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須是瓷,用酒浸以兩月為限,用蠟紙封閉緊密,無令透氣,候日數足漉出,于新竹器内盛貯,旋于沙盆中研令爛細,然後以細布濾過,候研據皆畢,去滓不用,即并前漬藥酒及濾過藥汁攪勻,量銀鍋内多少升鬥作番次,慢火煎成膏,切須不住手用物攪,恐粘底不勻,候稀稠得所,然後用淨瓶器盛之,勿令洩氣。
每早辰溫酒下二大匙頭,夜卧服之,百日中身輕氣壯,積年不廢,可以羽化。
《經驗後方》:治五勞七傷,庶事衰弱。
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以石器#26中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蔥白等調和食之。
孫真人《備急方》:治滿口齒有血。
枸杞根為末,煎湯,嗽後吃。
又治上膈吐血妙。
《沈存中方》:陝西枸杞,長一二丈,其圍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諸處,生子如櫻桃,全少核,暴幹如餅,極爛有味。
《外台秘要方》:療眼暴天行腫癢痛。
地骨皮三斤,水三鬥,煮取三升,絞去滓,更内鹽二兩,煎取二升,傅目。
或加幹姜二兩。
《治疽方》:凡患癰疽惡瘡,出膿血不止者。
取地骨皮不拘多少淨洗,先刮上面粗皮留之,再刮取細白穰,取粗皮同地骨一處煎湯,淋瘡上令膿血盡,以細穰貼之,有效。
《衍義》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有三用。
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
此正是《孟子》所謂:性由杞柳之杞。
後人徒勞分别,又為之枸棘,茲瓊森名耳。
凡杞,未有無棘者,雖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
但此物小則多刺,大則少刺,還如酸棗及棘,其實皆一也。
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是曾未考究經意。
當更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柏實 味甘,平,無毒。
主驚悸,安五髒,益氣,除風濕痹,療恍惚,虛損吸吸,曆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饑不老,輕身延年。
生太山山谷。
柏葉尤良。
柏葉,味苦,微溫,無毒。
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饑。
四時各依方面采,陰幹。
柏白皮,主火灼,爛瘡,長毛發。
牡蛎及桂、瓜子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
《圖經》曰:柏實,生太山山谷,今處處有之,而幹州者最佳。
三月開花,九月結子,候成熟收采,蒸暴幹,春礧取熟人子用。
其葉名側柏。
密州出者尤佳。
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功效殊别。
采無時。
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青柏葉一把,幹姜三片,阿膠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别絞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
《藥性論》雲:柏子仁,君,惡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
能治腰腎中冷,膀胱冷,濃宿水,興陽道,益壽,去頭風,治百邪鬼魅,小兒驚痫。
又雲側柏葉,君,與酒相宜,止尿血。
味苦、辛,性行#27。
治冷風,曆節疼痛。
《唐本》注雲:柏枝節煮釀酒,主風痹,曆節風,燒取末,療病疥及癞瘡良。
今出陝州、宜州為勝。
《日華子》雲:柏子仁,治風,潤皮膚,此是側柏子,入藥微炒用。
雷公雲: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幹,卻用黃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天久陰,即于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緩緩煮成煎為度。
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幹為度。
《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用社中西南柏樹東南枝,取曝幹,搗羅為末,以水調下一錢匕。
日三四服。
《肘後方》同。
又方:治大風疾,令眉鬓#28再生。
用側柏葉九蒸九暴,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日三服,夜一服,熟水下五丸、十丸,百日即生。
《經驗後方》:治霍亂轉筋。
先以裹腳,然後以柏樹木細剉,煮湯淋之。
《孫真人枕中記》雲:采松柏法:嘗以三月、四月采新生松葉,可長三四寸許,并花蕊,取陰幹,細搗為末。
其柏葉,取深山岩谷中,采當年新生,可長三二寸者,陰幹,細搗為末,用白蜜為丸如小豆大。
常以月一十五日,日未出時,燒香東向,手持藥八十一丸,以酒下。
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
欲得長肌肉,加大麻、巨勝;欲心力壯健者,加茯苓、人參。
此藥除百病,益元氣添五髒六腑,清明耳目,強壯不衰老,延年益壽,神驗。
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
服時乃咒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
服藥入腹,天地齊年。
咒訖服藥。
斷諸雜肉、五辛。
最切忌,慎之。
《姚氏方》:治鼠瘘腫核痛,未成膿。
以柏葉傅着腫上,熬鹽着腫上熨,令熱氣下,即消。
《抱樸子》:漢武#29帝時,獵者于終南山見一人,無衣服,身皆生黑毛。
跳坑越澗如飛,乃密伺其所在,合圍取得,乃是一婦人。
問之:言我是秦之宮人,關東賊至,秦王出降,驚走入山,饑無所食,泊欲饑死。
有一老公,教我吃松柏葉、實,初時苦澀,後稍便吃,遂不複饑。
冬不寒,夏不熱,此女是秦人,至成帝時,三百餘載也。
《列仙傳》曰:赤松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别說》雲:謹按陶隐居說:柏忌取冢墓上者,今雲出幹州者最佳。
則幹州柏茂大者,皆是幹陵所出,他處皆無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實氣味豐美可也。
幹陵之柏,異于他處,其木未有無文理者,而其文多為菩薩雲氣、人物鳥獸,狀極分明可觀。
有盜得一株徑尺者,可直萬錢,關右人家,多以為貴,宜其子實最佳。
又以枝節燒油膏,傅惡瘡久不差有蟲者。
牛馬畜産有瘡疥,名為重病,以傅之。
《衍義》曰:柏,取儲以療馬瘑疥,今未見用松儲。
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蠟丸桐子大。
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
嘗官陝西,每登高望之,雖千萬株,皆一一西指。
蓋此木至堅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逮也。
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故一一向之。
茯苓 味甘,平,無毒。
