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悶亂。

    用船底青苔如半雞子大,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子母秘錄》:小兒赤遊,行于體上下,至心即死。

    水中苔搗末,傅上良。

     紅豆蔻 味辛,溫,無毒。

    主腸虛水瀉,心腹攪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

    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飲食。

    雲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蘆,葉似姜,花作穗,嫩葉卷而生微帶紅色。

    生南海諸谷。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紅豆蔻亦可單用,味苦、辛。

    能治冷氣腹痛,消瘴霧氣毒,去宿食,溫腹腸,吐瀉痢疾。

     《海藥》雲:擇嫩者,加入鹽,櫐櫐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

    此外無諸要使也。

     莳蘿 廣州 味辛,溫,無毒。

    主小兒氣脹,霍亂吐逆,腹冷,食不下,兩肋痞滿。

    生佛誓國,如馬芹子,辛香。

    亦名慈謀勒。

    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髒及壯筋骨,治腎氣。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波斯國。

    馬芹子即黑色而重,莳蘿子即褐色而輕。

    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多食無損,即不可與阿魏同合,奪其味耳。

     《圖經》曰:莳蘿,今嶺南及近道皆有之。

    三四月生苗,花、實大類蛇床而香辛。

    六七月采實。

    今人多以和五味,不聞入藥用。

     艾蒳香 味甘,溫,無毒。

    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洩痢。

    《廣志》曰:出西國,似細艾。

    又有松樹皮綠衣,亦名艾納。

    可以和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煙,青白不散,而與此不同也。

    今附。

     禹錫等按:古樂府詩雲: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毾?五木香,迷疊艾蒳與都梁。

    是也。

     陳藏器雲:主癬,辟蛀。

     《海藥》雲:謹按《廣志》雲:生剽國,溫,平。

    主傷寒,五洩,主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

    燒之,辟瘟疫,合整#35窠,浴#36氣甚良。

     甘松香 文州 味甘,溫,無毒。

    主惡氣,卒心腹痛滿,兼用合諸香,叢生,葉細。

    《廣志》雲:甘松香出姑臧。

    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治心腹脹,下氣。

    作浴湯,令人身香。

     《圖經》曰: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

    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采,作浴湯,令人體香。

     陳藏器雲:叢生,葉細,出涼州。

     《海藥》雲:謹按《廣志》雲:生源州,苗細引蔓而生。

    又陳氏雲:主黑皮?,風疳齒?,野雞痔。

    得白芷、附子良。

    和合諸香及裛衣妙也。

     垣衣 味酸,無毒。

    主黃瘇#37心煩,咳逆血氣,暴熱在腸胃,金瘡内寒#38。

    久服補中益氣,長肌好顔色。

    一名昔邪,一名烏韭,一名垣赢,一名天韭,一名鼠韭。

    生古垣牆陰或屋上。

    三月三、日采,陰幹。

     陶隐居雲:方藥不甚用,俗中少見有者,《離騷》亦有昔邪。

    或雲即是天蒜耳。

     《唐本》注雲:此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

    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烏韭。

    江南少牆,陶故雲少見。

    《本經》載之,屋上者名屋遊。

    在下品,形并相似,為療略同。

    《别錄》雲:主暴風口噤,金瘡,酒漬服之效。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垣衣,冷。

    又雲:地衣,冷,微毒。

    治卒心痛,中惡。

    以人垢膩為丸,服七粒。

    此是陰濕地被日曬起苔藓是也,并生油調,傅馬反花瘡甚良。

     《圖經》曰:文具海藻條下。

     陟厘音離 味甘,大溫,無毒。

    主心腹大寒,溫中消谷,強胃氣,止洩痢。

    生江南池澤。

     陶隐居雲:此即南人用作紙者,方家惟合斷下藥用之。

     《唐本》注雲:此物乃水中苔,今取以為紙,名苔紙,青黃色,體澀。

    《小品方》雲:水中粗苔也。

    範東陽方雲:水中石上生,如毛,綠色。

     《藥對》雲:河中側梨。

    側梨、陟厘,聲相近也。

    王子年《拾遺》雲:張華撰《博物志》上晉武帝,嫌繁,命削之,賜華側理紙萬張。

    子年雲:陟厘紙也,此紙以水苔為之,溪人語訛,謂之側理也。

     今按:《别本》注雲:此即石發也。

    色類似苔,而粗澀為異。

    且水苔性冷,陟厘甘溫,明其陟厘與苔全異也。

    澤中石上名陟厘,浮水中者名苔耳。

     《圖經》曰:文具海藻條下#39。

     《衍義》曰:陟厘,今人事治音池為苔脯堪啖,京城市中甚多。

    然治渴疾,仍須禁食鹽。

    餘方家亦#40罕用。

     凫葵 味甘,冷,無毒。

    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

    生水中,即莕音杏菜也。

    一名接俞。

     《唐本》注雲:南人名豬莼,堪食。

    有名未用條中載也。

     今按:《别本》注雲:即荇菜也,生水中。

    菜似莼,莖澀,根極長。

    江南人多食。

    雲是豬莼,與絲莼并一種,以春夏細長肥滑為絲莼,至冬短為豬莼,亦呼為龜莼。

    比與凫葵殊不相似也。

    南人搗汁服之,療寒熱也。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41:《日華子》雲:豬莼,解蠱毒,毒藥。

