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下

關燈
,則無所不見。

    若隻知外見外而忘其内者,知見淺狹矣。

    頌曰:朝遊南嶽,暮宿蒼梧。

    倏忽千裡,不曾離渠。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為學日益,精進。

    為道日損,減損。

    損之又損,一切損盡。

    以至無為,無損可損。

    無為而無不為。

    無不克。

    取天下常以無事,事向無心得。

    及其有事,有心便不得。

    不足以取天下。

    有為終有盡。

     右四十八章 不出戶知天下,内知也。

    其出彌遠,外事也。

    故次之為學日益。

    言無學者求其增益,為道者事事減損。

    《易》雲: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正謂此也。

    至于無忿可懲,無欲可損,以至無為,則萬民化而天下歸往也。

    苟或妄有作為,則民亂而難治,故曰不足以取天下。

    頌曰:有學頭頭昧,無為事事差。

    學為俱絕斷,損益任從他。

    莫笑我侬窮相态,從來賊不打貧家。

     聖人無常心,任用無方。

    以百姓心為心。

    随機應感。

    善者吾善之,從而為善。

    不善者吾亦善之,使之反善。

    德善。

    全其至善。

    信者吾信之,從而為信。

    不信者吾亦信之,使之反信。

    德信。

    全其至信。

    聖人在天下惵惵,惵音牒,兢兢業業。

    為天下渾其心。

    渾,平聲。

    殊途同歸。

    百姓皆注其耳目,容止可觀,作事可法。

    聖人皆孩之。

    天下一家。

     右四十九章 上章雲無事取天下,故次之以聖人無常心。

    所謂無常心者,随機應感,不逆民物之情。

    故百姓遵聖人之言,行聖人之行,從聖人之化,天下同一心也。

    頌曰:信者從他信,善者從他善。

    若能如是知,卻成颠倒見。

    颠倒見三界,十方成一片。

     出生入死,忿欲生死之門。

    生之徒絕忿欲,十有三,水火濟。

    死之徒縱忿欲。

    十有三,水火不濟。

    人之生,皆賴水火。

    動之死地水火相違。

    亦十有三。

    水成數六,火成數七。

    夫何故?忿欲使然。

    以其生生之厚。

    忿欲不止,貪生無厭。

    蓋聞善攝生者,無忿欲。

    陸行不遇虎兕,兕,序姊切。

    内省不疚,何憂何懼。

    入軍不被甲兵,心無挂礙,故無恐怖。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不厚其生,焉能有死。

    夫何故?身非我有,死奈我何。

    以其無死地。

    忘其生死。

     右五十章 柔弱生之徒,強大死之徒。

    柔弱者則能懲忿欲,強大者為忿欲所使。

    能懲忿則火降,窒欲則水升。

    水火既濟則生,故曰生之徒。

    起忿則無明火熾,縱欲則若海波翻,水火相違則死,故曰死之徒。

    強大者貪生無厭,柔弱者視死如歸,既不以死為死,虎兕甲兵於我何害。

    以丹道言之,水火既濟,聖胎凝矣。

    頌曰:涅盤心易曉,差别智難明。

    既無差别智,安有死和生。

     道生之,元始祖氣。

    德畜之,畜,兇入聲。

    化生諸天。

    物形之。

    在天成象。

    勢成之。

    在地成形。

    是以萬物一切有象。

    莫不尊道而貴德。

    皆從道生。

    道之尊,德之貴,越古超今。

    夫莫知爵而常自然。

    不言善應。

    故道生之畜之,神全。

    長之育之,氣全。

    成之熟之,精全。

    養之覆之。

    形全。

    生而不有,忘機。

    為而不恃,忘情。

    長而不宰,忘物。

    是謂玄德。

    合道。

     右五十一章 善攝生者,以其無死地,故次之以道生之言。

    道本無形,因生育天地而形可見,道本無名,因長養萬物而名可立。

    一切有相,受命于天,成形於地,禀氣於中和,皆道之應也,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頌曰:可道非常道,無為卻有為。

