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下

關燈
無親便不疏。

    多言應有失,争似觜盧都。

     以正治國不偏不倚。

    以奇用兵,無計無謀。

    以無事取天下。

    無為無執。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性徹理融。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利欲所惑。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奇貨所眩。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末伎所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法出奸上。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不尚權謀。

    我好靜而民自正,不用利器。

    我無事而民自富,不貴奇貨。

    我無欲而民自樸。

    樸,蒲蔔切。

    以正治國。

     右五十七章 上章雲知者不言,得其正也。

    故次之以正治國也。

    多忌諱,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皆不正也。

    上無忌諱則民裕,絕權謀則民化,薄稅斂則民富,道之以德則民樸。

    無為無事,無欲好靜,皆正也。

    以此治國,則海晏河清;以此行道,道泰時亨;以此修身,氣固神凝。

    一人正,萬民皆正;一心正,萬化皆正;一身正,萬事皆正。

    正之義大矣哉。

    頌曰:着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

    自從心路絕,無日不春風。

     其政悶悶,悶音門。

    無為寬裕。

    其民淳淳;質樸有餘。

    其政察察,有為嚴謹。

    其民缺缺。

    缺,音軋。

    貪婪無足。

    禍兮福所倚,畏禍則福必至。

    福兮禍所伏。

    忽福則禍必至。

    孰知其極,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其無正耶?惟正可守。

    正複為奇,恃正則為奇。

    善複為妖。

    矜善則為妖。

    民之迷,與道相反。

    其固日久。

    迷遠不複。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方正其身,使心自化。

    廉而不穢,清廉其德,使民自化。

    直而不肆,梗直其行,使物自化。

    光而不曜。

    含畜其光,天下化成。

     右五十八章 上章無為無事,使民自化,寬大之治也。

    故次之以其政悶悶。

    是謂上寬裕則民淳實,上多事則民昏暴。

    悶悶,寬也。

    察察,謹也。

    寬則得衆,盡法無民。

    禍福相倚,正奇相待,善妖相反,理之然也,可不戒諸。

    修福不如遠禍,用正不若閑邪。

    正雖為善,苟自矜為奇德,則反為妖。

    正之為正,斯不正已。

    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是以聖人方正其身,刑罰清而萬民服;清廉其德,不惡而嚴;梗直其行,和而不流。

    清明在躬,慮其太察,自昭明德,故結句雲光而不曜。

    學者洞此,長生久視之道得矣。

    頌曰:倚善功難遂,矜奇事轉迷。

    世間無限事,伶利不如癡。

     治人事天,存心養性。

    莫若啬。

    啬,音色。

    凡事從儉。

    夫惟啬,夫謂早服。

    妙在機先。

    早服謂之重積德。

    含德之厚。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所不至。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廣大悉備。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天理在我。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生生不窮。

    是謂深根固蒂,性海彌深、命基永固。

    長生久視之道。

    曷有終窮。

     右五十九章 接上章其政悶悶之義。

    治人事天莫若從儉。

    以國言之,省刑罰,薄稅斂;以身言之,省言語,節飲食;以心言之,省思慮,絕視聽。

    盡其心,養其性,可以事天也。

    頌曰:生事事生,省事事省。

    不省不生,斷綜絕影。

    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下太忙生。

     治大國,若烹小鮮。

    撓之則糜。

    以道莅天下,莅、音利。

    清靜無為。

    其鬼不神。

    陰魔俛首。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邪不幹正。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大制不割。

    夫兩不相傷,形神俱妙。

    故德交歸焉。

    道德感通。

     右六十章 以正治國,其政悶悶,治人事天,皆治大國之義。

    小鮮者,細小之魚也。

    譬如烹鮮,撓之則糜,言治平天下,撓之則亂也。

    以無為正其心,以清靜養其性,卑以自牧,則民心悅服,天下歸往也。

    往而不害,天下和平,使剛暴無以施其能,鬼不神也。

    至於化暴從善,雖有強能,而無害物之心,聖人亦不加刑於小人,上下以德相交,故兩不相傷。

    以之修身,清浄無為為本,則情欲絕而陰魔消散,形存壽永,精複神全,此長生久視之道也。

    頌曰:本自見成,何須扭捏。

    才着一毫,眼中着屑。

    一句合頭機,萬載擊驢橛。

     大國者下流,上善若水。

    天下之交,衆高附下。

    天下之牝。

    衆剛附柔。

    牝常以靜勝牡,靜為躁君。

    以靜為下。

    衆動附靜。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以大就小。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以小事大。

