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日一劑。
《肘後方》:治積年久疢腰痛,有時發動。
六月、七月取地膚子幹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子母秘錄方》: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
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
《楊氏産乳》:療小便數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
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三服。
千歲虆 兖州 汁味甘,平,無毒。
主補五髒,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
久服輕身不饑,耐老,通神明。
一名虆蕪。
生太山川谷。
《圖經》曰:千歲虆,生太山川谷。
作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
四月摘其莖,汁白而甘。
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采子,青黑微赤。
冬惟凋葉。
此即《詩》雲葛虆者也。
蘇恭謂是蘡薁藤,深為誤妄。
陶隐居、陳藏器說最得之。
陶隐居雲: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排#23,蔓延木上、汁白。
今俗人方藥,都不複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
而遠近道俗鹹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末研訪尋識之爾。
《草木疏》雲:一名苣苽#24,連蔓而生,子赤可食。
《毛詩》雲:葛虆。
注雲:似葛之草也。
此藤大者盤薄,故雲千歲虆,謂蘡薁者,深是妄言。
《日華子》雲:味甘、酸。
止渴,悅色。
年多大者佳,莖葉同用,又名蘡薁藤。
《衍義》曰:千歲虆,唐開元末,訪隐民姜撫,已幾百歲。
召至集賢院。
言服常春藤,使白發還鬒,則長生可緻。
藤生太湖,終南往往有之。
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
诏天下使自求之。
擢撫銀青光祿大夫,号沖和先生。
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
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
右骁騎将軍甘守誠曰:常春者千歲虆也,旱藕者杜#25蒙也。
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
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乃止。
撫内慚,請求藥牢山,遂逃去。
今書之以備世疑。
景天 味苦、酸,平,無毒。
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諸蠱毒,痂疤,寒熱風痹,諸不足。
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
久服通神不老。
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一名慎火。
生太山川谷。
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陰幹。
《圖經》曰:景天,生太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人家多種于中庭,或以盆盛植于屋上,雲以辟火,謂之慎火草。
春生苗,葉似馬齒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
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
陶隐居雲:今人皆盆盛養之于屋上,雲以辟火。
葉療金瘡止血,以洗浴小兒,去煩熱,驚風。
《日華子》雲:景天,冷。
治心煩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丹腫,婦人帶下。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慎火草,葉似馬齒苋而大。
《藥性論》雲:景天,君,有小毒。
能治風疹惡疰瘡#26,小兒丹毒及治發熱驚疾。
花能明目。
《外台秘要方》:治瘾疹。
以慎火草一斤,搗絞取汁,傅上熱炙,摸之再三,即差。
《千金方》:治小兒丹發。
慎火草生一握,搗絞汁,以拭之?上,日十遍,夜三四遍。
《譚氏小兒方》同。
《楊氏産乳方》:療姻火丹發,從背起或兩脅及兩足,赤如火。
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和如泥,塗之。
又方:療螢火丹從頭起,慎火草搗和苦酒塗之。
《衍義》曰:景天,陶隐居既雲,今人皆盆盛,養之于屋上,即知是草藥。
又言廣州城外有一株,雲可三四圍,呼為慎火木。
既曰雲,即非親見也。
蓋是傳聞,亦非誤耳,乃陶之輕聽也。
然極易種,但折生枝置土中,頻澆溉,旬日便生根,濃研取汁,塗火心瘡,甚驗。
幹為末,水調,掃遊風、赤瘇頻熱者。
茵蔯蒿 味苦,平、微寒,無毒。
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
白兔食之仙。
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
五月及立秋采,陰幹。
《圖經》曰:江甯府又有一種茵蔯,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
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
今南方醫人用山茵蔯,乃有數種。
本草論之,但有茵蔯蒿,而無山茵蔯。
本草注雲:茵蔯蒿葉似蓬蒿而緊細。
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蔯者是也。
大體世方用山茵蔯療腦#27,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滞氣,化痰利膈,治勞倦。
諸家議論,謂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
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
本草所無,自出俗方。
茵蔯蒿複當别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苜陳,此說亦未可據。
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
《藥性論》雲:茵蔯蒿,使,味苦、辛,有小毒。
治眼目通身黃,小便赤。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似蓬蒿而葉緊細,莖,冬不死,春又生。
惟入療黃疸用。
《仙經》雲:白蒿,白兔食之仙。
而今茵蔯乃雲此,恐是誤爾。
