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曰:肉豆蔻,出胡國,今惟嶺南人家種之。
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續傳信方》治脾洩氣痢等,以豆蔻二顆,米醋調面裹之,置于灰中令黃焦,和面碾末。
更以炒了欓子末一兩,相和。
又焦炒陳廪米為末,每用二錢匕煎作飲,調前二物三#10匕,日一暮各一服,便瘥。
陳藏器雲:大舶來即有,中國無。
《海藥》雲:謹按《廣志》:生秦國及昆侖,味辛,溫,無毒。
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并冷熱,虛洩赤白痢等。
凡痢以白粥飲服佳。
霍亂氣并以生姜湯服良。
雷公雲: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于塘灰中炮,待米圓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
勿令犯銅。
《聖惠方》:治冷痢,腹痛不能食。
肉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面裹煨令面熟為度,搗為散,非時粥飲下一錢匕。
《衍義》曰:肉豆蔻,對草豆蔻言之。
去殼,隻用肉,肉油色者佳。
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
亦善下氣,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來#11其氣。
補骨脂 梧州 味辛,大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堕胎。
一名破故紙。
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
樹高三四尺,葉小似薄苛。
其舶上來者最佳。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婆固脂,一名破故紙。
味苦、辛。
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痹頑,止小便利,腹中冷。
《日華子》雲:興陽事,治冷勞,明耳目。
南蕃者色赤,廣南者色綠。
入藥微炒用。
又名胡韭子。
《圖經》曰:補骨脂,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今嶺外山坂間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
莖高三四尺,葉似薄苛,花微紫色,實如麻子,圓扁而黑,九月采。
或雲胡韭也。
今人多以胡桃合服。
此法出于唐˙鄭相國。
自叙雲:餘為南海節度,年七十有五。
越地卑濕,傷于内外,衆疾俱作,陽氣衰絕,服乳石補益之藥,百端不應。
元和七年,有诃陵國舶主李摩诃,知予病狀,遂傳此方并藥。
予初疑而未服,摩诃稽颡固請,遂服之。
經七八日而覺病驗。
自爾常服,而#12功神驗。
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
破故紙十兩,淨擇去皮洗,搗篩令細,用胡桃瓤二十兩,湯浸去皮,細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攪令勻如饴糖,盛于瓷器中。
旦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便以飯壓。
如不飲酒,以暖熟水調亦可。
服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心明目,補添筋骨。
但禁食芸台、羊血、餘毒#13。
此物本自外蕃随海舶而來,非中華所有。
蕃人呼為補骨鸱,語訛為破故紙也。
《續傳信方》載其事,其義頗詳,故并錄之。
《海藥》雲:惡甘草。
雷公雲:凡使,性本大燥毒。
用酒浸一宿後漉出,卻用東流水浸三日三夜,卻蒸,從巳至申出,日幹用。
《經驗後方》:治腰疼極妙。
用破故紙為末,溫酒下三錢匕。
又方:治男子、女人五勞七傷,下元久冷,烏髭鬓,一切風病,四肢疼痛,駐顔壯氣。
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幹。
卻用烏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聲絕,卻#14播去,隻取補骨脂為末#15,醋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
早晨溫酒、鹽湯下二十丸。
零陵香 濠州蒙州 味甘,平,無毒。
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
令體香,和諸香作湯圓用之,得酒良。
生零陵山谷。
葉如羅勒。
《南越志》名燕草,又名熏草,即香草也。
《山海經》雲:熏草,麻葉方莖,氣如蘼蕪,可以止疠,即零陵香也。
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熏草,明目止淚,療洩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疼。
一名蕙草,生下濕地,三月采,陰幹。
脫節者良。
按熏草,即蕙#16也。
葉如麻,兩兩相對,此即是零陵香#17也。
《日華子》雲:治血氣腹脹,酒煎服莖、葉。
《圖經》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
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氣如蘼蕪,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所謂熏草是。
或雲蕙草,亦此也。
又雲:其莖、葉謂之蕙,其根謂之熏。
