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下 芎藭 鳳翔府永康府 味辛,溫,無毒。

    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孿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内寒。

    一名胡藭,一名香果。

    其葉名蘼蕪。

    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

    三月、四月采根,暴幹。

    白芷為之使。

    畏黃連。

     《圖經》雲:蘼蕪,芎藭苗也。

    生雍州川澤及冤句,今關陝、蜀川、江東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為勝。

    江東蜀川人采其葉作飲香,關中出者,俗呼為京芎,并通用。

    雀腦狀者,謂之雀腦芎,此最有力也。

    山芎藭能去痹濕風氣。

    簡文帝《勸醫文》曰:麥曲芎藭,終止河魚之腹。

     《藥性論》雲:芎藭,臣。

    能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生,治腹内冷痛。

     陶隐居雲:今惟出曆陽,節大莖細,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藭。

    蜀中亦有而細,人患齒根血出者,含之多差。

    苗名薕蕪,亦入藥,别在下說。

    俗方多用。

     《唐本》注雲:今出秦州,其人間種者,形塊大,重實,多脂潤。

    山中采者瘦細。

    味苦、辛。

    以九月、十月采為佳。

    曆陽出者,今不複用。

     《日華子》雲: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衆脈,破症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腦癰,發背,瘰疬,瘿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禹錫雲:按《蜀本圖經》雲:苗似芹、胡荽、蛇床輩,叢生,花白,今出秦州者為善,九月采根乃佳。

     《千金方》:治崩中,晝夜不止。

    芎藭八兩,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不耐者,徐徐進之。

    又方#1治胎忽因倒地,忽舉動擎重促損,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

    以芎藭末,酒服方寸匙#2,須臾一二服出。

     《經驗後方》:治頭風,化痰。

    川芎不計分兩,用淨水洗浸,薄切片子,日幹或焙,杵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不拘時,茶、酒嚼下一丸。

     《靈苑方》:治婦人經絡,住經三個月。

    驗胎法:川芎生為末,空心濃煎艾湯下一匙頭。

    腹内微動者,是有胎也。

     《鬥門方》:治偏頭痛。

    用京芎細剉,酒浸,服之差。

     《衍義》曰:芎藭,今出川中,大塊,其裡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

    他種不入藥,止可為末,煎湯沐浴。

    此藥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阙也,然須以他藥佐之。

    沈括雲:予一族子,舊服芎藭,醫鄭叔熊見之雲,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後族子果無疾而卒。

    又朝士張子通之妻病腦風,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

    皆目見者。

    此蓋單服耳,若單服既久,則走散其#3氣。

    既使他藥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緻使能至此也。

     黃連 宣州澧州 味苦,寒、微寒,無毒。

    主熱氣,目痛眦傷泣#4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髒冷熱,久下洩澼膿血。

    止煩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久服令人不忘。

    一名王連。

    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

    黃苓、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

     《圖經》雲: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為勝,施、黔者次之。

    苗高一尺已來,葉似甘菊,四月開花,黃色。

    六月結實似芹子,色亦黃。

    二月、八月采根用。

    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胡洽方》載九盞湯,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

    以黃連長三寸三十枚秤重一兩半,龍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5子大者一枚,幹姜一兩半,膠一兩半,并切;先以水五合,着銅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諸藥着火上,沸辄下,着土上,沸止又複,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頓服即止。

    又香蓮丸亦主下痢,近世盛行。

    其法以宣蓮、青木香分兩停同搗篩,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三十丸,日再,如神。

    其久冷人,即用煨熱大蒜作丸。

    此方本出李绛《兵部手集方》,嬰孺用之亦效。

    又治目方用黃連多矣。

     《藥性論》雲:黃蓮,臣。

    一名支蓮。

    耳#6白姜蠶,忌豬肉,惡冷水。

    殺小兄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陶隐居雲:巫陽在建服#7。

    今而#8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9勝。

    臨海諸縣者不佳。

    用之當布裹挼去毛,令如連珠。

    俗方多療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長生。

     《唐本》注雲:蜀道者粗#10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

    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

    今澧州者更勝。

    今注醫家見用宣州九節堅重、相擊#11有聲者為勝。

     劉禹錫雲:有崔承元者,囚#12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後數年以病自緻死。

    一旦,崔為内障所苦,喪明逾年後,半夜歎息獨坐,時聞階際間蟋蟀之聲,崔問為誰?曰是昔#13所蒙活者囚,今故報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訖而沒。

    崔依此合服,不數月,眼複明,因傳此方于世。

    羊肝丸,黃連末一大兩,白羊子肝一具,去膜,同于沙盆内,研令極細,衆手拈為丸如梧桐子。

    每食以暖漿水吞二七枚,連作五劑,差。

    但是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主之,禁食豬肉及冷水。

     《抱樸子》雲:乳汁煎之,治目中百病。

     《外台秘要》:治卒心痛。

    黃連八兩,一味付?咀,水七升#14,煮取五升,絞去滓,寒溫飲五合,日三服。

     《千金方》:治大熱毒純血痢。

    宣蓮六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頓服之。

     《肘後方》:治眼淚出不止,濃汁漬綿幹拭目。

    又方:赤痢熱下,久不止。

    黃連末,雞子白丸,飲服十丸,三十丸即差。

    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

    搗黃連,絹篩,蜜和,服三十丸,治渴延年。

     《經驗方》:治暴赤白痢如鵝、鴨肝者,痛不可忍。

    黃連、黃芩各一兩,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熱吃,冷即凝矣。

     《梅師方》:傷寒病,發豌豆瘡,未成膿方。

    黃連四兩,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服。

     《鬥門方》:治痔疾有頭如雞冠者。

    用黃連末,傅之即差,更加赤小豆末尤良。

     《簡要濟衆方》:小兒吐血不止。

    以一兩去須,搗碎為散,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進。

     《廣利方》:治骨節熱積漸黃瘦。

    黃連四分,碎切,以童子小便用#15大合,浸經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上分兩服,如人行四五裡再服。

     《杜壬方》:治氣痢瀉,裡急後重,神妙方:宣連一兩,幹姜半兩,各為末,每用連二錢,姜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

     《子母秘錄方》: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

    宣連濃煎,和蜜服。

    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減二分,頓#16服。

    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