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是牛扁,但扁、便不同,豈聲近而字訛乎?今以附之。

     苦芺音襖 微寒。

    主面目、通身漆瘡。

     陶隐居雲:處處有之。

    伧士莖切人取莖生食之。

    五月五日采,暴幹。

    燒作灰以療金瘡,甚驗。

     《唐本》注雲:今人以為漏蘆,非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子若貓薊。

    莖圓無刺。

    五月采苗,堪生啖,所在下濕地有之。

     《藥性論》雲:苦芺草亦可單用,味苦,無毒。

     《日華子》雲:冷,治丹毒。

     《食療》雲:苦芺,微寒。

    生食治漆瘡。

    五月五日采,暴幹。

    作灰傅面目、通身漆瘡,不堪多食。

     酢漿草 味酸,寒,無毒。

    主惡瘡瘑瘘。

    搗傅之,殺諸小蟲。

    生道傍。

     《唐本》注雲:葉如細萍,叢生,莖頭有三葉。

    一名醋母草,一名鸠酸草。

     今按:《别本》注雲:生陰濕處,俗為小酸茅。

    食之解熱渴。

    四月、五月采,陰幹。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水萍,兩葉并大葉同枝端,黃色實黑。

    生下濕地,夏采葉用之。

     《圖經》曰:酢漿草,俗呼為酸漿,舊不載所出州土,雲生道傍,今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

    葉如水萍,叢生,莖端有三葉,葉間生細黃花,實黑。

    夏月采葉用。

    初生嫩時,小兒多食之。

    南人用揩鍮石器,令白如銀,色光豔。

     昨葉何草 味酸,平,無毒。

    主口中幹痛,水谷血痢,止血。

    生上黨屋上,如蓬初生,一名瓦松。

    夏采,日幹。

     《唐本》注雲:葉似蓬,高尺餘。

    遠望如松纔生年久瓦屋上。

     今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皆入藥用。

    生眉發膏為要爾。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六月、七月采苗,日幹之。

     《聖惠方》:治頭風白屑。

    用瓦松暴幹,燒灰淋汁熱洗頭,不過五七度。

     蒻音弱頭 揚州 味辛,寒,有毒。

    主癰腫風毒,摩傅腫上。

    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和為茹食,性冷,主消渴。

    生戟人喉出血。

    生吳、蜀。

    葉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陰地,雨滴葉下生子。

    一名蒟蒻。

    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

    其根傅癰腫毒,甚。

    根如蒻頭,毒猛,不堪食。

    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斑杖者,虎杖之别名。

    即前條虎杖是也。

     《圖經》曰:文具天南星條下。

     夏枯草 滁州 味苦、辛,寒、無毒。

    主寒熱,瘰疬,鼠瘘,頭瘡,破症,散瘿結氣,腳腫濕痹,輕身。

    一名夕句,一名乃東,一名燕面。

    生蜀郡川谷。

    四月采。

    土瓜為之使。

     《唐本》注雲:此草生平澤。

    葉似旋複,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參花,五月便枯。

    處處有之。

     《圖經》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今河、淮、浙州郡亦有之。

    冬至後生,葉似旋複。

    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

    至五月枯,四月采。

     《簡要濟衆》: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

    補肝散: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為末。

    每服一錢,臘茶調下。

    無時候服。

     《衍義》曰:夏枯草,今又謂之郁臭。

    自秋便生,經冬不瘁。

    春開白花,中夏結子,遂枯。

    古方丸燒灰,合緊面藥。

    初生嫩時,作菜食之,須浸洗,淘去苦水,治瘰疬鼠漏。

     燕蓐草 無毒。

    主眠中遺溺不覺。

    燒令黑,研水,進方寸匕。

    亦主哕氣,此燕窠中草也。

    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千金方》:治婦人無故尿血。

    胡燕窠中草燒末,用酒服半錢。

    亦治丈夫。

     孫真人《食忌》:主卒患腰惡瘡。

    若先發于心,已有汁者,以胡燕窠末和水塗之,治不可遲,遍身即害人死。

     鴨跖草 味苦,大寒,無毒。

    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肉症澀滞,小兒丹毒,發熱狂痫,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生江東、淮南平地。

    葉如竹,高一二尺。

    花深碧,有角如鳥嘴。

    北人呼為雞舌草,亦名鼻斫草,吳人呼為跖。

    跖、斫聲相近也。

    一名碧竹子。

    花好為色。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山慈菰根 有小毒。

    主癰腫,瘡瘘,瘰疬,結核等,醋摩傅之。

    亦剝人面皮,除皯?。

    生山中濕地。

    一名金燈花。

    葉似車前,根如慈菰。

    零陵間又有團慈菰,根似小蒜,所主與此略#7同。

    新補。

    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經驗方》:貼瘡腫。

    以山慈菰,一名鹿蹄草,取莖、葉搗,為膏,入蜜貼瘡口上,候清血出效。

     苘音頃實 味苦,平,無毒。

    主赤白冷熱痢,散飲之。

    吞一分,破癰腫。

     《唐本》注雲:一作?字。

    人取皮為索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