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木部中品
桑根白皮
味甘,寒,無毒。
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胪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
采無時。
出土上者殺人。
續斷、麻子、桂心為之使。
葉,主除寒熱,出汗。
汁解蜈蚣毒。
桑耳,味甘,有毒。
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
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不饑。
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一名桑菌,一名木麥蜀本麥作夋诠荀切。
五木耳,名檽音軟,益氣不饑,輕身強志。
生犍為山谷。
六月多雨時采,即暴幹。
《圖經》曰:桑根白皮,《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采無時。
不可用出土上者,用東行根益佳。
或雲:木白皮亦可用。
初采得,以銅刀剝去上粗#1皮,取其裡白切焙幹。
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藥力都在其上。
惡鐵及鉛,不可近之。
桑葉以夏秋再生者為上,霜後采之。
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
桑耳,一名桑黃。
有黃熟陳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帶下。
其實椹,有白、黑二種,暴幹。
皆主變白發。
皮上白鮮,花亦名桑花,狀似地錢。
刀削取炒幹,以止衄、吐血等。
其柴燒灰淋汁,醫家亦多用之。
桑上有蟲,主暴心痛,金瘡肉生不足。
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傅之便愈。
又以塗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瘡中,良。
冬月用根皮皆驗。
白皮作線,以縫金瘡腸出者,更以熱雞血塗上。
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仙經》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出《抱樸子》本方。
陶隐居雲: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
桑耳斷谷方雲:木檽,又呼為桑上寄生,此雲五木耳。
而不顯四者是何木。
按老桑樹,生燥耳。
有黃者、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
人采以作菹,皆無複藥用。
陳藏器雲:桑葉汁,主霍亂腹痛吐下。
冬月用幹者濃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瘡,又主小兒吻瘡。
細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葉桠者名雞桑,最堪入用。
椹,利五髒、關節,通血氣。
久服不饑。
多收暴幹。
搗末蜜和為丸。
每日服六十丸,變白不老。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桑白皮,使,平。
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内補不足。
桑耳,使。
一名桑巨#2,又名桑黃。
味甘、辛,無毒。
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産後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孟诜雲:桑根白皮煮汁飲,利五髒。
又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又桑葉炙煎飲,止渴,如茶法。
《日華子》雲:桑白皮,溫。
調中下氣,益五髒,消痰止渴,利大小便#3,開胃下食,殺腹髒蟲,止霍亂吐瀉,此即山桑根皮。
又雲:桑耳,溫,微毒。
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雷公曰:凡使,六#4年已上向東畔嫩根,采得後,銅刀剝上面黃薄皮一重,隻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銅刀剉了,焙令幹。
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
此藥惡鐵并鉛也。
《聖惠方》:治大風,頭面髭發脫落。
以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
以大豆水研取漿,解澤灰味,彌佳。
次,用熟水,入綠豆面濯之,取淨。
不過十度良。
三日一沐頭,一日一洗面。
《外台秘要方》:治偏風及一切風。
桑樹枝剉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鬥,煎取二大升。
夏用井中一沉,恐酢壞。
每日服一盞,空心服盡。
又煎服,終身不患偏風。
若預防風,能服一大升佳。
又方:五痔,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飯飽食之,日三食之。
待孔卒痛如烏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
《千金方》:治口瘡白漫漫。
取桑樹汁,先以發拭口,次以汁傅之。
《肘後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勞辄出。
桑耳無多少,熬令焦,搗末。
每衄發,以杏人#5塞鼻,數度即可。
《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
入地三尺取桑根,剝取白皮,炙令黃黑,剉,以水煮之令濃,随意飲之,亦可内少米,勿入鹽。
又方:産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
《梅師方》:治水腫,坐卧不得,頭面身體悉腫。
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
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
又方:治金瘡止痛。
取桑柴灰研傅瘡上,佳。
《經驗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剉細,入糯米四兩,焙幹。
一處搗為末。
每服米飲調下一二錢。
《經驗後方》:治肺毒瘡如大風疾。
綠雲散:桑葉好者,淨洗,熟蒸一宿後,日幹為末。
水調二錢#6。
《廣濟#7方》:治瀉血不止。
桑耳一大兩,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
空心分溫三服。
《錢相公方》:治蜈蚣及蜘蛛毒。
取桑白皮汁傅之,效。
《子母秘錄方》:治落胎下血不止。
以桑木中蠍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仙方》:桑椹熟時,收之日幹。
為末,蜜丸桐子大。
空心酒服四十丸,長服之,良。
《衍義》曰:桑根白皮條中言桑之用稍備,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于此。
采摘,微研,以布濾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貯瓷器中。
每抄一二錢,食後、夜卧,以沸湯點服。
治服金石發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性微涼。
