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葉若林擒,花白。
子如槟榔,有鱗甲,味甘、酸。
《衍義》曰:龍眼,《經》曰:一名益智。
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注》不言。
《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複不曾收入。
今除為果之外,别無龍眼。
若謂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複不能也。
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
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
按《今注》雲: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庵摩勒 味苦、甘,寒,無毒。
主風虛熱氣。
一名餘甘。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
《圖經》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今二廣諸郡及西川蠻界山谷中皆有之。
《衍義》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
佛經中謂庵摩勒者是此,蓋西度有之。
衛矛 味苦,寒,無毒。
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
一名鬼箭。
生霍山山谷。
八月采,陰幹。
《圖經》曰:衛矛,鬼箭也。
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
三月以後生莖,苗長四五尺許。
其幹有一#16羽,狀如箭翎。
葉亦似山茶,青色。
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釆條莖,陰幹。
其木亦名狗骨。
《崔氏方》療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湯。
《集驗方》療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大黃湯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鬼箭,使,一名衛矛,有小毒。
能破陳血,能落胎,主中惡腰腹痛、百邪鬼魅。
《日華子》雲:鬼箭羽,味甘、澀。
通月經,破症結,止血崩帶下,殺腹髒蟲及産後血咬肚痛。
雷公雲:凡使,勿用石茆,根頭真似鬼箭,隻是上葉不同,味各别。
采得後隻使箭頭用,拭上赤毛,用酥緩炒過用之。
每修事一兩,用酥一分,炒酥盡為度。
《外台秘要》:治乳無汁。
鬼箭五兩,水六升,煎取四升。
一服八合,日三服,大效。
《衍義》曰:衛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嘗于平陸地見也。
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檗皮,三面如鋒刃。
人家多燔之遣崇。
方家用之亦少。
海桐皮 味苦,平,無毒。
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甘?疥癬,牙齒蟲痛,并煮服及含之。
水浸洗目,除膚赤。
堪作繩索,入水不爛。
出南海以南山谷。
似梓一作桐白皮。
《圖經》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
葉如手大,作三花尖。
皮若梓#17白皮而堅韌,可作繩,入水不爛。
不拘時月采之。
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溫。
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目赤。
煎洗。
《傳信方#18》: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顔撰《續傳信方》着其法雲:頃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
醫以腎髒風毒攻刺,諸藥莫療。
因覽《傳信方》備有此驗。
立修制一劑,便減五分。
步履便輕,故錄之耳。
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人一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幹細剉,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
空心食後,日午晚卧時一杯,長令醺醺。
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
虎杖 根微溫。
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
《藥性論》雲:虎杖,使。
一名大蟲杖也。
味甘,平,無毒。
主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
陶隐居雲: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
及主暴症,酒漬根服之也。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所在有之。
《爾雅》雲:蒢,虎杖。
注雲:似紅草而粗大,有小刺,可以染赤。
《日華子》雲:治産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疖癰毒,女人血運,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
又名酸杖,一名斑杖。
雷公雲:凡使,勿用天藍并斑貓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誤。
采得後細剉,卻用上虎杖露浥一夜後,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晝夜,若不治之,百日内死。
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餘許,洗幹搗作末,稌米五升,炊飯内攪之,好酒五鬥漬,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鲑魚、鹽。
症常#19出。
亦可但取其一鬥幹,搗酒漬飲之,從少起,日三,亦佳此治症,乃勝諸大藥。
《肘後方》: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方。
用虎杖根剉,水煮,适寒溫,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傷寒類要》同。
《集驗方》:治五淋。
虎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
《衍義》曰:虎杖根,微苦,《經》不言味。
此草藥也。
《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餘,此全非。
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
仍莖、葉有淡黑斑。
自六月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
陝西山麓水次甚多。
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
不得甘草,則不堪飲。
《藥性論》雲:和甘草煎,嘗之甘美。
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
論其攻治,則甚當矣。
五倍子 味苦、酸,平,無毒。
療齒宣疳?,肺髒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一名文蛤。
在處有。
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蟲。
一名百蟲倉。
《圖經》曰:五倍子,舊不着所出州土,雲在處有之,今以蜀中者為勝。
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
其木青黃色。
其實青,至熟而黃。
大者如拳,内多蟲。
九月采子,暴幹。
生津液最佳。