三月采,脫節者良。
今嶺南收之,皆作窟竈,以炭火焙幹,令黃色乃佳。
江淮間亦有土生者,作香亦可用,但不及湖嶺者芬熏耳。
古方但用熏草,不用零陵香。
今合香家及面膏、澡豆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貨之甚多。
《唐本》注雲:生水山間,可和諸香,煮汁飲之亦宜。
合衣中香。
《海藥》雲:謹按《山海經》生廣南山谷。
陳氏雲:地名零陵,故以地為名。
味辛,溫,無毒。
主風邪沖心,牙車腫痛,虛勞疳?。
凡是齒痛煎含良。
得升麻、細辛善。
不宜多服,令人氣喘。
《衍義》曰:零陵香,至、枯幹猶香,凡入藥絕可用。
婦人浸油飾發,香無以一加,此即蕙草是也。
縮紗蜜 新州 味辛,溫,無毒。
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洩痢,腹中虛痛,下氣。
生南地。
苗似廉姜,形如白豆蔻,其皮緊厚而皺,黃赤色,八月采。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縮紗蜜,君,出波斯國。
味苦、辛。
能主冷氣腹痛,止休#18息氣痢,勞損,消化水谷,溫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
方曰:燥為末,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糁,瓦上焙幹為末,入幹姜末,飯為圓。
日二服五十丸。
又方:炮附子末、幹姜、厚樸、陳橘皮等分為丸,日二服四十丸。
陳藏器雲:縮鈔蜜,味酸。
主上氣咳嗽,奔豚鬼疰,驚痫邪氣。
似白豆蔻子。
嵩陽子曰:止痢。
味辛、香。
《日華子》雲:治一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能起酒香味。
《圖經》曰:縮紗蜜,生南地,今惟嶺南山澤間有之。
苗莖似高良姜,高三四尺。
葉青,長八九寸,闊半寸已來。
三月、四月開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實,五七十枚作一穗,狀似益智,皮緊厚而皺如粟#19文,外有刺,黃赤色。
皮開#20細子一團,八漏,可四十餘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采。
《海藥》雲:今按陳氏,生西海及西戎諸國。
味辛,平,鹹。
得诃子、鼈甲、豆蔻、白蕪荑等良。
多從安東道來。
孫尚藥:治婦人妊娠偶因所觸或堕高傷打,緻胎動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
縮紗不計多少,熨鬥内盛,慢火炒令熱透,去皮用人,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用熱酒調下。
須臾覺腹中胎動處極熱,即胎已安。
神效。
蓬莪荗 端州溫州 味苦、辛,溫,無毒。
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飲食不消,酒研服之。
又療婦人血氣,丈夫奔豚。
生西戎及廣南諸州。
子似幹椹,葉似蘘荷,荗在根下并生。
一好一惡,惡者有毒。
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棄之。
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黃色;三名波殺,味甘,有大毒。
《藥性論》雲:蓬莪荗,亦可單用。
能治女子血氣心痛,破痃癖冷氣,以酒、醋摩服,效。
《日華子》雲:得酒、醋,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内損惡血等。
此即是南中姜黃根也。
《圖經》曰: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今江浙或有之。
三月生苗,在田野中。
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
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已來,頗類蘘荷。
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
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
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
此物極堅硬難搗,治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熱入臼中,搗之即碎如粉。
古方不見用者。
今醫家治積聚諸氣,為最要之藥。
與京三棱同用之良,婦人藥中亦多使。
雷公雲: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盡,然後于火畔吸令幹重篩過用。
《十全博濟方》:治小兒氣候止疼。
蓬莪荗炮過,熱搗為末,用一大錢,熱酒調下。
孫用和:正元散治氣不接續,氣短,兼治滑洩及小便數,王丞相服之有效。
蓬莪荗一兩,金鈴子去核一分,右件為末,入鵬砂一錢,煉過研細。
都令勻,每服二錢,鹽湯或溫酒調下,空心服。
積雪草 味苦,寒,無毒。
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
生荊州山谷。
陶隐居雲:方藥不用,想此草當寒冷爾。
《唐本》注雲:此草葉圓如錢大,莖細勁,蔓延生溪澗側,搗傅熱腫丹毒,不入藥用。
荊楚人以葉如錢,謂之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生處亦稀。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積雪草,主暴熱,小兒丹毒,寒熱,腹内熱結,搗絞取汁服之。
