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

關燈
燒中央#10承取,投之可活。

     《千金方》:治時氣五六日,心神煩躁不解。

    用竹瀝半盞,新水半盞,相和令勻。

    非時服。

     《孫真人食忌方》:卒得惡瘡不識者,燒苦竹葉和雞子黃傅。

     《食醫心鏡》雲:理心煩#11悶,益氣力,止渴。

    苦筍熟煮,任性食之。

    又苦竹筍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熱短#12氣。

    取蒸煮食之。

    又?竹#13筍,主消渴,風熱,益氣力,發氣眼,蒸煮炒任食。

     《簡要濟衆方》:頭瘡。

    大筍殼葉燒為灰,量瘡大小,用灰調生油傅,入少膩粉佳。

     《産書》雲:治妊娠誤#14有失墜,忽推築着疼痛。

    新青竹筎二合,好酒一升,煮筎三五沸,分三度服。

     《衍義》竹葉,凡諸竹與筍,性皆微寒,故知葉其用一緻。

    《本經》不言筍及苦竹性,若#15取瀝作油,亦不必強擇也。

    張仲景竹葉湯,用淡竹筍,難化,不益脾。

    鄰家一小兒,方二歲,偶失照管,壯熱、喘粗、不食、多睡、仰頭、呻吟、微嘔逆、瞑目、多驚,凡三五日,醫作慢驚治之;治不對病,不愈。

    忽然其母誤将有巴豆食藥作驚藥,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

    良久,大吐。

    有物噎于#16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約長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臨階曝者幹箭筍。

    是夜諸證皆定,次日但以和氣藥調治,遂安。

    其難化也如此。

    《經》曰:問而知之者謂之工。

    小兒不能問,故為難治,醫者當審謹也。

     吳茱萸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

    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内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髒。

    根,殺三蟲。

    根白皮,殺蛲蟲,治喉痹,咳逆,止洩注,食不消,女子經産餘血,療白癬。

    一名藙。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

    九月九日采,陰幹。

    蓼實為之使,惡丹參、消石、白垩,畏石英。

     《圖經》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

     木高丈餘,皮青綠色。

    葉似椿而闊厚,紫色。

    三月開花紅紫色。

    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成熟則探紫。

    九月九日采,陰幹。

    《風土記》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禦冬。

    又《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随費長房學。

    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景如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

    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耳。

    世傳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為服食之藥也。

    張仲景治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姜一大兩,人參一兩,以水五升,煎取三升。

    每服七合,日三,幹嘔吐涎沫而頭痛者亦主之。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吳茱萸,味苦、辛,大熱,有毒。

    能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療遍身?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削皮能療漆瘡,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蟲。

     孟诜雲:茱萸,主心痛,下氣,除嘔逆,髒冷。

    又皮止齒痛。

    又患風瘙癢痛者。

    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

    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

    取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

    冷服#17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

    謹按殺鬼疰氣。

    又開目者不堪食。

    又魚骨在人腹中刺痛,煮一盞汁服之止。

    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封之,骨當爛出。

    腳氣沖心,可和生姜汁飲之,甚良。

     雷公雲:凡使,先去葉、核并雜物了,用大盆一口,使鹽水洗一百轉,自然無涎,日幹,任入丸散中用。

    修事十兩,用鹽二兩,研作末,投東流水四鬥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

    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餘沸,後入茱萸,待醋盡,曬幹。

    每用十兩,使醋一镒為度。

     《聖惠方》:治陰毒傷寒,四肢逆冷,宜熨。

    以茱萸一升,酒和勻濕,絹袋一隻盛,蒸令極熱,熨腳心,候氣通暢,勻暖即停熨。

    累用驗。

     《外台秘要方》:《集驗》熨症法: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

    冷更炒,更番用之。

    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

    又方:治癰疽發背及發乳房。

    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病上。

     《千金方》:治寸白蟲。

    茱萸根洗去土四兩,切,以水、酒各一升,漬一宿。

    平旦分再服。

    凡茱萸皆用細根,東北陰者良。

    若稍大如指已上者,皆不任用。

     《千金翼方》:産後虛羸,盜汗,時啬啬惡寒。

    茱萸一雞子大,以酒三升,漬半日,煮服。

     《肘後方》:治中風不能語。

    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經驗方》:治脾元氣發歇痛不可忍者。

    茱萸一兩,桃人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萸,取桃人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以酒浸,溫分三日以。

     《經驗後方》:補水氣藥。

    赤茱萸二兩,米醋煮爛,細研為膏,丸如梧桐子大,椒湯下七丸,空心。

     《兵部手集方》: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醉#18醋。

    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

    縱濃亦強服。

     《楊氏産乳方》:療中惡心痛。

    吳茱萸五合,以酒三升,煮三沸,分三服。

     《衍義》曰: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

    今文與注及注中藥法皆不言,亦漏落也。

    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槟榔 味辛,溫,無毒。

    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

    生南海。

     《圖經》曰:槟榔,生南海。

    今嶺外州郡皆有之。

    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如桂竹。

    葉生木巅,大如楣頭,又似甘蕉葉。

    其實作房,從葉中出,傍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

    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

    肉滿殼中,正白。

    味苦澀,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而甘美。

    嶺南人啖之以當果實。

    其俗雲:南方地溫,不食此無以祛瘴疠。

    此有三四種,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

    有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槟榔。

    最小者名蒳子。

    其功用不說有别。

    又雲:尖長而紫文者名槟,圓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

    今醫家不複細分,但取作雞心狀、存坐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文者為佳。

    其大腹,與槟榔相似,但莖、葉、根、幹小異,并皮收之,謂之大腹槟榔。

    或雲:槟榔難得真者,今貨者多大腹也。

     陶隐居雲:此有三四種。

    出交州,形小而味甘。

    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

    核亦有大者,名豬槟榔。

    作藥皆用之。

    又小者,南人名蒳子,俗人呼為槟榔孫,亦可食。

     《唐本》注雲:槟榔生者極大,停數日便爛。

    今入北來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幹,始堪停。

    其中仁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道。

    傅瘡,生肌肉止痛。

    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生交州、愛州及昆侖。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白槟榔,君,味甘,大寒。

    能主宣利五髒六腑擁滞,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海藥》雲:陶弘景雲:向陽曰槟榔,向陰曰大腹。

    味澀,溫,無毒。

    主贲豚諸氣,不消#19。

    《腳氣論》雲: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

     雷公雲:凡使,取好存坐穩、心堅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錦文者妙。

    半白半黑并心虛者,不入藥用。

    凡使須别槟與榔,頭圓身形矮毗者是榔,身形大紫文粗者是槟。

    槟力小,榔力大。

    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

    勿經火,恐無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聖惠方》:治胎動腰痛搶心,或有血下。

    用一兩為末,非時水煮蔥白濃汁,調下一錢匕。

     《外台秘要方》:若腳氣,非冷非熱,老人、弱人脹滿者。

    槟榔仁為末,以槟榔殼汁或茶飲、或豉汁中調服方寸匕,甚利。

     《經驗方》:治金瘡。

    白槟榔、黃連少許為末,傅之即瘥。

     《梅師方》:治酸心。

    槟榔四兩,橘皮二兩,細搗為散。

    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孫真人食忌方》:治嘔吐。

    以白槟榔一顆,煨,橘皮十分,炙為末。

    水一盞,煎半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