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會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都梁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述
道
道之可以道者,非真常之道也。
夫真常之道,始於無始,名於無名,拟議即乖,開口即錯,設若可道,道是甚麼。
既不可道,何以見道。
可道又不是,不可道又不是,如何即是。
若向這裡下得一轉語,參學事畢,其或未然。
須索向二六時中,興居服食處,回頭轉腦處,校勘這令巍巍地、活撥撥地不與諸緣作對底是個甚麼。
校勘來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處,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這個元是自家有的,自曆劫以來,不曾變易。
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又道行住坐卧,不離這個,況覆載之間,頭頭物物都是這個,亘古亘今隻是這個,生天生地隻是這個,至於日用平常,動靜作息,隻是這個。
一切有形皆有敗壤,性有這個常在。
天地虛空亦有敗壤,隻有這一個不壤。
隻這個鐵眼銅睛觑不破。
為甚觑不破,隻傷他不曾觌面相逢。
縱饒觌面相逢,也是蹉過。
且道蹉向甚麼處去,不得亂走,畢竟作麼會清庵,向這裡分明畢似隻是欠人承當。
倘遇知音,剔起眉毛薦取。
咄,昨夜江頭新雨過;今朝依舊遠山青。
頌曰:至道之極,虛無空寂,無象無形,無名無質。
視之不見,搏之不得,聽之不聞,覓無縱迹,大無不包,細無不入。
生育天地,長養萬物,運化無窮,隐顯莫測。
不可知知,不可識識。
太上老子,舌頭無骨。
向此經中,分明露出。
多言數窮,不如一默。
這便是休更疑惑。
德 德之一字,亦是強名,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執持。
凡有施設積功累行,便是不德也。
隻恁麼不修習,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來,終身無德也。
這個德字愈求愈遠,愈執愈失。
經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又雲: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隻這兩句多少分明,隻是欠人承當。
若是個信得及的,便把從前學解見知、聲聞緣覺一切掀倒,向平常履踐處,把個損字來受用,損之又損,損來損去,損到損不得處,自然玄德昭着,方信無為之有益。
經雲: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又雲:玄德深矣,遠矣。
會麼咦,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頌曰:河沙妙德,總在心則。
不可施為,何勞修積。
愈探愈深,愈執愈失。
放下頭頭,掀翻物物。
後己先人,守雌抱一。
純一不雜,其德乃實。
修齊治平,皆從此出。
妙用難量,是謂玄德。
經 經之一字,亦是強名。
始者聖人為見世人随情逐幻,嗜欲迷真,中心業識之擾攘,靈地無明之熾盛,是以天真喪失,橫夭傷殘,不能複其本元。
於是用方便力,開善誘門,接引群迷,使歸正道,故着書設教,強名曰經。
經者,徑也,衆所通行之大路也。
雖然讀是經者,卻不可泥在語言三昧上,亦不可離了此經向外尋求。
須是向自己分上,着意把這五千餘言細細咀嚼,點點畫畫,不要放過。
忽然嚼得一句半句透,這一部經都在自己,方信道開口不在舌頭上。
到這裹打開自己寶藏,把出自己經來,橫拈倒用,不惟這一部經,至於三十六部尊經,一大藏教典,從頭徹尾轉一遍,隻消一喝,都竟還委悉麼。
平地起風波,清天轟霹靂,谛聽谛聽。
頌曰:此一卷經,妙用難評。
人人本具,物物圓成。
堂堂蓦直,坦坦寬平。
曆劫不變,亘古無更。
頭頭應用,處處通津。
未曾舉起,已自分明。
不是我家真的子,誰人敢向裡頭行。
道可道,非常道,開口即錯。
名喚做甚麼。
可名,非常名。
喚作一物即不中。
無名,道也。
天地之始;先乎覆載。
有名,強名曰道,萬物之母。
生生不息。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無心運化。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音叫。
有意操持。
此兩者,於不見中親見,於親見中不見。
同出而異名。
一體一用。
同謂之玄,體用一源。
玄之又玄,形神俱妙。
衆妙之門。
百千法門,皆從此出。
右一章 虛無自然真常之道,本無可道。
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
