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唐本》注雲:此藥似香葇,葉長而大,或如荏且細。

    生平澤熟田近道傍,甚療血脹下氣。

    又主杖瘡,汁塗立差。

    俗名赤眼老母草。

     今按:《别本》注雲:今人名為香蘇。

     井中苔及萍 大寒。

    主漆瘡,熱瘡,水腫。

    井中藍,殺野葛、巴豆諸毒。

     陶隐居雲:廢井中多生苔、萍,及磚土間生雜草、菜藍,既解毒,在井中者彌佳。

    不應複别是一種名井中藍。

    井底泥至冷,亦療湯火灼瘡。

    井華水,又複煉法用之。

     禹錫等按:《蜀本》雲:井中苔及萍,味苦。

     《日華子》雲:無毒。

     《圖經》曰:文具海藻條下。

     茅香花 淄州丹州岢岚軍 味苦,溫,無毒。

    主中惡,溫胃止嘔吐,療心腹冷痛。

    苗、葉可煮作浴湯,辟邪氣,令人身香。

    生劍南道諸州。

    其莖、葉黑褐色,花白,即非白茅香也。

    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茅香,味甘,平。

    生安南,如茅根。

     《日華子》雲:白茅香花塞鼻洪,傅久不合灸瘡,詈刀箭瘡,止血并痛。

    煎湯止吐血、鼻衄。

     《圖經》曰:茅香花,生劍南道諸州,今陝西、河東、京東州郡亦有之。

    三月生苗,似大麥。

    五月開白花,亦有黃花者。

    或有結實者,亦有無實者,并正月、二月采根,五月采花,八月采苗。

    其莖、葉黑褐色,而花白色者,名白茅香。

     陳藏器雲:白茅香,味甘,平,無毒。

    主惡氣,令人身香美煮服之,主腹内冷痛。

    生安南,如茅根,作浴用之。

     《海藥》雲:謹按《廣志》雲:生廣南山谷,味甘,平,無毒。

    主兒遍身瘡疱,以桃葉同煮浴之,合諸衣#48香甚奇,尤勝舶上來者。

     《肘後方》:治熱淋。

    取白茅根四斤剉之,以水一鬥五升,煮取五升,令冷,仍暖飲之。

    日三服。

    又方: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

    取白茅根燒末,脂膏和塗之,亦治因風緻腫。

     《衍義》曰:茅香,花白,根如茅,但明潔而長,皆可作浴湯,同藁本尤佳。

    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

     馬蘭 味辛,平,無毒。

    主破宿血,養新血,合金瘡,斷血痢,蠱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諸菌毒。

    生搗傅蛇咬。

    生澤傍,如澤蘭氣臭,《楚辭》以惡草喻惡人。

    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花似菊而紫也。

    又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桠,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49,下俚人多用之。

    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圖經》:文具澤蘭條下。

     使君子 廣州 味甘,溫,無毒。

    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殺蟲,療瀉痢。

    生交、廣等州。

    形如栀子,棱瓣深而兩頭尖,亦似诃梨勒而輕。

    俗傳始因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後來醫家因号為使君子也。

    今附。

     《圖經》曰:使君子,生交、廣州等,今嶺南州郡皆有之,生山野中及水岸。

    其葉青,如兩指,頭長二寸。

    其莖作藤,如手指,三月生花,淡紅色,久乃深紅,有五瓣。

    七月、八月結子如拇指,長一寸許,大類栀子而有五棱,其殼青黑色,内有人,白色,七月采實。

     《衍義》曰:使君子,紫黑色,四棱高,瓣深。

    今《經》中謂之棱瓣深,似令人難解。

    秋末冬初,人将入鼎、澧。

    其人味如椰子肉。

    《經》不言用人,為複用皮。

    今按文味甘即是用肉,然難得人,蓋絕小。

    今醫家或兼用殼。

     幹苔 味鹹,寒。

    一雲溫。

    主痔,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之。

    又心腹煩悶者,冷水研如泥,飲之即止。

    又發諸瘡疥,下一切丹石,殺諸藥毒。

    不可多食,令人痿黃少血色,殺木蠹蟲,内木孔中,但是海族之流,皆下丹石。

    見孟诜、陳藏器、《日華子》。

     百脈根 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下氣,止#50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

    酒浸,若水煮,圓散兼用之。

    出肅州、巴西。

     《唐本》注雲:葉似苜蓿,花黃,根如遠志。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唐本先附。

     白豆蔻 廣州 味辛,大溫,無毒。

    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

    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寸,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

