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木部上品
桂
味甘、辛,大熱,有小毒。
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倡導百藥,無所畏。
久服神仙不老。
生桂陽。
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陰幹。
得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中益氣。
得柴胡、紫石英、幹地黃,療吐逆。
《圖經》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
舊經載此三種之異,性味、功用亦别,而《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
郭璞雲:南人呼桂,厚皮者為木桂。
蘇恭以謂牡桂即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
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闆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别者。
《藥性論》雲:桂心,右#1亦名紫桂。
殺草木毒,忌生蔥。
味苦、辛,無毒。
主治九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擁痹,止腹内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治鼻息肉。
陶隐居雲:按《本經》惟有菌、牡二桂,而桂用體,大同小異。
今俗用便有三種。
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所用悉與前說相應。
《仙經》并有三桂,常服食,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者,正此種爾。
今廣州者好,湘州、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廣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
陳藏器雲:菌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
按桂林、桂嶺,因桂為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
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
味既辛烈,皮又厚堅,土#2人所采,厚者必嫩,薄者必老。
以老薄者為一色,以厚嫩者為一色。
嫩既辛香,兼又筒卷。
老必味淡,自然闆薄。
闆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
筒卷者,即菌桂也,以嫩而易卷。
《日華子》雲:桂心,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心#3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雷公雲:凡使,勿薄者,要紫色厚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
每斤大厚紫桂,隻取得五兩,取有味厚處,生用。
如未用,即用重密熟絹#4并紙裹,勿令犯風。
其州土隻有桂草,無桂心。
用桂草煮丹陽木皮,遂成桂心。
凡使,即單搗用之。
《聖惠方》:治風頭痛,每欲天陰雨風先發者。
用桂心一#5兩為末,以酒調如膏,用傅頂上并額角。
又方:治九種心痛妨悶。
用桂心等分為末,以酒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稍熱服,立效。
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欲食。
用桂心一兩去皮,搗羅為散。
不計時候,熱酒調下一錢匕。
又方:治産後惡血沖心痛,氣悶欲絕。
用桂心二兩,搗羅為散,狗膽汁和丸如櫻桃大。
不計時候,熱酒磨下二丸。
《外台秘要》:療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
桂末、雄雞肝等分,搗丸如小豆大。
溫水下,日三。
《千金方》: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牙拘#6急,舌不可轉。
桂心以酒煮取汁,故布蘸揜病上,正即止,左喎?右,右喎?左,常用大效。
又方:治卒中惡心痛。
桂心八分,?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肘後方》: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
桂二兩,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7合,去滓,頓服。
又方: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宛轉啼呼者。
取二兩?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溫盡服。
《梅師方》:蜀椒閉口者有#8毒,誤食之,便氣欲絕,或下白沫,身體冷急。
煎桂汁服之,多飲冷水一二升,忽食飲吐漿,煎濃豉汁頓服之。
又方:治産後血洩不禁止,餘血彌痛兼塊。
桂心、幹姜等分,為末,空心酒調服方寸匕。
《抱樸子》雲:桂可以合蔥涕蒸作水,亦可以竹瀝合餌之,亦可以龜腦和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
又雲:趙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毛生,日行五百裡,力舉千斤。
牡桂 味辛,溫,無毒。
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
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生南海山谷。
菌桂 味辛,溫,無毒。
主百病,養精神,和顔色,為諸藥先聘通使。
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
立秋采。
《圖經》曰:文具桂條。
《列仙傳》曰:範蠡好食桂,飲水讨藥,人世世見之。
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葉,以龜腦和服之。
韓終《釆藥詩》曰:暗河之桂,實大如粟;得而食之,後天而老。
《别說》雲:今交、廣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唯陳藏器一說最近。
然筒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髒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
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幹也。
取其輕薄而能發散。
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
尤宜入上焦藥。
《衍義》曰:桂,大熱。
《素問》雲:辛甘發散為陽。
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
本草第一又雲:療寒以熱藥。
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