元始祖炁,化生諸天,随時應變之道也。
道本無名,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
天地運化,長養萬物,着於形迹之名也。
虛心無為則能見無名之妙,有心運用則能見有名之徼。
妙即神也,徼即形也。
知徼而不知妙,則不精,知妙而不知徹,則不備。
徹妙兩全,形神俱妙,是謂玄之又玄。
三十六部尊經,皆從此出,是謂衆妙之門。
且道此經,從甚麼處出。
咄。
頌曰:昆侖山頂上,元始黍珠中。
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君通。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惡,烏路切。
美是惡之因。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善是不善之由。
故有無相生,有生無,無生有。
難易相成,易,以豉切。
難事易,易事難。
長短相形,長則短,短則長。
高下相傾,才有高,便有下。
聲音相和,有聲音,便有和。
前後相随。
前随後,後随前。
是以聖人忘其美惡處無為之事,忘其有無。
行不言之教,忘其難易。
萬物作而不辭,忘物。
生而不有,忘形。
為而不恃,忘情。
功成不居。
忘我。
夫惟不居,忠其所自。
是以不去。
去,上聲。
一切忘盡,真一常存。
右二章 美之與惡,善與不善,如影随形,自然相待。
至於有無難易,互相倚伏。
有美便有惡,有善便有不善,是以聖人不辭不有,不恃不居,彼此兩忘,有無不立,是以常存而不去也。
此一章發明首章體道之義,使學者知同出異名之理。
離此用而即此用,不堕於偏枯也。
頌曰:人有美惡,我無彼此。
一切掀翻,衆泡歸水。
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
不尚賢,絕聖棄智。
使民不争;忘我。
不貴難得之貨,絕巧棄利。
使民不為盜;忘物。
不見可欲,轉物應機。
使心不亂。
忘情。
是以聖人虛其心,全性。
實其腹,全命。
弱其志,全神。
強其骨,全形。
常使民無知無欲,空諸所有。
使夫知者不敢為。
夫,音扶,後同。
知,音智。
識法者恐。
為無為,寂然不動。
則無不治。
治音持。
感而遂通。
右三章 不尚賢接上章處無為之事也。
謂不矜自己之賢能則民淳,不貴奇貨則民富,不見可欲則心定。
聖人治平天下,必以修身為本。
虛心實腹一節皆修之要,虛心而後志弱,志弱而後無知,無知故能忘我,此不尚賢也。
實腹而後骨強,骨強而後無欲,無欲故能忘物,此不貴難得之貨也。
二理相須,足以了全性命矣。
頌曰:實腹真常在,虛心道自存。
不
夫真常之道,始於無始,名於無名,拟議即乖,開口即錯,設若可道,道是甚麼。
既不可道,何以見道。
可道又不是,不可道又不是,如何即是。
若向這裡下得一轉語,參學事畢,其或未然。
須索向二六時中,興居服食處,回頭轉腦處,校勘這令巍巍地、活撥撥地不與諸緣作對底是個甚麼。
校勘來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處,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這個元是自家有的,自曆劫以來,不曾變易。
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又道行住坐卧,不離這個,況覆載之間,頭頭物物都是這個,亘古亘今隻是這個,生天生地隻是這個,至於日用平常,動靜作息,隻是這個。
一切有形皆有敗壤,性有這個常在。
天地虛空亦有敗壤,隻有這一個不壤。
隻這個鐵眼銅睛觑不破。
為甚觑不破,隻傷他不曾觌面相逢。
縱饒觌面相逢,也是蹉過。
且道蹉向甚麼處去,不得亂走,畢竟作麼會清庵,向這裡分明畢似隻是欠人承當。
倘遇知音,剔起眉毛薦取。
咄,昨夜江頭新雨過;今朝依舊遠山青。
頌曰:至道之極,虛無空寂,無象無形,無名無質。
視之不見,搏之不得,聽之不聞,覓無縱迹,大無不包,細無不入。
生育天地,長養萬物,運化無窮,隐顯莫測。
不可知知,不可識識。
太上老子,舌頭無骨。
向此經中,分明露出。
多言數窮,不如一默。
這便是休更疑惑。
德 德之一字,亦是強名,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執持。
凡有施設積功累行,便是不德也。
隻恁麼不修習,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來,終身無德也。
這個德字愈求愈遠,愈執愈失。
經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又雲: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隻這兩句多少分明,隻是欠人承當。
