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亦應無嫌。

     《範子》雲:茯苓出嵩高三輔。

     《淮南子》雲:下有茯苓,上有菟絲。

    注雲:茯苓,千歲松脂也。

    菟絲生其上而無根。

    一名女蘿也。

     《典衛》雲:茯苓者,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

     《廣志》雲:茯神,松汁所作,勝茯苓。

    或曰:松根茯苓貫着之,生朱提漢陽縣。

     《日華子》雲:茯苓,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忌酸及酸物。

     雷公雲:凡采得後,去皮心神了,搗令細,于水盆中攪令濁#33,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童子白#34黑晴點小,兼盲目。

    甚忌之。

     《聖惠方》:治面皯疱及産婦黑疱如雀卵色。

    用白茯苓末,蜜和傅之。

     《經驗後方》:養老延年服茯苓方:華山挺子茯苓,研削如棗許大,令四方有角,安于新瓷瓶内,以好酒浸,以三重紙封其頭後,一百日開,其色當如饧糖。

    可日食二塊,百日後肌體潤澤,服一年後,可夜視物,久久食之,腸化為筋,可延年耐老,面若童顔。

     孫真人《枕中記》: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夜如晝,二年後役使鬼神,四年後玉女來侍。

     《抱樸子》: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滅,面生光玉澤。

    神仙服茯苓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為散。

    每服三錢,水調下,日三。

     《衍義》曰:茯苓,乃樵斫訖#35多年松根之氣所生。

    此蓋根之氣味,噎郁未絕,故為是物。

    然以#36由土地所宜與不宜,其津氣盛者,方發洩于外,結為茯苓,故不抱根而成物。

    既離其本體,則有苓之義。

    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氣而不甚盛,故止能伏結于本根。

    既不離其本,故曰茯神。

    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類,皆生于枯木、石、糞土之上,精英未淪,安得不為物也。

    其上有菟絲,下有茯苓之說,甚為輕信。

     琥珀 味甘,平,無毒。

    主安五髒,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

    生永昌。

     《圖經》曰:文具茯苓條下。

     《藥性論》雲:琥珀,君。

    治百邪,産後血疹痛。

     陶隐居雲:舊說雲:是松脂淪入地,千年所化,今燒之亦作松氣。

    俗有琥珀中有一蜂,形色如生。

    《博物志》又雲:燒蜂窠所作。

    恐非實,此或當蜂為松脂所枯,因墜地淪沒爾。

    亦有煮煅雞子及青魚枕作者,并非真。

    惟以拾芥為驗。

    俗中多帶之辟惡。

    刮屑服,療瘀血至驗。

     陳藏器雲:琥珀,止血生肌,合金瘡。

    和大黃、鼈甲,作散子,酒下方寸匕,下惡血,婦人腹内血盡即止。

    宋高祖時,甯州貢琥珀枕,碎以賜軍士傅金瘡。

    《漢書》雲:出罽賓國,初如桃膠,凝乃成焉。

     雷公雲:凡用,紅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瑿珀、琥珀。

    紅松脂如琥珀,隻是濁,太脆,文黃。

    水珀多無紅,色如淺黃,多粗皮皺。

    石珀如石重,色黃不堪用。

    花珀文似新馬尾松心文,一路赤,一路黃。

    物象珀其内自有物命,動此使有神妙。

    堅珀,其珀是衆珀之長,故号日鑿珀。

    琥珀如血色,熱于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

    夫入藥中,用水調側柏子末,安于瓷鍋子中,安琥珀于末中了,下火煮,從巳至申,别有異光,别搗如粉重篩用。

     《衍義》曰:琥珀,今西戎亦有之,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濁,彼土人多碾為物形。

    若謂千年茯苓所化,則其間有沾着蜾蠃蜂蟻宛然完具者,是極不然也。

    《地理志》雲:林邑多琥珀,實松脂所化然#37耳。

    此說為勝。

    但土地有所宜不宜#38故有能化有不能化者。

     《通典》曰:南蠻、海南、林邑國、秦象郡、林邑縣,多出琥珀。

    松脂淪入地下,及傍不生草木,深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焉,初如桃膠,凝成乃堅敻,光彩甚麗。