陳藏器
子如槟榔,有鱗甲,味甘、酸。
《衍義》曰:龍眼,《經》曰:一名益智。
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注》不言。
《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複不曾收入。
今除為果之外,别無龍眼。
若謂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複不能也。
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
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
按《今注》雲: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庵摩勒 味苦、甘,寒,無毒。
主風虛熱氣。
一名餘甘。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
《圖經》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今二廣諸郡及西川蠻界山谷中皆有之。
《衍義》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
佛經中謂庵摩勒者是此,蓋西度有之。
衛矛 味苦,寒,無毒。
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
一名鬼箭。
生霍山山谷。
八月采,陰幹。
《圖經》曰:衛矛,鬼箭也。
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
三月以後生莖,苗長四五尺許。
其幹有一#16羽,狀如箭翎。
葉亦似山茶,青色。
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釆條莖,陰幹。
其木亦名狗骨。
《崔氏方》療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湯。
《集驗方》療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大黃湯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鬼箭,使,一名衛矛,有小毒。
能破陳血,能落胎,主中惡腰腹痛、百邪鬼魅。
《日華子》雲:鬼箭羽,味甘、澀。
通月經,破症結,止血崩帶下,殺腹髒蟲及産後血咬肚痛。
雷公雲:凡使,勿用石茆,根頭真似鬼箭,隻是上葉不同,味各别。
采得後隻使箭頭用,拭上赤毛,用酥緩炒過用之。
每修事一兩,用酥一分,炒酥盡為度。
《外台秘要》:治乳無汁。
鬼箭五兩,水六升,煎取四升。
一服八合,日三服,大效。
《衍義》曰:衛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嘗于平陸地見也。
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檗皮,三面如鋒刃。
人家多燔之遣崇。
方家用之亦少。
海桐皮 味苦,平,無毒。
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甘?疥癬,牙齒蟲痛,并煮服及含之。
水浸洗目,除膚赤。
堪作繩索,入水不爛。
出南海以南山谷。
似梓一作桐白皮。
《圖經》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
葉如手大,作三花尖。
皮若梓#17白皮而堅韌,可作繩,入水不爛。
不拘時月采之。
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溫。
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目赤。
煎洗。
《傳信方#18》: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顔撰《續傳信方》着其法雲:頃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
醫以腎髒風毒攻刺,諸藥莫療。
因覽《傳信方》備有此驗。
立修制一劑,便減五分。
步履便輕,故錄之耳。
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人一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幹細剉,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
空心食後,日午晚卧時一杯,長令醺醺。
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
虎杖 根微溫。
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
《藥性論》雲:虎杖,使。
一名大蟲杖也。
味甘,平,無毒。
主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
陶隐居雲: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
及主暴症,酒漬根服之也。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所在有之。
《爾雅》雲:蒢,虎杖。
注雲:似紅草而粗大,有小刺,可以染赤。
《日華子》雲:治産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疖癰毒,女人血運,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
又名酸杖,一名斑杖。
雷公雲:凡使,勿用天藍并斑貓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誤。
采得後細剉,卻用上虎杖露浥一夜後,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晝夜,若不治之,百日内死。
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餘許,洗幹搗作末,稌米五升,炊飯内攪之,好酒五鬥漬,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鲑魚、鹽。
症常#19出。
亦可但取其一鬥幹,搗酒漬飲之,從少起,日三,亦佳此治症,乃勝諸大藥。
《肘後方》: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方。
用虎杖根剉,水煮,适寒溫,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傷寒類要》同。
《集驗方》:治五淋。
虎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
《衍義》曰:虎杖根,微苦,《經》不言味。
此草藥也。
《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餘,此全非。
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
仍莖、葉有淡黑斑。
自六月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
陝西山麓水次甚多。
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
不得甘草,則不堪飲。
《藥性論》雲:和甘草煎,嘗之甘美。
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
論其攻治,則甚當矣。
五倍子 味苦、酸,平,無毒。
療齒宣疳?,肺髒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一名文蛤。
在處有。
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蟲。
一名百蟲倉。
《圖經》曰:五倍子,舊不着所出州土,雲在處有之,今以蜀中者為勝。
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
其木青黃色。
其實青,至熟而黃。
大者如拳,内多蟲。
九月采子,暴幹。
生津液最佳。
陳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