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切,以水四升,煮取一服#14去滓,适寒溫,頓服即愈。
五味子 号州 越州 味酸,溫,無毒。
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髒,除熱,生陰中肌。
一名會及,一名玄及。
生齊山山谷及代郡。
八月采實,陰幹。
苁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圖經》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
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長六七尺。
葉尖圓似杏葉。
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
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
《爾雅》雲:菋,荎蕏。
注雲:五味也。
蔓生,子叢莖端。
疏雲:一名菋,一名荎蕏。
今有數種,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為佳。
《藥性論》雲:五味子,君。
能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除熱氣,病人虛而有氣兼嗽,加用之。
陶隐居雲: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
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
此藥多膏潤,烈日暴之,乃可搗篩,道方亦須用。
《唐本》注雲: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日華子》雲: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贲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雷公雲:凡小顆皮皺治#15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抱樸子》雲: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16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義》曰:五味子,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
方紅熟時,采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
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
肺虛寒人可化為湯,時時服。
作果,可以寄遠。
《本經》言溫,令食之,多緻虛熱,小兒益甚。
《藥性論》以謂除熱氣。
《日華子》雲謂暖水髒,又日除煩熱。
後學至此多惑。
今既用之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
補下藥亦用之。
入藥生曝不去子。
旋花 池州 味甘,溫,無毒。
主益氣,去面皯#17黑色,媚好。
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
久服不饑#18,輕身。
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
生豫州平澤。
五月采,陰幹。
《圖經》曰:南人皆呼#19為續筋根。
苗作叢蔓,葉似山芋而狹長。
花白,夏秋間遍田野。
根無毛節,蒸煮堪啖,甚甘美。
五月采花,陰幹。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花今不見用者,下品有旋複花,與此殊别。
陶隐居雲: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
根似杜若,亦似高良姜。
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作丸散服之,辟谷止饑。
近有人從南還,遂用此術與人斷谷,皆得半年、百日不饑不瘦。
但志淺嗜深,不能久服爾。
其葉似姜,花赤色,味辛美,子狀如豆蔻,此旋花之名,即是其花也。
今山東甚多。
陳藏器雲: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饑。
又取根、苗搗絞汁服之,主丹毒,小兒毒熱。
根,主續筋骨,合金瘡。
陶注誤,而唐注是也。
《唐本》注雲:此即生平澤,旋葍是也。
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
旋徐兖反花,陶所證真山姜爾。
陶複于下品旋葍注中雲:此根出河南,北國來,根似芎藭,惟膏中用。
今複道似高良姜,二說自相矛盾。
且此根味甘,山姜味辛,都非此類。
其旋葍膏療風逐水,止用花,言根亦無妨,然不可以杜若亂之也。
又将旋葍花名金沸,作此别名,非也。
《别錄》雲:根,主續筋也。
《救急方》:續斷筋法:取旋葍草根,淨洗去土,搗量瘡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之,乃瘧止。
一名肫腸草,俗謂鼓子花也。
黔南出一種旋花,粗莖,大葉,無花,不作蔓,恐别是一物也。
《衍義》曰:旋花,蔓生,今之河北、京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
世人謂之鼓子花,言其形肖也。
四五月開花,亦有多葉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頻灌溉,方涉旬,苗已生。
《蜀本圖經》是矣。
蛇床子 南州 味苦、辛、甘,平,無毒。
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癫痫,惡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藏熱,男子陰強。
久服輕身,好顔色,令人有子。
一名蛇米,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牆蘼。
生臨淄川谷及田野。
五月采實,陰幹。
惡牡丹、巴豆、貝母。
《圖經》曰:蛇床子,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葉青碎作叢似蒿枝,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似馬芹類。
四五月開白花,又似散水。
子黃褐色如黍米,至輕虛。
五月采實,陰幹。
《藥性論》雲:蛇床子,君。
有小毒。
治男子、婦人虛,濕痹,毒風瘡#20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女陰,去風冷,大益陽事。