又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并入藥用。
生陰濕地,八月、九月采苗、葉,陰幹。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連錢草亦可單用。
能治瘰疬鼠漏,寒熱時節來往。
《日華子》雲:味苦、辛。
以鹽挼貼,消腫毒并風疹疥癬。
《圖經》曰:積雪草,生荊州川谷,今處處有之。
葉圓如錢大,莖細而勁,蔓延生溪澗之側,楚人以葉如錢,謂之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
八月、九月采苗、葉,陰幹用。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地錢葉圓,莖細有蔓,一曰積雪草,一曰連錢草。
謹按《天寶單行方》雲:連錢草#21,味辛#22,平,無毒。
元生鹹陽下濕地,亦生臨淄郡、濟陽郡池澤中,甚香。
俗間或雲葉圓似薄荷,江東吳越郡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
河北柳城郡盡呼為海蘇,好近水生,經冬不死,鹹、洛二京亦有。
或名胡蔢荷,所在有之。
單服療女子小腹痛。
又雲: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經初來,便覺腰中切痛連脊間,如刀錐所切,忍不可堪者。
衆醫不别,是謂鬼疰,妄服諸藥,終無所益,其疾轉增。
審察前狀相當,即用此藥。
其藥,夏五月正放花時,即采取暴幹,搗篩為散。
女子有患前件病者,取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攪令勻,平旦空腹頓服之。
一日一服,以知為度。
如女子先冷者,即取前件藥五兩,加桃人二百枚,去尖、皮,熬搗為散,以蜜為丸如梧子大。
每日空腹以飲及酒下二十丸,日再服,以疾愈為度。
忌麻子、薔麥。
陳藏器雲:東人呼為連錢草,生陰處,蔓延地,葉如錢。
《衍義》曰:積雪草,今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
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
今人謂之連錢草,蓋取象也。
華#23葉各生,搗爛,貼一切熱毒癰疽等。
秋後采之,陰幹為末,水調傅。
白前 越州舒州 味甘#24,微溫,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微寒。
無毒。
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陶隐居雲:此藥出近道。
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
主氣嗽方多用之。
《唐本》注雲:此藥葉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許,生洲渚沙碛之上。
根白,長于細辛,味甘,俗以酒漬服之。
主上氣,
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續傳信方》治脾洩氣痢等,以豆蔻二顆,米醋調面裹之,置于灰中令黃焦,和面碾末。
更以炒了欓子末一兩,相和。
又焦炒陳廪米為末,每用二錢匕煎作飲,調前二物三#10匕,日一暮各一服,便瘥。
陳藏器雲:大舶來即有,中國無。
《海藥》雲:謹按《廣志》:生秦國及昆侖,味辛,溫,無毒。
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并冷熱,虛洩赤白痢等。
凡痢以白粥飲服佳。
霍亂氣并以生姜湯服良。
雷公雲:凡使,須以糯米作粉,使熱湯搜裹豆蔻,于塘灰中炮,待米圓子焦黃熟,然後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
勿令犯銅。
《聖惠方》:治冷痢,腹痛不能食。
肉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面裹煨令面熟為度,搗為散,非時粥飲下一錢匕。
《衍義》曰:肉豆蔻,對草豆蔻言之。
去殼,隻用肉,肉油色者佳。
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
亦善下氣,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來#11其氣。
補骨脂 梧州 味辛,大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堕胎。
一名破故紙。
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
樹高三四尺,葉小似薄苛。
其舶上來者最佳。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婆固脂,一名破故紙。
味苦、辛。
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痹頑,止小便利,腹中冷。
《日華子》雲:興陽事,治冷勞,明耳目。
南蕃者色赤,廣南者色綠。
入藥微炒用。
又名胡韭子。
《圖經》曰:補骨脂,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今嶺外山坂間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
莖高三四尺,葉似薄苛,花微紫色,實如麻子,圓扁而黑,九月采。
或雲胡韭也。
今人多以胡桃合服。
此法出于唐˙鄭相國。
自叙雲:餘為南海節度,年七十有五。
越地卑濕,傷于内外,衆疾俱作,陽氣衰絕,服乳石補益之藥,百端不應。
元和七年,有诃陵國舶主李摩诃,知予病狀,遂傳此方并藥。
予初疑而未服,摩诃稽颡固請,遂服之。