    絲莼已見莼條解之。

     今據《唐本》注雲,有名未用條中,即無凫葵,豬莼蓋經《開寶詳定》已删去。

     《圖經》曰:凫葵,即莕菜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雲生水中,今處處池澤皆有之。

    葉似莼,莖澀,根甚長,花黃色,水中極繁盛。

    謹按《爾雅》:莕,謂之接俞,其葉謂之符。

    郭璞以為叢生水中,葉圓在莖端,長短随水之深淺。

    江東人食之。

    《詩˙周南》所謂參差荇菜是。

    陸機雲: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莖,以苦酒浸脆美,可以按酒。

    今人不食,醫方亦不用。

     女苑 味辛,溫,無毒。

    主風寒洗洗,霍亂洩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痫,寒熱百疾。

    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

    一名白苑,一名織女苑,一名茆音柳。

    生漢中川谷或山陽。

    正月、二月采,陰幹。

    畏鹵鹹。

     陶隐居雲:比來醫方都無複用之。

    市人亦少有,便是欲絕。

    别複有白苑似紫苑,非此之别名也。

     《唐本》注雲:白苑即女苑,更無别者,有名未用中浪出一條。

    無紫苑時亦用之,功效相似也。

     禹錫等#42:今據有名未用中無白苑者,蓋唐修本草時删去耳。

     《衍義》曰:女苑,一名白苑。

    或者謂為二物,非也。

    唐删去白苑之條,甚合宜。

    陶能言,不能指說性狀。

    餘從《經》中所說甚明,今直取《經》。

     王孫 味苦,平,無毒。

    主五髒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療百病,益氣。

    吳名白功草,楚名王孫,齊名長孫,一名黃孫,一名黃昏,一名海孫,一名蔓延。

    生海西川谷及汝南城郭垣下。

     陶隐居雲:今方家皆呼為黃昏,又雲牡蒙,市人亦少識者。

     《唐本》注雲:《小品˙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

    《藥對》有牡蒙無王孫。

    此則一物明矣。

    又主金瘡,破血#43,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虛益氣,除腳腫,發陰陽也。

     禹錫等按:《蜀本》注雲: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餘,皮、肉亦紫色。

     土馬鬃 治骨熱敗煩,熱毒壅,衄鼻。

    所在背陰古牆垣上有之,歲多雨則茂盛。

    世人或便以為垣衣,非也。

    垣衣生垣牆之側,此物生垣牆之上,比垣衣更長,大抵苔之類也。

    以其所附不同,故立名與主療亦異。

    在屋則謂之屋遊、瓦苔;在垣牆則謂之垣衣、土馬鬃;在地則謂之地衣;在井則謂之井苔;在水中石上則謂之陟厘。

    土馬鬃,近世常用,而諸書未着,故附新定條焉#44。

    新定。

     蜀羊泉 味苦,微寒,無毒。

    主頭秃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療齲齒,女子陰中内傷,皮間實積。

    一名羊泉,一名羊饴。

    生蜀郡山谷。

     陶隐居雲:方藥亦不複用,彼土人時有采識者。

     《唐本》注雲:此草俗名漆姑。

    葉似菊,花紫色,子類枸杞子,根如遠志,無心有糁。

    苗主小兒驚,兼療漆瘡,生毛發,所在平澤皆有之。

     今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生陰濕地,三月、四月采苗、葉,陰幹之。

     菟葵 味甘,寒,無毒。

    主下諸石五淋,止虎、蛇毒。

     《唐本》注雲:苗如石龍芮,葉光澤,花白似梅,莖紫色,煮汁極滑,堪啖。

    《爾雅˙釋草》:一名莃,所在平澤皆有,田間人多識之。

     今按:《别本》注雲:蛇、虎毒,諸瘡,搗汁飲之,及塗瘡能解毒止痛,六月、七月采莖、葉,暴幹。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爾雅》雲:莃,菟葵。

    注#45:頗似葵而小,葉狀如藜,有毛,汋啖之,滑蔬。

    汋,煮也。

     《圖經》曰:文具第二十八卷冬葵條下。

     《衍義》曰:菟葵,綠葉如黃蜀葵,花似物#46霜甚雅,形如至小者初開單葉蜀葵。

    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黃蕊,則蜀葵也。

    唐˙劉夢得還京雲:唯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是也。

     薢草 味甘,寒,無毒。

    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

    一名斛榮。

    生水傍。

     《唐本》注雲:葉圓似澤瀉而小。

    花青白,亦堪啖。

    所在有之。

     今按:《别本》注雲:江南人用蒸魚,食之甚美。

    五月、六月采莖、葉,暴幹。

    唐本先附。

     鳢腸 滁州 味甘、酸,平,無毒。

    主血痢。

    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

    汁塗發眉,生速而繁。

    生下濕地。

     《唐本》注雲:苗似旋複,一名蓮子草,所在坑渠間有之。

     今按:《别本》注雲:二月、八月采,陰幹。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蕭炳雲:作膏點鼻中,添腦。

     《日華子》雲:排膿止血,通小腸,長鬓發,傅一切瘡并蠶瘑。

     《圖經》曰:鳢腸,即蓮子草也。

    舊不載所出州郡,但雲生下濕地,今處處有之,南方尤多。

    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苋,高一二尺許,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

    蘇恭雲:苗似旋覆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蓮翹者。

    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黑色,故侈#47作烏髭發藥用之,俗謂之旱蓮子二。

    三月、八月采,陰幹。

    亦謂之金陵草。

    見孫思邈《千金月令》,雲:益髭發,變白為黑。

    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采,揀擇無泥土者,不用洗,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爛搗研,新布絞取汁,又以紗絹濾令滓盡,内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絞汁,又白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攪勿停手,令勻調;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饧,為藥成矣。

    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

    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桐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

    及時多合制為佳。

    其效甚速。

     爵床 味鹹,寒,無毒。

    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

    生漢中川谷及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