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懑,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止消渴,好唾#30,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府,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一名茯菟。
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茯神:平。
主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幹,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二月、八月采,陰幹。
馬間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髒。
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圖經》曰:茯苓,生太山山谷,今泰華、嵩山皆有之。
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似人形、龜形者佳,皮黑,肉有白、赤二種。
或雲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或雲假松氣于本根上生。
今東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槎枿,枝葉不複上生者,謂之茯苓。
神仙方多單餌之。
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搗篩,以熟絹囊盛,于三鬥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幹又蒸,如此三過。
乃取牛乳二鬥和合,着銅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
每食以竹刀割取,随性任飽服之,則不饑。
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飲之,任食無礙。
舊說琥珀,是千年茯苓所化,一名江珠。
張茂先雲:今益州永昌出琥珀,而無茯苓。
又雲:燒蜂窠所作。
二說張皆不能辨。
按《南蠻地志》雲:村邑多琥珀,雲是松脂所化。
又雲:楓脂為之,彼人亦不複知。
地中有琥珀,則傍無草木,入土淺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初如桃膠,久乃堅凝。
其方人以為枕,然古今相傳是松類,故附于茯苓耳。
《藥性論》雲:茯苓,臣,忌米醋。
能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痫,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赤者破結氣。
又雲:茯神,君,味甘,無毒。
主驚痫,安神定志,補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加而用之。
其心名黃松節,偏治中偏風,口之#31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
陶隐居雲:按藥無馬間,或是馬莖,聲相近故也。
今出郁州,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
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内堅白,形如鳥獸、龜鼈者良。
通神而緻靈,和魂而煉魄,明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榮而理胃,上品仙藥也。
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
仙方惟#32雲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之
每早辰溫酒下二大匙頭,夜卧服之,百日中身輕氣壯,積年不廢,可以羽化。
《經驗後方》:治五勞七傷,庶事衰弱。
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以石器#26中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蔥白等調和食之。
孫真人《備急方》:治滿口齒有血。
枸杞根為末,煎湯,嗽後吃。
又治上膈吐血妙。
《沈存中方》:陝西枸杞,長一二丈,其圍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諸處,生子如櫻桃,全少核,暴幹如餅,極爛有味。
《外台秘要方》:療眼暴天行腫癢痛。
地骨皮三斤,水三鬥,煮取三升,絞去滓,更内鹽二兩,煎取二升,傅目。
或加幹姜二兩。
《治疽方》:凡患癰疽惡瘡,出膿血不止者。
取地骨皮不拘多少淨洗,先刮上面粗皮留之,再刮取細白穰,取粗皮同地骨一處煎湯,淋瘡上令膿血盡,以細穰貼之,有效。
《衍義》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有三用。
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
此正是《孟子》所謂:性由杞柳之杞。
後人徒勞分别,又為之枸棘,茲瓊森名耳。
凡杞,未有無棘者,雖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
但此物小則多刺,大則少刺,還如酸棗及棘,其實皆一也。
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是曾未考究經意。
當更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柏實 味甘,平,無毒。
主驚悸,安五髒,益氣,除風濕痹,療恍惚,虛損吸吸,曆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饑不老,輕身延年。
生太山山谷。
柏葉尤良。
柏葉,味苦,微溫,無毒。
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饑。
四時各依方面采,陰幹。
柏白皮,主火灼,爛瘡,長毛發。
牡蛎及桂、瓜子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曲。
《圖經》曰:柏實,生太山山谷,今處處有之,而幹州者最佳。
三月開花,九月結子,候成熟收采,蒸暴幹,春礧取熟人子用。
其葉名側柏。
密州出者尤佳。
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功效殊别。
采無時。
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青柏葉一把,幹姜三片,阿膠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别絞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
《藥性論》雲:柏子仁,君,惡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
能治腰腎中冷,膀胱冷,濃宿水,興陽道,益壽,去頭風,治百邪鬼魅,小兒驚痫。
又雲側柏葉,君,與酒相宜,止尿血。
味苦、辛,性行#27。
治冷風,曆節疼痛。
《唐本》注雲:柏枝節煮釀酒,主風痹,曆節風,燒取末,療病疥及癞瘡良。
今出陝州、宜州為勝。
《日華子》雲:柏子仁,治風,潤皮膚,此是側柏子,入藥微炒用。