經七八日而覺病驗。
自爾常服,而#12功神驗。
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
破故紙十兩,淨擇去皮洗,搗篩令細,用胡桃瓤二十兩,湯浸去皮,細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攪令勻如饴糖,盛于瓷器中。
旦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便以飯壓。
如不飲酒,以暖熟水調亦可。
服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心明目,補添筋骨。
但禁食芸台、羊血、餘毒#13。
此物本自外蕃随海舶而來,非中華所有。
蕃人呼為補骨鸱,語訛為破故紙也。
《續傳信方》載其事,其義頗詳,故并錄之。
《海藥》雲:惡甘草。
雷公雲:凡使,性本大燥毒。
用酒浸一宿後漉出,卻用東流水浸三日三夜,卻蒸,從巳至申出,日幹用。
《經驗後方》:治腰疼極妙。
用破故紙為末,溫酒下三錢匕。
又方:治男子、女人五勞七傷,下元久冷,烏髭鬓,一切風病,四肢疼痛,駐顔壯氣。
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幹。
卻用烏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聲絕,卻#14播去,隻取補骨脂為末#15,醋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
早晨溫酒、鹽湯下二十丸。
零陵香 濠州蒙州 味甘,平,無毒。
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
令體香,和諸香作湯圓用之,得酒良。
生零陵山谷。
葉如羅勒。
《南越志》名燕草,又名熏草,即香草也。
《山海經》雲:熏草,麻葉方莖,氣如蘼蕪,可以止疠,即零陵香也。
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熏草,明目止淚,療洩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疼。
一名蕙草,生下濕地,三月采,陰幹。
脫節者良。
按熏草,即蕙#16也。
葉如麻,兩兩相對,此即是零陵香#17也。
《日華子》雲:治血氣腹脹,酒煎服莖、葉。
《圖經》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
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氣如蘼蕪,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所謂熏草是。
或雲蕙草,亦此也。
又雲:其莖、葉謂之蕙,其根謂之熏。
三月采,脫節者良。
今嶺南收之,皆作窟竈,以炭火焙幹,令黃色乃佳。
江淮間亦有土生者,作香亦可用,但不及湖嶺者芬熏耳。
古方但用熏草,不用零陵香。
今合香家及面膏、澡豆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貨之甚多。
《唐本》注雲:生水山間,可和諸香,煮汁飲之亦宜。
合衣中香。
《海藥》雲:謹按《山海經》生廣南山谷。
陳氏雲:地名零陵,故以地為名。
味辛,溫,無毒。
主風邪沖心,牙車腫痛,虛勞疳?。
凡是齒痛煎含良。
得升麻、細辛善。
不宜多服,令人氣喘。
《衍義》曰:零陵香,至、枯幹猶香,凡入藥絕可用。
婦人浸油飾發,香無以一加,此即蕙草是也。
縮紗蜜 新州 味辛,溫,無毒。
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洩痢,腹中虛痛,下氣。
生南地。
苗似廉姜,形如白豆蔻,其皮緊厚而皺,黃赤色,八月采。
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縮紗蜜,君,出波斯國。
味苦、辛。
能主冷氣腹痛,止休#18息氣痢,勞損,消化水谷,溫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
方曰:燥為末,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糁,瓦上焙幹為末,入幹姜末,飯為圓。
日二服五十丸。
又方:炮附子末、幹姜、厚樸、陳橘皮等分為丸,日二服四十丸。
陳藏器雲:縮鈔蜜,味酸。
主上氣咳嗽,奔豚鬼疰,驚痫邪氣。
似白豆蔻子。
嵩陽子曰:止痢。
味辛、香。
《日華子》雲:治一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能起酒香味。
《圖經》曰:縮紗蜜,生南地,今惟嶺南山澤間有之。
苗莖似高良姜,高三四尺。
葉青,長八九寸,闊半寸已來。
三月、四月開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實,五七十枚作一穗,狀似益智,皮緊厚而皺如粟#19文,外有刺,黃赤色。
皮開#20細子一團,八漏,可四十餘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七月、八月采。
《海藥》雲:今按陳氏,生西海及西戎諸國。
味辛,平,鹹。
得诃子、鼈甲、豆蔻、白蕪荑等良。
多從安東道來。
孫尚藥:治婦人妊娠偶因所觸或堕高傷打,緻胎動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
縮紗不計多少,熨鬥内盛,慢火炒令熱透,去皮用人,搗羅為末,每服二錢,用熱酒調下。
須臾覺腹中胎動處極熱,即胎已安。
神效。
蓬莪荗 端州溫州 味苦、辛,溫,無毒。
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飲食不消,酒研服之。
又療婦人血氣,丈夫奔豚。
生西戎及廣南諸州。