主大風身癢,煎湯浴之差。
療齒痛及小兒驚痫。
陶隐居雲:近道田野墟落間甚多。
花、葉正似蘼蕪。
《唐本》注雲:《爾雅》一名盱。
《日華子》雲:治暴冷,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撲損瘀血,腰跨疼,陰汗,濕癬,四肢頑痹,赤白帶下,縮小便。
凡合藥取#21食,即挼去皮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
作湯洗病則生使。
雷公雲:凡使,須用濃藍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二伏時,漉出日幹。
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從午至亥,日幹。
用此藥隻令陽氣盛數,号曰鬼考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似小葉芎藭,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
生下濕地,今所在皆有,出揚州、襄州者良。
采子暴幹。
《千金方》:治産後陰下脫。
蛇床子絹袋盛,蒸熨之。
又方:治小兒癬瘡。
蛇床子末,和豬脂塗之。
《金匮方》:溫中坐藥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為末,以白粉少許和令勻相得,如棗大,綿裹内之,自然溫矣。
地膚子 蜀州密州 味苦,寒,無毒。
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
一名地葵,一名地麥。
生荊州平澤及田野。
八月、十月采實,陰幹。
《圖經》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
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
三月開黃白花,八月、九月采實,陰幹用。
陶隐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
蘇恭雲:苗極弱、不能勝舉。
二說不同,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
故蘇注雲其葉味苦,寒,無毒。
主大腸洩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
三四月、五月采。
《藥性論》雲:地膚子,君。
一名益明。
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陶隐居雲: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
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堪用。
《唐本》注雲: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多出熟田中。
苗極弱,不能勝舉。
今雲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
《别錄》雲:搗絞取汁,主赤痢,洗目去熱,暗雀盲。
苗灰,主痢亦善。
北人亦名涎衣草。
《外台秘要方》:治目痛及眯忽中傷,因有熱暝者。
取地膚子白汁#22注目中。
又方:治手足煩疼。
地膚草三
五味子 号州 越州 味酸,溫,無毒。
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髒,除熱,生陰中肌。
一名會及,一名玄及。
生齊山山谷及代郡。
八月采實,陰幹。
苁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圖經》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
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長六七尺。
葉尖圓似杏葉。
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
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
《爾雅》雲:菋,荎蕏。
注雲:五味也。
蔓生,子叢莖端。
疏雲:一名菋,一名荎蕏。
今有數種,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為佳。
《藥性論》雲:五味子,君。
能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除熱氣,病人虛而有氣兼嗽,加用之。
陶隐居雲: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
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
此藥多膏潤,烈日暴之,乃可搗篩,道方亦須用。
《唐本》注雲: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日華子》雲: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贲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雷公雲:凡小顆皮皺治#15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抱樸子》雲: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16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義》曰:五味子,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
方紅熟時,采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
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
肺虛寒人可化為湯,時時服。
作果,可以寄遠。
《本經》言溫,令食之,多緻虛熱,小兒益甚。
《藥性論》以謂除熱氣。
《日華子》雲謂暖水髒,又日除煩熱。
後學至此多惑。
今既用之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
補下藥亦用之。
入藥生曝不去子。
旋花 池州 味甘,溫,無毒。
主益氣,去面皯#17黑色,媚好。
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
久服不饑#18,輕身。
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