雷公雲: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幹,卻用黃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天久陰,即于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緩緩煮成煎為度。
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幹為度。
《聖惠方》:治時氣瘴疫。
用社中西南柏樹東南枝,取曝幹,搗羅為末,以水調下一錢匕。
日三四服。
《肘後方》同。
又方:治大風疾,令眉鬓#28再生。
用側柏葉九蒸九暴,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日三服,夜一服,熟水下五丸、十丸,百日即生。
《經驗後方》:治霍亂轉筋。
先以裹腳,然後以柏樹木細剉,煮湯淋之。
《孫真人枕中記》雲:采松柏法:嘗以三月、四月采新生松葉,可長三四寸許,并花蕊,取陰幹,細搗為末。
其柏葉,取深山岩谷中,采當年新生,可長三二寸者,陰幹,細搗為末,用白蜜為丸如小豆大。
常以月一十五日,日未出時,燒香東向,手持藥八十一丸,以酒下。
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
欲得長肌肉,加大麻、巨勝;欲心力壯健者,加茯苓、人參。
此藥除百病,益元氣添五髒六腑,清明耳目,強壯不衰老,延年益壽,神驗。
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
服時乃咒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
服藥入腹,天地齊年。
咒訖服藥。
斷諸雜肉、五辛。
最切忌,慎之。
《姚氏方》:治鼠瘘腫核痛,未成膿。
以柏葉傅着腫上,熬鹽着腫上熨,令熱氣下,即消。
《抱樸子》:漢武#29帝時,獵者于終南山見一人,無衣服,身皆生黑毛。
跳坑越澗如飛,乃密伺其所在,合圍取得,乃是一婦人。
問之:言我是秦之宮人,關東賊至,秦王出降,驚走入山,饑無所食,泊欲饑死。
有一老公,教我吃松柏葉、實,初時苦澀,後稍便吃,遂不複饑。
冬不寒,夏不熱,此女是秦人,至成帝時,三百餘載也。
《列仙傳》曰:赤松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别說》雲:謹按陶隐居說:柏忌取冢墓上者,今雲出幹州者最佳。
則幹州柏茂大者,皆是幹陵所出,他處皆無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實氣味豐美可也。
幹陵之柏,異于他處,其木未有無文理者,而其文多為菩薩雲氣、人物鳥獸,狀極分明可觀。
有盜得一株徑尺者,可直萬錢,關右人家,多以為貴,宜其子實最佳。
又以枝節燒油膏,傅惡瘡久不差有蟲者。
牛馬畜産有瘡疥,名為重病,以傅之。
《衍義》曰:柏,取儲以療馬瘑疥,今未見用松儲。
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蠟丸桐子大。
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
嘗官陝西,每登高望之,雖千萬株,皆一一西指。
蓋此木至堅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逮也。
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故一一向之。
茯苓 味甘,平,無毒。
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懑,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止消渴,好唾#30,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府,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一名茯菟。
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茯神:平。
主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幹,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二月、八月采,陰幹。
馬間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髒。
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圖經》曰:茯苓,生太山山谷,今泰華、嵩山皆有之。
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似人形、龜形者佳,皮黑,肉有白、赤二種。
或雲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或雲假松氣于本根上生。
今東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槎枿,枝葉不複上生者,謂之茯苓。
神仙方多單餌之。
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搗篩,以熟絹囊盛,于三鬥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幹又蒸,如此三過。
乃取牛乳二鬥和合,着銅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
每食以竹刀割取,随性任飽服之,則不饑。
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飲之,任食無礙。
舊說琥珀,是千年茯苓所化,一名江珠。
張茂先雲:今益州永昌出琥珀,而無茯苓。
又雲:燒蜂窠所作。
二說張皆不能辨。
按《南蠻地志》雲:村邑多琥珀,雲是松脂所化。
又雲:楓脂為之,彼人亦不複知。
地中有琥珀,則傍無草木,入土淺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初如桃膠,久乃堅凝。
其方人以為枕,然古今相傳是松類,故附于茯苓耳。
《藥性論》雲:茯苓,臣,忌米醋。
能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痫,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赤者破結氣。
又雲:茯神,君,味甘,無毒。
主驚痫,安神定志,補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加而用之。
其心名黃松節,偏治中偏風,口之#31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
陶隐居雲:按藥無馬間,或是馬莖,聲相近故也。
今出郁州,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
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内堅白,形如鳥獸、龜鼈者良。
通神而緻靈,和魂而煉魄,明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榮而理胃,上品仙藥也。
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
仙方惟#32雲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