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幹。
小豆為之使,惡署預。
陶隐居雲:此是大戟苗,生時摘葉有汁,故名澤漆,亦能齧人肉。
禹錫等按:《蜀本#27圖經》雲:五月采,日幹用。
《藥性論》雲:澤漆,使。
治皮肌熱,利小便。
《日華子》雲:冷,微毒。
止瘧疾,消痰退熱。
此即大戟花。
川澤中有。
莖梗小,有葉花黃,葉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圖經》曰:澤漆,大戟苗也。
生太山川澤,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亦有之。
生時摘葉有白汁出,亦能齧人,故以為名。
然張仲景治肺咳上氣,脈沉者,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然後用半夏半升,紫參、生姜、白前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各三兩,八物?咀之,内澤漆汁中,煎取五升。
每服五合,日三,至夜服盡。
《唐本餘》:有小毒。
逐水,主蠱毒。
《聖惠方》:治十種水氣。
可用澤漆十斤,于夏間取莖、嫩葉,入水#28一鬥,研汁約二鬥,于銀鍋内,慢火熬如稀饧,即止,瓷器内收。
每日空心溫酒調下一茶匙,以愈為度。
茵芋 绛州 味苦,溫、微溫,有毒。
主五髒邪氣,心腹寒,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
一名芫花#29,一名卑共。
生太山川谷。
三月三日采葉,陰幹。
陶隐居雲:茵芋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
莖葉狀如莽草而細軟,取用之皆連細莖。
方用甚稀,惟以合療風酒#30。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苗高三四尺,葉似石榴短厚,莖赤。
今似石南葉,三月#31、四月采莖、葉,日幹。
《藥性論》雲:茵芋,味苦、辛,有小毒。
療人五髒寒熱似瘧,諸關節中風痹,拘急攣痛,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治溫瘧發作有時。
《日華子》雲:治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瘦。
入藥炙用。
出自海鹽。
形似石南,樹生,葉厚,五六七月采。
《 圖經》曰:茵芋,出太山川谷,今雍州、绛州、華州、杭州亦有之。
春生苗,高三四尺,葉#32赤,莖#33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葉。
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
三月、四月、七月采葉連細莖,陰幹用。
或雲日幹。
胡洽治賊風,手足枯痹,四肢拘孿。
茵芋酒主之。
其方: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踯躅、石南、細辛、桂心各一兩,凡十二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一鬥漬之。
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藥成。
初服一合,日三,漸增之,以微痹為度。
赭音者魁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積聚,除三#34蟲。
生山谷。
二月采。
陶隐居雲:狀如小芋子,肉白皮黃,近道亦有。
《唐本》注雲:赭魁,大者如鬥,小者如升,葉似杜蘅,蔓生草木上。
有小毒。
陶所說者,乃土卵爾。
不堪藥用,梁、漢人名為黃獨,蒸食之,非赭魁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苗蔓延生,葉似蘿摩,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黃赤,大#35者輪菌如升,小者若拳,今所在有之。
據《本經》雲無毒,而蘇雲有小毒,又雲陶所說者,梁、漢人蒸食之,則無毒明矣。
乃陶說者為是也。
陳藏器雲:按土卵,蔓生,根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不聞有功也。
貫衆 淄州 味苦#36,微寒,有毒。
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症瘕,除頭風,止金瘡。
花:療惡瘡,令人洩。
一名貫節,一名貫渠,一名百頭,一名虎卷,一名扁符,一名伯萍,一名藥#37藻。
此謂草鸱頭。
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雚菌為之使。
陶隐居雲:近道亦有。
葉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鸱頭,故呼為草鸱頭。
禹錫等按:《爾雅》雲:泺,貫衆。
注: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貫渠,《廣雅》雲貫節,《蜀本》雲:一名藥音洛藻。
又《圖經》雲:苗似狗脊,狀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鸱頭,療頭風用之。
今所在山谷陰處有之。
《藥性論》雲:貫衆,使。
主腹熱。
赤小豆為使。
殺寸白蟲。