陳藏器雲:茵蔯本功外,通關節,去滞熱,傷寒用之。
雖蒿類,苗細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茵蔯,後加蒿字也。
今又詳:此非菜中茵蔯也。
《日華子》雲:石茵蔯,味苦,涼,無毒。
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症瘕,并悶損乏絕。
又名茵蔯蒿、山茵蔯。
本出和州及南山,嶺上皆有。
雷公雲: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采得陰幹,去根細剉用,勿令犯火。
《千金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
茵蔯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立瘥。
《食醫心鏡》:茵蔯,主除大熱,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疠,利小便。
切煮羹,生食之亦宜。
《衍義》曰:茵蔯蒿,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
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
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
問之,食不減。
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
方用山茵蔯、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
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
然此藥以茵蔯蒿為本,故書之。
杜若 味辛,微溫,無毒。
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痛腫,多涕相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氣。
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不忘。
一名杜蘅,一名杜蓮,一名白蓮,一名白苓#28,一名若芝。
生武陵川澤及冤句。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圖經》曰:杜若,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
葉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味,子如豆蔻。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用。
謹按:此草一名杜蘅,而中品自有杜蘅條。
杜蘅,《爾雅》所謂土鹵者也。
杜若,《廣#29雅》所謂楚蘅者也。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
葉似姜而有文理,根似高良姜而細,味辛香。
又絕似旋複根,殆欲相亂,葉小異爾。
《楚辭》雲:山中人兮芳杜若。
此者一名杜蘅,今複别有杜蘅,不相似。
雷公雲:凡使,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隻是味效不同。
凡修事,采得後,刀刮上黃赤皮了,細剉,用三重絹作袋盛,陰幹。
臨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
禹錫雲:按
分三服,日一劑。
《肘後方》:治積年久疢腰痛,有時發動。
六月、七月取地膚子幹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子母秘錄方》: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
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
《楊氏産乳》:療小便數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
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三服。
千歲虆 兖州 汁味甘,平,無毒。
主補五髒,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
久服輕身不饑,耐老,通神明。
一名虆蕪。
生太山川谷。
《圖經》曰:千歲虆,生太山川谷。
作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
四月摘其莖,汁白而甘。
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采子,青黑微赤。
冬惟凋葉。
此即《詩》雲葛虆者也。
蘇恭謂是蘡薁藤,深為誤妄。
陶隐居、陳藏器說最得之。
陶隐居雲: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排#23,蔓延木上、汁白。
今俗人方藥,都不複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
而遠近道俗鹹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末研訪尋識之爾。
《草木疏》雲:一名苣苽#24,連蔓而生,子赤可食。
《毛詩》雲:葛虆。
注雲:似葛之草也。
此藤大者盤薄,故雲千歲虆,謂蘡薁者,深是妄言。
《日華子》雲:味甘、酸。
止渴,悅色。
年多大者佳,莖葉同用,又名蘡薁藤。
《衍義》曰:千歲虆,唐開元末,訪隐民姜撫,已幾百歲。
召至集賢院。
言服常春藤,使白發還鬒,則長生可緻。
藤生太湖,終南往往有之。
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
诏天下使自求之。
擢撫銀青光祿大夫,号沖和先生。
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
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
右骁騎将軍甘守誠曰:常春者千歲虆也,旱藕者杜#25蒙也。
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
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乃止。
撫内慚,請求藥牢山,遂逃去。
今書之以備世疑。
景天 味苦、酸,平,無毒。
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諸蠱毒,痂疤,寒熱風痹,諸不足。
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
久服通神不老。
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一名慎火。
生太山川谷。
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陰幹。