生豫州平澤。
五月采,陰幹。
《圖經》曰:南人皆呼#19為續筋根。
苗作叢蔓,葉似山芋而狹長。
花白,夏秋間遍田野。
根無毛節,蒸煮堪啖,甚甘美。
五月采花,陰幹。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花今不見用者,下品有旋複花,與此殊别。
陶隐居雲: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
根似杜若,亦似高良姜。
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作丸散服之,辟谷止饑。
近有人從南還,遂用此術與人斷谷,皆得半年、百日不饑不瘦。
但志淺嗜深,不能久服爾。
其葉似姜,花赤色,味辛美,子狀如豆蔻,此旋花之名,即是其花也。
今山東甚多。
陳藏器雲: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饑。
又取根、苗搗絞汁服之,主丹毒,小兒毒熱。
根,主續筋骨,合金瘡。
陶注誤,而唐注是也。
《唐本》注雲:此即生平澤,旋葍是也。
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
旋徐兖反花,陶所證真山姜爾。
陶複于下品旋葍注中雲:此根出河南,北國來,根似芎藭,惟膏中用。
今複道似高良姜,二說自相矛盾。
且此根味甘,山姜味辛,都非此類。
其旋葍膏療風逐水,止用花,言根亦無妨,然不可以杜若亂之也。
又将旋葍花名金沸,作此别名,非也。
《别錄》雲:根,主續筋也。
《救急方》:續斷筋法:取旋葍草根,淨洗去土,搗量瘡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之,乃瘧止。
一名肫腸草,俗謂鼓子花也。
黔南出一種旋花,粗莖,大葉,無花,不作蔓,恐别是一物也。
《衍義》曰:旋花,蔓生,今之河北、京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
世人謂之鼓子花,言其形肖也。
四五月開花,亦有多葉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頻灌溉,方涉旬,苗已生。
《蜀本圖經》是矣。
蛇床子 南州 味苦、辛、甘,平,無毒。
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癫痫,惡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藏熱,男子陰強。
久服輕身,好顔色,令人有子。
一名蛇米,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牆蘼。
生臨淄川谷及田野。
五月采實,陰幹。
惡牡丹、巴豆、貝母。
《圖經》曰:蛇床子,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葉青碎作叢似蒿枝,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似馬芹類。
四五月開白花,又似散水。
子黃褐色如黍米,至輕虛。
五月采實,陰幹。
《藥性論》雲:蛇床子,君。
有小毒。
治男子、婦人虛,濕痹,毒風瘡#20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女陰,去風冷,大益陽事。
主大風身癢,煎湯浴之差。
療齒痛及小兒驚痫。
陶隐居雲:近道田野墟落間甚多。
花、葉正似蘼蕪。
《唐本》注雲:《爾雅》一名盱。
《日華子》雲:治暴冷,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撲損瘀血,腰跨疼,陰汗,濕癬,四肢頑痹,赤白帶下,縮小便。
凡合藥取#21食,即挼去皮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
作湯洗病則生使。
雷公雲:凡使,須用濃藍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二伏時,漉出日幹。
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從午至亥,日幹。
用此藥隻令陽氣盛數,号曰鬼考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似小葉芎藭,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
生下濕地,今所在皆有,出揚州、襄州者良。
采子暴幹。
《千金方》:治産後陰下脫。
蛇床子絹袋盛,蒸熨之。
又方:治小兒癬瘡。
蛇床子末,和豬脂塗之。
《金匮方》:溫中坐藥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為末,以白粉少許和令勻相得,如棗大,綿裹内之,自然溫矣。
地膚子 蜀州密州 味苦,寒,無毒。
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
一名地葵,一名地麥。
生荊州平澤及田野。
八月、十月采實,陰幹。
《圖經》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
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
三月開黃白花,八月、九月采實,陰幹用。
陶隐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
蘇恭雲:苗極弱、不能勝舉。
二說不同,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
故蘇注雲其葉味苦,寒,無毒。
主大腸洩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
三四月、五月采。
《藥性論》雲:地膚子,君。
一名益明。
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陶隐居雲: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
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堪用。
《唐本》注雲: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多出熟田中。
苗極弱,不能勝舉。
今雲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
《别錄》雲:搗絞取汁,主赤痢,洗目去熱,暗雀盲。
苗灰,主痢亦善。
北人亦名涎衣草。
《外台秘要方》:治目痛及眯忽中傷,因有熱暝者。
取地膚子白汁#22注目中。
又方:治手足煩疼。
地膚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