獨有一字桂,《本經》言甘、辛,大熱,此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
然《本經》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處,亦不中用。
今又謂之官桂,不知緣何而立名?慮後世為别物,故書之。
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松脂 味苦、甘,溫,無毒。
主疽,惡瘡,頭瘍,白秃,疥瘙風氣,安五髒,除熱,胃中伏熱,咽幹,消渴,及風痹死肌。
煉之令白。
其赤者主惡痹。
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
生太山山谷。
六月采。
松實:味苦,溫,無毒。
主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
九月采,陰幹。
松葉:味苦,溫。
主風濕瘡,生毛發,安五髒,守中,不饑延年。
禹錫等按:《日華子》:松葉,無毒。
松節:溫。
主百節久風,風虛,腳痹疼痛。
松根白皮:主辟谷不饑。
《圖經》曰:松脂,生太山山谷,今處處有之。
其用以通明如熏陸香顆者為勝。
道人服餌,或合茯苓、松柏實、菊花作丸,皆先煉治。
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于茅上,厚寸許可矣。
然後布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湯若減即添熱水,常令滿。
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于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藥,亦可單服。
其實及根白皮,古亦有服食法,但今松實多作果品,餘不聞堪入藥。
其花上黃粉名松黃,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
陶隐居雲:采煉松脂法,并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挼内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其有自流出者,乃勝于鑿樹及煮用膏也。
其實不可多得,推#10葉止是斷谷所宜,細切如粟,以水及面飲服之。
亦有陰幹搗為屑,丸服者。
人患惡病,服此無不差。
比來苦腳弱人,釀松節酒亦皆愈。
松、柏皆有脂潤,又淩冬不凋,理為佳物,但人多輕忽近易之爾。
禹錫雲:按《藥性論》:松脂,使,味甘,平。
殺蟲用之。
主耳聾,牙有蚛孔,少許咬#11之不落,蟲自死,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掏風。
蕭炳雲:又有五葉者,一叢五葉如钗,名五粒松,道家服食絕粒,子如巴豆,新羅往往進之。
《日華子》雲:松脂,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治瘘爛,排膿。
又雲:松葉,暖,無毒。
炙罯凍瘡,風濕瘡佳。
又雲:松節,無毒。
治腳軟,骨節風。
又雲:松根白皮,味苦,溫,無毒。
補五勞,益氣。
《聖惠方》:絕谷升仙不食法:取松實搗為膏,酒調下三錢,日三。
則不饑渴飲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輕,日行五百裡。
又方:服松葉,令人不老,身生綠毛,輕身益氣,久服不已。
絕谷不饑渴,松葉不以多少,細切更研,每日食前以酒調下二錢,亦可粥汁服之。
初服稍難,久自便矣。
《外台秘要》:《集驗》療齲齒。
取松脂如錐,注齲孔内,須臾齲蟲緣松脂出。
《梅師方》同。
又方:治惡風疾。
松脂煉,投冷水中,二十遍,蜜丸。
服三兩,饑即服之,日三,鼻柱斷離者,二百日瘥。
斷鹽及房室。
又方:療曆節
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倡導百藥,無所畏。
久服神仙不老。
生桂陽。
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陰幹。
得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中益氣。
得柴胡、紫石英、幹地黃,療吐逆。
《圖經》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
舊經載此三種之異,性味、功用亦别,而《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
郭璞雲:南人呼桂,厚皮者為木桂。
蘇恭以謂牡桂即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
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闆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别者。
《藥性論》雲:桂心,右#1亦名紫桂。
殺草木毒,忌生蔥。
味苦、辛,無毒。
主治九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擁痹,止腹内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治鼻息肉。
陶隐居雲:按《本經》惟有菌、牡二桂,而桂用體,大同小異。
今俗用便有三種。
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所用悉與前說相應。
《仙經》并有三桂,常服食,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者,正此種爾。
今廣州者好,湘州、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廣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
陳藏器雲:菌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
按桂林、桂嶺,因桂為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
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
味既辛烈,皮又厚堅,土#2人所采,厚者必嫩,薄者必老。
以老薄者為一色,以厚嫩者為一色。
嫩既辛香,兼又筒卷。
老必味淡,自然闆薄。
闆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
筒卷者,即菌桂也,以嫩而易卷。
《日華子》雲:桂心,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心#3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雷公雲:凡使,勿薄者,要紫色厚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
每斤大厚紫桂,隻取得五兩,取有味厚處,生用。
如未用,即用重密熟絹#4并紙裹,勿令犯風。
其州土隻有桂草,無桂心。
用桂草煮丹陽木皮,遂成桂心。
凡使,即單搗用之。
《聖惠方》:治風頭痛,每欲天陰雨風先發者。
用桂心一#5兩為末,以酒調如膏,用傅頂上并額角。
又方:治九種心痛妨悶。
用桂心等分為末,以酒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稍熱服,立效。
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欲食。
