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楊氏産乳》:治腹滿,大小便不利,氣急。
甘遂二分為散,分五服,熟水下,如覺心下煩,得微利,日一服。
《衍義》曰:甘遂,今惟用連珠者,然《經》中不言。
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
白斂 滁州 味苦、甘,平、微寒,無毒。
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痫,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
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侖。
生幾#18山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代赭為之使#19。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之。
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幹。
生取根搗,傅癰腫亦效。
《唐本》注雲:此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殊不似白芷。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蔓生,枝端有五葉,今所在有之。
《藥性論》雲:白斂,使,殺火毒,味苦,平,有毒,惡烏頭。
能主氣壅腫。
用赤小豆、菵草為末,雞子白調塗一切腫毒,治面上疱瘡。
子:治溫瘧,主寒熱,結壅熱腫。
《日華子》雲:止驚邪,發背,瘰疬,腸風痔瘘,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
《圖經》曰:白斂,生衡山山谷,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
五月開花,七月結實。
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
二月、八月采根,破片暴幹。
今醫治風,金瘡及面藥方多用之。
濠州有一種赤斂,功用與白斂同,花實亦相類,但表裡俱赤耳。
《聖惠方》:治丁瘡,以水調白斂末傅瘡上。
《外台秘要》:《備急》治火湯灼爛,用白斂末傅之。
《肘後方》:治發背,白斂末傅并良。
《衍義》曰:白斂、白及,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于斂瘡方中。
二物多相須而行。
青葙子 滁州 青葙子味苦,微寒,無毒。
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惡瘡疥虱,虛#20蝕,下部?瘡。
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
一名草蒿,一名萋蒿。
生平谷道傍。
三月采莖葉,陰幹。
五月、六月采子。
陶隐居雲:處處有。
似麥栅花,其子甚細。
後又有草蒿,《别本》亦作草藁。
今生#21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極多,足為疑,而實兩種也。
《唐本》注雲:此草,苗高尺#22許,葉細軟,花紫白色,實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實而大,生下濕地,四月、五月采。
荊、襄人名為昆侖草。
搗汁單服,大療溫疠甘?。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葉細軟長,亦為蔓。
今所在下濕地有。
《藥性論》雲:青葙子,一名草藁,味苦,平,無毒。
能治肝髒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瘡。
蕭炳雲:今主理眼,有青葙子圓。
又有一種花黃,名陶珠術,苗相似。
《日華子》雲:治五髒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苗止金瘡血。
《圖經》曰:青葙子,生平谷道傍,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
二月内生青苗,長三四尺。
葉闊似柳細軟,莖似蒿,青紅色。
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紅下白。
子黑光而扁,有似莨菪。
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獨莖生根。
六月、八月采子。
又有一種花黃,名陶珠術,苗亦相似,恐不堪用之。
雷公雲:凡用,勿使思蓂子并鼠細#23子,其二件真似青葙子,隻是味不同。
其思蓂子味距#24,煎之有涎。
凡用先燒鐵臼杵,單搗用之。
《廣利方》:治鼻衄血出不止。
以青葙子汁三合,灌鼻中。
《三國志》雲:《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年如五六十者,人或識之,謂其已百歲有餘耳。
《衍義》曰:青葙子,《經》中并不言治眼,《藥性論》始言之。
能治肝髒熱毒沖眼、赤障、青盲。
蕭炳亦雲理眼。
《日華子》雲益腦髓、明耳目,鎮肝。
今人多用之治眼,殊不與《經》意相當。
雚音桓菌音郡 味鹹、甘,平、微溫,有小毒。
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音癬蛲音饒蟲,螫毒#25毒,症瘕,諸蟲,疽蝸,去蛔蟲、寸白,惡瘡。
一名雚盧。
生東海池澤及渤海章武。
八月采,陰幹。
得酒良,畏雞子。
陶隐居雲:出北來,此亦無有。
形狀似菌,雲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
