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味鹹、苦,大寒,無毒。
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
又主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
又為金銀焊藥。
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
形似黃礬而堅實。
有夾爛木者,雲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鹹鹵地作之。
其樹高大,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
又名胡桐律。
律#10、淚聲訛也。
《西域傳》雲:胡桐似桑而曲。
《圖經》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
相傳其木甚高大,皮似白楊、青桐輩。
其葉初生似柳,漸大則似桑、桐輩。
其津液淪入地中,與大石相着,冬月釆得之,狀如黃礬、姜石,味極鹹苦,得水便消,如消石也。
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
一名胡桐律。
律、淚聲近也。
然有一種木律極相類,不堪用也。
《日華子》雲:治風蚛牙齒痛。
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
即中入齒藥用,兼殺火毒并面毒。
《海藥》雲:謹按《嶺表記》雲:主風疳?齒牙疼痛,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
多服令人吐。
作律字非。
豬苓 味甘、苦,平,無毒。
主痎音皆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豭豬屎。
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
二月、八月釆,陰幹。
《圖經》雲:豬苓,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
舊說是楓木苓,今則不必楓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塊似豬糞,故以名之。
又名地烏桃。
二月、八月釆,陰幹。
削去皮,肉白而實者佳。
《莊子》謂之豕橐。
司馬彪注雲:一名苓,根似豬矢,治渴。
《藥性論》雲:豬苓,臣,微熱。
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陶隐居雲:舊雲是楓樹苓,其皮至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
肉白而實者佳,削去黑皮用。
禹錫雲:按吳氏雲:豬苓,神農:甘;雷公:苦,無毒,甘#11。
雷公雲:凡采得,用銅刀削去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妊娠患子淋。
豬苓五兩,一味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夜二。
《子母秘錄》: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
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楊氏産乳》:療通體遍身腫,小便不利。
豬苓五兩,搗篩,煎水三合。
調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衍義》曰:豬苓,行水之功多。
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烏藥 味辛,溫,無毒。
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其葉及根,嫩時釆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補中益氣,偏止小便滑數。
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
樹生似茶,高丈餘。
一葉三桠,葉青陰白。
根色黑褐,作車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
自餘直根者不堪。
一名旁其。
八月采根。
《圖經》曰:烏藥,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
木#12似茶槚,高五七尺。
葉微圓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
五月開細花,黃白色。
六月結實如山芍藥。
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
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
根以作車毂形如連珠狀者佳。
或雲: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疖疥癞,并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
貓、犬百病,并可磨服。
《鬥門方》:陰毒傷寒。
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立可。
《衍義》曰:烏藥,和來氣少,走洩多,但不甚剛猛。
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治胸腹冷氣,甚定當。
沒藥 味苦,平,無毒。
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
生波斯國。
似安息香,其塊大小不定,黑色。
《圖經》曰: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嶺#13諸國及廣州或有之。
木之根株皆如橄榄,葉青而密。
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
采無時。
今方多用治婦人内傷痛楚,又治血暈及臍腹?#14刺者。
沒藥一物,研細,溫酒調一錢,便止。
又治曆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可忍者。
沒藥半兩,研,虎腦#15骨三兩塗酥炙黃色,先搗羅為散,與沒藥同研令細。
溫酒調二錢,日三服,大佳。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沒藥單用亦得。
味苦、辛。
能主打搕損,心腹血瘀,傷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
皆以酒投飲之。
良。
《日華子》雲:破症結,宿血,消腫毒。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生波斯國,是彼處松脂也。
狀如神香,赤黑色。
味苦、辛,溫,無毒。
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
凡服皆須研爛,以熱酒調服。
《衍義》曰:沒藥,大概通滞血。
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
血滞則氣壅淤,氣壅淤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
凡打撲着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龍眼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
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一名益智。
其大者似槟榔。
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雲:廣州别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為益智爾。
食之并利人。
《唐本》注雲: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
味甘、辛。
殊不似槟榔。
其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别,惟子小爾。
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
其龍眼樹似荔枝,