《圖經》曰:貫衆,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荊、襄間多有之,而少有花者。
春生苗,赤。
葉大如蕨。
莖幹三棱。
葉綠色似小雞翎,亦名鳳尾草。
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須毛,又似老鸱。
《爾雅》雲:泺舒若切,貫衆。
郭璞注雲: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
《廣雅》謂之貫節是也。
三月采根,曬幹。
荊南人取根為末,水調服一錢匕,止鼻血效。
荛音堯花 味苦#38、辛,寒、微寒,有毒。
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生鹹陽川谷及河南中牟。
六月采花,陰幹。
陶隐居雲:中牟者,平時惟從河上來,形似芫花而極細,白色。
比來隔#39絕,殆不可得。
《唐本》注雲:此藥苗似葫荽,莖無刺,花細,黃色,四月、五月收,與芫花全不相似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苗高二尺許,生崗原上,今所在有之,見用雍州者好。
《藥性論》雲:荛花,使。
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疰氣蠱毒,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衍義》曰:荛花,今京、洛間甚多。
張仲景《傷寒論》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
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
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其不及也。
仍須是有是證者方可用。
牙子 江甯府 味苦、酸,寒,有毒。
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
一名狼牙,一名狼齒,一名狼子。
生淮南川谷及冤句。
八月采根,暴幹。
中濕腐爛生衣,殺人。
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之,其根芽亦似獸之牙齒也。
禹錫等按:《蜀經》雲: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綠色。
根萌芽若獸之牙。
今所在有之。
二月、三月采牙,日幹。
《藥性論》雲:狼芽,使,味苦,能治浮風瘙癢,殺寸白蟲,煎汁洗惡瘡。
《日華子》雲:殺腹髒一切蟲,止赤白痢,煎服。
《圖經》曰:牙子,即狼牙子。
生淮南川谷及冤句,今江東、京東州郡多有之。
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綠色。
根黑若獸之牙齒,故以名之。
三月、八月采根,日幹。
古方多用治蛇毒。
其法:取獨莖狼牙搗,臘月豬脂和以傅上,立差。
又楊炎《南行方》雲:六月以前用葉,以後用根,生?咀,以木葉裹之,塘火炮令熱,用熨瘡上,冷即止。
張仲景治婦人陰瘡亦單用之。
《聖惠方》:治陰瘡洗方。
用狼牙五兩細剉,水五升煮至三升,溫洗之。
《外台秘要》:範汪治寸白蟲方。
狼牙五兩,搗末,蜜圓如麻子,宿不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差之。
又方:治金瘡。
狼牙草莖葉熟搗傅貼之,兼止血。
又方:治婦人陰蝕,若中爛傷。
狼牙三兩?咀,以水四升煮,去滓,内苦酒如雞子一杯,以綿濡湯瀝患處,日四五即愈。
《千金方》:治小兒陰瘡,濃煮狼牙草洗之。
又治射工,即水弩子也。
以狼牙葉冬取根,搗令熟傅之。
及己 味苦,平,有毒。
主諸惡瘡疥痂瘘蝕,及牛馬諸瘡。
陶隐居雲:今人多用以合瘡疥膏,甚驗。
《唐本》注雲:此草一莖,莖頭四葉,葉隙着白花。
一好生山谷陰虛軟地。
根似細辛而黑,有毒。
入口使人吐血。
今以當杜蘅,非也。
疥瘙必須用之。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二月采根,日幹之。
《藥性論》雲:及己亦可單用,能治瘑疥。
《日華子》雲:主頭瘡,白秃,風瘙,皮膚癢。
可煎汁浸并傅。
羊踯躅 海州 潤州 味辛,溫,有大毒。
主賊風在皮膚視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
名玉支。
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
三月采花,陰幹。
陶隐居雲:近道諸山皆有之。
花、苗似鹿蔥,羊誤食其葉,踯躅而死,故以為名。
不可近眼。
《唐本》注雲:玉支、踯躅一名。
陶于栀子注雲:是踯躅子,名玉支。
非也。
花亦不似鹿蔥,正似旋葍花,色黃者也。
今注:其苗樹生高三四尺,葉似桃葉,花似山石榴。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樹生高二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
三月、四月采花,日幹。
今所在有之。
《藥性論》:羊踯躅,惡諸石及面,不入湯服也。
《圖經》曰:羊踯躅,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
春生苗似鹿蔥,葉似紅花,莖高三四尺。
夏開花似陵霄、山石榴、旋葍輩,而正黃色,羊誤食其葉,則踯躅而死,故以為名。
三月、四月采花,陰幹。
今嶺南、蜀道山谷遍生。
皆深紅色如錦繡。
然或雲此種不入藥。
古大方多用踯躅。
