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人呼為馬屁勃。
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出。
傅諸瘡,用之甚良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此馬庀菌也。
虛軟如紫絮,彈之紫塵出。
生濕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
《衍義》曰:馬勃,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并蓄者也。
有大如鬥者,小亦如升杓。
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
屐音劇屧音燮 鼻繩灰水服主噎哽,心痛胸滿。
今按:《别本》注雲:屐屧,江南有之,北人不識,以桐木為屐及屧也。
用蒲為蒵,用麻穿其鼻也,久着腳者堪入藥用。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取着經久遠欲爛斷者,水服之良。
質汗 味甘、溫,無毒。
主金瘡傷折,瘀血内損,補筋肉,消惡血,下血氣,婦人産後諸血結腹痛,内冷不下食。
并酒消服之。
亦傅病處。
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淚、柽乳、地黃并熱血成之。
今附。
陳藏器雲:蕃人試藥,取兒斷一足,以藥内口中,以足蹋之,當時能走者,至良。
水蓼 主蛇毒,搗傅之。
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悶。
水煮漬捋腳,消氣腫。
《唐本》注雲:葉似蓼,莖赤,味辛,生下濕水傍。
今按:《别本》注雲:生于淺水澤中,故名水蓼。
其葉大于家蓼,水挼食之,勝于蓼子。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水蓼,味辛,冷,無毒。
《集驗方》:治腳痛。
先以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瘡幹自安。
莸草 味甘,大寒,無毒。
主濕痹,消水氣。
合赤小豆煮食之,勿與鹽。
主腳氣,頑痹,虛腫,小腹急,小便赤澀,搗葉傅毒腫。
又絞取汁服之。
主消渴。
生水田中。
似結縷,葉長,馬食之。
《爾雅》雲:莸,蔓于。
注雲:生水中,江東人呼為莤。
《證俗》雲:莸,水草也。
新補。
見陳藏器。
《衍義》曰:莸草,《爾雅》曰:酋音猶,蔓于。
《左傳》亦曰:一熏一莸,十年尚猶有臭者。
是此草。
敗芒箔 無毒。
主産婦血滿腹脹痛,血渴,惡露不盡,月閉,止#17好血,下惡血,去鬼氣疰痛症結,酒煮服之。
亦燒為末酒下,彌久着煙者佳。
今東人作箔,多草為之。
《爾雅》雲:芒似茅,可以為索。
新補。
見陳藏器。
狗舌草 味苦,寒,有小毒。
主蠱疥瘙瘡,殺小蟲。
《唐本》注雲:葉似車前,無文理,抽莖,花黃白細,叢生渠塹濕地。
今按:《别本》注雲:疥瘙風瘡,并皆有蟲。
為末和塗之即差。
四月、五月采莖,暴幹。
唐本先附。
海金沙 黔州 主通利小腸。
得栀子、馬牙消、蓬沙共療傷寒熱狂。
出黔中郡。
七月收采。
生作小株,才高一二尺。
收采全科于日中暴之,令小幹,紙襯,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旋收之,且暴且擊,以沙盡為度。
用之或丸或散。
新定。
《圖經》曰:海金沙,生黔中山谷,湖南亦有。
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
七月采得,日中暴令幹,以紙襯,擊取其沙,落紙上,旋暴旋擊,沙盡乃止。
主通利小腸。
亦入傷寒狂熱藥。
今醫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方:海金沙一兩,臘面茶半兩,二味搗碾令#18細。
每服三錢,煎生姜甘草湯調下,服無時,未通再服。
萱草 涼,無毒。
治沙淋,下水氣,主酒疸,黃色通身者。
取根搗絞汁服,亦取嫩苗煮食之。
又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
一名鹿蔥。
花名宜男。
《風土記》雲:懷妊婦人佩其花,生男也。
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雲:萱草,俗謂之鹿蔥,處處田野有之。
味甘而無毒。
主安五髒,利心志,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
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
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菜#19。
雲:利胸隔甚佳。
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心中#20。
《衍義》曰:萱草根,洗淨研汁一大盞,生姜汁半盞相和,時時細呷,治大熱衄血。
格注草 味辛、苦,溫,有大毒。
主蠱疰諸毒疼痛等。
生齊、魯山澤。
《唐本》注雲:葉似蕨,根紫色,若紫草根。
一株有二十許,二月、八月采根,五月、六月采苗,日幹。
唐本先附。
《唐本餘》注雲:《圖經》出齊州、兖州山谷間。
雞窠中草 主小兒白秃瘡。
和白頭翁花燒灰,臘月豬脂傅之。
瘡先以酸泔洗,然後塗之。
又主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千金方》:治産後遺尿。
故雞窠中草燒作末,酒服二錢匕,即差。
雞冠子 涼,無毒。