子似幹椹,葉似蘘荷,荗在根下并生。
一好一惡,惡者有毒。
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棄之。
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黃色;三名波殺,味甘,有大毒。
《藥性論》雲:蓬莪荗,亦可單用。
能治女子血氣心痛,破痃癖冷氣,以酒、醋摩服,效。
《日華子》雲:得酒、醋,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内損惡血等。
此即是南中姜黃根也。
《圖經》曰: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今江浙或有之。
三月生苗,在田野中。
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
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已來,頗類蘘荷。
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
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
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
此物極堅硬難搗,治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熱入臼中,搗之即碎如粉。
古方不見用者。
今醫家治積聚諸氣,為最要之藥。
與京三棱同用之良,婦人藥中亦多使。
雷公雲: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盡,然後于火畔吸令幹重篩過用。
《十全博濟方》:治小兒氣候止疼。
蓬莪荗炮過,熱搗為末,用一大錢,熱酒調下。
孫用和:正元散治氣不接續,氣短,兼治滑洩及小便數,王丞相服之有效。
蓬莪荗一兩,金鈴子去核一分,右件為末,入鵬砂一錢,煉過研細。
都令勻,每服二錢,鹽湯或溫酒調下,空心服。
積雪草 味苦,寒,無毒。
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
生荊州山谷。
陶隐居雲:方藥不用,想此草當寒冷爾。
《唐本》注雲:此草葉圓如錢大,莖細勁,蔓延生溪澗側,搗傅熱腫丹毒,不入藥用。
荊楚人以葉如錢,謂之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生處亦稀。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積雪草,主暴熱,小兒丹毒,寒熱,腹内熱結,搗絞取汁服之。
又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并入藥用。
生陰濕地,八月、九月采苗、葉,陰幹。
禹錫等按:《藥性論》雲:連錢草亦可單用。
能治瘰疬鼠漏,寒熱時節來往。
《日華子》雲:味苦、辛。
以鹽挼貼,消腫毒并風疹疥癬。
《圖經》曰:積雪草,生荊州川谷,今處處有之。
葉圓如錢大,莖細而勁,蔓延生溪澗之側,楚人以葉如錢,謂之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
八月、九月采苗、葉,陰幹用。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地錢葉圓,莖細有蔓,一曰積雪草,一曰連錢草。
謹按《天寶單行方》雲:連錢草#21,味辛#22,平,無毒。
元生鹹陽下濕地,亦生臨淄郡、濟陽郡池澤中,甚香。
俗間或雲葉圓似薄荷,江東吳越郡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
河北柳城郡盡呼為海蘇,好近水生,經冬不死,鹹、洛二京亦有。
或名胡蔢荷,所在有之。
單服療女子小腹痛。
又雲: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經初來,便覺腰中切痛連脊間,如刀錐所切,忍不可堪者。
衆醫不别,是謂鬼疰,妄服諸藥,終無所益,其疾轉增。
審察前狀相當,即用此藥。
其藥,夏五月正放花時,即采取暴幹,搗篩為散。
女子有患前件病者,取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攪令勻,平旦空腹頓服之。
一日一服,以知為度。
如女子先冷者,即取前件藥五兩,加桃人二百枚,去尖、皮,熬搗為散,以蜜為丸如梧子大。
每日空腹以飲及酒下二十丸,日再服,以疾愈為度。
忌麻子、薔麥。
陳藏器雲:東人呼為連錢草,生陰處,蔓延地,葉如錢。
《衍義》曰:積雪草,今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
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
今人謂之連錢草,蓋取象也。
華#23葉各生,搗爛,貼一切熱毒癰疽等。
秋後采之,陰幹為末,水調傅。
白前 越州舒州 味甘#24,微溫,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微寒。
無毒。
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陶隐居雲:此藥出近道。
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
主氣嗽方多用之。
《唐本》注雲:此藥葉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許,生洲渚沙碛之上。
根白,長于細辛,味甘,俗以酒漬服之。
主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