     《外台秘要》:治魚經骨橫喉中,琥珀珠一物,貫串着繩,推令前,入至鲠所,又複推以牽引出矣。

    又方:從高墜下,若為重物所頓笮得瘀血。

    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

    取蒲黃二三匕服,日四五度。

     榆皮 味甘,平,無毒。

    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腸胃邪熱氣,消腫。

    性滑利。

    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

    療小兒頭瘡痂疕。

    花,主小兒痫,小便不利,傷熱。

    一名零榆。

    生穎川山谷。

    二月采皮,取白暴幹,八月采實,并勿令中濕,濕則傷人。

     《藥性論》雲:榆白皮,滑。

    能主利五淋,治不眠,療齁。

    取白皮陰幹後,焙杵為末。

    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瘥。

     陶隐居雲:此即今榆樹,剝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性至滑利。

    初生莢人以作糜羹,令人多睡。

    嵇公所謂榆令人瞑也。

    斷谷,乃屑其皮并檀皮服之,即令人不饑。

     孟诜雲:生皮主暴患赤腫,以皮三兩搗,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39治女人妬乳腫。

    服丹石人采葉生服一兩頓佳。

    子作醬食,能助肺,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消心腹間惡氣,卒心痛,食之良。

     《外台秘要》:治渴,小便利非淋方。

    榆皮二片去黑皮,以水一鬥,煮取五升。

    一服三合,日三服。

     《千金方》:五色丹,俗名油腫。

    若犯多緻死,不可輕之。

    以榆白皮末和雞子白傅之。

     《備急方》:療身體暴腫滿。

    榆皮搗屑,随多少雜米作粥食,小便利。

     《子母秘錄方》:療妊娠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

    榆白皮煮汁服二升。

     《别說》雲:謹按:榆白皮焙幹為末,婦人妊娠臨月,日三服方寸匕。

    令産極易,生産下兒身皆塗之,信其驗也。

    又濕搗治如糊,用枯瓦石極有力,京東西北人,以石為碓觜,每用此以膠之。

     《衍義》曰:榆皮,今初春先生莢者是。

    去上皺澀幹枯者,将中間嫩處,剉、幹、硙為粉,當歉歲,農将以代食,葉青嫩時收貯,亦用以為羹茹。

    嘉佑年,過豐、沛,人阙食,鄉民多食此。

     酸棗 味酸,平,無毒。

    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洩,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

    久服安五髒,輕身延年。

    生河東川澤。

    八月采實,陰幹,四十日成。

    惡防己。

     《圖經》曰:酸棗,生河東川澤,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壘間。

    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

    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

    當月采實,取核中仁,陰幹,四十日成。

    《爾雅》辨棗之種類曰:實小而酸,曰樲棗。

    《孟子》曰:養其樲棗。

    趙岐注:所謂酸棗是也。

     陶隐居雲:今出東山間,雲即是山棗樹子。

    子似武昌棗而味極酸,東人乃啖之以醒睡。

     《唐本》注雲:此即樲棗實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中味酸者是。

    《本經》惟用實,療不得眠,不言用仁。

    今方用其仁,補中益氣,自補中益肝已下,此為酸棗仁之功能。

    又于下品白棘條中,複雲用其實。

    今醫以棘實為酸棗,大誤。

    今注陶雲醒睡,而《經》雲療不得眠。

    蓋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發汗,根節止汗也。

    此乃棘實,更非他物。

    若謂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

    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類也。

     《日華子》雲:酸棗仁治臍下滿痛。

     雷公雲:酸棗仁,凡使,采得後曬幹,取葉重拌酸棗仁蒸半日子#40,去尖皮了,任研用。

     《聖惠方》:治膽虛,睡卧不安,心多驚悸。

    用酸棗仁一兩,炒令香熟,搗細為散。

    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不計時候服。

    又方:治骨蒸勞,心煩不得眠卧。

    用酸棗仁一兩,水一大盞,半研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更候煮過。

    不計時候食之。

     《外台秘要》:療齒蟲腐爛,棘針二百枚,即是棗樹棘#41朽落地者。

    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即瘥。

     《簡要濟衆方》:治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睡多。

    酸棗仁一兩生用,金挺臘茶二兩,以生姜汁塗,炙令微焦,搗羅為末。

    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無時溫服。

     《衍義》曰:酸棗,微熱,《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

    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産宜與不宜。

    嵩陽子曰:酸棗縣,即滑之屬邑。

    其木高數丈,味酸,醫之所重。

    今市人賣者皆棘子,此說未盡。

    殊不知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

    故棘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幹,人方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