單末之,豬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蟲。
《唐本》注雲:雚菌,今出渤海蘆葦澤中鹹鹵地,自然有此菌爾,亦非是鹳屎所化生也。
其菌色白輕虛,表裡相似,與衆菌不同。
療蛔蟲有效。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今出滄州。
秋雨以時即有,天旱及霖即稀。
日幹者良。
《藥性論》雲:雚菌,味苦。
能除腹内冷痛,治白秃。
《食療》雲:菌子,發五髒風,壅經絡,動痔病,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
又,菌子有數般,槐樹上生者良。
野田中者,恐有毒,殺人。
又,多發冷氣。
《外台秘要》: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
雚蘆一兩搗末,羊肉臛和之,日一頓服佳。
《金匮玉函》雲:菌仰卷及赤色,不可食。
木耳青色及仰生者,不可食。
白及 興州 味苦、辛,平、微寒,無毒。
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音肥緩不收,除白癬疥蟲。
一名甘根,一名連及草。
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
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人。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之。
葉似杜若,根形似菱米,節間有毛。
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唐本》注雲:此物,山野人患手足皲音軍拆,嚼以塗之有效。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葉似初生栟音并榈音闾棕也及藜蘆。
莖端生一台,四月開生紫花。
七月實熟,黃黑色,冬凋。
根似菱,三角,白色,角頭生牙。
今出申州。
二月、八月采根用。
《吳氏》雲:神農:苦。
黃帝:辛。
季氏:大寒。
雷公:辛,無毒。
莖葉如生姜、藜蘆,十月華,直上,紫赤,根白連,二月、八月、九月采。
《藥性論》雲:白及,使。
能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疱,令人肌滑。
《日華子》雲:味甘辛,止驚邪血邪,痫疾,赤目症結,發背瘰疬,腸風痔瘘,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痹。
《圖經》曰:白及,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
春生苗,長一尺許。
似栟榈及藜蘆,莖端生一台,葉兩指大,青色。
夏花開紫。
七月結實,至熟黃黑色。
至冬而葉凋。
根似菱米,有三角,白色,角端生牙。
二月、七月采根。
今醫治金瘡及癰疽方中多用。
大戟 并州 滁州 信州 河中府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
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一名邛巨。
生常山。
十二月采根,陰幹。
反甘草。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皆有,至猥賤也。
禹錫等按:《唐本》注雲:畏菖蒲、蘆草、鼠屎。
《蜀本圖經》雲:苗似甘遂高大,葉有白汁,花黃。
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
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
《爾雅》:荞,邛巨。
注雲:今本草大戟也。
《藥性論》雲:大戟,使,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味苦、辛,有大毒。
破新陳,下惡血癖塊,腹内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日華子》雲:小豆為之使,惡署預。
瀉毒藥,洩天行黃病溫瘧,破症結。
《圖經》曰:大戟,澤漆根也。
生常山,今近道皆有之。
春生紅牙,漸長作叢,高一尺已來。
葉似初生楊柳小團。
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又似蕪荑。
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色,秋冬采根,陰幹。
淮甸出者莖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
江南生者葉似芍藥。
醫家用治瘾疹風,及風毒腳腫,并煮水熱淋,日再,三日愈。
李绛《兵部手集方》療水病,無問年月深者,雖複脈惡亦主之。
大戟、當歸、橘皮各一大兩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七分#26,頓服。
利二三鬥,勿怪。
至重,不過再服。
禁毒食一年,水下後更服,永不作。
此方傳于張尚客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附生者,若服冷洩氣不禁,即煎荠苨子湯解。
夫采得後,于槐砧上細剉,與細剉海芋葉拌蒸,從巳至申,去芋葉,曬幹用之。
《太上八帝玄變經》:大戟必瀉。
澤漆 冀州 味苦、辛,微寒,無毒。
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
一名漆莖,大戟苗也。
生太山川澤。
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莖葉,陰