如胡
小豆為之使,惡署預。
陶隐居雲:此是大戟苗,生時摘葉有汁,故名澤漆,亦能齧人肉。
禹錫等按:《蜀本#27圖經》雲:五月采,日幹用。
《藥性論》雲:澤漆,使。
治皮肌熱,利小便。
《日華子》雲:冷,微毒。
止瘧疾,消痰退熱。
此即大戟花。
川澤中有。
莖梗小,有葉花黃,葉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圖經》曰:澤漆,大戟苗也。
生太山川澤,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亦有之。
生時摘葉有白汁出,亦能齧人,故以為名。
然張仲景治肺咳上氣,脈沉者,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然後用半夏半升,紫參、生姜、白前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各三兩,八物?咀之,内澤漆汁中,煎取五升。
每服五合,日三,至夜服盡。
《唐本餘》:有小毒。
逐水,主蠱毒。
《聖惠方》:治十種水氣。
可用澤漆十斤,于夏間取莖、嫩葉,入水#28一鬥,研汁約二鬥,于銀鍋内,慢火熬如稀饧,即止,瓷器内收。
每日空心溫酒調下一茶匙,以愈為度。
茵芋 绛州 味苦,溫、微溫,有毒。
主五髒邪氣,心腹寒,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
一名芫花#29,一名卑共。
生太山川谷。
三月三日采葉,陰幹。
陶隐居雲:茵芋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
莖葉狀如莽草而細軟,取用之皆連細莖。
方用甚稀,惟以合療風酒#30。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苗高三四尺,葉似石榴短厚,莖赤。
今似石南葉,三月#31、四月采莖、葉,日幹。
《藥性論》雲:茵芋,味苦、辛,有小毒。
療人五髒寒熱似瘧,諸關節中風痹,拘急攣痛,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治溫瘧發作有時。
《日華子》雲:治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瘦。
入藥炙用。
出自海鹽。
形似石南,樹生,葉厚,五六七月采。
《 圖經》曰:茵芋,出太山川谷,今雍州、绛州、華州、杭州亦有之。
春生苗,高三四尺,葉#32赤,莖#33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葉。
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
三月、四月、七月采葉連細莖,陰幹用。
或雲日幹。
胡洽治賊風,手足枯痹,四肢拘孿。
茵芋酒主之。
其方: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踯躅、石南、細辛、桂心各一兩,凡十二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一鬥漬之。
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藥成。
初服一合,日三,漸增之,以微痹為度。
赭音者魁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積聚,除三#34蟲。
生山谷。
二月采。
陶隐居雲:狀如小芋子,肉白皮黃,近道亦有。
《唐本》注雲:赭魁,大者如鬥,小者如升,葉似杜蘅,蔓生草木上。
有小毒。
陶所說者,乃土卵爾。
不堪藥用,梁、漢人名為黃獨,蒸食之,非赭魁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苗蔓延生,葉似蘿摩,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黃赤,大#35者輪菌如升,小者若拳,今所在有之。
據《本經》雲無毒,而蘇雲有小毒,又雲陶所說者,梁、漢人蒸食之,則無毒明矣。
乃陶說者為是也。
陳藏器雲:按土卵,蔓生,根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不聞有功也。
貫衆 淄州 味苦#36,微寒,有毒。
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症瘕,除頭風,止金瘡。
花:療惡瘡,令人洩。
一名貫節,一名貫渠,一名百頭,一名虎卷,一名扁符,一名伯萍,一名藥#37藻。
此謂草鸱頭。
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雚菌為之使。
陶隐居雲:近道亦有。
葉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鸱頭,故呼為草鸱頭。
禹錫等按:《爾雅》雲:泺,貫衆。
注: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貫渠,《廣雅》雲貫節,《蜀本》雲:一名藥音洛藻。
又《圖經》雲:苗似狗脊,狀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鸱頭,療頭風用之。
今所在山谷陰處有之。
《藥性論》雲:貫衆,使。
主腹熱。
赤小豆為使。
殺寸白蟲。
《圖經》曰:貫衆,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荊、襄間多有之,而少有花者。
