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玉石部下品
伏龍肝
味辛,微溫。
主婦人崩中,吐下#1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圖經》曰:文具石灰條下。
陶隐居雲:此竈中封釜月下黃土也,取搗篩,合葫塗癰,甚效。
以竈有神,故号為伏龍肝,并以遷#2隐其名爾。
今人又用廣州鹽城屑,以療漏血、瘀血,亦是近耳之上#3兼得火燒之義也。
陳藏器雲:竈中土及四交道土,合末以飲兒,辟夜啼。
《日華子》雲:伏龍肝,熱,微毒。
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洩精,尿血,催生下胞及小兒夜啼。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竈下土。
其伏龍肝,是十年已來竈額内火氣積,自結如赤色石,中黃,其形貌八棱,取得後細研,以滑石水飛過兩遍,令幹,甩熟絹裹卻,取子時安于舊額内一伏時,重研用。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伏龍肝,單用亦可。
味鹹,無毒。
末與醋調,塗癰腫。
《外台秘要》:救急治心痛,冷熱。
伏龍肝末,煮水服方寸匕。
若冷,以酒服。
又方:治癰腫。
伏龍肝以蒜和作泥塗,用布上貼之,如幹,則再易。
蕭炳雲:釜月中墨,一名釜臍下墨。
《千金方》:治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随而強直。
伏龍肝五升,以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
《廣利方》:治吐血,鼻衂不止。
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頓服。
《十全博濟方》:治子死腹中,其母氣欲絕。
伏龍肝二錢匕,以水調下,其土當兒頭上戴出。
《産寶方》:胞衣不出。
取竈下土一寸,研碎,用好醋調令相得,内于臍中,續取甘草湯三四合服之,出。
《衍義》曰:伏龍肝,婦人血露,蠶沙一兩炒,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心服二三錢,以知為度。
本條中有東壁土,陳藏器雲:取其東壁土,久幹也。
今詳之:南壁土,亦向陽久幹也,何不取?蓋東壁常先得曉日烘炙。
日者太陽真火,故治瘟瘧。
或曰:何不取午盛之時南壁上#4而取日初出東壁土者,何也?火生之時,其氣壯。
故《素間》雲:少火之氣壯。
及其當午之時,則壯火之氣衰,故不取,實用此義。
或曰:何以知日者太陽真火?以水精珠,或心凹銅鑒,向日射之,以艾承接其光聚處,火出。
石灰 味辛,溫。
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癞疾,死肌,堕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療髓骨疽。
一名惡灰,一名希灰。
生中山川谷。
《圖經》曰:石灰,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處皆有之。
此燒青石為灰也,又名石鍛。
有兩種:風化,水化。
風化者,取鍛了石,置風中自解,此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則熱蒸而解,力差劣。
古方多用合百草團末,治金瘡殊勝。
今醫家或以臘月黃牛膽,取汁溲和,卻内膽中,挂之當風百日,研之更勝草葉者。
又敗船茹灰刮取用亦同。
陶隐居雲:中山屬代郡。
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竈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末矣。
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痢,療金瘡亦甚良。
俗名石垩。
古今多以結冢,用捍水而辟蟲。
故古冢中水,洗諸瘡,皆即瘥。
《唐本》注雲:《别錄》及今人月療金瘡,止血,大效。
若五月五日采蘩簍、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5、蒼耳葉、青蒿葉合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暴幹末,以療瘡生肌,大神驗。
《日華子》雲:味甘,無毒。
生肌長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瘍、瘢疵等。
療冷,婦人粉刺,痔瘘疽瘡,瘿贅疣子。
又治産後陰不能合,濃煎汁熏洗。
解酒味酸,令不壞,治酒毒,暖水髒,倍勝爐灰。
又名鍛石。
雷公雲:凡使,用醋浸一宿,漉出待幹,下火鍛,令腥穢氣出,用瓶盛,密蓋,放#6冷,拭上灰,令淨用。
《别本》注雲:燒青石為灰也,有兩種:風化,水化。
風化為勝。
禹錫雲:謹按《蜀本》雲:有毒,堕胎。
《藥性論》雲:石灰,治瘑疥,蝕惡肉,不入湯服。
止金瘡血,和雞子白、敗船茹,甚良。
《抱樸子˙内篇》:古大墓中多石灰汁,夏月行人有瘡者,見墓中清水,因自洗浴,瘡偶愈。
于是諸病者聞之,悉往洗之,轉#7有飲以治腹内疾者。
《丹房鏡源》雲:石灰伏硫黃,去錫上暈,制雄黃,制硇砂可用之。
《聖惠方》:治蝼蛄咬人,用石灰醋和塗之。
又方: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收不能入方。
炒石灰令熱,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易之。