甘遂二分為散,分五服,熟水下,如覺心下煩,得微利,日一服。
《衍義》曰:甘遂,今惟用連珠者,然《經》中不言。
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
白斂 滁州 味苦、甘,平、微寒,無毒。
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痫,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
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侖。
生幾#18山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代赭為之使#19。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之。
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幹。
生取根搗,傅癰腫亦效。
《唐本》注雲:此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殊不似白芷。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蔓生,枝端有五葉,今所在有之。
《藥性論》雲:白斂,使,殺火毒,味苦,平,有毒,惡烏頭。
能主氣壅腫。
用赤小豆、菵草為末,雞子白調塗一切腫毒,治面上疱瘡。
子:治溫瘧,主寒熱,結壅熱腫。
《日華子》雲:止驚邪,發背,瘰疬,腸風痔瘘,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
《圖經》曰:白斂,生衡山山谷,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
五月開花,七月結實。
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
二月、八月采根,破片暴幹。
今醫治風,金瘡及面藥方多用之。
濠州有一種赤斂,功用與白斂同,花實亦相類,但表裡俱赤耳。
《聖惠方》:治丁瘡,以水調白斂末傅瘡上。
《外台秘要》:《備急》治火湯灼爛,用白斂末傅之。
《肘後方》:治發背,白斂末傅并良。
《衍義》曰:白斂、白及,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于斂瘡方中。
二物多相須而行。
青葙子 滁州 青葙子味苦,微寒,無毒。
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惡瘡疥虱,虛#20蝕,下部?瘡。
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
一名草蒿,一名萋蒿。
生平谷道傍。
三月采莖葉,陰幹。
五月、六月采子。
陶隐居雲:處處有。
似麥栅花,其子甚細。
後又有草蒿,《别本》亦作草藁。
今生#21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極多,足為疑,而實兩種也。
《唐本》注雲:此草,苗高尺#22許,葉細軟,花紫白色,實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實而大,生下濕地,四月、五月采。
荊、襄人名為昆侖草。
搗汁單服,大療溫疠甘?。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葉細軟長,亦為蔓。
今所在下濕地有。
《藥性論》雲:青葙子,一名草藁,味苦,平,無毒。
能治肝髒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瘡。
蕭炳雲:今主理眼,有青葙子圓。
又有一種花黃,名陶珠術,苗相似。
《日華子》雲:治五髒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苗止金瘡血。
《圖經》曰:青葙子,生平谷道傍,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
二月内生青苗,長三四尺。
葉闊似柳細軟,莖似蒿,青紅色。
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紅下白。
子黑光而扁,有似莨菪。
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獨莖生根。
六月、八月采子。
又有一種花黃,名陶珠術,苗亦相似,恐不堪用之。
雷公雲:凡用,勿使思蓂子并鼠細#23子,其二件真似青葙子,隻是味不同。
其思蓂子味距#24,煎之有涎。
凡用先燒鐵臼杵,單搗用之。
《廣利方》:治鼻衄血出不止。
以青葙子汁三合,灌鼻中。
《三國志》雲:《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年如五六十者,人或識之,謂其已百歲有餘耳。
《衍義》曰:青葙子,《經》中并不言治眼,《藥性論》始言之。
能治肝髒熱毒沖眼、赤障、青盲。
蕭炳亦雲理眼。
《日華子》雲益腦髓、明耳目,鎮肝。
今人多用之治眼,殊不與《經》意相當。
雚音桓菌音郡 味鹹、甘,平、微溫,有小毒。
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音癬蛲音饒蟲,螫毒#25毒,症瘕,諸蟲,疽蝸,去蛔蟲、寸白,惡瘡。
一名雚盧。
生東海池澤及渤海章武。
八月采,陰幹。
得酒良,畏雞子。
陶隐居雲:出北來,此亦無有。
形狀似菌,雲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
單末之,豬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蟲。