《圖經》曰:景天,生太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人家多種于中庭,或以盆盛植于屋上,雲以辟火,謂之慎火草。
春生苗,葉似馬齒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
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
陶隐居雲:今人皆盆盛養之于屋上,雲以辟火。
葉療金瘡止血,以洗浴小兒,去煩熱,驚風。
《日華子》雲:景天,冷。
治心煩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丹腫,婦人帶下。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慎火草,葉似馬齒苋而大。
《藥性論》雲:景天,君,有小毒。
能治風疹惡疰瘡#26,小兒丹毒及治發熱驚疾。
花能明目。
《外台秘要方》:治瘾疹。
以慎火草一斤,搗絞取汁,傅上熱炙,摸之再三,即差。
《千金方》:治小兒丹發。
慎火草生一握,搗絞汁,以拭之?上,日十遍,夜三四遍。
《譚氏小兒方》同。
《楊氏産乳方》:療姻火丹發,從背起或兩脅及兩足,赤如火。
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和如泥,塗之。
又方:療螢火丹從頭起,慎火草搗和苦酒塗之。
《衍義》曰:景天,陶隐居既雲,今人皆盆盛,養之于屋上,即知是草藥。
又言廣州城外有一株,雲可三四圍,呼為慎火木。
既曰雲,即非親見也。
蓋是傳聞,亦非誤耳,乃陶之輕聽也。
然極易種,但折生枝置土中,頻澆溉,旬日便生根,濃研取汁,塗火心瘡,甚驗。
幹為末,水調,掃遊風、赤瘇頻熱者。
茵蔯蒿 味苦,平、微寒,無毒。
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
白兔食之仙。
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
五月及立秋采,陰幹。
《圖經》曰:江甯府又有一種茵蔯,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
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
今南方醫人用山茵蔯,乃有數種。
本草論之,但有茵蔯蒿,而無山茵蔯。
本草注雲:茵蔯蒿葉似蓬蒿而緊細。
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蔯者是也。
大體世方用山茵蔯療腦#27,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滞氣,化痰利膈,治勞倦。
諸家議論,謂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
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
本草所無,自出俗方。
茵蔯蒿複當别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苜陳,此說亦未可據。
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
《藥性論》雲:茵蔯蒿,使,味苦、辛,有小毒。
治眼目通身黃,小便赤。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似蓬蒿而葉緊細,莖,冬不死,春又生。
惟入療黃疸用。
《仙經》雲:白蒿,白兔食之仙。
而今茵蔯乃雲此,恐是誤爾。
陳藏器雲:茵蔯本功外,通關節,去滞熱,傷寒用之。
雖蒿類,苗細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茵蔯,後加蒿字也。
今又詳:此非菜中茵蔯也。
《日華子》雲:石茵蔯,味苦,涼,無毒。
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症瘕,并悶損乏絕。
又名茵蔯蒿、山茵蔯。
本出和州及南山,嶺上皆有。
雷公雲: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采得陰幹,去根細剉用,勿令犯火。
《千金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
茵蔯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立瘥。
《食醫心鏡》:茵蔯,主除大熱,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疠,利小便。
切煮羹,生食之亦宜。
《衍義》曰:茵蔯蒿,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
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
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
問之,食不減。
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
方用山茵蔯、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
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
然此藥以茵蔯蒿為本,故書之。
杜若 味辛,微溫,無毒。
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痛腫,多涕相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氣。
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不忘。
一名杜蘅,一名杜蓮,一名白蓮,一名白苓#28,一名若芝。
生武陵川澤及冤句。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圖經》曰:杜若,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
葉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味,子如豆蔻。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用。
謹按:此草一名杜蘅,而中品自有杜蘅條。
杜蘅,《爾雅》所謂土鹵者也。
杜若,《廣#29雅》所謂楚蘅者也。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
葉似姜而有文理,根似高良姜而細,味辛香。
又絕似旋複根,殆欲相亂,葉小異爾。
《楚辭》雲:山中人兮芳杜若。
此者一名杜蘅,今複别有杜蘅,不相似。
雷公雲:凡使,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隻是味效不同。
凡修事,采得後,刀刮上黃赤皮了,細剉,用三重絹作袋盛,陰幹。
臨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
禹錫雲: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