竹葉 竹葉,?音謹味苦,平、大寒,無毒。
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
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
汁,主風痓。
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生益州。
淡竹葉,味辛,平,大寒。
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瀝,大寒。
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
皮筎,微寒。
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苦竹葉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竹筍《蜀本》作諸筍,味甘,無毒。
主消渴,利水道,益氣。
可久服。
《圖經》曰:?竹、淡竹、苦竹,《本經》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别。
謹按《竹譜》,?字音斤,其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8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
然今之刺船者#9多用桂竹。
作笛者有一種,亦不名?竹。
苦竹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甚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厚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
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隻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小異。
竹實今不複用。
陶隐居雲:竹類甚多,此前一條雲是?竹,次用淡竹、苦竹爾。
又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
又有實中竹、篁竹,并以筍為佳,于藥無用。
凡取竹瀝,惟用淡竹、苦竹、?竹爾。
竹實出藍田,江東乃有花而無實,而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堪可為飯。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淡竹葉,味甘,無毒。
主吐血,熱毒風,壓丹石毒,主消渴。
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苦者治眼赤。
又雲:青竹筎,使,味甘。
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日華子》雲:淡竹并根,味甘,冷,無毒。
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旋并懷妊人頭旋倒地,止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痫天吊。
莖葉同用。
又雲:苦竹,味苦,冷,無毒。
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孟诜雲:筍,寒。
主逆氣,除煩熱,又動氣發冷症,不可多食。
越有蘆及箭筍,新者稍可食,陳者不可食。
其淡竹及中母筍雖美,然發背悶腳氣。
《外台秘要方》:療凡脫折折骨諸瘡腫者,慎不可當風及多自扇,若中風則發痓,口噤殺人。
若已中風,覺頸強,身中急束者,急服此方,竹瀝飲二三升。
若已口噤者,以物強開,内之。
忌冷飲食及酒。
竹瀝卒煩難得,可合十許束并
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胪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
采無時。
出土上者殺人。
續斷、麻子、桂心為之使。
葉,主除寒熱,出汗。
汁解蜈蚣毒。
桑耳,味甘,有毒。
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
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不饑。
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一名桑菌,一名木麥蜀本麥作夋诠荀切。
五木耳,名檽音軟,益氣不饑,輕身強志。
生犍為山谷。
六月多雨時采,即暴幹。
《圖經》曰:桑根白皮,《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采無時。
不可用出土上者,用東行根益佳。
或雲:木白皮亦可用。
初采得,以銅刀剝去上粗#1皮,取其裡白切焙幹。
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藥力都在其上。
惡鐵及鉛,不可近之。
桑葉以夏秋再生者為上,霜後采之。
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
桑耳,一名桑黃。
有黃熟陳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帶下。
其實椹,有白、黑二種,暴幹。
皆主變白發。
皮上白鮮,花亦名桑花,狀似地錢。
刀削取炒幹,以止衄、吐血等。
其柴燒灰淋汁,醫家亦多用之。
桑上有蟲,主暴心痛,金瘡肉生不足。
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傅之便愈。
又以塗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瘡中,良。
冬月用根皮皆驗。
白皮作線,以縫金瘡腸出者,更以熱雞血塗上。
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仙經》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出《抱樸子》本方。
陶隐居雲: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
桑耳斷谷方雲:木檽,又呼為桑上寄生,此雲五木耳。
而不顯四者是何木。
按老桑樹,生燥耳。
有黃者、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
人采以作菹,皆無複藥用。
陳藏器雲:桑葉汁,主霍亂腹痛吐下。
冬月用幹者濃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瘡,又主小兒吻瘡。
細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葉桠者名雞桑,最堪入用。
椹,利五髒、關節,通血氣。
久服不饑。
多收暴幹。
搗末蜜和為丸。
每日服六十丸,變白不老。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桑白皮,使,平。
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内補不足。
桑耳,使。
一名桑巨#2,又名桑黃。
味甘、辛,無毒。
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産後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孟诜雲:桑根白皮煮汁飲,利五髒。
又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又桑葉炙煎飲,止渴,如茶法。