《外台秘要》:元希聲侍郎治卒發疹秘驗方。
石灰随多少,和#8醋、漿水調塗,随手即減。
《肘後方》:治産後陰道開不閉。
石灰一鬥熬之,令可燒草,以水二鬥投灰中,适寒溫,入水中坐。
《梅師方》:治産後陰腫,下脫腸出,玉門不閉。
取石灰一鬥,熬令黃,以水三鬥投灰中,放冷澄清,取一鬥二升暖洗。
《孫用和方》:治誤吞金銀,或錢在腹内。
石灰一杏核大,硫黃一皂子大,同研為末,酒調下。
《鬥門方》:治刀斧傷。
用石灰上包,定痛止血,立差。
《崔氏方》:治血痢十年方。
石灰三升,熬令黃,以水一鬥,攪令清澄,一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曰:石灰,水調一盞,如稠粥,揀好糯米粒全者,半置灰中,半灰外。
經宿,灰中米色變如水精。
若人手面上有黑黡子及紋刺,先微微以針頭撥動,置少許如水精者于其上,經半日許,黡汁自出,剔去藥不用,且不得着水,三二日愈。
又取新硬石灰一合,以醋炒,調如泥,于患偏風牽口喎邪人口唇上,不患處一邊塗之,立便牽正。
礜石 味辛、甘,大熱、生溫熟熱,有毒。
主寒熱,鼠瘘,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久服令人筋攣。
火煉百日,服一刀圭。
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
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礜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澤乳,一名食鹽。
生漢中山谷及少室。
采無時。
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馬目毒公、鹜屎、虎掌、細辛,畏水。
《圖經》曰:礜石,生漢中山谷及少室,今潞州亦有焉。
性大熱,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堅而拒火,燒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奪其堅。
市人多取潔白石當之,燒即為灰也。
此藥攻擊積聚痼冷之病為良,用之須真者乃佳。
又有特生礜石,生西域。
張華《博物志》雲:鹳巢中者為真,即此特生礜石也。
然此色難得,人多使漢中者。
《藥性論》雲:礜石,使,鉛丹為之使,味甘,有小毒。
主除胸膈間積氣,去冷風濕痹,瘙癢。
忌羊血。
陶隐居雲:今蜀漢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陽城南塹,常取少室。
生礜石内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則生亦大熱。
今以黃土泥苞,炭火燒之
主婦人崩中,吐下#1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圖經》曰:文具石灰條下。
陶隐居雲:此竈中封釜月下黃土也,取搗篩,合葫塗癰,甚效。
以竈有神,故号為伏龍肝,并以遷#2隐其名爾。
今人又用廣州鹽城屑,以療漏血、瘀血,亦是近耳之上#3兼得火燒之義也。
陳藏器雲:竈中土及四交道土,合末以飲兒,辟夜啼。
《日華子》雲:伏龍肝,熱,微毒。
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洩精,尿血,催生下胞及小兒夜啼。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竈下土。
其伏龍肝,是十年已來竈額内火氣積,自結如赤色石,中黃,其形貌八棱,取得後細研,以滑石水飛過兩遍,令幹,甩熟絹裹卻,取子時安于舊額内一伏時,重研用。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伏龍肝,單用亦可。
味鹹,無毒。
末與醋調,塗癰腫。
《外台秘要》:救急治心痛,冷熱。
伏龍肝末,煮水服方寸匕。
若冷,以酒服。
又方:治癰腫。
伏龍肝以蒜和作泥塗,用布上貼之,如幹,則再易。
蕭炳雲:釜月中墨,一名釜臍下墨。
《千金方》:治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随而強直。
伏龍肝五升,以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
《廣利方》:治吐血,鼻衂不止。
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頓服。
《十全博濟方》:治子死腹中,其母氣欲絕。
伏龍肝二錢匕,以水調下,其土當兒頭上戴出。
《産寶方》:胞衣不出。
取竈下土一寸,研碎,用好醋調令相得,内于臍中,續取甘草湯三四合服之,出。
《衍義》曰:伏龍肝,婦人血露,蠶沙一兩炒,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心服二三錢,以知為度。
本條中有東壁土,陳藏器雲:取其東壁土,久幹也。
今詳之:南壁土,亦向陽久幹也,何不取?蓋東壁常先得曉日烘炙。
日者太陽真火,故治瘟瘧。
或曰:何不取午盛之時南壁上#4而取日初出東壁土者,何也?火生之時,其氣壯。
故《素間》雲:少火之氣壯。
及其當午之時,則壯火之氣衰,故不取,實用此義。
或曰:何以知日者太陽真火?以水精珠,或心凹銅鑒,向日射之,以艾承接其光聚處,火出。
石灰 味辛,溫。
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癞疾,死肌,堕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療髓骨疽。