《唐本》注雲:雚菌,今出渤海蘆葦澤中鹹鹵地,自然有此菌爾,亦非是鹳屎所化生也。
其菌色白輕虛,表裡相似,與衆菌不同。
療蛔蟲有效。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今出滄州。
秋雨以時即有,天旱及霖即稀。
日幹者良。
《藥性論》雲:雚菌,味苦。
能除腹内冷痛,治白秃。
《食療》雲:菌子,發五髒風,壅經絡,動痔病,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
又,菌子有數般,槐樹上生者良。
野田中者,恐有毒,殺人。
又,多發冷氣。
《外台秘要》: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
雚蘆一兩搗末,羊肉臛和之,日一頓服佳。
《金匮玉函》雲:菌仰卷及赤色,不可食。
木耳青色及仰生者,不可食。
白及 興州 味苦、辛,平、微寒,無毒。
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音肥緩不收,除白癬疥蟲。
一名甘根,一名連及草。
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
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人。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之。
葉似杜若,根形似菱米,節間有毛。
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唐本》注雲:此物,山野人患手足皲音軍拆,嚼以塗之有效。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葉似初生栟音并榈音闾棕也及藜蘆。
莖端生一台,四月開生紫花。
七月實熟,黃黑色,冬凋。
根似菱,三角,白色,角頭生牙。
今出申州。
二月、八月采根用。
《吳氏》雲:神農:苦。
黃帝:辛。
季氏:大寒。
雷公:辛,無毒。
莖葉如生姜、藜蘆,十月華,直上,紫赤,根白連,二月、八月、九月采。
《藥性論》雲:白及,使。
能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疱,令人肌滑。
《日華子》雲:味甘辛,止驚邪血邪,痫疾,赤目症結,發背瘰疬,腸風痔瘘,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痹。
《圖經》曰:白及,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
春生苗,長一尺許。
似栟榈及藜蘆,莖端生一台,葉兩指大,青色。
夏花開紫。
七月結實,至熟黃黑色。
至冬而葉凋。
根似菱米,有三角,白色,角端生牙。
二月、七月采根。
今醫治金瘡及癰疽方中多用。
大戟 并州 滁州 信州 河中府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
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一名邛巨。
生常山。
十二月采根,陰幹。
反甘草。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皆有,至猥賤也。
禹錫等按:《唐本》注雲:畏菖蒲、蘆草、鼠屎。
《蜀本圖經》雲:苗似甘遂高大,葉有白汁,花黃。
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
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
《爾雅》:荞,邛巨。
注雲:今本草大戟也。
《藥性論》雲:大戟,使,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味苦、辛,有大毒。
破新陳,下惡血癖塊,腹内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日華子》雲:小豆為之使,惡署預。
瀉毒藥,洩天行黃病溫瘧,破症結。
《圖經》曰:大戟,澤漆根也。
生常山,今近道皆有之。
春生紅牙,漸長作叢,高一尺已來。
葉似初生楊柳小團。
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又似蕪荑。
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色,秋冬采根,陰幹。
淮甸出者莖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
江南生者葉似芍藥。
醫家用治瘾疹風,及風毒腳腫,并煮水熱淋,日再,三日愈。
李绛《兵部手集方》療水病,無問年月深者,雖複脈惡亦主之。
大戟、當歸、橘皮各一大兩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七分#26,頓服。
利二三鬥,勿怪。
至重,不過再服。
禁毒食一年,水下後更服,永不作。
此方傳于張尚客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附生者,若服冷洩氣不禁,即煎荠苨子湯解。
夫采得後,于槐砧上細剉,與細剉海芋葉拌蒸,從巳至申,去芋葉,曬幹用之。
《太上八帝玄變經》:大戟必瀉。
澤漆 冀州 味苦、辛,微寒,無毒。
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
一名漆莖,大戟苗也。
生太山川澤。
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莖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