    為君明說破,衆水總朝西。

    夜來混沌撷落地,萬象森羅總不知。

     天下有始,無名,天地之始。

    以為天下母。

    有名,萬物之母。

    既知其母,知本。

    以知其子便知末。

    既知其子,知未。

    複歸其母。

    及本。

    沒身不殆。

    常在。

    塞其兌,内境不出。

    閉其門,外境不入。

    終身不勤。

    不勞而治。

    開其兌,内境出。

    濟其事,外境入。

    終身不救。

    永失真道。

    見小曰明,知幾知微。

    守柔曰強。

    軟能蝕堅。

    用其光,物來斯照。

    複歸其明放去收來。

    無遺身殃,遺,音謂。

    切忌随他去。

    是謂襲常。

    直下承當。

     右五十二章 道生之言道之始也,故次之天下有始。

    末後一句最極切,修真至士當向這裡真眼,莫教蹉過。

    頌曰:不收不放,無上可上,清浄自然,本來模樣。

    更問第一義如何,向道有言皆是謗。

     使我介然有所知,未舉先覺。

    行於大道。

    無為。

    惟施是畏。

    識法者恐。

    大道甚夷,坦平蓦直。

    而民好徑。

    好,去聲。

    行險以僥幸。

    朝甚除,朝,音潮。

    事繁即亂。

    田甚蕪靈地荒蕪。

    倉甚虛。

    靈地空竭。

    服文彩,貪。

    帶利劍,嗔。

    厭飲食,癡。

    财貨有餘,欲心不止。

    是謂盜誇。

    三毒擾攘。

    非道也哉。

    錯。

     右五十三章 上章雲襲常,謂密用常道也,故次之以使我介然有所知。

    有所知則能直下承當而密用,若無所知則不能密用,妄有作為。

    内為根塵所蔽,外被業識所眩,兼無明,三毒為撓,非道也哉。

    頌曰:弄巧成拙,多煩早老。

    金玉滿堂,焉能常保。

    若於日用颠倒行,大地塵沙盡成寶。

     善建者不拔,拔,音跋。

    根深。

    善抱者不脫,蒂固。

    子孫祭祀不辍。

    綿遠。

    修之於身,身修。

    其德乃真;全真。

    修之於家,家齊。

    其德有餘;寬裕。

    修之於鄉,鄉修。

    其德乃長;久遠。

    修之於國,國治。

    其德乃豐;淳厚。

    修之於天下,天下平。

    其德乃普。

    道泰。

    故以身觀身,内有一塵,其德不真。

    以家觀家,有一不順,其德無餘。

    以鄉觀鄉,有一不化,其德不長。

    以國觀國,有一不善,其德不豐。

    以天下觀天下。

    有一小人,其德不普。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反求諸己。

     右五十四章 上章雲使我介然有所知,有所知則道心堅固,不失其守,故次之.以善建者不拔也。

    以之修身觀心察性,心定則身之修也,以之治國觀民察己,民化則國之治也。

    天正有一不善,則是自己政化不善也。

    《書》雲:百姓有過,在于一人。

    此之謂也。

    反觀諸己,心有一塵染着,則是我之性天未明也。

    頌曰:觀國非容易,觀身意更深。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含德之厚,退藏於密。

    比於赤子。

    純一不雜。

    毒蟲不螫,猛獸不攫,玃鳥不搏。

    螫,音釋。

    攫、玃,并厥縛切。

    我忘於物,物亦忘我。

    骨弱筋柔而握固。

    筋,音斤。

    神全。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最平聲。

    精全。

    精之至也。

    自然。

    終日号而不嘎号,平聲。

    氣全。

    和之至也。

    柔和。

    知和曰常,此天混然。

    知常曰明,此天洞然。

    益生不祥,益則有損。

    心使氣曰強。

    氣動則剛。

    物壯則老,剛則易折。

    是謂不道。

    錯。

    不道早已。

    喪失天真。

     右五十五章 善建者不拔,德之厚也。

    故次之以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者,不失赤子之心也。

    赤子之心純一不雜,無害於物,物亦不能害。

    不知有男女之别,其絞亦作,精氣所至也,雖作而無心,故能全其至精。

    終日号啼,其聲不變,沖和所緻也。

    修身以此,則能全其本然,是謂含德之厚。

    苟失其赤子之心,作而心動,天真喪也。

    赤子之心既發,便不自然,發而不遠,而知覺亦可反常,故曰明。

    苟不知覺而縱其所欲,日增日盛,精氣耗散,故曰不祥。

    血氣既盛,又縱心而使之,愈盛也。

    氣血盛則形衰矣,是謂不道,不道則早已也。

    頌曰:欲識混元面,先存赤子心。

    此心常不昧,法體證黃金。

     知者不言,默而成之。

    言者不知。

    口頭三昧。

    塞其兌,無言。

    閉其門,無見。

    挫其銳無争。

    解其紛,無事。

    和其光,無我。

    同其塵,無人。

    是謂玄同。

    一以貫之。

    故不可得而親,忘情。

    不可得而疏;忘形。

    不可得而利,忘物,不可得而害;忘機。

    不可得而貴,忘有。

    不可得而賤。

    忘無。

    故為天下貴。

    一切忘盡,真常獨存。

     右五十六章 含德之厚則能緘默,故次之以知者不言。

    非不言也,無可得而說也。

    尹真人雲:非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

    正謂此也。

    予謂多言獲利,不若默而無害也。

    噫。

    頌曰:絕利終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