一名惡灰,一名希灰。
生中山川谷。
《圖經》曰:石灰,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處皆有之。
此燒青石為灰也,又名石鍛。
有兩種:風化,水化。
風化者,取鍛了石,置風中自解,此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則熱蒸而解,力差劣。
古方多用合百草團末,治金瘡殊勝。
今醫家或以臘月黃牛膽,取汁溲和,卻内膽中,挂之當風百日,研之更勝草葉者。
又敗船茹灰刮取用亦同。
陶隐居雲:中山屬代郡。
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竈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末矣。
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痢,療金瘡亦甚良。
俗名石垩。
古今多以結冢,用捍水而辟蟲。
故古冢中水,洗諸瘡,皆即瘥。
《唐本》注雲:《别錄》及今人月療金瘡,止血,大效。
若五月五日采蘩簍、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5、蒼耳葉、青蒿葉合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暴幹末,以療瘡生肌,大神驗。
《日華子》雲:味甘,無毒。
生肌長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瘍、瘢疵等。
療冷,婦人粉刺,痔瘘疽瘡,瘿贅疣子。
又治産後陰不能合,濃煎汁熏洗。
解酒味酸,令不壞,治酒毒,暖水髒,倍勝爐灰。
又名鍛石。
雷公雲:凡使,用醋浸一宿,漉出待幹,下火鍛,令腥穢氣出,用瓶盛,密蓋,放#6冷,拭上灰,令淨用。
《别本》注雲:燒青石為灰也,有兩種:風化,水化。
風化為勝。
禹錫雲:謹按《蜀本》雲:有毒,堕胎。
《藥性論》雲:石灰,治瘑疥,蝕惡肉,不入湯服。
止金瘡血,和雞子白、敗船茹,甚良。
《抱樸子˙内篇》:古大墓中多石灰汁,夏月行人有瘡者,見墓中清水,因自洗浴,瘡偶愈。
于是諸病者聞之,悉往洗之,轉#7有飲以治腹内疾者。
《丹房鏡源》雲:石灰伏硫黃,去錫上暈,制雄黃,制硇砂可用之。
《聖惠方》:治蝼蛄咬人,用石灰醋和塗之。
又方: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收不能入方。
炒石灰令熱,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易之。
《外台秘要》:元希聲侍郎治卒發疹秘驗方。
石灰随多少,和#8醋、漿水調塗,随手即減。
《肘後方》:治産後陰道開不閉。
石灰一鬥熬之,令可燒草,以水二鬥投灰中,适寒溫,入水中坐。
《梅師方》:治産後陰腫,下脫腸出,玉門不閉。
取石灰一鬥,熬令黃,以水三鬥投灰中,放冷澄清,取一鬥二升暖洗。
《孫用和方》:治誤吞金銀,或錢在腹内。
石灰一杏核大,硫黃一皂子大,同研為末,酒調下。
《鬥門方》:治刀斧傷。
用石灰上包,定痛止血,立差。
《崔氏方》:治血痢十年方。
石灰三升,熬令黃,以水一鬥,攪令清澄,一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曰:石灰,水調一盞,如稠粥,揀好糯米粒全者,半置灰中,半灰外。
經宿,灰中米色變如水精。
若人手面上有黑黡子及紋刺,先微微以針頭撥動,置少許如水精者于其上,經半日許,黡汁自出,剔去藥不用,且不得着水,三二日愈。
又取新硬石灰一合,以醋炒,調如泥,于患偏風牽口喎邪人口唇上,不患處一邊塗之,立便牽正。
礜石 味辛、甘,大熱、生溫熟熱,有毒。
主寒熱,鼠瘘,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久服令人筋攣。
火煉百日,服一刀圭。
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
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礜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澤乳,一名食鹽。
生漢中山谷及少室。
采無時。
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馬目毒公、鹜屎、虎掌、細辛,畏水。
《圖經》曰:礜石,生漢中山谷及少室,今潞州亦有焉。
性大熱,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堅而拒火,燒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奪其堅。
市人多取潔白石當之,燒即為灰也。
此藥攻擊積聚痼冷之病為良,用之須真者乃佳。
又有特生礜石,生西域。
張華《博物志》雲:鹳巢中者為真,即此特生礜石也。
然此色難得,人多使漢中者。
《藥性論》雲:礜石,使,鉛丹為之使,味甘,有小毒。
主除胸膈間積氣,去冷風濕痹,瘙癢。
忌羊血。
陶隐居雲:今蜀漢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陽城南塹,常取少室。
生礜石内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則生亦大熱。
今以黃土泥苞,炭火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