用桂心一兩去皮,搗羅為散。
不計時候,熱酒調下一錢匕。
又方:治産後惡血沖心痛,氣悶欲絕。
用桂心二兩,搗羅為散,狗膽汁和丸如櫻桃大。
不計時候,熱酒磨下二丸。
《外台秘要》:療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
桂末、雄雞肝等分,搗丸如小豆大。
溫水下,日三。
《千金方》: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牙拘#6急,舌不可轉。
桂心以酒煮取汁,故布蘸揜病上,正即止,左喎?右,右喎?左,常用大效。
又方:治卒中惡心痛。
桂心八分,?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肘後方》: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
桂二兩,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7合,去滓,頓服。
又方: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宛轉啼呼者。
取二兩?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溫盡服。
《梅師方》:蜀椒閉口者有#8毒,誤食之,便氣欲絕,或下白沫,身體冷急。
煎桂汁服之,多飲冷水一二升,忽食飲吐漿,煎濃豉汁頓服之。
又方:治産後血洩不禁止,餘血彌痛兼塊。
桂心、幹姜等分,為末,空心酒調服方寸匕。
《抱樸子》雲:桂可以合蔥涕蒸作水,亦可以竹瀝合餌之,亦可以龜腦和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
又雲:趙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毛生,日行五百裡,力舉千斤。
牡桂 味辛,溫,無毒。
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
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生南海山谷。
菌桂 味辛,溫,無毒。
主百病,養精神,和顔色,為諸藥先聘通使。
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
立秋采。
《圖經》曰:文具桂條。
《列仙傳》曰:範蠡好食桂,飲水讨藥,人世世見之。
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葉,以龜腦和服之。
韓終《釆藥詩》曰:暗河之桂,實大如粟;得而食之,後天而老。
《别說》雲:今交、廣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唯陳藏器一說最近。
然筒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髒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
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幹也。
取其輕薄而能發散。
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
尤宜入上焦藥。
《衍義》曰:桂,大熱。
《素問》雲:辛甘發散為陽。
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
本草第一又雲:療寒以熱藥。
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
獨有一字桂,《本經》言甘、辛,大熱,此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
然《本經》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處,亦不中用。
今又謂之官桂,不知緣何而立名?慮後世為别物,故書之。
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松脂 味苦、甘,溫,無毒。
主疽,惡瘡,頭瘍,白秃,疥瘙風氣,安五髒,除熱,胃中伏熱,咽幹,消渴,及風痹死肌。
煉之令白。
其赤者主惡痹。
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
生太山山谷。
六月采。
松實:味苦,溫,無毒。
主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
九月采,陰幹。
松葉:味苦,溫。
主風濕瘡,生毛發,安五髒,守中,不饑延年。
禹錫等按:《日華子》:松葉,無毒。
松節:溫。
主百節久風,風虛,腳痹疼痛。
松根白皮:主辟谷不饑。
《圖經》曰:松脂,生太山山谷,今處處有之。
其用以通明如熏陸香顆者為勝。
道人服餌,或合茯苓、松柏實、菊花作丸,皆先煉治。
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于茅上,厚寸許可矣。
然後布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湯若減即添熱水,常令滿。
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于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藥,亦可單服。
其實及根白皮,古亦有服食法,但今松實多作果品,餘不聞堪入藥。
其花上黃粉名松黃,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
陶隐居雲:采煉松脂法,并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挼内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其有自流出者,乃勝于鑿樹及煮用膏也。
其實不可多得,推#10葉止是斷谷所宜,細切如粟,以水及面飲服之。
亦有陰幹搗為屑,丸服者。
人患惡病,服此無不差。
比來苦腳弱人,釀松節酒亦皆愈。
松、柏皆有脂潤,又淩冬不凋,理為佳物,但人多輕忽近易之爾。
禹錫雲:按《藥性論》:松脂,使,味甘,平。
殺蟲用之。
主耳聾,牙有蚛孔,少許咬#11之不落,蟲自死,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掏風。
蕭炳雲:又有五葉者,一叢五葉如钗,名五粒松,道家服食絕粒,子如巴豆,新羅往往進之。
《日華子》雲:松脂,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治瘘爛,排膿。
又雲:松葉,暖,無毒。
炙罯凍瘡,風濕瘡佳。
又雲:松節,無毒。
治腳軟,骨節風。
又雲:松根白皮,味苦,溫,無毒。
補五勞,益氣。
《聖惠方》:絕谷升仙不食法:取松實搗為膏,酒調下三錢,日三。
則不饑渴飲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輕,日行五百裡。
又方:服松葉,令人不老,身生綠毛,輕身益氣,久服不已。
絕谷不饑渴,松葉不以多少,細切更研,每日食前以酒調下二錢,亦可粥汁服之。
初服稍難,久自便矣。
《外台秘要》:《集驗》療齲齒。
取松脂如錐,注齲孔内,須臾齲蟲緣松脂出。
《梅師方》同。
又方:治惡風疾。
松脂煉,投冷水中,二十遍,蜜丸。
服三兩,饑即服之,日三,鼻柱斷離者,二百日瘥。
斷鹽及房室。
又方:療曆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