    今附。

     《圖經》曰:白豆蔻,出伽古羅國,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

    苗類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

    張文仲治胃氣冷,吃食即欲得吐。

    以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并飲三兩盞佳。

    又有治嘔吐白朮等六物湯,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之。

     地筍 溫,無毒。

    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止鼻洪吐血,産後心腹痛,一切血病。

    肥白人、産婦可作蔬菜食,甚佳。

    即澤蘭根也。

    新補。

    出陳藏器及《日華子》。

     海帶 催生,治婦人及療風。

    亦可作下水藥。

    出東海水中石上,比海藻更粗,柔韌而長,今登州人幹之以宜束器物。

    新定。

     陀得花 味甘,溫,無毒。

    主一切風血。

    浸酒服,生西國,胡人将來,胡人采得花以釀酒,呼為王勒漿。

    今附。

     剪草 潤州 涼,無毒。

    治惡瘡,疥癬,風瘍。

    根名白藥。

    新分條。

    見《日華子》。

     《圖經》曰:剪草,生潤州。

    味苦、平,有毒。

    主諸瘡疥痂瘘蝕,及牛馬諸瘡。

    二月、三月采,暴幹用。

     陳藏器雲:剪草,味甚苦,平,無毒。

    主蟲瘡疥癬。

    浸酒服之。

    生山澤間,葉如茗而細,江東用之。

     《治勞療方》雲:婺、台州皆有,惟婺州者可用。

    狀如茜草,又如細辛。

    每用一斤,淨洗為末,入生蜜一斤,和為膏,以器皿盛之,不得犯鐵器,九蒸九曝,日一蒸曝。

    病人五更起,面東坐,不得語,令匙抄藥,如粥服之,每服四兩,服已,良久服稀粟米飲壓之。

    藥冷服,粥飲亦不可太熱,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肺損咯血,隻一服愈。

    尋常咳嗽,血妄行,再服一匙可也。

    有一貴人,其國封病瘵,其尊人嘗以此方畀之,九日而藥成。

    前一夕,病者夢人戒令翌日勿亂服藥。

    次日将服之,為屋土墜器中,不可服。

    再合既成,又将服之,為藉覆器,又不得食。

    又再合未就,而夫人卒矣。

    此藥之異如此。

    若小小血妄行,一啜而愈矣。

     一十種陳藏器餘 疊迷香#51 味辛,溫,無毒。

    主惡氣,令人衣香,燒之去鬼。

    《魏略》雲:出大秦國。

    《廣志》雲:出西海也。

     《海藥》雲:味平,不治疾,燒之祛鬼氣。

    合羌活為丸散,夜燒之,辟蚊蟲。

    此外别無用矣。

     故魚網 主鲠,以網覆鲠者頸差。

    如煮汁飲之,骨當下矣。

     故繳腳布 無毒。

    主天行勞複,馬駿風黑汗。

    洗汁飲,帶垢者佳。

     江中采出蘆 蘆令夫婦和同。

    用之有法。

    此江中出波蘆也。

     虱建草 味苦,無毒。

    去虮虱。

    挼取汁沐頭,盡死。

    人有誤吞虱成病者,搗絞汁,服一小合。

    亦主諸蟲瘡。

    生山足濕地,莖葉似山丹,微赤,高一二尺。

    又有水竹葉,如竹葉而短小。

    生水中,亦雲去虱,人取水竹葉生食之。

     含生草 主婦人難産,口中含之,立産。

    亦咽其汁。

    葉如卷柏而大。

    生靺羯國。

    其葉,煮之不熱,無毒。

     兔肝草 味甘,平,無毒。

    主金瘡,止血生肉,解丹石發熱。

    初生葉細軟,似兔肝。

    一名雞肝,與蘩蒌同名。

     石芒 味甘,平,無毒。

    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

    取莖雜葛根,濃煎服之,亦取汁。

    生高山,如芒,節短。

    江西人呼為折草。

    六月、七月生穗如荻也。

     蠶綱草 味辛,平,無毒。

    主蠶及諸蟲,如蠶類咬人,恐毒入腹,煮汁服之。

    生搗傅瘡。

    生濕地,如蓼大,莖赤花白,東土亦有之。

     問荊 味苦,平,無毒。

    主結氣瘤痛上氣,氣急。

    煮服之。

    生伊、洛間洲渚,苗似木賊,節節相接,亦名接續草。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五竟 #1草部中品之下:此下原有藥目,循本書體例删。

     #2痛:晦明軒本『痛』下有『愈』字。

     #3患内:原作一『心』字,據晦明軒本改。

     #4今:原作『金』,據晦明軒本改。

     #5兩:晦明軒本作『分』。

     #6便:晦明軒本作『使』。

     #7草:晦明軒本作『注』。

     #8近:原作『迄』,據晦明軒本改。

     #9肉:晦明軒本作『外』。

     #10三:晦明軒本『三』下有『錢』字。

     #11來:晦明軒本作『平』。

     #12而:晦明軒作『其』。

     #13毒:晦明軒本作『無忌』。

     #14卻:晦明軒本作『即』。

     #15末:原作『來』,據晦明軒本改。

     #16蕙:晦明軒本『蕙』下有『根』字。

     #17香: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8休:原作『依』,據晦明軒本改。

     #19粟:晦明軒本作『栗』。

     #20開:晦明軒本作『間』。

     #21草: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2辛:晦明軒本作『甘』。

     #23華:晦明軒本作『葉』。

     #24甘: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5生:晦明軒本作『吐』。

     #26長:晦明軒本『長』上有『莖』字。

     #27頃:原作『須』,據晦明軒本改。

     #28陸機:原作『鄭詩』,據晦明軒本改。

     #29虛:晦明軒本作『肺』。

     #30袋: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31雲:原作『去』,據晦明軒本改。

     #32十:原作『幹』,據晦明軒本改。

     #33查:晦明軒本作『滓』。

     #34膽:原作『腸』,據晦明軒本改。

     #35整:晦明軒本作『螫』。

     #36浴:晦明軒本『浴』下有『腳』字。

     #37瘇:晦明軒本作『疸』。

     #38寒:晦明軒本作『塞』。

     #39下:此下原有『今按《别本》注雲』一節文字,與上文重,今删。

     #40亦:原作『以』,據晦明軒本改。

     #41按: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2等:『等』下疑脫『按』字。

     #43血:原作『而』,據晦明軒本改。

     #44焉:原作『馬』,據晦明軒本改。

     #45注: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6物:晦明軒本作『拗』。

     #47侈:晦明軒本作『多』。

     #48衣:晦明軒本作『名』。

     #49破:晦明軒本『破』下有『血』字。

     #50止:原作『上』,據晦明軒本改。

     #51疊迷香:晦明軒本作『迷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