止腸風瀉血,赤白痢,婦人崩中帶下,入藥炒用。
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地椒 味辛,溫,有小毒
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出。
傅諸瘡,用之甚良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此馬庀菌也。
虛軟如紫絮,彈之紫塵出。
生濕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
《衍義》曰:馬勃,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并蓄者也。
有大如鬥者,小亦如升杓。
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
屐音劇屧音燮 鼻繩灰水服主噎哽,心痛胸滿。
今按:《别本》注雲:屐屧,江南有之,北人不識,以桐木為屐及屧也。
用蒲為蒵,用麻穿其鼻也,久着腳者堪入藥用。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取着經久遠欲爛斷者,水服之良。
質汗 味甘、溫,無毒。
主金瘡傷折,瘀血内損,補筋肉,消惡血,下血氣,婦人産後諸血結腹痛,内冷不下食。
并酒消服之。
亦傅病處。
出西蕃,如凝血,蕃人煎甘草、松淚、柽乳、地黃并熱血成之。
今附。
陳藏器雲:蕃人試藥,取兒斷一足,以藥内口中,以足蹋之,當時能走者,至良。
水蓼 主蛇毒,搗傅之。
絞汁服,止蛇毒入内心悶。
水煮漬捋腳,消氣腫。
《唐本》注雲:葉似蓼,莖赤,味辛,生下濕水傍。
今按:《别本》注雲:生于淺水澤中,故名水蓼。
其葉大于家蓼,水挼食之,勝于蓼子。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水蓼,味辛,冷,無毒。
《集驗方》:治腳痛。
先以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瘡幹自安。
莸草 味甘,大寒,無毒。
主濕痹,消水氣。
合赤小豆煮食之,勿與鹽。
主腳氣,頑痹,虛腫,小腹急,小便赤澀,搗葉傅毒腫。
又絞取汁服之。
主消渴。
生水田中。
似結縷,葉長,馬食之。
《爾雅》雲:莸,蔓于。
注雲:生水中,江東人呼為莤。
《證俗》雲:莸,水草也。
新補。
見陳藏器。
《衍義》曰:莸草,《爾雅》曰:酋音猶,蔓于。
《左傳》亦曰:一熏一莸,十年尚猶有臭者。
是此草。
敗芒箔 無毒。
主産婦血滿腹脹痛,血渴,惡露不盡,月閉,止#17好血,下惡血,去鬼氣疰痛症結,酒煮服之。
亦燒為末酒下,彌久着煙者佳。
今東人作箔,多草為之。
《爾雅》雲:芒似茅,可以為索。
新補。
見陳藏器。
狗舌草 味苦,寒,有小毒。
主蠱疥瘙瘡,殺小蟲。
《唐本》注雲:葉似車前,無文理,抽莖,花黃白細,叢生渠塹濕地。
今按:《别本》注雲:疥瘙風瘡,并皆有蟲。
為末和塗之即差。
四月、五月采莖,暴幹。
唐本先附。
海金沙 黔州 主通利小腸。
得栀子、馬牙消、蓬沙共療傷寒熱狂。
出黔中郡。
七月收采。
生作小株,才高一二尺。
收采全科于日中暴之,令小幹,紙襯,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旋收之,且暴且擊,以沙盡為度。
用之或丸或散。
新定。
《圖經》曰:海金沙,生黔中山谷,湖南亦有。
初生作小株,高一二尺。
七月采得,日中暴令幹,以紙襯,擊取其沙,落紙上,旋暴旋擊,沙盡乃止。
主通利小腸。
亦入傷寒狂熱藥。
今醫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方:海金沙一兩,臘面茶半兩,二味搗碾令#18細。
每服三錢,煎生姜甘草湯調下,服無時,未通再服。
萱草 涼,無毒。
治沙淋,下水氣,主酒疸,黃色通身者。
取根搗絞汁服,亦取嫩苗煮食之。
又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
一名鹿蔥。
花名宜男。
《風土記》雲:懷妊婦人佩其花,生男也。
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雲:萱草,俗謂之鹿蔥,處處田野有之。
味甘而無毒。
主安五髒,利心志,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
五月采花,八月采根用。
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菜#19。
雲:利胸隔甚佳。
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心中#20。
《衍義》曰:萱草根,洗淨研汁一大盞,生姜汁半盞相和,時時細呷,治大熱衄血。
格注草 味辛、苦,溫,有大毒。
主蠱疰諸毒疼痛等。
生齊、魯山澤。
《唐本》注雲:葉似蕨,根紫色,若紫草根。
一株有二十許,二月、八月采根,五月、六月采苗,日幹。
唐本先附。
《唐本餘》注雲:《圖經》出齊州、兖州山谷間。
雞窠中草 主小兒白秃瘡。
和白頭翁花燒灰,臘月豬脂傅之。
瘡先以酸泔洗,然後塗之。
又主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千金方》:治産後遺尿。
故雞窠中草燒作末,酒服二錢匕,即差。
雞冠子 涼,無毒。
止腸風瀉血,赤白痢,婦人崩中帶下,入藥炒用。
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地椒 味辛,溫,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