    或下以取,小必歸大。

    或下而取。

    大必納小。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畜,兇入聲。

    謙卑接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卑順承上。

    夫兩者上遜下順。

    各得其所欲,各當其分。

    故大者宜為下。

    高以下為基。

     右六十一章 接止章德交之義。

    下流者如水之卑下,則衆水歸之。

    柔勝剛,靜勝動。

    聖人卑謙自牧,安靜應物,則天下化成。

    上以下下下,下以下順上,上遜下順,德交歸焉。

    修身以此,心愈下而道愈高,身愈退而德愈進,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故曰大者宜為下。

    頌曰:大不做大,小不做小。

    好笑好笑,當面諱了。

    等閑伸出無為手,不動幹戈定太平。

     道者,萬物之奧,無所不容。

    善人之寶,至尊至貴。

    不善人之所保。

    皆賴道應。

    美言可以市,足以悅衆。

    尊行可以加人。

    行,去聲。

    足以出衆。

    人之不善,我亦善之。

    何棄之有?亦可使之反善。

    故立天子,置三公,作之君,作之師。

    雖有拱璧以先驷馬,非寶非貴。

    不如坐進此道。

    道尊德貴。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善人之寶。

    不日求以得,見成有底。

    有罪以免耶?不貴於人。

    故為天下貴。

    善貸且成。

     右六十二章 接上章之義。

    奧者,大也。

    寶者,貴也。

    保者,萬物恃之以生也。

    雖下愚不肖者未嘗離也。

    舉動應酬,無非此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為塵識所昧。

    立天子置三公,作之君作教師,教化下民,使不善者從其化,拱璧驷馬見不足為貴,不如坐進此道。

    修己以安百姓,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求則與之,有罪宥之,不責於人,有罪以免,故天下尊之也。

    頌曰:終日忙忙走,回頭便到家。

    悟來無一事,不會亂如麻。

     為無為,藏神於神。

    事無事,藏心於心。

    味無味。

    藏形於形。

    大小多少,倒行逆施。

    報怨以德。

    不貞於人。

    圖難於其易。

    易,去聲。

    下同。

    其脆易破。

    為大於其細。

    其微易散。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從微至着。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積小成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聖人不自聖。

    故能成其大。

    成聖在民。

    夫輕諾必寡信,得之易,失之易。

    多易必多難。

    輕易難成。

    是以聖人猶難之,不可輕示。

    故終無難。

    得之難,失之難。

     右六十三章 為無為,發上章萬物之奧。

    為無為,無所不為;事無事,事事有成;味無味,其味幽長。

    此三者,道之奧也。

    大者小之,多者少之,怨以德報之。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積小成大,從微至着,聖人功業大成,不自為大。

    天不自天,成天者物;聖不自聖,成聖者民。

    以其不自聖,故能成聖。

    為大必自細,升高必自卑,難事易成,易事難成。

    易事不可輕示,輕則人忽之,故聖人猶難之。

    得之難,失之難,凡事不輕易則終無難。

    頌曰:說易非容易,言難卻不難。

    個中奇特處,北鬥面南看。

     其安易持,易,去聲。

    下同。

    居安慮危。

    其未兆易謀,作事謀始。

    其脆易破,圖難於易。

    其微易散。

    圖大於細。

    為之於未有,防患於未然。

    治之於未亂。

    治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從微至着。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積小成大。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自近至遠。

    為者敗之,貴在謹始。

    執者失之。

    謹則不失。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不克。

    無執故無失。

    善抱不脫。

    故民之從事,有所施設。

    常於幾成而敗之,不謹其始,焉得有終。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初心不昧,焉得有敗。

    是以聖人欲不欲,欲人之不欲。

    不貴難得之貨;轉物。

    學不學,學人之不學。

    複衆人之所過。

    遷善。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識法者恐。

     右六十四章 接上章之義。

    其安易持,言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