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
又主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
又為金銀焊藥。
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
形似黃礬而堅實。
有夾爛木者,雲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鹹鹵地作之。
其樹高大,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
又名胡桐律。
律#10、淚聲訛也。
《西域傳》雲:胡桐似桑而曲。
《圖經》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
相傳其木甚高大,皮似白楊、青桐輩。
其葉初生似柳,漸大則似桑、桐輩。
其津液淪入地中,與大石相着,冬月釆得之,狀如黃礬、姜石,味極鹹苦,得水便消,如消石也。
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
一名胡桐律。
律、淚聲近也。
然有一種木律極相類,不堪用也。
《日華子》雲:治風蚛牙齒痛。
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
即中入齒藥用,兼殺火毒并面毒。
《海藥》雲:謹按《嶺表記》雲:主風疳?齒牙疼痛,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
多服令人吐。
作律字非。
豬苓 味甘、苦,平,無毒。
主痎音皆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豭豬屎。
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
二月、八月釆,陰幹。
《圖經》雲:豬苓,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
舊說是楓木苓,今則不必楓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塊似豬糞,故以名之。
又名地烏桃。
二月、八月釆,陰幹。
削去皮,肉白而實者佳。
《莊子》謂之豕橐。
司馬彪注雲:一名苓,根似豬矢,治渴。
《藥性論》雲:豬苓,臣,微熱。
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陶隐居雲:舊雲是楓樹苓,其皮至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
肉白而實者佳,削去黑皮用。
禹錫雲:按吳氏雲:豬苓,神農:甘;雷公:苦,無毒,甘#11。
雷公雲:凡采得,用銅刀削去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妊娠患子淋。
豬苓五兩,一味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夜二。
《子母秘錄》: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
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楊氏産乳》:療通體遍身腫,小便不利。
豬苓五兩,搗篩,煎水三合。
調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衍義》曰:豬苓,行水之功多。
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烏藥 味辛,溫,無毒。
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其葉及根,嫩時釆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補中益氣,偏止小便滑數。
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
樹生似茶,高丈餘。
一葉三桠,葉青陰白。
根色黑褐,作車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
自餘直根者不堪。
一名旁其。
八月采根。
《圖經》曰:烏藥,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
木#12似茶槚,高五七尺。
葉微圓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
五月開細花,黃白色。
六月結實如山芍藥。
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
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
根以作車毂形如連珠狀者佳。
或雲: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禹錫雲:按《日華子》雲: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疖疥癞,并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
貓、犬百病,并可磨服。
《鬥門方》:陰毒傷寒。
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立可。
《衍義》曰:烏藥,和來氣少,走洩多,但不甚剛猛。
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治胸腹冷氣,甚定當。
沒藥 味苦,平,無毒。
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
生波斯國。
似安息香,其塊大小不定,黑色。
《圖經》曰: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嶺#13諸國及廣州或有之。
木之根株皆如橄榄,葉青而密。
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
采無時。
今方多用治婦人内傷痛楚,又治血暈及臍腹?#14刺者。
沒藥一物,研細,溫酒調一錢,便止。
又治曆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可忍者。
沒藥半兩,研,虎腦#15骨三兩塗酥炙黃色,先搗羅為散,與沒藥同研令細。
溫酒調二錢,日三服,大佳。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沒藥單用亦得。
味苦、辛。
能主打搕損,心腹血瘀,傷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
皆以酒投飲之。
良。
《日華子》雲:破症結,宿血,消腫毒。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生波斯國,是彼處松脂也。
狀如神香,赤黑色。
味苦、辛,溫,無毒。
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
凡服皆須研爛,以熱酒調服。
《衍義》曰:沒藥,大概通滞血。
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
血滞則氣壅淤,氣壅淤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
凡打撲着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龍眼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
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一名益智。
其大者似槟榔。
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雲:廣州别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為益智爾。
食之并利人。
《唐本》注雲: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
味甘、辛。
殊不似槟榔。
其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别,惟子小爾。
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
其龍眼樹似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