春生苗,赤。
葉大如蕨。
莖幹三棱。
葉綠色似小雞翎,亦名鳳尾草。
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須毛,又似老鸱。
《爾雅》雲:泺舒若切,貫衆。
郭璞注雲: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
《廣雅》謂之貫節是也。
三月采根,曬幹。
荊南人取根為末,水調服一錢匕,止鼻血效。
荛音堯花 味苦#38、辛,寒、微寒,有毒。
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生鹹陽川谷及河南中牟。
六月采花,陰幹。
陶隐居雲:中牟者,平時惟從河上來,形似芫花而極細,白色。
比來隔#39絕,殆不可得。
《唐本》注雲:此藥苗似葫荽,莖無刺,花細,黃色,四月、五月收,與芫花全不相似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苗高二尺許,生崗原上,今所在有之,見用雍州者好。
《藥性論》雲:荛花,使。
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疰氣蠱毒,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衍義》曰:荛花,今京、洛間甚多。
張仲景《傷寒論》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
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
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其不及也。
仍須是有是證者方可用。
牙子 江甯府 味苦、酸,寒,有毒。
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
一名狼牙,一名狼齒,一名狼子。
生淮南川谷及冤句。
八月采根,暴幹。
中濕腐爛生衣,殺人。
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之,其根芽亦似獸之牙齒也。
禹錫等按:《蜀經》雲: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綠色。
根萌芽若獸之牙。
今所在有之。
二月、三月采牙,日幹。
《藥性論》雲:狼芽,使,味苦,能治浮風瘙癢,殺寸白蟲,煎汁洗惡瘡。
《日華子》雲:殺腹髒一切蟲,止赤白痢,煎服。
《圖經》曰:牙子,即狼牙子。
生淮南川谷及冤句,今江東、京東州郡多有之。
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綠色。
根黑若獸之牙齒,故以名之。
三月、八月采根,日幹。
古方多用治蛇毒。
其法:取獨莖狼牙搗,臘月豬脂和以傅上,立差。
又楊炎《南行方》雲:六月以前用葉,以後用根,生?咀,以木葉裹之,塘火炮令熱,用熨瘡上,冷即止。
張仲景治婦人陰瘡亦單用之。
《聖惠方》:治陰瘡洗方。
用狼牙五兩細剉,水五升煮至三升,溫洗之。
《外台秘要》:範汪治寸白蟲方。
狼牙五兩,搗末,蜜圓如麻子,宿不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差之。
又方:治金瘡。
狼牙草莖葉熟搗傅貼之,兼止血。
又方:治婦人陰蝕,若中爛傷。
狼牙三兩?咀,以水四升煮,去滓,内苦酒如雞子一杯,以綿濡湯瀝患處,日四五即愈。
《千金方》:治小兒陰瘡,濃煮狼牙草洗之。
又治射工,即水弩子也。
以狼牙葉冬取根,搗令熟傅之。
及己 味苦,平,有毒。
主諸惡瘡疥痂瘘蝕,及牛馬諸瘡。
陶隐居雲:今人多用以合瘡疥膏,甚驗。
《唐本》注雲:此草一莖,莖頭四葉,葉隙着白花。
一好生山谷陰虛軟地。
根似細辛而黑,有毒。
入口使人吐血。
今以當杜蘅,非也。
疥瘙必須用之。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二月采根,日幹之。
《藥性論》雲:及己亦可單用,能治瘑疥。
《日華子》雲:主頭瘡,白秃,風瘙,皮膚癢。
可煎汁浸并傅。
羊踯躅 海州 潤州 味辛,溫,有大毒。
主賊風在皮膚視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
名玉支。
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
三月采花,陰幹。
陶隐居雲:近道諸山皆有之。
花、苗似鹿蔥,羊誤食其葉,踯躅而死,故以為名。
不可近眼。
《唐本》注雲:玉支、踯躅一名。
陶于栀子注雲:是踯躅子,名玉支。
非也。
花亦不似鹿蔥,正似旋葍花,色黃者也。
今注:其苗樹生高三四尺,葉似桃葉,花似山石榴。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樹生高二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
三月、四月采花,日幹。
今所在有之。
《藥性論》:羊踯躅,惡諸石及面,不入湯服也。
《圖經》曰:羊踯躅,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
春生苗似鹿蔥,葉似紅花,莖高三四尺。
夏開花似陵霄、山石榴、旋葍輩,而正黃色,羊誤食其葉,則踯躅而死,故以為名。
三月、四月采花,陰幹。
今嶺南、蜀道山谷遍生。
皆深紅色如錦繡。
然或雲此種不入藥。
古大方多用踯躅。
如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