若是個信得及的,便把從前學解見知、聲聞緣覺一切掀倒,向平常履踐處,把個損字來受用,損之又損,損來損去,損到損不得處,自然玄德昭着,方信無為之有益。
經雲: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又雲:玄德深矣,遠矣。
會麼咦,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頌曰:河沙妙德,總在心則。
不可施為,何勞修積。
愈探愈深,愈執愈失。
放下頭頭,掀翻物物。
後己先人,守雌抱一。
純一不雜,其德乃實。
修齊治平,皆從此出。
妙用難量,是謂玄德。
經 經之一字,亦是強名。
始者聖人為見世人随情逐幻,嗜欲迷真,中心業識之擾攘,靈地無明之熾盛,是以天真喪失,橫夭傷殘,不能複其本元。
於是用方便力,開善誘門,接引群迷,使歸正道,故着書設教,強名曰經。
經者,徑也,衆所通行之大路也。
雖然讀是經者,卻不可泥在語言三昧上,亦不可離了此經向外尋求。
須是向自己分上,着意把這五千餘言細細咀嚼,點點畫畫,不要放過。
忽然嚼得一句半句透,這一部經都在自己,方信道開口不在舌頭上。
到這裹打開自己寶藏,把出自己經來,橫拈倒用,不惟這一部經,至於三十六部尊經,一大藏教典,從頭徹尾轉一遍,隻消一喝,都竟還委悉麼。
平地起風波,清天轟霹靂,谛聽谛聽。
頌曰:此一卷經,妙用難評。
人人本具,物物圓成。
堂堂蓦直,坦坦寬平。
曆劫不變,亘古無更。
頭頭應用,處處通津。
未曾舉起,已自分明。
不是我家真的子,誰人敢向裡頭行。
道可道,非常道,開口即錯。
名喚做甚麼。
可名,非常名。
喚作一物即不中。
無名,道也。
天地之始;先乎覆載。
有名,強名曰道,萬物之母。
生生不息。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無心運化。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音叫。
有意操持。
此兩者,於不見中親見,於親見中不見。
同出而異名。
一體一用。
同謂之玄,體用一源。
玄之又玄,形神俱妙。
衆妙之門。
百千法門,皆從此出。
右一章 虛無自然真常之道,本無可道。
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
元始祖炁,化生諸天,随時應變之道也。
道本無名,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
天地運化,長養萬物,着於形迹之名也。
虛心無為則能見無名之妙,有心運用則能見有名之徼。
妙即神也,徼即形也。
知徼而不知妙,則不精,知妙而不知徹,則不備。
徹妙兩全,形神俱妙,是謂玄之又玄。
三十六部尊經,皆從此出,是謂衆妙之門。
且道此經,從甚麼處出。
咄。
頌曰:昆侖山頂上,元始黍珠中。
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君通。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惡,烏路切。
美是惡之因。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善是不善之由。
故有無相生,有生無,無生有。
難易相成,易,以豉切。
難事易,易事難。
長短相形,長則短,短則長。
高下相傾,才有高,便有下。
聲音相和,有聲音,便有和。
前後相随。
前随後,後随前。
是以聖人忘其美惡處無為之事,忘其有無。
行不言之教,忘其難易。
萬物作而不辭,忘物。
生而不有,忘形。
為而不恃,忘情。
功成不居。
忘我。
夫惟不居,忠其所自。
是以不去。
去,上聲。
一切忘盡,真一常存。
右二章 美之與惡,善與不善,如影随形,自然相待。
至於有無難易,互相倚伏。
有美便有惡,有善便有不善,是以聖人不辭不有,不恃不居,彼此兩忘,有無不立,是以常存而不去也。
此一章發明首章體道之義,使學者知同出異名之理。
離此用而即此用,不堕於偏枯也。
頌曰:人有美惡,我無彼此。
一切掀翻,衆泡歸水。
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
不尚賢,絕聖棄智。
使民不争;忘我。
不貴難得之貨,絕巧棄利。
使民不為盜;忘物。
不見可欲,轉物應機。
使心不亂。
忘情。
是以聖人虛其心,全性。
實其腹,全命。
弱其志,全神。
強其骨,全形。
常使民無知無欲,空諸所有。
使夫知者不敢為。
夫,音扶,後同。
知,音智。
識法者恐。
為無為,寂然不動。
則無不治。
治音持。
感而遂通。
右三章 不尚賢接上章處無為之事也。
謂不矜自己之賢能則民淳,不貴奇貨則民富,不見可欲則心定。
聖人治平天下,必以修身為本。
虛心實腹一節皆修之要,虛心而後志弱,志弱而後無知,無知故能忘我,此不尚賢也。
實腹而後骨強,骨強而後無欲,無欲故能忘物,此不貴難得之貨也。
二理相須,足以了全性命矣。
頌曰:實腹真常在,虛心道自存。
不