四角,經寒不凋。

    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

    刻其樹皮,其膠如饴,名安息香。

    六七月堅凝乃取之。

    燒之通神,辟衆惡。

     《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狀若桃膠,以秋月采之。

    又方雲:婦人夜夢鬼交,以臭黃合為丸,燒熏丹穴,永斷。

    又主男子遺精,暖腎,辟惡氣。

     松羅 味苦、甘,平,無毒。

    主嗔怒邪氣,止虛汗,頭風,女子陰寒腫痛,療痰熱溫瘧,可為吐湯,利水道。

    一名女蘿。

    生熊耳山川谷松樹上。

    五月采,陰幹。

     《圖經》曰:文具桑寄生條下。

     陶隐居雲: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

    《毛詩》雲:茑與女蘿,施于松上。

    茑是寄生,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異同爾。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松蘿,使,味苦、辛,微熱。

    治寒熱,能吐胸中客熱痰涎,去頭瘡,主項上瘤瘿。

     《日華子》雲:令人得眠。

     大腹 微溫,無毒。

    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所出與槟榔相似,莖、葉、根、幹小異。

    生南海諸國。

     《圖經》曰:文具槟榔條下。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建脾開胃調中。

     孫真人雲:槟榔皮,鸩鳥夕栖此樹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天竺黃 味甘,寒,無毒。

    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髒。

    一名竹膏。

    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

    按《臨海志》雲:生天竺國,今諸竹内,往往得之。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平。

    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痫痰。

    此是南海邊竹内塵沙結成者。

     《衍義》曰:天竹黃,自是竹内所生,如黃土著竹成也。

    涼心經,去風熱,作小兒藥尤宜,和緩故也。

     白棘 味辛,寒,無毒。

    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

    一名棘針,一名棘刺。

    生雍州川谷。

     《圖經》曰:白棘,棘針也。

    生雍州,棘刺花生道傍,今近京皆有之。

    棘,小棗也。

    叢高三四尺,花、葉、莖、實都似棗,而有赤白二種。

    蘇恭雲:白棘,莖白如粉,子、葉與赤棘同,赤棘中時複有之,亦為難得耳。

    然有鈎、直二種:直者宜入補藥,鈎者入癰腫藥。

    針,采無時。

    花,冬至後百二十日采。

    實,四月采。

     《衍義》曰:白棘,一名棘針,一名棘刺。

    按《經》如此甚明。

    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