《日華子》雲:桑白皮,溫。
調中下氣,益五髒,消痰止渴,利大小便#3,開胃下食,殺腹髒蟲,止霍亂吐瀉,此即山桑根皮。
又雲:桑耳,溫,微毒。
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雷公曰:凡使,六#4年已上向東畔嫩根,采得後,銅刀剝上面黃薄皮一重,隻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銅刀剉了,焙令幹。
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
此藥惡鐵并鉛也。
《聖惠方》:治大風,頭面髭發脫落。
以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
以大豆水研取漿,解澤灰味,彌佳。
次,用熟水,入綠豆面濯之,取淨。
不過十度良。
三日一沐頭,一日一洗面。
《外台秘要方》:治偏風及一切風。
桑樹枝剉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鬥,煎取二大升。
夏用井中一沉,恐酢壞。
每日服一盞,空心服盡。
又煎服,終身不患偏風。
若預防風,能服一大升佳。
又方:五痔,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飯飽食之,日三食之。
待孔卒痛如烏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
《千金方》:治口瘡白漫漫。
取桑樹汁,先以發拭口,次以汁傅之。
《肘後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勞辄出。
桑耳無多少,熬令焦,搗末。
每衄發,以杏人#5塞鼻,數度即可。
《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
入地三尺取桑根,剝取白皮,炙令黃黑,剉,以水煮之令濃,随意飲之,亦可内少米,勿入鹽。
又方:産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
《梅師方》:治水腫,坐卧不得,頭面身體悉腫。
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
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飯。
又方:治金瘡止痛。
取桑柴灰研傅瘡上,佳。
《經驗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剉細,入糯米四兩,焙幹。
一處搗為末。
每服米飲調下一二錢。
《經驗後方》:治肺毒瘡如大風疾。
綠雲散:桑葉好者,淨洗,熟蒸一宿後,日幹為末。
水調二錢#6。
《廣濟#7方》:治瀉血不止。
桑耳一大兩,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
空心分溫三服。
《錢相公方》:治蜈蚣及蜘蛛毒。
取桑白皮汁傅之,效。
《子母秘錄方》:治落胎下血不止。
以桑木中蠍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仙方》:桑椹熟時,收之日幹。
為末,蜜丸桐子大。
空心酒服四十丸,長服之,良。
《衍義》曰:桑根白皮條中言桑之用稍備,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于此。
采摘,微研,以布濾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貯瓷器中。
每抄一二錢,食後、夜卧,以沸湯點服。
治服金石發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性微涼。
竹葉 竹葉,?音謹味苦,平、大寒,無毒。
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
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
汁,主風痓。
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生益州。
淡竹葉,味辛,平,大寒。
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瀝,大寒。
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
皮筎,微寒。
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苦竹葉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竹筍《蜀本》作諸筍,味甘,無毒。
主消渴,利水道,益氣。
可久服。
《圖經》曰:?竹、淡竹、苦竹,《本經》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别。
謹按《竹譜》,?字音斤,其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8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
然今之刺船者#9多用桂竹。
作笛者有一種,亦不名?竹。
苦竹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甚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厚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
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隻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小異。
竹實今不複用。
陶隐居雲:竹類甚多,此前一條雲是?竹,次用淡竹、苦竹爾。
又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
又有實中竹、篁竹,并以筍為佳,于藥無用。
凡取竹瀝,惟用淡竹、苦竹、?竹爾。
竹實出藍田,江東乃有花而無實,而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堪可為飯。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淡竹葉,味甘,無毒。
主吐血,熱毒風,壓丹石毒,主消渴。
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苦者治眼赤。
又雲:青竹筎,使,味甘。
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日華子》雲:淡竹并根,味甘,冷,無毒。
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旋并懷妊人頭旋倒地,止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痫天吊。
莖葉同用。
又雲:苦竹,味苦,冷,無毒。
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孟诜雲:筍,寒。
主逆氣,除煩熱,又動氣發冷症,不可多食。
越有蘆及箭筍,新者稍可食,陳者不可食。
其淡竹及中母筍雖美,然發背悶腳氣。
《外台秘要方》:療凡脫折折骨諸瘡腫者,慎不可當風及多自扇,若中風則發痓,口噤殺人。
若已中風,覺頸強,身中急束者,急服此方,竹瀝飲二三升。
若已口噤者,以物強開,内之。
忌冷飲食及酒。
竹瀝卒煩難得,可合十許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